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份:文化常识考点融入趣味故事.docx

上传人:wj151****6093 文档编号:6300866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5.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份:文化常识考点融入趣味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份:文化常识考点融入趣味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份:文化常识考点融入趣味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份:文化常识考点融入趣味故事.docx(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份:文化常识考点融入趣味故事 1 120 个文化常识考点+ 趣味故事 乐学文化常识(一)侍郎是狗 一次,侍郎纪晓岚与尚书和珅在一起喝酒,席间突然跑过一只狗。和珅有意羞辱纪晓岚,指着那条狗问:是狼是狗?意思是侍郎(纪晓岚)是狗。纪晓岚听出和珅是在骂自己,微微一笑,回答说:上竖是狗,垂尾是狼。意思是辨别是狼是狗要观其尾巴,狗的尾巴尖是向上竖着的,而狼的尾巴是下垂拖着的。上竖是狗分明是说尚书是狗。和珅本想用是狼是狗谐音来辱骂纪晓岚,没想到纪晓岚用上竖的谐音奇妙地回击了他,可谓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古代文化小常识:1.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作为尚书的属官,初任为中令,满

2、一年为尚书郎,满三年为侍郎。之后随着尚书台的权利加大,侍郎日渐重要。隋唐之时,于京城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国家政务。其中,每部一名之侍郎为辅佐尚书主官之事务实际执行者。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2.尚书,尚书令,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章奏。汉武帝时以宦官担当,汉成帝改用士人。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魏晋以后,事实上即为宰相之任。唐初因太宗为皇子时曾任其职,故后不复置,故唐代尚书省长官仅为左右仆射。宋代为使相兼官,班次在太师上,非实职。明朝废除。配套练习

3、: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郎中,下设侍郎,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B.谥号,是古代具有肯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依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赐予的一个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C.布衣,指平民百姓的一般的廉价衣服,代指平民;纨绔指用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家子弟穿的华美的衣服,后世称富家子弟。D.致仕是指交还官职,即官员退休。致仕的年龄一般是七十岁(有的朝代也有特别规定),有疾病可以提前。官员自请退职也可称之为乞骸骨。答案:A解析: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

4、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氏春秋,又称左传,编年史著作,是探讨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B.门生,中国东汉称儒学宗师亲自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科举考试,考生得中进士后,对主考官亦称门生。C.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称阼阶,天子祭祀升阼阶,后用践阼指皇帝祭祀祖宗。D.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答案:C解析:践阼指皇帝祭祀祖宗解说不正确,践阼指的是皇帝登基。乐学文化常识(二)财主炫富 从前有个大财主,家有万贯,但还很小气,他为了富上家富,并炫耀自己,在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

5、父子皆进士; 2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一天傍晚,有个穷秀才从这家门口路过,看了这副对联不禁暗笑,怒其为富不仁,鱼肉乡里,乃趁夜改之,便用笔偷偷的把其中的三个字略微改动:上联是: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下联是: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其次天财主一看 当是就气的昏倒在地。明清科举考试系统简表 一、国家设有各级学校(即庠),县叫县学、府叫府学、州叫州学、高一级的叫太学,又有培育官家子弟的国子监,在其中读书的叫生员。在县州府学的叫庠生,在太学的叫太学生,在国子监的叫监生,其中成果较好经考取吃公粮的叫廪生,增生是额定以外再增加的生员,未入学的统一叫童生。二、贡生是从诸生员中进行选拔的是较

6、优异的,取贡于王廷之义,岁贡是一年选拔一次,恩贡是逢国家盛典或皇帝登极,颁布恩诏而选拔的,其他顾名思义可知,共有五种故叫五贡。有的贡生被干脆选拔到中心任职,贡生地位身份比各种生员为高,提拔起贡的可立匾竖旗杆。三、各式生员(包括贡生),参与乡试中试的统叫举人,(举人三年一考)举人中第一名的叫解元,其次名的叫亚元,第三、四、五名叫经魁,第六名叫亚魁,其余统叫文魁,再其次列于副榜公布的叫副魁。四、举人另叫乡进士,贡生中的岁贡也有叫岁进士的。时值八月,故称秋闱。五、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中中式的叫贡士,经殿试始称进士,会试第一名的叫会元。殿试中选后分三甲,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其次甲赐进士出身

7、,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第一名为状元,其次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二甲,第一名为传胪。六、俗称读书人为秀才。古代文化小常识: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 3 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自己报名参与,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殊举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分。科举

8、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实行最终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终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 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验一千三百余年。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实行的。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实行的最公允的人才选拔形式,他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汲取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殊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值发展成熟之初,显示诞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配套练习: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确定。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

