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296521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缘由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定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分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地方时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讲清地方时的概念和地方时的早晚,并强调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为讲时区和区时的学问做好铺垫。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 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建议 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

2、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作南北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缘由可以从凹凸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说明;而对于作东西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缘由较为困难,应予以回避,待学生到物理课中去解决,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运用上。 关于昼夜交替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运用地球仪讲解,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亮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学会如何辨别晨线和昏线。接下来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改变状况。随着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改变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3、。最终,联系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二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表面温度改变不致过分猛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新课 1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昼夜交替的教学 1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太阳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内太阳高度的改变。强调: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度;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板书:晨

4、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对某点地平面的倾角(一天中,正午最大,早晨和黄昏为0度) 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 地方时的教学 1板图:在北极投影上每隔45划一条经线,并划出由一侧照耀的太阳平行光线,由学生说出各条经线的时间。 2讲解:在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就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在同纬度地区,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时刻来得要早些。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个小时,也就是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这将给交通和通信带来很大的麻烦。1884年,国际上实行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按经度每隔

5、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心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事实上,世界各国依据本土的详细状况,在区时的基础上,还采纳一些特殊的计时方法,如半区时等。 3板图:世界时区划分图 4练习:已知某时区的区时,计算另一个时区的区时。 5板书: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时区:经度间隔15的区域 区时:本区中心经线上的地方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 1.读图: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2.讲解:由于海潮的顶托作用,长江入海口处形成众多的沙洲,将长江口水道分为南、北两支。长期以来,人们发觉北支水道不断淤塞,沙洲渐渐与长江北岸相连,而南支水道则出现向南的

6、侧移。江北由于泥沙不断的淤积,发育成广袤的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地球自转偏向力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肯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明显偏向。越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越大,偏移越明显。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气流和水流的旋涡。 探究活动 自行设计模型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产生缘由 一、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产生缘由二、观看本期的媒体素材中关于地转偏向力的视频片断,留意弄清晰这样几个问题: (1)当摄像机在转盘外面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是直线,说明水平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其运行方向的惯性

7、,以外空为参照物,小球事实上没有变更方向)。(2)当摄像机在转盘上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转盘顺时针转动时,以转盘上的物体小孩为参照,则看到小球沿着其原来的方向向左偏转了,正好与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相像)。(3)当转盘中的小孩水平抛球时,小球的方向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以转盘上的物体为参照,小球运动方向也发生同样的偏转)。(4)当水平运动物体的速度发生变更时,偏转有何新改变?三、除了本录像看到这种模型,还可以设计怎样的模型可以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请学生自己动脑筋。地转偏向力对地球上的什么现象有重要影响? 可以通过自制的实物模型或者自制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地转偏向力是怎样产生的。 高一地理地

8、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教案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教案 学问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改变、纬度改变及其成因。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学习过程中,通过老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得学习学问的进取精神。教学建议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改变,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改变的规律。这里须要强调季节的改变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

9、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终,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驾驭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削减的规律。最终,老师指出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的教学建议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改变,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改变。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改变的干脆缘由。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视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改变,然后找出

10、改变规律。须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来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老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改变的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改变,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改变,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改变。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改变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改变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改变规律。须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改变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

11、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微小值的周期性改变。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改变,全年昼夜平分。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学问,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的教学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2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3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来线,南回来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来线,北回来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

12、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冬至日南回来线最大,向两极递减。夏至日北回来线最大,向两极递减。春、秋分日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昼夜长短改变的教学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2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改变状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改变状况。3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13、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改变: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冬至日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四季划分的教学1读

14、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2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3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改变;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详细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起先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4板书:四季的划分

15、:我国以“四立”划分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五带划分的教学1读图:五带的划分2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3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改变,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来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削减的规律,它是人们探讨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教案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教案 习者水平分析: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虽然简洁,但比较理论化,无法让学生用“眼见为实”来感受,所以通过实物比拟的方法来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如地

16、球内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是一种比较好的“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好方法。2、关于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学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过,在中学物理中还没学到该部分的内容。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应当充当一回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和横波的相关学问讲清讲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探讨,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详细的教学中,首先驾驭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

17、依据地震波速度的改变,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改变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是莫霍面一个是古登堡面。依据这两个面,我们可以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亲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会有更具体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体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

18、能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B、用详细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A、初步培育学生的整体意识,相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B、初步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C、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驾驭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基本特征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画图分析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过程老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主题探究地球内部圈层活动中国古代对大地有一

19、种说法:我们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间,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阴间。阴间又分18层,所谓18层地狱么?你认为我们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层吗?那我们的地球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同学们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听听我的猜想吗?我认为地球内部结构就像是一个熟鸡蛋的结构,你信任吗?不信是吧!我这里有一个熟鸡蛋(小刀切开,展示给学生看)同学们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吗?(可对学生的描述进行激励性评价)那么我是怎么知道地球内部结构也像这个熟鸡蛋呢?(自问自答)是不是我也把地球当鸡蛋一样用这把小刀给切开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孙一样,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尔纳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子公一样一个火山口进一个火山口出呢?

