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导学案语文版选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其不可而为之》导学案语文版选修.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知其不可而为之导学案语文版选修知其不行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行而为之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分析理解特别句式。2领悟孔子“知其不行而为之”的精神。教学重点:依据要求找出能体现时代背景的句子并分析,从隐士-孔子的言行差异中体会孔子“知其不行为而为之”的精神教学难点:品尝语言,分析孔子孤独、孤独于乱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教学支配: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二教时一导入今日我们来学习论语第四专题“知其不行而为之”。我们换一种方法来学习,我们请几个声音比较洪亮的同学来上课。二阅读理解“知其不行而为之”,驾驭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推断一些特别的文言句式。(一)14.211朗读、翻译2
2、重点驾驭以下词语:弑:杀君朝:朝见,动词讨:出兵讨伐以:因为之:到3给下面两个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告(之)于哀公(子)之三子告,(三子)不行4提问:孔子做了什么?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诉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内心世界?在陈成子弑君后,孔子反复申诉报告,要求出兵讨伐无道。“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反复申诉,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责任来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知道自己的报告不能为鲁国君臣的认可,突出了他“知其不行而为之”的精神。反复申诉反映了孔子内心的孤独孤独和无奈。 (二)18.51朗读、翻译2驾驭重点词语歌:唱歌
3、,动词谏:挽回追:赶上,及已而:算了,罢了殆:危急下:下车,动词趋:快步走辟:通“避”,避开3一个句子,补上省略成分(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4提问:面对当时社会的无道,精英分子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孔子和接舆就是两种不同的代表,你能从这则文字中体会出孔子的孤独、孤独么?接舆是一个隐者的代表,他们一样担忧祖国的命运和将来,但他们相识到时代的无法挽回,采纳了消极避世的看法。孔子明白他们的心理,很想和他们沟通,但是得不到他们的理解。身处乱世,自己的主见得不到社会一般人的认可,这可以理解,最可怕的是连社会上所谓的精英都不能理解自己。由此可见,孔子的内心是多么的失落和孤独无奈呀! (三)18.61
4、朗读、翻译2重点词语耦:两人并排耕作使:让问津:问渡口,后引申为询问执舆者:驾马车的人与:通“欤”,吗是:这,这里代孔子滔滔:这里形容社会动乱皆是:都这样谁以:“谁与”,跟谁易:改革而:你辟人之世:躲避坏人的人(辟世之世)耰:下种覆土耙平辍:停止怃然:怅然的样子与:相处、和3三个句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推断句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固定句式,与其岂若,与其哪里比得上鸟兽不行与(之)同群:省略句,丘不与(之)易也:同上 (四)18.71朗读、翻译2重点词语丈人:老人以:用荷:动词,担、扛四体:四肢植:立起芸:通“耘”,耕耘拱:双手下垂而立,比方尊敬止:留宿食:给食,使吃见:使见明
5、日:其次天反:通“返”,返回行:出门义:宜节:礼节废:废弃如之何:怎么能洁:使纯净大伦:重要的人际关系,这里引申为君臣之义行:实行3几个句子子路行,以(之)告(子):省略句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推断句4子路最终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说明孔子及其弟子都知道了自己的主见是无法实行了。请问,子路是从哪里知道的?丈人是个精英,他懂得礼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他懂得长幼有节,但是他不仕,废“君臣之义”,甚至反讽孔子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由此子路知道。 (五)14.38,14.39,9.91朗读,翻译2重点词语晨门:主管城门晨夜启闭的人奚自:即自奚,从哪里(来)是:这,此人与:通“欤
