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古汉语副词的来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古汉语副词的来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古汉语副词的来源提要本文通过古汉语的详细实例考察古汉语单音副词由实词虚化的过程及复合副词的构成。对“先秦汉唐”三个时段的副词做了分类统计,从中可以看出单音副词和复合副词的消长。副词是古汉语虚词中数量最多、包括范围最广、最为困难的一类词。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副词内部须要分类,可是不简单分得干净利索,因为副词原来就是个大杂烩。”1吕先生的这一论述道出了副词本身的困难性。同时也可看出语法学界对副词所应包括的范围尚无共识,须要进一步探讨。在没有定论的状况下,我们把下面条件作为确定副词的标准:能修饰动词、形容词、名词性谓语,在句中作状语或补语的单音虚词或复合虚词。本文依据上述标准,较为全面地
2、搜集了古汉语的单音副词552个和复合副词480个,并且以这些材料为分析对象,重点考察古汉语单音副词的来源及复合副词的构成。就虚词来说,除了象声词、语气词、感叹词等少数词类外,其他几个词类大都是从实词虚化而来的。本文所探讨的副词来源问题,事实上也就是想要了解副词的虚化过程,同时也为探究虚词发展的规律供应一些有益的依据。一实词虚化是单音副词的主要来源1.1由实词本义干脆引申虚化为副词。2主要指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干脆虚化为副词。1.1.1名词副词(箭头前面的是本义,后面的是引申义。下同)早:早晨很早、尽早、早点儿(1)魏其与其夫人益市牛酒,夜洒扫,早帐具至旦。平明,令门下候伺。(史记魏其武
3、安侯列传)(2)延伯胆略不群,威名早著,为国展力,二十余年。(洛阳伽蓝记洛阳大市)首:头首先、起先(3)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韩非子五蠹)(4)初,吴王首反,并将楚兵,连齐、赵。(汉书荆燕吴传)原:源泉、水源原来、原来(5)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左传昭公九年)(6)夫文章者,原出五经。(颜氏家训文章)“早”、“首”、“原”,其本义都是名词;但用于动词之前,它们的本义就都有所改变。“早”的本义只指“早晨”这一时段,例(1)中的“早”与“夜”、“旦”、“平明”对举,最能反映出它原来的词义。而例(2)中的“早”并非指“早晨”这一时段,而是“很早”或“较早”的意思。“首”和“原”的情形也
4、都如此。“原”字比较明显,不赘述。“首”由“头”义引申虚化为副词是可以理解的。说文:“首,古文也。”、“,头也。”认为“首”和“”是古今字,是“头”的意思。人初生头先出,故可引申为“首先”、“起先”之义。方言:“人之初生谓之首。”3这已经把“首”字的引申由来说得非常清晰了。1.1.2动词副词滋:增益更加、更加(7)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左传隐公元年)(8)是以窦太后滋不说。(汉书田传)立:站立、直立马上、立刻(9)东郭牙中门而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10)刘子骏闻吾言,乃立称善焉。(新论述策)滥:泛滥肆意、随意。(11)其水阳焊不耗,阴霖不滥,无能测其渊深也。(水经注湿水)(12)先帝遗
5、诏,不许滥诛骨肉。(资治通鉴陈纪宣帝太建十年)“滋”由“增益”的“加多”义引申虚化为“更加”、“更加”,“滥”由“泛滥”的“恣肆”义引申虚化为“肆意”、“随意”,都是很自然的。那么,“立”是怎样由“站立、直立”义引申虚化为“马上、立刻”的呢?这和汉语时间词的表示方法有干脆的关系。汉语时间词的表示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是由动作来表示的,如“转瞬之间”、“俯仰之间”、“旋踵即逝”等。“立”的“马上、立刻”义,事实上是由“稍立片刻”引申虚化而来的。这一虚化过程从下面的例句里可以看出些痕迹:(13)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战国策魏策一)此例在“立”与“须”之间有一“而”字,从中可以看出“立
6、”仍具有动词的特性,如这个“而”字脱落,那就与上面例(10)的用法一样了,也就是说,“立”就由动词转变为副词了。1.1.3形容词副词诚:真诚、真实的确、的确(14)君子养心莫擅长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不苟)(15)子诚能为寡人为之,寡人尽听子矣。(吕氏春秋乐成)劣:弱、少仅仅、刚刚(16)惜洪力劣,不能推刃为天下报仇,何谓服乎!(三国志魏书臧洪传)(17)释鞍就穴直上,可百余仞,石路逶迤,劣通单步。(水经注渭水)酷:(酒味)深厚极、甚(18)流水麴尘,艳阳酷酒,画舸游情如雾。(词综吴文英:西子妆)(19)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稼轩长短句贺新郎)“诚”当它作为形容词时,是对事物的一种描
