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6301261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教学目标:1.相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志向。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依次,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点。3.了解古今词义的改变。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教学重点;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依次教学时数:用二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爱好。2.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3.老师范读课文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提出详细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句读分明;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五留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5.比照注释,理解

2、课文。(留意重点词语的说明。)(假如程度好的班级,可以比照课文,干脆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6.第一段翻译与评点: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重点词语: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惊诧。穷:穷尽,走到头。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突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艳丽漂亮,落花纷纷。渔人特别惊诧。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终点

3、。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觉桃林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7.读第2段课文,翻译并评点: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才:只,仅仅。悉:都。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似乎有光似的。(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

4、田地,漂亮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田间小路,交织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兴奋兴地逍遥自在地消遣。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静和乐的世外天地。朗读第3段,翻译并评点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重点词语: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儿女。焉

5、:相当“于之”、即“从这里”。语:()告知。足:值得。“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款待他。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

6、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嘱咐他说:“这里的状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2、3段为其次部分,是故事的发展。朗读第4段,翻译并评点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到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重点词语:志:同“”,做标记。“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诣:到去,这里指谒见。如此:象这样。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了记号。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见太

7、守,告知了这些状况。太守马上派人跟他前往,找寻从前所作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读第5段,翻译并评点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重点词:刘子骥,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真实牢靠。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听了这件事。很兴奋地前往,还没有实现,不久就病终了。以后就再没有问路探访的人了。评点: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讨桃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为故事的第三部分。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其次课时教学过程:1.请同学复述课文。2.分析课文: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明确:课文以武

8、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根据发觉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依次。(完成目的一)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觉桃林的经过。(开端)其次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予社会志向。2段写桃花源中安静安乐的生活环境。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提问: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具体?明确:文章的详略支配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确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志向。反映广阔人民憧憬安定、华蜜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洁。(完成目

9、的一)提问:依据课后练习四,谈谈我们该怎样相识作者的志向社会?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比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苦痛和不满,但是要想变更这种现实又根本不行能,于是他向往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安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同等的志向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志向的写照。这志向在肯定程度上反映了广阔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肯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行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背诵课文。5.作业:(1)完成课后作业一、二、三、五。(2)指出下

10、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差别: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下一页桃花源记教案芳草鲜美 上一页12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相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志向社会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mo)诣(yi)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

11、,试翻译课文。二、导入1作者简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担心,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今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熬煎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他酷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夫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爽,质朴自然,擅长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

12、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头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夫接近,理解他们追求志向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2、导语: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妙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三、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3驾驭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艳丽漂亮。异:惊诧。穷:穷尽。舍:舍弃,

13、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光明。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足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知(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兴奋地。四、小结1古今词义。鲜美古义:艳丽漂亮芳草鲜美今义:(味道)簇新交通古义:交织相通阡陌交通今义:交通运输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

14、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如此古义:像这样说如此今义:这样缘古义:沿缘溪行今义:原因,缘分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长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口液2.一词多义舍:舍弃便舍船寻:找寻寻向所志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志:做标记到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3推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五、作业l课后练习。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下列加点词说明不全对的一项是()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

15、(步行)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说明的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问所从来,具答之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其次课时一、导人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二、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

16、觉桃花林的经过。其次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3提问:渔人怎么发觉桃花源的?探讨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探讨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探讨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犬相闻。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忱好客的?探讨并

17、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探讨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生疏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探讨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缘由是什么?探讨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搅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到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探讨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示意

18、桃源是虚构的。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志向社会?我们今日应当怎么评价?探讨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比照的。这里景色美丽,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同等,和平安静,的确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志向的世界。这志向在肯定程度上反映了广阔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行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三、小结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觉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妙境界,寄予了自己的政治志向,反映了广阔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19、)四、板书设计发觉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美丽)进入桃花源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怡然自乐(生活安定)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问津者似有而无的志向社会五、作业1课后练习。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其次课时作业优化设计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问今

20、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加点的“间”读作_。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思的词,它是_.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是个_短语。5翻译句子。不足为外人道也:_。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缘由是:_。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忱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 七年级语文下册冀教版下册桃花源记学问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冀教版下册桃花源记学问点 一、原

21、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

22、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到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遗忘了路程的远近。突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漂亮,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诧。便接着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终点。 桃林的终点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觉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隐约的似乎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

23、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光明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漂亮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织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装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望见了渔人,感到特别惊异,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具体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24、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具体地告知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知他:“(这里的状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到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验。太守马上派人跟着他去,找寻从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地安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

25、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二、走近作者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今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三、字词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夹岸:溪流两岸。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惊诧。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

26、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 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终点。 林:代指桃花林。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消逝(词类活用) 仿佛:隐隐隐约,形容看得不真实的样子。 若:似乎似的。 舍: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 初:起初,刚起先。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仅。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光明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光明。 平:平坦。 旷:开阔;宽敞。 俨(y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重。 之:这。

27、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织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织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相互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相互听到。 种作:指世代耕种劳作的人。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更好的翻译: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因为桃花源人从秦到晋始终与世隔绝) 黄发垂髫(ti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怡然:开心、兴奋的样子。 乃大惊:竟然很惊异。乃:竟然。大:很,特别。 从来:从地方来。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

28、o):通“邀”,邀请。(通假字)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子、儿女。“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 邑人:同县的人 绝境:(古今异义)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逆境;进退两难的境地。绝:绝处。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间隔:隔断,隔绝。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 为:给。 具言:具体地说。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叹惋:感叹,惋惜。 余:其余,剩余。 延至:邀请

29、到。延,邀请。 至:到。 不足:不值得。(古今异义) 为:介词,向、对。 既:已经。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到处志之:到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诣(y)太守:指拜见太守。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即:马上。 遣:派遣。 寻向所志:找寻从前所做的标记。寻,找寻。向,从前。志(名词),标记。(所+动词译为名词) 高尚:品德高尚。 士:隐士。 也:表推断。 欣然:兴奋的样子。 规:安排,准备。(词类活用) 未:没有。 果:实现。 未果:没有实现。 寻:不久。 终:死亡。

30、 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津:本义渡口。 四、课后练习 1.本文的作者是_(人名),_(朝代)诗人。 2.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妙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3.文中体现“村中人”热忱好客的句子是: 4.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志向社会? 5.本文包含很多成语,至今仍旧运用的有: 6.“我们来到大新名仁田园,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远离喧嚣,沉醉在这美丽的山水田园之中。”句中“世外桃源”来源于“桃花源”的故事,在这里比方什么? 7.选段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像的一个成语是,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妙世界的一个成语是。 答案: 1.陶渊

31、明东晋或“晋”或“晋代” 2.自然环境美丽社会安定和平百姓生活和乐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环境美丽,物产富裕,和平安静,人们安家立业,华蜜欢乐。(答到三点满分,意近即可) 5.落英缤纷、阡陌交通、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鸡犬相闻。 6.原指与现实社会隔阂、生活安乐的志向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这里指后者。 7.豁然开朗世外桃源 第19页 共19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