9、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D.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答案:C解析: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3 B.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学问分子和官吏之统称。D.刺配:脸上刺了字,发放送往远地充军。刺,即

10、黥刑,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上字,用墨染上颜色;配,发往远地充军。答案:B解析:流民指因自然灾难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乐学文化常识(三)进京赶考 从前有个秀才,带着自己的书童挑上行李,上京城赶考。走到半路上,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把秀才的头巾刮掉了,书童连忙喊道:公子,帽落地了,落地了!秀才是个比较迷信的人,他觉得有点不吉利,因为落地和落第读音相同,而落第’就是考不中的意思,所以叮嘱书童道:以后再有什么东西掉了,就不要说落地,要说及地(第)了。书童点头答应:知道了!但书童担忧担上的行李再掉下来,便边说边把行李用绳子牢牢地栓紧。秀才见状说:是要栓紧一点,不要再让掉下来。书童

11、回答说:公子,这回就是走到天际海角再也不会及第(地)了。古代文化小常识:秀才:1.优异之才。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2.举士名目。汉时起先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唐初曾与明经、进士并设为举士科目,旋停废。后,唐宋间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则称入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晋葛洪抱朴子审举: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3.学生泛称。元明以来用以称书生、读书人的一种称呼。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4.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5.一些成年人对学习较好学生的称呼

12、。及第: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考中进士也有其他别称,如:披宫锦,唐朝进士及第披宫袍,后称中进士为披宫锦,如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用,也特指考中进士,也说登第。又如祭妹文中也许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龙门,龙门是个地名,又称禹门口。民间传闻的鲤鱼跳龙门,指出了龙门之难登,但只要登上龙门,就可以成龙,故有一登龙门,身声价十倍之说。于是,人们就借此来比方,把因得到名流举荐而

13、得提高声誉的人称为登龙门。由于唐代科举,很倚赖名流举荐,于是人们又把考上进士称为登龙门。烧尾,据上述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当鲤鱼跳上龙门时,就会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所以唐代的举子考中了进士后实行的盛宴,其中的一道菜必需是烧鲤鱼,这种宴会被称为烧尾宴。因此,又有人称中进士是烧尾。 4 折桂,郤诜曾在与晋武帝的一次对答中,以月亮中的桂树枝指代稀世的珍宝,比方出众的人才。后来白居易写诗庆贺其弟连中三元及第,写道: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就是用折桂比方中进士。配套练习: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B

14、.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经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 秀才,即茂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答案:D 解析:京师两个字分开,师没有国都的意思。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刺史,汉武帝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孝成帝把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B.纲纪,州郡属吏中的高级人员的总称。汉以功曹、五官掾为郡国的纲纪,有时也将主簿包括在内。后来州牧的主要属吏别驾、治中也称为纲纪,魏、晋均沿用此称。C.登第指登进士第,进士是

15、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用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D.乞骸骨,恳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家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恳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恳求退休的委婉说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实力。C 项,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乐学文化常识(四)小名叫狗子 过去,有个叫刘大的人,家里很富有。当时有钱可买官做,刘大就花钱买了个官当。下车伊始,去谒见上司。上司问道:你管辖的那个地方,风土怎样? 刘大说:我们那儿并无大风

16、,尘土就更少了。上司问:春花怎样? 刘大答:今年春天的棉花每斤二百八。上司问:百姓怎样? 刘大答:白杏只有两棵,红杏倒有不少。上司有些生气,说道:我问的是黎庶。刘大说:梨树许多,结果子却是很少。上司火了:我不是问什么梨杏,我问的是小民!刘大忙站起来说:是,大人!我的小名叫狗子。古代文化小常识:一、黎庶黎,黎民,起初是奴隶社会中的奴隶身份的劳动者,后来指平民大众。庶,百姓,起初是指奴隶社会中的自由人。黎庶,在后来地位同等,指平民大众。文言文中平民的别称有:百姓:战国后平民的通称。黎民:即平民。黎通度骊:黑色,因黑发而名。黔首:黔,黑色,战国时期秦尚黑色,平民用黑布包头,故称黔首。布衣:古代富人穿

17、丝帛,平民穿麻布,故称平民为布衣。 5 庶民(庶人):秦汉前对身份比奴隶高的农夫和小商人的称谓;秦汉后泛指一般平民。另有别称:苍生、生民、丁口、氓(甿)、黎庶、黎元等。二、下车:古代作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车。初即位或到任也称为下车,源于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配套练习: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指平民百姓的一般的廉价衣服,代指平民;纨绔指用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家子弟穿的华美的衣服,后世称富家子弟。B. 居丧,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依据生者和逝者亲疏关系的远近,居丧时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

