高二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wj151****6093 文档编号:6303226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二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归纳.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二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归纳高二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期末学问点整理 高二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期末学问点整理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缘由及评价 1、缘由: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见。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化和学术领域也发生改变。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汲取、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

2、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闻名的思想家、教化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惜,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疼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随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见“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化的局面

3、。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见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见“性本善”。 荀子也主见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闻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汲取了一些其他学派的主动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须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反

4、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见。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见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肯定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高二历史复习资料: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二历史复习资料: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缘由及评价 1、缘由: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见。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化和学术领

5、域也发生改变。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汲取、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闻名的思想家、教化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

6、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惜,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疼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随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见“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化的局面。(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见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见“性本善”。荀子也主见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闻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汲取了一些其他学派的主动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7、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须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反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见。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见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肯定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高二历史学问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高二历史学问点的记忆,这样才能娴熟的运

8、用学问点进行做答,从而取得好的历史成果。 高二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一、学法指导 1.本课要点 学问方法 关键要点 方法技巧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百家争鸣”的缘由和意义 “百家争鸣” 概括归纳法 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 孔子和早期儒学 孔子在思想、文化、教化方面的成就 孔子“仁”的思想;孟子、荀子的儒学思想 联系比较法 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见 道家和法家 老子、庄子的主要思想主见 “无为而治” 历史比较法 韩非子的主要思想主见 以法治国 概括归纳法 2.“百家争鸣”:(1)必记内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9、士活跃起来,代表本阶层或者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见;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和庄子;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等。(2)巧记方法春秋战国大动荡,你方唱罢我登场,着书立说收门徒,儒、墨、道、法各主见。 3.儒家学派的思想主见:(1)必记内容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国”,首创私人讲学,主见“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化的局面;孟子主见“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见“性本善”。荀子主见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着名论断,主见“性本恶”。(2)巧记方法孔仁孟(仁)政荀(仁)义(王)道,孟荀善恶来区分。 4.“百家

10、争鸣”的意义:(1)必记内容“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学派相互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巧记方法传统文化体系成,首次解放基础打。 二、学问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含义、形成缘由、影响。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学问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气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根据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

11、说明。于是,他们着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相互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形成的社会缘由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运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旺盛供应了物质条件。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气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建立起肯定的权威,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和制约,可以畅所欲言。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特殊的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 思想

12、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学问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旺盛供应了舆论阵地。 (3)历史影响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后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起了影响深远的促进作用。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志向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13、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3.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之处。儒学在战国后期已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却没有被统治者重视的缘由 不同:儒家主见以德治民,实行“仁政”;法家主见以法治国,君主要以肯定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缘由: (1)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当时,诸侯士大夫兴起,阶级关系已经发生改变,再谈复原周礼已经不合时宜。 (2)不利于天下争霸。儒家思想提倡“爱人”、“为政以德

14、”,对醉心于争霸的诸侯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 4.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的发展 (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士“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见“克己复礼”。但是没有被统治阶级所接受。 (2)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见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起先与政治相结合。 (3)战国时期,荀子主见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荀子的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须要(外儒内法)。 5.正确相识道、儒、法、墨等派别的阶级性极其主见 阶级 派别 代表人物 主见 评价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道家 老子、

15、庄子 主见“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心情 儒家 孔子 核心思想“仁”“礼” 缓和冲突,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新兴地主阶级 儒家 孟子 主见实行“仁政” 调整阶级冲突,以利于封建统治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念 法家 韩非子 主见加强君主专制,提出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体现了新型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心集权的迫切愿望 小生产者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反映了广阔小生产者要求和平、稳定的愿望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例一: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下面哪

16、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D.教化日益普及 答案:A 辨析:结合详细基础学问可知诸侯割据局面客观上打破了思想上的束缚。故答案为A。 例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其深刻的社会缘由和条件。主要表现在() 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学术下移,私学兴起诸侯争霸兼并斗争客观上促进了学术传播和沟通 A.B.C.D. 答案:A 辨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社会缘由和条件。解题过程中留意理解分析各项。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使阶级关系发生了改变,诸侯士大夫崛起;“士”阶层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

17、活跃,有利于文化的沟通和发展;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有利于学术的传播和多样化;争霸兼并斗争使各诸侯国留意招揽人才,促进了学术争鸣和沟通。故答案为A。 例三:在对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孟子和荀子() A.观点相同,说法各异B.观点不同,目的相同 C.观点不同,目标不同D.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答案:B 辨析:孟子主见“性善”,主见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主见“性恶”,但又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可以使小人成为君子。所以二者的目的是相通的。故答案为B。 例四: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并没有得到重用,其主要缘由是() A.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B.法家思想影响大 C.儒家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形

18、势发展的须要 D.法家主见实行“法治” 答案:C 辨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实力。A、D两项只是分别介绍了两家的核心主见,并不是缘由;B选项不正确,儒家思想在当时影响也很大,有“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溢天下”之说,所以影响大或者小不是得到重用与否的主要缘由。一种思想或者主见是否能得到统治者赏识或中用,关键是看这种思想或主见是否符合统治的须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斗争不断,儒家思想的“仁”、“德”不利于争霸,因而不会得到重用。故答案为C。 五、体验高考 例一:(2022年高考四川文综卷)韩非子在指责某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指责的是()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 C儒

19、家学说D墨家学说 答案:C 辨析:本题一韩非子的语言为切入点,体现了对基础学问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解读信息的实力。通过分析,我们发觉,解答本题应当留意对材料的理解,关键是抓住材料中“韩非子指责”、“言仁义者盈廷”。因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由此可以推断答案为C。韩非子本身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不行能指责自己的学说,所以A错误。道家学说的核心是无为而治,所以B项错误。墨家学说的核心是兼爱、非攻,所以D项错误。 例二:(2022年海南.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仁应当是() 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 答案:D 辨析:由材料中的“奉法”可以知道其治国方略是“以法治国

20、”,属于法家思想,韩非是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墨翟是墨家代表,孟轲和荀况都是儒家代表。 例三:(2022年上海.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主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答案:D 辨析:从题干“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知道是法家思想。 例四:(2022年重庆.15)“举贤者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答案:A 辨析:本题是一道材料选择题,从题干中的材料可以提取的关键词是“举贤者而上之”“以为官长”等信息,易联系到墨家的“尚贤”主见。

2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必修3历史同步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 第1课“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实力:知道诸子百家,相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索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相识和感受。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培育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相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

22、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主动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围绕“百家争鸣”,老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探讨分析: 1、理解概念?学生先回答后,老师通过投影说明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辩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学问分子中不同学派根据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说明。于是,他们著

23、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相互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社会缘由? 老师:“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辩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缘由?提示: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 学生:探讨。借助于教材 老师:投影归纳以下几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运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旺盛供应了物质条件。 其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种力气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定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

24、治阶级还未有肯定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殊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见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学问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旺盛供应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气被称为“诸子百家”。 老师小结,要学生明确:肯定是思想观念是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肯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建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行分

25、的。 3、主要派别代表:(老师投影头像插图,学生列举学生) 老师: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许多:三教九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学生:列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4、历史影响 老师: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汲取、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请学生思索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 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老师:春秋战国时期

26、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特别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汲取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道家、法家和墨家 老师:提示学生看书,以表格形式归纳总结。不作重点说明。 本课小结: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验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汲取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堂巩固: 一、本课测评: 1.“百家争鸣”形成的缘由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二、学思之窗和学习延长 第19页 共19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