6、”,吗磬:动词,击磬荷蒉:挑着草筐心:深意、心愿而:过了一会鄙:偏狭硁硁:击磬的声音己:守己而已:罢了厉:穿衣涉水提:提衣过河果:坚决末之难:没有方法诘难他河:黄河已:行不通3几个句子奚自:介宾倒装有心哉,击磬乎:谓语前置鄙哉,硁硁乎:同上果哉,末之难矣:宾语前置。果哉,末难之矣 三课内练习巩固1翻译下面的语句,留意补出省略的部分(子)之三子告,(三子)不行(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子路行以(之)告(子)鸟兽不行与(之)同群丘不与(之)易也2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止子路宿:止,使留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给吃(饲)见其二子焉:见,使拜见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使保持纯净怀其宝而迷其邦:迷
7、,使迷乱3给下面短文加上标点。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态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四小结第三教时一复习提问提问试卷基础学问二主要理解孔子“知其不行而为之”的精神和他苍凉、无奈的行道生活。1参看孔子简历:(一)艰难的童年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诞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内“尼丘”山的一个山洞中(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孔子因“尼丘”而名“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老二)。3岁时,父亲叔粱纥去世,孔母颜征带着孔子回到了娘家曲阜城内阙里,过上
8、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受人卑视的艰难生活。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17岁时,孔母颜征在因生活的熬煎和社会的卑视心力交瘁而死。(二)政治上的起落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起先走上仕途,后因政绩卓著,升大司寇,并代理宰相。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第五年春季,孔子55岁,齐国胆怯鲁国强盛,采纳反间计离间鲁国君臣关系。孔子只好离开鲁国。(三)周游列国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起先周游列国。从55岁到68岁,共计13年,孔子转辗卫、陈、鲁、宋、蔡、齐、楚等诸侯国推行自己的仁政、礼治思想,多次险遭不测,深陷整个,其间因兵、因饿等备受磨砺,尤其使孔子感到难受的是他的为政思想,做人理念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
9、,甚至得到贤哲隐士的嘲讽,更不要说推行了。公元前484年,时孔子68岁,他最终在多次碰壁的状况下,带着万般无奈和缺憾,孤独地回到鲁国。起先修诗书礼乐。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去世。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以墓为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故居改名为孔庙。今日我们就来解读孔子内心万般孤独、孤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锲而不舍、“知其不行而为之”的精神。2寻章摘句。(1)这几则文字围绕“知其不行而为之”编撰在一起,每则短文都体现了孔子“知其不行而为之”的精神,请摘录有关语句来回答。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表现了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重在“为”“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孔子虽然离职还乡,
10、但是仍旧以大夫身份关切政事,表现了孔子“知其不为而为之”的精神,两个“不敢不告”,写出了孔子心中无限的感叹和无奈。孔子下,欲与之言:孔子明知接舆不会与自己一道入世济时,但是他充溢幻想,多么希望得到接舆的理解和认可。“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可以想象孔子在碰壁之后多么的无奈和孤独!夫子怃然曰:“鸟兽不行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写出了孔子悲苦的内心世界,也是孔子大才智的集中表现。鸟兽都不会同群,假如天下有道,我是不会与这些人一起的,正是因为天下无道,所以我必需主动入世,团结更多的人,争取更多的人。孔子明白自己的形势,所以一个“怃然”写尽了他内心的苍凉。使子路反见
11、之:“荷条者”本身是一个懂得“礼”的人,他“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对于社会上这样的贤人,孔子是非常敬重和景仰的,他使子路反见之,目的也想博得丈人的理解和支持,体现了“知其不行而为之”的精神。子曰:果哉!末之难矣。面对“荷蒉者”的嘲讽,这次孔子没有表示亲近的意思,多次与隐士的沟通,孔子心理非常明白,要得到隐士的支持已经不行能。所以这个感叹应当比前面的“怃然”更使人伤感、无奈。世道黑暗,社会无道,孔子的志向恒久得不到实现,更可怕的是连社会上的这些所谓的贤人都不能理解和支持孔子的崇礼思想,这是对孔子内心最大的打击。所以孔子最终发出了“风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那样沉重的感叹。