18、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C.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指太子所居之宫,此处借指太子。与中宫可借指皇后同理。D.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恳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B.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如苏东坡。C.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肯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处。D.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

19、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1.答案:D解析: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错,嫡母是妾生的子女对父亲的正妻的称呼。2.答案:B解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东坡算号。乐学文化常识(五)谁没出息? 从前,有个巡抚,他父亲是个知县,儿子是个浪荡公子,可他孙子少年得志,18 岁就做了个五品官。一天,巡抚不知因何不快,指着儿子生气地说:讨嫌的东西!你看你儿子多惹人喜爱,少年得志,一举成名。而你呢?游手好闲,到老也没出息。他的儿子不服气,回答说: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这没出息的怎么是我呢?古代文化小常识:知县:官名。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唐称佐官(县里的其他正式

20、官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也就是知县一词的起源。宋常派遣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意即不任命正式地方官,地方官职权由中心派遣的官员代理,所谓知事),如当地驻有戍兵,并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巡抚:南北朝时期就有巡抚之名,在当时,巡抚就已经初步具备了军事与民事这两项职能,时有派遣巡抚出巡边镇及赈灾抚民的状况。到了唐代,正式设立巡抚为职官,并改巡抚为巡抚使。武则天时期,狄仁杰以冬官侍郎,任江南巡抚使。然而遍寻诸史,在唐代仅见三人担当过巡抚使,出现的频率很低。到了宋代,巡抚使制度日趋发展,巡抚一词起

21、先经常见诸于史籍,为明清时期巡抚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6 配套练习: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视事,指就职治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后来也常常用来指官员的任职。B.大司农,官职名,始置于汉,掌钱谷之事,为九卿之一。由魏至明,历代相沿,或称司农。C.晏驾,本义是车驾晚出,汉以前用以讳称帝王死亡,而汉以后则讳称驾崩。D.县令:一县的行政军事长官,又称知县。如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是由中心政府派出巡察各地的大臣。B.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表示已经成人,并给自己起字。C.诏,是

22、天子给臣属下达吩咐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改变的和人世的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样改变叫星变。1.答案:D解析: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并非军事。2.答案:B解析:字是由父亲或尊长取定。乐学文化常识(六)官场变色龙 话说有一群候补知县,凑在一起打麻将。才打完一圈,一个仆人来送信,说巡抚大人的夫人得了重病,某闻名医生正前往治疗。大家一听,马上推倒牌局,争先恐后地站起来,找寻自己的衣服、帽子,纷纷呼喊奴仆备马抬轿,急欲赶到巡抚的官邸。正扰攘间,又一仆人进来,说得病的不是夫人,是巡抚的老娘,且已医治无效,撒手而去。大家相视而笑,说:太夫人仙逝,巡抚大人需回家丁忧,再也管不

23、着咱们了。来来来,打完这一局,明天早晨再去吊唁不迟。过了一会儿,又一仆人进来说,这回得到准确消息,死去的不是巡抚的老娘,而是巡抚本人。现在府中乱了套,幕僚正在写报告,请总督派人来补缺。众人马上齐刷刷地脱了衣服,重新入局,连声说:我去,差点耽搁了大好时间。抓紧摆上,打个通宵。古代文化常识小学问:丁忧:丁忧,指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后世往往指用于拥有官吏身份之人。出自晋书袁悦之传: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依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需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古

24、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历代均有规定,且品官丁忧,若匿而不报,一经查出,将受到惩处。但朝廷依据须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夺情,或有的守制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来应职者,称起复。到明代把它定在律令,除了父母丧不必去官。武将丁忧不解除官职,而是给假 100 天,忌日另给假日。仙逝:意思指登仙而去,称人死的婉辞。出自明王鏊震泽长语仙释。古人忌讳说死,因此在礼记曲礼中规定: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配套练习: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需停职守制的制度

25、,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B.刺史:地方主政官员,兼有检核问事及监察之职。刺史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C.朔即朔方,杜甫一去紫台连朔漠中的朔漠即北方的沙漠。D郊指古代都城以外,百里以内的地方,郊迎指出迎于郊以示敬重。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死的说法,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7 B.媵本义指送嫁的人或物品,男女皆可为媵。后来也可指嫔妃,如阿房宫赋中妃嫔媵嫱。C.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依肯定的誓约结成的联合关系叫盟。D.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1.答案:B解析:刺史不是地方主政官员。2.答案:B