7、摹;而当它作为副词时,则是对事物的确认。但二者之间也有其共通之处,这就是都具备“真”、“实”的意义,这一共通的语义正是“诚”能从形容词转化为副词的纽带。“劣”有“弱、少”义,当它转化为副词以后,仍存有这一语义;但已经不是对事物的形容,而是对动作行为的限定。至于“酷”从其形容词“深厚”义转化为副词“极、甚”义,则不须要更多的说明。1.1.4数词副词一:基数名完全、全都(20)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孙子兵法九地)(21)天子大说,赐南越大臣印绶,一用汉法。(汉书终军传)三:基数名一再、多次(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23)鲁哀公问舜于孔子,孔子不对。三问,不对。(荀子
8、哀公)万:基数名肯定、极(24)人人自安乐,无斗争之患,传之万世。(史记秦始皇本纪)(25)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韩昌黎文集柳子厚墓志铭)数词能够虚化为副词的只有极少数的几个,而且与人们对“数”的相识有极大的关系。“一”在我国古代哲学中一直指事物的本源,事物的统一体。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指的就是“一”为万物的总体。所以“一”从数词虚化为“完全、全都”义就是很自然的了。“三”在古汉语中表示“多次”,是约定俗成的用法。我国古代把“三”看作少量数段的多数。后汉书袁绍传李贤注:“三者,数之小终,言深也。”汪
9、中述学释三九上:“因而生人之措辞,凡一二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万”虚化为“肯定、极”,和“万”数之大有亲密关系,这是自不待言的。1.2由实词间接引申虚化而来1.2.1实词由其本义先引申出新义,这个新义并不变更原词性,然后再引申虚化为副词。1.2.1.1名词名词副词本:草木的根根基、根源原来、原来(26)是以广以平,则不丧本茎。(吕氏春秋辩土)(27)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史记乐书)(28)若束以上诸士大夫征见古今者,知帝王所都本无定处,无所与疑。(陈书周弘正传)例(26)的“本”是其本义,指草木的根。“本”并不是由“草木的根”干脆引申虚化为副词的,而是先引申为
10、“根基、根源”义,如例(27);由此再引申虚化为“原来、原来”义,如例(28)。作为本义,“本”仅指植物的“根”,当它引申为“根基、根源”时,其所指就已超出植物的范围,而泛指一切事物了。尽管这一引申义与其本义有所不同,但其词性却没有改变,仍旧是名词。“根基、根源”义是“本”从本义向副词义虚化的过渡段;有了这个过渡段才促成它进一步向副词“原来、原来”义虚化。极:房屋的栋梁顶点甚、最(29)茂初在广汉,梦坐大殿,极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后汉书蔡茂传)(30)简文云:“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世说新语文学)(31)季冬极寒,伏惟仆射尊体动止万福。(韩昌黎文集答魏博田仆射书)例(29)是“极”的本义
11、,指房屋的栋梁。因为栋梁在房屋的上端,故可由确指的“栋梁”引申为泛指的“顶点”,如例(30)。由“顶点”义进一步引申,虚化为表程度的“甚、最”义,如例(31)。日:太阳白天、一天日益、日渐(32)己巳,日有食之。(春秋隐公三年)(33)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论语为政)(34)故农战之民日寡,而游食者愈众。(商君书君臣)因为有“太阳”才能称得上“白天”,这是“日”由“太阳”义引申出“白天”义的重要因素;因为自然界的规律是日复一日,所以才有可能虚化为“日益、日渐”。例(34)中的“日寡”和“愈众”对举为文,尤可看出“日”的“愈益”义。1.2.1.2动词动词副词尝:品尝经验、尝受曾经(35)田
12、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诗小雅甫田)(36)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37)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史记张仪列传)助语辞:“尝即是曾,喻如曾经口食之而知其味也。”4卢以纬虽然对“尝”由“品尝”到“曾经”的演化过程说明得不尽如人意,但也初步勾画出了这一虚化过程的轨迹。凡“品尝”过的必定是“经验”过的”;由“经验过”引申虚化为“曾经”,这就是很自然的了。总:捆束聚合全都(38)婉兮娈兮,总角兮。(诗齐风甫田)(39)其水三泉奇发,西北流,总成一川。(水经注汾水)(40)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苏东坡全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例(38)的“
13、总角”,指把头发结扎成角状的髻;“总”是“捆束”的意思。“捆束”是把分散的东西聚集在一起,故可以引申为“聚合”义,如例(39)。分散的东西聚合在一起,自然成为一个整体;而这一整体又蕴含着原来分散的个体。这就给“总”引申虚化为副词的“全都”义供应了嬗变的条件。例(40)的“总适宜”,意为淡妆亦适宜,浓抹亦适宜,“总”统摄“淡妆、浓抹”。加:诬枉增加更加、更加(41)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4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43)吾得二子也,吾目加明,吾耳加聪。(韩诗外传卷七第十三章)例(41)的“加”为“诬枉”义。说文
