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五下语文5《古诗词三首-舟过安仁》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五下语文5《古诗词三首-舟过安仁》导学案.docx(8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五下语文5古诗词三首-舟过安仁导学案古诗词三首练习(五下) 一、拼一拼,写一写。 zumtnjlnhunhn 沉()()()() milinpenychunwdo 明()()()()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1草铺(pp)横野六七里。 2收篙停棹(diozho)坐船中。 3清平乐(yul) 4最喜小儿亡(wnw)赖。 5溪头卧剥(bob)莲蓬。 三、火眼金睛(比一比,再组词)。 蓑()醉()媚()脱()蓬()茅() 衰()碎()眉()锐()篷()矛() 四、依据提示填出诗句。 1牧童中的_,_两句诗,写出了原野上草色葱郁,晚风中笛声悠扬;而_,_两句诗栩栩如生地刻
2、画出了牧童无牵无挂,逍遥自在的形象。 2舟过安仁中的_,_两句诗,写出了两个孩子巧用计策,借风行船的奇思妙想。 3清平乐村居中的_,_两句词,突出了老年人生活的安详,精神的开心;而_,_两句词刻画出小儿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五、先说明字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横野:_弄:_ 句意:_ 2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喜:_亡赖:_ 句意:_ 3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生:_ 句意:_ 六、手拉手(读一读,连一连)。 宋杨万里牧童世外桃源乡村图 宋辛弃疾舟过安仁牧童晚归休憩图 唐吕岩清平乐村居渔童稚气可爱图 七、欢乐阅读。 (一)小儿垂钓 (
3、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应在诗中的读音是_,意思是_。 2这首诗中的主子公是_,文中对他的称呼是_,它的意思是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_ 4你喜爱这个钓鱼的孩子吗?为什么? _ (二)稚子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zhng)。 敲成玉謦(qng)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稚子:小孩子。钲:古代行军时用的打击乐器,形态像钟。 1依据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_ (2)敲成玉謦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_ 2敲成玉謦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运用的修辞
4、手法是() A夸张B比方C拟人 _ 3读了这首诗,你眼前出现出怎样的情景? 八、练笔新时空。 这三首古诗词都写出了童年生活的情趣。你最喜爱哪一首呢?放飞想象的翅膀,把它编成一个故事写下来。 5古诗词三首 5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自由自在、逍遥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打算: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爱好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
5、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究竟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的确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夫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终不知所终,传闻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相互正音。 (留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光明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沟通学
6、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沟通探讨。)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依据学生回答,老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隐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开心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老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快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沟通。 5全班沟通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老师加以引导:
7、 (诗人憧憬安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逍遥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逍遥自在、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朗读。 2竞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老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牧童卧 黄昏月明 草、笛、蓑衣 其次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打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
8、,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非常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留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沟通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拦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气。 5汇报沟通,小组指派代表沟通,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9、(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气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沟通,相互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详细、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确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确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
10、个孩子的聪慧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宠爱和赞许。)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宠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舟过安仁 两小童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学问。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妙,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打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
11、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颂,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yue”清平乐原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闻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留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说明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
12、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密切和谐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妙!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宠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绽开探讨) (四)精读、悟情 1老师
13、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静、悠然、欢乐、安静、华蜜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沉醉使人憧憬。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留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清平乐.村居 大儿锄 翁媪中儿织 小儿剥 5古诗词三首(A、B案)5古诗词三首(A、B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欢乐。 3.相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相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
14、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支配 2课时 A案 课前打算 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非常熟识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沟通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沟通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然、舒
15、适、自由、自得其乐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留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肯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沟通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密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然自由地躺
16、在月光下观赏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沟通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1.师:想象一下,假如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动沟通。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肯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3.诵读全诗。结束本诗学习。 二、学习舟过安仁 (一)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1.视察图上的两个小挚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2.生自由读诗。“遮”,留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3.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
17、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二)检查自学,深化探讨 1.指名读诗,正音,留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2.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3.师生互动沟通诗歌大意,可以先沟通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沟通探讨。 (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惊奇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尽然撑着伞,细致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4.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爱他们吗?为什么? 5.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调皮的样子表现出来。 6.指名读
18、、齐读。读后点评。 (三)布置作业,延长拓展 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村居 其次课时 一、课题导入,介绍学问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视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分。(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学问。 3.师小结:词原是配乐而歌颂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变更,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闻名的词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 3.边读边划出不
19、理解的地方。老师巡察,发觉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沟通。提倡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4.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殊提示学生留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 5.沟通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如,醉里、相媚好、亡赖。 6.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订正。(距离农家低小的屋檐不远处,是一条澄澈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两个头发发白的老头、老太正借着酒意说着静静话。大儿子非常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正忙着编织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孩子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三、发挥想象,加深理解 1.师