26、解析:媵指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而嫔妃指帝王妻妾。乐学文化常识(七)祸从口出 唐元和年间,李贺工于诗歌,韩愈特别看重他,常在缙绅面前称扬他,李贺由此声名鹊起。其时,元稹正年少,以明经第一擢第,也善诗,想与李贺结交。一日,持了名片,登门探望。李贺见了名片,并不请他入内,反而命仆人传话:你只是明经及第,何必来看李贺?元稹无话可答,只好怀恨而去。后来,元稹制策登科,授左拾遗。不久,升为礼部郎中。他在与朝士争论时提出:李贺的父亲名晋肃,应当避讳,不能赴进士科试。同时,李贺也因举止轻薄,受到同辈士人排挤,以致终生坎坷。 古代文化小常识: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

27、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缙,也写作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如: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又指古时做过官的人。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龚遂、翟方进等皆以明经入仕。明经由郡国或公卿推举,被举出后须通过射策以确定等第而得官,如:西汉时期的召信臣、王嘉等,皆是因射策中甲科而为郎。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供应了渠道。配套练习: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羽扇纶巾:汉末至魏晋时名士的装束,后来形容儒雅从容,举止潇洒。旧小说中

28、多用来形容诸葛亮的形象。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B.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宦官的代称。C.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D.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学问分子的统称。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化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

29、学,故以明经为名。C.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 20 岁实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D.居丧,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依据生者和逝者亲疏关系的远近,居丧时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齐衰、斩衰、大功、小功和缌麻。1.答案:B解析:后来成为转用为官宦的代称,并非宦官。2.答案:D解析: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亦称五服。乐学文化常识(八)唐朝兄弟情 8 唐元和十年,柳宗元按旧例移官,任柳州(今属广西)刺史。当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

30、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假如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挚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即起草奏章奏明皇上:请朝廷授刘禹锡为柳州刺史,自己愿代刘禹锡到播州上任。其时,恰巧大臣裴度也奏请皇上慎重考虑任命一事,于是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古代文化小常识:元和: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君主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31、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雍正皇帝等。如先皇在年中去世,继位者仍运用当前年号,新年后改元。刺史: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主动的作用。汉成帝绥和元年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配套练习: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刺史,汉武帝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孝成帝把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B.太

32、祖太宗之类的称呼叫做庙号,是古代帝王生前所获得的封号。只针对特定人群去世之后的封号称为谥号。C.服阕,又叫服除,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依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居丧者的服丧期长短不同。D.尚书,一指尚书,是现存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另指官职,是辅佐尚书令的职官。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起先运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经常要更改年号。B.乞骸骨,恳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家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恳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恳求退休的萎婉说法。C.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

33、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阔地域。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春秋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1.答案:B解析:是古代帝王生前所获得的封号错误,庙号专用于古代帝王死后;只针对特定人群去世之后的封号称为谥号说法不精确,谥号指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2.答案:C解析: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乐学文化常识(九)父亲是贼 钱良臣是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钱良臣很讲究名讳。说起避讳来,自己的家人也不例外。他有个儿子,年纪还小,然而很聪慧。他

34、自小就知道父亲讲究名讳,在读书的时候,凡是遇到良臣二字,就自动把它改了。 9 一天,他读孟子,其中有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一句。他按例改读为: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听着无不大笑。古代文化小常识:避讳: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即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干脆说出或写出,以表敬重。避开利用名字进行人身攻击,而冒犯君主或尊亲超然的地位。该词语出自淮南子要略颜氏家训风操蒲剑集屈原考等。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古代官职名,原是临时差遣名目,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十一月,以刘洎为黄门侍郎、参知政事

35、,参知政事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唐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之外他官任宰相职,给以参知政事等名义。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此后参知政事则演化成一个常设官职,作为副宰相,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减弱相权,增大皇权。配套练习: 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避讳的目的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B.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C.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

36、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D.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用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垂髫,相当于七岁的年龄阶段,女孩称为髫年,男孩称为韶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还要比垂髫之年小上几岁,总角、孩提是幼年的泛称,而垂髫、始龀是童年的泛称。B.会盟,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春秋战国时,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曾实行 过多次会盟。C.削籍,指削除官籍中的名氏,籍,指做官名册。革职,只是革去现有职务,有重新起用的可能;削籍,则意味着除名,意味着永不录用

37、了。D.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地位相当于宰相。1.答案:C 解析:应是班固编撰。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 206 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 23 年),共 230 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2.答案:D 解析