14、:“加,语相加也。”段注:“下曰加也,诬下曰加也。此云语相加也,知、诬、加三字同义矣。”因“诬枉”总是强加于人,故可引申为“增加”义,如例(42);又由“增加”义进一步引申虚化为“更加、更加”义,如例(43)。1.2.1.3形容词形容词副词枉:弯曲冤枉徒然、白白地(44)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孟子滕文公下)(45)是故抱枉而死,无愆而黜者,有自来矣。(抱朴子外篇名实)(46)终不使汝枉死于淫鬼之手也。(唐宋传奇集郭元振)说文“枉”字段注:“本谓木邪曲,因以为凡邪曲之称。”受害者遭受不公允的待遇,被加上不应有的罪名,事实上也是对受害者的扭曲,故可以引申为“冤枉”。而“冤枉”总是凭空而来,
15、无由而至,因此又可引申虚化为“徒然、白白地”义。重:厚重大深、甚(47)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周易系辞上)(48)是以贤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功大而辞顺。(战国策赵策二)(49)后以敏为执慎将军,欲令以官重自警戒也。(三国志蜀书来敏传)说文:“重,厚也。”段注:“厚斯重矣。”这是对许慎释义的极好注释,段玉裁认为有厚度才有重量。玉篇:“重,不轻也。”“重”由“不轻”引申为“重大”是顺理成章的,如例(48)。因为“重”的原意表示某种限量的饱和,所以当它用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又可引申虚化为“深、甚”义,如例(49)。饶:饱丰富多(50)饶,饱也。(说文解字食部)(51)河土平敞,多出鹦鹉、孔雀,有
16、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52)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杜工部集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说文“饶”字段注:“饶者,甚饱之词也。”今按,所谓“饱”者,当是“饱满”、“饱足”的意思。从这一意义则可引发出“丰富”义。假如“丰富”义的“饶”用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就可引申虚化为副词“多”义,如例(52)。古汉语中,“饶”与“多”对举的用例并非少见,如江文通集游黄山:“南州饶惊奇,赤县多灵仙。”庾子山集拟咏怀诗:“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在这些“饶”与“多”对举的用例中,虽然“饶”与“多”都用作动词,但从中的确可以看出“饶”与“多”在词义上有共通之处,当“饶”用于动词或
17、形容词之前,具有副词“多”义,则是不难理解的。1.2.2实词在由其本义引出新义时变更了词性,然后再引申虚化为副词。1.2.2.1名词形容词副词遽:驿车疾速马上、赶快(53)吴、晋争长未成,边遽乃至,以越乱告。(国语吴语)(54)夫子何为遽?国家得无有故乎?(晏子春秋内篇谏上)(55)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吕氏春秋去宥)“遽”是古代传递紧急信息的快车。由“遽”的功能特性引发出形容词“疾速”义,如例(54);再由“疾速”义引申虚化为副词“马上、赶快”义。空:孔空虚徒然、白白地(56)今贫民菜食不厌,衣又穿空。(汉书鲍宣扬)(57)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后汉书陈蕃传)(58)蚕丝
18、尽输税,机杼空倚壁。(柳河东集田家诗)说文:“空,也。”段注:“今俗语所谓孔也。”“孔”是中空的,故可引申为“空虚”,如(57)。当“空虚”义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时就引申虚化为副词“徒然、白白地”义,如(58)。纯:丝纯一全、都(59)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论语子罕)(60)玉生于石,有纯有驳。(论衡本性)(61)庭树纯栽桔,园畦半种茶。(岑参集郡斋望江山)论语子罕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纯,丝也。”因为“纯”是未经染色的丝,故可引申为“纯一”,如例(60)。“纯一”具有事物的周遍性。从这一语义动身,“纯”引申虚化为副词“全、都”义,则是极自然的事。1.2.2.2名词动词副词互:绞绳器
19、交织彼此、相互(62),可以收绳者也。互,或省。(说文解字系部)(63)野径既盘纡,荒阡亦交互。(古诗源沈约:宿东园)(64)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资治通鉴唐纪贞观元年)“绞绳器”可以把两种以上的条状物拧成绳索。由各自条状物的拧合来说,含有“交织”的意思,这就是“互”引申为“交织”义的缘由。各自不同的条状物之间又含有“对待”的关系,于是又可引申虚化为“彼此、相互”义,如例(64)。背:脊背背对暗中、背地里(65)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周易艮)(66)王背屏而立,夫人向屏。(国语吴语)(67)当交颜而面从,至析离而背毁者,伪人也。(抱朴子外篇行品)“背”由“脊背”引申为“背对”,