12、公元前484年,时孔子68岁,他最终在多次碰壁的状况下,带着万般无奈和缺憾,孤独地回到鲁国。起先修诗书礼乐。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去世。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以墓为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故居改名为孔庙。一代圣人带着缺憾离开了人间,但是他那“知其不行而为之”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传过战国的屈原,传过宋代的范仲淹,传过明代的文天祥,始终传过“戊戌六君子”,传过许很多多抗日英雄,传到了现在那些在大多数人面对小偷选择缄默的时候拍案而起的青年身上,传到了那些在大多数人面对作弊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时依旧保持安静自然的心灵的学生身上。我要说的是:这种精神是恒久不会磨灭的!三理解文章中的“隐
13、士”。1找寻课文中出现的隐士有哪些?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蒉者2说说这些隐士有什么特点。说明理由。都是一些非同寻常、不等闲的人,或者说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学问精英,他们都是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对社会有深刻的理解,知道无法变更社会,所以选择避世,他们理解孔子,怜悯孔子,同时也为孔子“知其不行而为之”表达了深深的缺憾、惋惜。接舆: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行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接舆把孔子比作凤,表达了自己的孔子的理解和确定;又“何德之衰”“已而已而”,表达了对孔子做法的指责和缺憾,写出了接舆对当时社会的极端悲观。长沮、桀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
14、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他们对社会形势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同时委婉地劝说孔子放弃无谓的努力。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表明白丈人对孔子不干实事,尽做那些无法做到的事而厌恶,同时也含蓄地劝戒孔子停止自己无谓的奔跑。晨门、荷蒉者都一样。文章把这些隐士和孔子放在一起,并不是要否定谁或者确定谁,其实无论是孔子还是隐士,他们都是社会的精英,他们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做法两样。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衬托孔子的“知其不行而为之”的精神。四小结。这就是孔子,一个“知其不行而为之”的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孔子的这种思想后来成了历代儒家的志向和理想,他们不管世界变得怎样,
15、总认为人应当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管结果怎样,我活着就要实现我的志向:我心系天下,我要为万民造福。隐士就像生活中的那些智者,而孔子就是生活中的那些仁者。五作业 知其不行而为之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行。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14.21)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行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
16、之言。(18.5)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行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8.6)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条(),子路问曰:“子
17、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行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8.7)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行而()为之者与?”(14.38)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
18、)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期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14.39)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9.9) 知其不行而为之教学设计 知其不行而为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通过分析重点句和完成相关练习落实文言词句;二、通过依据每章内容,对各章节进行归类,及探讨练习来了解孔子的“知其不行而为之”的思想。三、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行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来探讨孔子主动入世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不足。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的主动入世思想教学难点:如何在翻译、注解的状况下落实文言词句课时支配:二课时教学过程:
19、第一课时一、导入二、初读各章请同学范读、齐读、自读、小组读、男声读、女声读初步熟识课文三、熟识课文,概括每章内容14.21弑:杀夫三子:那以:因为之三子告:到可:同意孔子循礼卫道,不敢不告。探究: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子对此表明孔事的重视。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小结: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行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18.5歌:唱歌兮:语气助词何:多么已:停止殆:危急得:能够探究:说说接舆歌中的言外之意。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
20、,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小结: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决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18.6桀:ji耦:u,两人并耕然:对谁以:与易:变更从:跟随与其岂若:与其哪里比得上辍:停止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探究: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当很熟识道路状况。其次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小结: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当再追随孔子,而应当追随那些隐士。 为政以德学案语文版 为政以德学案语文版 师:(由复习旧课导入,背诵相关内容)(点评:学问的累积须要有一个反复,而“
21、知新”也离不开“温故”,尤其是文言文教学)首先请同学们朗读7-12章,读的时候有个要求,留意下面的字词说明,但是尽量不要看译文。生:(自由朗读)师:下面我们请6位同学分读7-12章。生:(6位同学分读7-12章)师:请同学门留意黑板上这几个字的读音:盍、偃。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六章生:(齐读这六章)(点评:很难设想:读尚且不会,却能很好地理解、感受、背诵。文言文是有语言距离的,更须要反复诵读。孙老师强调“读”,这是抓住了“本”。)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这六章须要留意的重点字词。(点评:是第七章的)师:第7章中“季氏富于周公”中的“于”是什么意思?生:是“比”的意思。师:“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22、”的“益”是什么意思?生:更加师:是“更加”吗?生:应当是“增加”。师:对,这里应当翻译为“增加”,还有两个字也特殊须要留意,一个是“徒”,还有个是“攻”,可以查看课文注解。(点评:落实重点词语,便于学生把握。)师:那么这一章孔子重点论述的是什么?生:反对统治者去搜刮百姓,还有就是要做到爱民。师:很好,孔子反对苛捐杂税并且把矛头指向助纣为虐的冉有。那么“非吾徒也”这句话省略了什么?生:省略了主语,冉有。(点评:按章分析,便于中、下程度的学生接受,这是老师看对象来设计的。但指责冉有,只是出于“爱民”吗?)师:好,我们接着看第8章“哀公问于有若曰”中这个“于”是什么意思?生:向师:下面我们来看黑板
23、上的两个句子: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如之何”,它可以翻译成:怎么办;其次个“如之何”加上“其”,其是加强反问语气,构成一个反问句。翻译成:怎么能。师:另外,“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大家看出来了没有,这是一个什么句式?生:反问句。生:“君与孰不足”,宾语前置句。师:对的。是宾语前置,翻译成:百姓足,对你而言,还有什么不满意呢?(点评:抓住典型句子,通过比较进行分析,便于学生领悟、驾驭。应当确定两位学生讲的都对。)师:那么大家来思索一下,第八章它阐述的什么意思?生:我认为应当是统治者不能从百姓那里获得太多。师:讲得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生:我认为他是想
24、对国君说先让百姓富有起来,自己才能富有,假如一味的向百姓苛捐杂税的话,即使你富有了,百姓还是贫困的,这个国家还是落后的。师:恩,很好。那么这里其实就涉及了孔子为政的经济思想,对百姓应当轻赋税,就像我们两位同学所讲的不能够过度搜刮百姓,要爱民。(点评:让学生讲,不是老师不用讲了,老师还要总结的,只是语言要简洁,内容要提高。孙老师这一点处理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第九章。师: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对谁而言?生:对君主而言师:对,为政者应当怎么做?生:身正师:身正有什么作用?生:不令而行师:这一章就是对统治者的详细要求,除了我们上节课提到的统治者要做到敬事,爱人,节用,还