20、: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静静话吗? 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当赐予确定。 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产生相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自由忙些什么? 4.生自由练读。展示读,集体评议,订正。再读。提示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否表现出乡村自然环境的美丽,“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谐,以及“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开心。 四、改编歌曲,激发爱好 1.师:词本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颂的诗体,建议学生自己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
21、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好。 2.生练习试唱。众评议。 五、总结谈话,回来整体 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相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2.诵读全词,结束本课时学习。 六、布置作业,积累升华 1.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2.收集、背诵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开展一次背诵竞赛。 (福建省宁德师范附小章淑勇)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呈现画面 1.今日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在学生朗读中,留意正音。“蓑”
22、读su,“遮”读zh,不要读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爱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加学生的探讨。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然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
23、和意思,然后朗读。 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闲情逸致地看那慢慢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安逸,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特别满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可爱、淘气、疲乏) (4)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2.学习其次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
24、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非常惊奇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调皮、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淘气,感受那悠然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爱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长,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好玩短文。 2.默写牧童。 其次课时 一、揭题,初知“美” 1.今日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
25、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登记来,不懂的做记号。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爱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探讨,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留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
26、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殊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春游的美妙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也许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闲聊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华蜜、美妙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密切地闲聊,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华蜜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
27、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四周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华蜜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沉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观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溢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尝。) 2.作者间或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
28、里又想些什么呢?(接着品尝“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沉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沉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你呢? 4.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长“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美丽的短文。 (杭州市滨江区长河小学冯琛莉) 阅读全文 马上下载 相关标签:教案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学问产权人或未发觉有关学问产权的登记,如有学问产权人并不情愿我们运用,假如有侵权请马上联系:emailprotected,我们马上下架或删除。 古诗词三首1.古诗词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9、。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3.能说明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宏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特别美丽的文章。今日,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会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旁边,是我国其次大淡水湖。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生:闻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
30、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漫蒙、朦朦胧胧、安静和谐。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特别迷人,从古至今有多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很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旁边,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二、精读
31、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ng、潭tn、螺lu、磨m3.再读,边读边思索,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师:你理解得真不错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特别和谐。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特别和谐。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
32、有磨拭过的铜镜。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生:遥望:远望。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白银盘
33、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非常惹人宠爱。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致绝伦的工艺品。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请生读好这两句诗。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非常惹人宠爱。在这个安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生:月明
34、星稀的夜晚,我闲逛在洞庭湖边,那柔软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覆盖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沉醉了。生: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许多,你们将来有机会肯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会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四、作业。1.用钢笔描红。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五、评析。1.注意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觉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2.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
35、地去匹配他已有的学问,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意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特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建性思维。3.“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酷爱和练说练笔的主动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挚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特性的表达中
36、,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4.望洞庭古诗解读。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归纳一下值得思索和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三:查现代汉语词典,“和”字的读音一共有四种,但与这一语境的意思相关的读音有两种:一是读h。二是读h。细细揣摩,我以为:此处之“和”还是读作其次声(h)为妥。其理由有三:(1)从“和”的字义来看,它最初是“相应”或“谐”的意思。许慎的说文解字有云:“和,相应也。”广雅释古三也说:“和:谐也。”后来,引申为和谐、协调。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古唱和字不读去声。”由此不难发觉:“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声
37、音相应而来的。它应读作h,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读为“去声”。如今的第四声读法是后来随着字义地不断延长与扩大,分化出来的。再从“和”字的现代说明看,此处之“和”也不应读作h。现代汉语词典认定:当“和”字读作h时,一是指“和谐地跟着唱”;二是指“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但不管哪种说明,都有“跟从”与“依照”的意味。联系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假如将“和”字读作h,解为“跟从”与“依照”,那就与诗句的意思不合了。(2)从今诗的格律来看,此诗当为首句入韵。我们知道,根据诗词格律的规定,七绝的格律类型大体有四。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38、)其二: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其三: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与上述格律比照,此诗应属七绝的类型之二。所以,首句必需押韵,而且应为平声。(3)从上下文来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将“和”字读作h,解为“应”或“谐”,才能与上文“相”字的意思贯穿。假如将此字读作h,那就会使“和”字涂上“跟从”或“依照”的色调。这样做,明显与诗人笔下的情景不合。(4)“镜未磨”原委应作和说明?对其次句中“镜未磨”的说明有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
39、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隐不清,犹如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晰。搞清晰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明白“镜未磨”原委是什么样。淮南子脩务训上这样说:“明镜之始矇然未见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锡,磨之以白毡,则须眉微毛可得而察。”意思是说,铜镜一起先的时,镜面暗淡无光,还不能照出人的面容,只有在镜面敷上一层反光剂氧化锡(或谓水银),再用白毡打磨(即抛光),才能光滑光明。由此可见,诗中的“镜未磨”,当是指铜镜未经打磨暗淡无光的样子。若简洁地将“镜未磨”说明为水面无风,波平如镜,突出的是湖面的平,就与古代的铜镜尚有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多种形制的事实并不完全相符。所以我以为,“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还是理解为“无风的湖面就犹如未经打磨的镜面一般暗淡无光”为妥。这样说明,既与当时湖面上光线不足,水波不兴的情境相合,也与诗人置身于特别的视察位置岳阳楼月夜俯望洞庭之所见相符。(5)“青螺”原委是何物?最终一句中的“青螺”原委是何物呢?也有两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