20、再引申虚化为“暗中、背地里”义,简单理解,不赘述。横:门栏木横置交织地(68)门担心横,无复相关意。(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半夜歌)(69)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汉书丙吉传)(70)见高帝,末拜,便涕泗横流。(南史齐宗室传)说文:“横,阑木也。”即今之所谓“门槛”。因为“门”为竖向,“门槛”为横向,故“横”可引申为“横置”,如例(69)。横向与竖向在空间是相交叉的,所以“横”又可引申虚化为副词“交织”义。例(70)的“涕泗横流”,也可说成“涕泗沟通”,5“交”、“横”异用,可印证“横”为“交织”义。1.2.2.3名词代词副词身:身体自己亲自(71)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左传襄公三
21、十一年)(72)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行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73)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史记项羽本纪)躬:身体自己亲自(74)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尚书牧誓)(75)我躬不阅,遑恤我后。(诗邶风谷风)(76)侯安都为南州刺史,躬造其庐,以申长幼之敬。(陈书萧允传)“身”与“躬”由指“身体”的名词演化为副词的状况相同,而且都不难理解。1.3由实词假借而来由实词假借为副词是副词的又一来源。譬如“向”,本谓朝北开的窗户,假借为“”,义为“从前”;“还”本义是“返回”,假借为“旋”,义为“迅疾、很快”;“阳”本义为“光明”,假借为“佯”,义为“假装”等等。由实词假
22、借为副词的状况有下列几点是值得留意的:第一,某一实词可以假借为不同词义的副词。例如,“盖”可以假借为疑问副词“曷”,也可假借为推想副词“概”;“特”可以假借为情态副词“独”,也可假借为范围副词“但”。其次,也有若干个词假借为同一副词的。例如,“属”、“识”、“”假借为“适”;“财”、“裁”假借为“才”;“渠”、“巨”假借为“讵”;“匪”、“”假借为“非”;“盍”、“胡”、“害”、“奚”、“何”、“乌”、“焉”假借为“曷”等。第三,某些被假借作副词的词,由于假借义常用而本义则少用或废弃。例如:“忽”本义为“忽视”,假借作“”,是表示“快速”、“突然”义的时间副词。自从“忽”被假借作副词后,其本义
23、就少用。又如,“何”的本义为“担负”,假借为“曷”,是一个运用频率极高的疑问副词;其本义已经不用了,而被“荷”所代替。二从结构上看复合副词的构成除了单音副词外,在古汉语中还有为数不少的复合副词。复合副词早在先秦就已产生,汉代以后则大量出现。考察复合副词的结构,大抵有如下三种类型。2.1联合式由两个同义或近义的副词连用构成。(77)亲以宠,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左传僖公五年)(78)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楚策一)(79)十年而缓自杀,其父梦之曰:“使而子为墨者予也,阖胡尝视其良,既为秋柏之实矣?”(庄子列御寇)(80)今上为胶东王时,嫣与上学书,相爱。及上为太子,愈益亲嫣。(史
24、记佞幸列传)(81)其后霍氏竟谋反诛,望之益任用。(汉书萧望之传)(82)去月二十五日圣体康,至于二十六日奄忽遐。(魏书朱荣传)这类复合副词在组合时,其前后位置有的可以互换,如例(77)“犹尚”也可作“尚犹”。陈书裴蕴传:“我去尚犹未克,鼠窃安能济乎?”再如“皆”字,既可置于前构成“皆总”、“皆悉”,也可置于后构成“尽皆”、“并皆”、“率皆”、“咸皆”、“一皆”、“总皆”、“悉皆”等。这种以一个单音副词为主派生出若干个复合副词的组合方式大大增加了复合副词的数量。2.2后置式由副词与助词相结合而构成。(83)故季桓子听政,柳下惠突然不见;孔子为司寇,然后悖炽。(盐铁论利议)(84)贼骑既去,俄尔
25、又来。(梁书王僧辩传)(85)别卿已来,倏焉二载,吾所缀文,已成一集。(魏书崔挺传)(86)比来朝廷或有事赐与,皆缘征发,须是优恩,若寻常则无此例。(旧唐书裴度传)(87)风光欲动别长安,春半边城特地寒。(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七)后置式复合副词的产生跟助词出现的早晚有关。助词“然”、“焉”、“尔”等出现较早,所以副词跟这些助词结合后形成的复合副词也出现得较早。助词“来”、“地”等较晚见,与其相关的复合副词也出现得较晚。2.3重叠式由单音副词的重叠连用而构成。(88)虽然,欲经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孟子万章上)(89)秦之攻韩、魏也,则不然。无出名山大川之限,稍稍蚕食之,傅之国都而止矣。(战国策赵策二)(90)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