38、:到宋代,设中书门下,此后参知政事则演化成一个常设官职,作为副宰相。乐学文化常识(十)特别不敢说 特别不敢说 五代时候,有一个号称长乐老的大臣,叫做冯道,他又字可道。这个人在遇到危难的时候,别人焦急,他却自自由在。他很俭朴,一点也没有大官的架子,他跟仆人们一起吃饭,吃同样的东西。有的凶恶的将军们,抢来美丽女人,送给他,他表面上收下,骨子里却把美丽女人送还她自己的家里去。在五代的纷乱局面里,他跟过四个姓的朝代,在十个皇帝手下做过大臣。他的人 10 生观是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他恒久是乐观而机灵的。当契丹灭了后晋这个朝代,冯道也跟着跑到契丹的朝廷里,契丹的皇帝骂冯道说:你跑来干嘛?冯道说

39、:我们没有城,也没有兵,打不过你们,怎么敢不来?契丹的皇帝是野蛮人,要把中国人一城一城的杀光,可是自从冯道倒戈后,契丹的皇帝便放弃了这种野蛮的手法,因为他接受了冯道的奇妙劝告,冯道的才智太高了,外国头脑简洁的皇帝,不得不听他的。冯道虽然使中国老百姓免于被屠杀,可是历史上,他却背上汉奸的罪名。历史家说他不应当服侍那么多朝代、那么多皇帝,可是冯道说:管你什么人做皇帝呀!只要对老百姓有好处,少杀一点老百姓,我都干!冯道活了很久,活到七十三岁,跟孔夫子同年。冯道是个欢乐的聪慧人,有一些关于他的笑话。据说有一天,他的学生读老子这部书,一开头是:道可道,特别道。因为道是冯道的名,可道是冯道的字,他的学生不

40、敢干脆叫老师的名字,所以遇到道和可道,就念成不敢说,而把这两句老子,念成了:不敢说不敢说,特别不敢说。古代文化小常识:1.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 20 岁、女 15 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敬重。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2.老子: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一部哲学著作,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春秋时期老子(李耳)著。道德经分

41、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 章在前,第 38 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 81 章。配套练习: 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除了姓名之外,往往又有字。无论男女,到成年才取字,字和名运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喊或用于自称,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B.夷人,指少数民族的一种,引申为对中国境内华夏族之外的各族人的通称,有东夷、西狄、南蛮、北戎之说。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头触地而时间短暂,故称之,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D.罪己,检讨自己的过错。罪己诏是帝王在国家遭遇天灾、政权危难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的一

42、种口谕或文书。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既可以是指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又可以指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作。B.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一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C.朔是农历每月的初一。农历每月的十五为望,农历每月的十六为既望,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既望即为此意。晦则是农历每月的最终一天。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恳求使骸骨归葬家乡,回老家安度晚年;假如是正常退休则称为致仕。在古代,致仕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有疾患则可提前。1.答案:B 解析:东夷、西戎、南蛮

43、、北狄。2.答案:A 解析老子成书于春秋时期。 11 乐学文化常识(十一)忽听钟声传刻漏 康熙三十五年,长洲人吴廷桢参与顺天府乡试,因文章出众而中举,然而由于他冒充北籍,被查实后斥革。三十八年春,康熙皇帝南巡,自浙江回京时,途经苏州,吴廷桢迎驾献诗。康熙看过这首诗后,很是赞许,又命他登船当场作诗,限用江韵。吴廷桢略一思索,吟出前两句:绿波潋滟照船前,天子归来自越邦,一时却不能做出下面的句子,苦思未得。正在他窘迫之际,突然听到舟中的自鸣钟响,忽然触景生情,吟出后面两句:忽听钟声传刻漏,计程今已到吴江。康熙听后,大为赞许,让吴廷桢其次天来行宫,当即命礼部复原他的官职。古代文化小常识:1.乡试:乡试

44、,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实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实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次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式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式者均可参与次年在京师实行的会试。2.礼部: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心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长官为礼部尚书,其后历代相沿不

45、改。隋至宋属尚书省,元属中书省,明、清为独立机构,干脆听命于皇帝。隋置尚书一人。礼部下辖礼部司、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初由侍郎掌管,炀帝大业三年(607 年),改侍郎为尚书之佐,各司侍郎均改为郎。四司分掌礼乐、学校、宗教、民族及外交之政。唐因之,置尚书、侍郎各一人,四司设郎中、员外郎为正、副长官。配套练习: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又叫入学考试。B.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实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实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C.乡试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

46、元。D.会试,又称春闱。会试中考中的叫进士,第一名叫状元。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八荒:八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荒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来宾等事务。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改变。自秦朝起先,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始终持续到清朝。1.答案:D解析: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由贡士经过殿试录用者才成为进士。2.答案:C解析: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肯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乐学文化常识(十二) 12 爱才惜才为国忙 乾隆二十二年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