25、有一个要求是身正,身正就可以达到“不令而行”的效果,假如身不正呢,则“虽令不从”。下面我们来看第十章。第十章要留意一句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这里的“风”,这里的“草”应当怎么说明?生:名作状师:怎么翻译生:像风一样师: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详细怎样来区分名作动还是名作状?生:名作状,翻译就是把君子道德比做像风一样,把小人的道德比做像草一样。师:是不是看到“像”就是名作状呢?生:那也不肯定。师:首先确定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什么?生:君子之德师:那谓语呢?我们推断究竟是名作状还是名做动主要是要看它有没有修饰中心语(谓语动词),我们来回忆一下,鸿门宴当中有这么一句话“翼蔽沛公”。生: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6、,“翼”修饰“蔽”,名词作状语。师:那这里有没有修饰动词呢?生:没有师:所以说这里应当理解成名词作动词,翻译成“好比风,好比草”。(点评:通过联系已有学问启发学生,订正学生的学问错误,这比干脆告知效果要好得多。)那么在这一章当中孔子所要表达的是怎么样的思想呢?生:君主应当以德治国,小人在道德面前是不值一提的。师:是不值一提吗?小人在道德的感染下会像草一样“必偃”,那么这里其实强调统治者身正以后所能达到的效果,强调了德的无所不能的作用。(点评:这里,老师好像有些急了点吧?)接着往下看第十一章。师:首先来看下这里的两个句子,一个是“临之以庄”生:以庄临之,状语后置师:用庄重的看法来对待百姓,还有一
27、个“举善而教不能”,这个“善”怎么说明?生:优秀的人才,形作名。师:下面“忠以劝”的“以”相当于“而”,做连词。“劝”是劝勉的意思,那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一章,又表达的怎么样的思想呢?生:要使百姓尽忠的话君主应当对父母孝顺,对幼小慈祥。师:这里除了上文所提到的为政者所应当具备的这些素养外,这里为政者还应当用庄重的看法对待百姓,另外还要对父母孝顺,对兄弟挚友慈祥,并且推举贤才教化实力差的人,所以这才是一个为政者所应当具备的素养。(点评:这一段语言有些乱了。)下面我们来看最终一章。师:这里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这句话我们怎么翻译呢?生: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师:什么句
28、式?生:倒装句师:主谓的倒装,这里引用了几个典故,一个是“羿善射”,还有一个是“骜荡舟”“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孔子引用这4个典故,意在说明什么?生:武力跟权术对百姓来说是没有什么作用的,须要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师:这里的“羿”跟“骜”代表是武力和权术,用武力跟权术来治理国家并不能真正达到德治的那种效果。那么这里表达了孔子对武力和权术的什么看法呢?生:鄙视武力和权术。师:孔子是鄙视武力和权术的,在“季氏将伐颛臾”中提到“何以伐为?”在这里也提到“焉用杀”,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生:以德治国。师:好,在战国中期,有一个儒家学者叫赵良,引用了尚书当中这么一句话“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凭借以德治国的
29、国家昌盛,凭借武力、权术的国家必亡。他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话呢,原来赵良引用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攻击、反对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我们来看这句话用在这里也是很恰当的,所以说儒家的后世学者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师:那么我们课文讲到这里可能同学们会有疑问,昨天我们有同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在文章中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就是说君子可以用他的崇高的道德去感化小人,让那些小人折服。但是他自己的作为却和他的主见南辕北辙,比如他对冉有的看法。师:在第九章中,孔子的弟子冉有助纣为虐时,孔子对他实行了怎样的看法?生:鼓动他的学生“群起而攻之可矣”师:那不是和自己的主见相冲突了吗,孔子不是主见以德服人吗?
30、生:是的师:那么这样一来,说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小组探讨一下。(点评:我记得学生探讨时老师在巡回指导,这有越俎代庖之嫌了。)(探讨后学生回答)生:冉有的这些话语让孔子觉得他是属于那种屡教不改的人,再说前面的“季氏将伐颛臾”中也提到了孔子对冉有的看法:求,无乃尔是过与?所以孔子认为对冉有再也不用那种道德感化的方法了,应当去声讨他。师:那么这又说明什么呢?生:这说明孔子认为的道德并不是无上的。师:能不能说得再详细一点?生:说明这里的道德的作用也是有缺陷的。师:恩,很有道理。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生:我认为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孔子的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没有得到落实和实现,所以,当全社会都没有用德来得以