20、(都不行能)(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难)那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物质呢?老师总结:那么,人来是如何利用地震波来实现对地球的“透视”呢?细致阅读课本21页第一段和其次段内容,并结合图1.25,完成下列问题:1、地震波、纵波、横波的概念2、对比纵波和横波,完成下列表格地震波类型纵波传播速度通过的物质横波依据第一和二题的结论,分析: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深化探究:假如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叹又会是什么?为什么?)4、什么叫不连续面?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请在图1.25中找出不连续面的名称以及他们所处的也许深度。5、不连续面

21、把地球内部分成几个圈层,分别叫什么?6、地震波在通过不连续面时,波速会不会改变?假如会,是如何改变的?(深化探究:据此你能推想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吗?)7、依据你的理解,地壳的厚度会匀称吗?请举出实例说明(最终,老师可对比验证地球内部圈层的确很像一i个鸡蛋的内部结构)1、画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要求:只看鸡蛋不看书)2、完成后,老师给出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为外核和内核的相关学问和数据,再次让学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图中做出上述内容。3、然后,老师在给出软流层和岩石圈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与学生可相互纠错。续作出软流层和岩石圈在地球内部圈层的相对范围4、最终可依据完成的示意图提问:地壳等

22、于岩石圈?请说出它们的差异?过度:通过上述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实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来我们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学生回答:不是!学生各抒己见学生:想!学生思索某一学生:由外向里共分三层,即蛋壳蛋白和蛋黄;厚度有差异,蛋壳最薄,蛋白次之,蛋黄最终学生哄笑学生探讨,答案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钻探技术、火山、温泉、遥感、地震波等等。 学生阅读,小范围内合作完成上述7个问题学生相互纠错学生回答问题从学生驾驭的学问和生活体验进入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索和求证欲望,激发学习激情。 培育初步的视察实力。 培育学生阅读归纳实力,读图、析图实力,实际应用实力和合作实力。提高学生作图实力、

23、读图实力和学问应用实力探究地球外部圈层课堂小结 请依据图1.27和资料1,回答下列问题1、你认为地球外部圈层主要有哪几层?各自的范围和基本特征是什么?2、举例说明为什么地球外部圈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3、探究:你认为岩石圈是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还是属于内部圈层?老师小结:(完整版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和地球之间有了一次密切的接触,让我们清楚的相识到地球这个“精彩的、充溢朝气的家园。同时,也让我们醒悟的感受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这个家园,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所以,请同学们一起行动起来,伸出你我双手,自觉的去爱惜她、爱护她、珍惜她、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每位同学,可任选一

24、题,完成下列探究:(字数:200300之间)选题一:假如将来,人类真的独创了一种能到地球深处的“船“,你认为,这样的”船“必需具备哪些条件?选题二:以“一颗小水滴的旅行“为题,写一篇地理小论文。学生阅读、探讨回答课后探讨通过阅读材料,培育学生提取、分析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实力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培育探究精神。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缘由 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定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分 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地方时的 教学

25、建议 在 教学中, 老师首先要讲清地方时的概念和地方时的早晚,并强调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为讲时区和区时的学问做好铺垫。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 教学。 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 教学建议 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在 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在课堂 教学中,对于作南北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缘由可以从凹凸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说明;而对于作东西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缘由较为困难,应予以回避,待学生到物理课中去解决,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运用上。 关于昼

26、夜交替的 教学建议 在课堂 教学中, 老师可运用地球仪讲解,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亮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学会如何辨别晨线和昏线。接下来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改变状况。随着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改变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最终,联系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二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表面温度改变不致过分猛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新课 1. 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 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

27、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昼夜交替的 教学 1. 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 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太阳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内太阳高度的改变。强调: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度;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板书: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对某点地平面的倾角(一天中,正午最大,早晨和黄昏为0度) 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 地方时的 教学 1. 板图:在北极投影上每隔45划一条经线,并划出由一侧照耀的太阳平行光线,由学生说出各

28、条经线的时间。 2. 讲解:在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就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在同纬度地区,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时刻来得要早些。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个小时,也就是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这将给交通和通信带来很大的麻烦。1884年,国际上实行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按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心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事实上,世界各国依据本土的详细状况,在区时的基础上,还采纳一些特殊的计时方法,如半区时等。 3. 板图:世界时区划分图 4

29、. 练习:已知某时区的区时,计算另一个时区的区时。 5. 板书: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时区:经度间隔15的区域 区时:本区中心经线上的地方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 教学 1. 读图: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2. 讲解:由于海潮的顶托作用,长江入海口处形成众多的沙洲,将长江口水道分为南、北两支。长期以来,人们发觉北支水道不断淤塞,沙洲渐渐与长江北岸相连,而南支水道则出现向南的侧移。江北由于泥沙不断的淤积,发育成广袤的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地球自转偏向力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肯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明显偏

30、向。越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越大,偏移越明显。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气流和水流的旋涡。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 自行设计模型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产生缘由 【活动步骤】 一、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产生缘由 二、观看本期的媒体素材中关于地转偏向力的视频片断,留意弄清晰这样几个问题: (1)当摄像机在转盘外面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是直线,说明水平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其运行方向的惯性,以外空为参照物,小球事实上没有变更方向)。 (2)当摄像机在转盘上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转盘顺时针转动时,以转盘上的物体小孩为参照,则看到小球沿着其原来的方向向左偏转了,正好与南

31、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相像)。 (3)当转盘中的小孩水平抛球时,小球的方向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以转盘上的物体为参照,小球运动方向也发生同样的偏转)。 (4)当水平运动物体的速度发生变更时,偏转有何新改变? 三、除了本录像看到这种模型,还可以设计怎样的模型可以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请学生自己动脑筋。地转偏向力对地球上的什么现象有重要影响? 【成果展示】 可以通过自制的实物模型或者自制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地转偏向力是怎样产生的。 第19页 共19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