31、感化时,冉有自然也得不到感化。师:你说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那当时是怎样的一个历史环境?生:国家分裂,战火四起的年头。生:“春秋无义战”时期。师:对。孔子的学说和治国主见当时有没有被鲁国的统治者接受?生:没有。师:对,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他才带着众弟子起先周游列国,去劝服其他国家的统治者来接受他的政治主见,当然,最终他也失败了。这些又说明什么?生:说明孔子在现实中碰壁了。师:很好,孔子的德治志向,不仅没有让他的弟子冉有象草遇到风那样“必偃”,而且在现实中也得不到统治者的青睐,四处碰壁。(点评:我觉得这个递进关系颠倒了)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孔子的道德至上,道德万能的思想能真正实现吗?生:不能。师:
32、那我们应当确定孔子的哪些思想呢? 恶乎往而不行导学案 (老师版) 恶乎往而不行导学案(老师版) 【温馨心语】应当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伏契克 【学习目标】 1、驾驭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学问。2、理解庄子“安时而处顺”的思想及其启发意义。3、了解在所选文段中表现出的庄子的哲思,学会在逆境面前应有巨大的精神力气支撑。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独学检测 1、诵读疏通文意 2、基础积累(见新学案第94页内容) 3、翻译下列句子 (1)、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 (2)、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行哉! (3)、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4)、故善吾生者
33、,乃所以善吾死也。 (二)、合作探究问题生成与解决 1、被病痛熬煎将死的子来,为什么面对死亡却能“成然寐,蘧然觉”? 因为他完全把天地看成一个大炉子,把造物者看成造诣很高的铁匠,而把自己的死,当作造物者的杰作。 2、作者在文章中举子舆、子来的例子,想说明什么问题? 子舆大病一场,变得腰弯背弓,五脏比头都高,下巴藏到肚脐眼上,肩膀高过了头顶,弯曲的颈椎骨指向天空。然而它安稳处之,世俗的哀乐不能惊扰他内心的安静。子来有了病,气喘吁吁地将要死亡。可是他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治,变成鼠肝也好,变成虫臂也罢,无往而不行。庄子借这种奇妙的思想,启示人们在陷入逆境的时候,要靠内在的精神力气的培育自解倒悬之
34、苦,实现人生的突围,而不是被逆境压垮。 3、哀骀它相貌丑陋骇天下,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想嫁给她?哀骀它为什么能够不被他自己的容貌所影响?面对世人认为无可奈何的死与生、贫困和富有、毁谤和赞誉、饥和渴、寒和暑等一切改变,他的内心不为所动,平和、欢乐、通畅而不失于愉悦,充溢盎然的朝气。他超群的德行就在于养成了这种外在事物无法摇荡的内心的纯和。而正是由于他的德行大大超越了常人,人们都遗忘了他形体的残缺和丑陋,感受到一种异乎寻常的巨大魅力。 (三)、拓展延长延长巩固 1、文中将哀骀它及病后的子舆的外貌描写得极为丑陋怪异,你如何理解庄子的这种夸张手法?一方面,庄子这样写哀骀它和子舆,事实上是把我们置于常人承
35、受不了的绝境中。在此基础上,再来凸显一种超越这种绝境的巨大精神力气。 另一方面,庄子及其后学有自觉追求惊奇的审美方向,因为他们“以天下为沈浊,不行与庄语”。即认为天下深厚污浊,不能拿庄重的语言跟他们交谈。闻一多认为,从艺术上说,庄子体现了一种独特的“荒诞丑恶的趣味”。 2、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见新学案94页 3、本文谈了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庄子力图以他特有的方式和观念,为世人解脱生命的负累。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生最大的逆境就是病和死,尤其是死。“人固有一死”,死恒久都是人生不行变更的结局。然而假如对死亡的忧惧成为人们生活中不行承受的重压的话,那么生命就丢失了强度和韧性。庄子认为,被生死的哀乐
36、捆缚住的人其实在承受着倒悬之苦。那么怎么去解决这一倒悬之苦呢?答案是要在自己的心上下工夫,要做到心安。“知其不行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也就是要安稳地去领受人生的无奈,听从命运的支配。 4、假如你为自己的相貌不如意苦恼过,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仅供参考)我没有发觉我们班有谁生得丑。即使是丑,丑也不是你的错。即使是丑,也可以整容,但整容要有思想打算,有的人是越整容越丑。丑除了整容外,还有一个补救的措施:我很丑,但我很温顺。其实对待丑,最好的方法还是学习 (四)、反思感悟整理纠错 第20页 共20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