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导学案:第十二章简单机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导学案:第十二章简单机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导学案: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简洁机械滑轮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简洁机械滑轮教案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能识别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3会依据要求运用和组装滑轮。 过程与方法 1.经验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驾驭用视察、对比来探讨问题的方法。 2.经验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培育利用简洁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2.通过了解简洁机械的应用,初步相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分析 重点 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 难点 滑轮组 教学打算 铁架台9
2、个,滑轮18个、细线9条、钩码9盒、弹簧测力计9个、刻度尺9把、小黑板8块,PPT。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分钟) 利用有关滑轮的视频导入新课 (二)初读教材,提出问题。(5分钟内) (自读教材,小组内统一问题,并提出问题、老师补充完整并板书) 老师预设的问题: 1.什么是滑轮?滑轮分为哪几类? 2.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了滑轮? 3.什么定滑轮? 4.什么动滑轮? 5.什么是滑轮组? 6.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它们的特点?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再读教材自探。(6分钟) 自探提示: 1.再读教材,自行解决黑板上的问题15。 2.在书上把问题的答案标记出来。
3、小组内统一答案。 3.重点关注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解疑合探 (一)小组合探。(3分钟) 1.老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2.口头展示与评价15个问题。 (二)再读教材试验探讨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15分钟)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试验、试验记录表格。(表格及试验数据写在小黑板上)合作探究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 老师预设表格: 测量项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钩码重/N弹簧秤读数/N拉力方向钩码移动距离/cm弹簧秤动移动的距离/cm 2.学生结合分工,做好展示打算。 3.沟通展示数据,总结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 4.对应小组学生评价。 5.老师点拨或精讲: (1)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
4、)利用课件解析滑轮组的运用及特点 三、质疑再探(3分钟) 学生质疑:本节课的学问我们已经学完了,谁还有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老师预设质疑: 1.动滑轮肯定省力吗? 2.怎样按要求组装滑轮组? 四、运用拓展(5分) (一)依据本节课学的内容,学生自己编题沟通解答。 (二)老师为巩固本节课学问点拟定的练习题:PPT展示 找学生回答问题或板答题然后学生评价,老师点拨或精讲。 五、本课总结。 1.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状况。 六、课后布置 巩固定动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收集轮轴和斜面的应用。 板书设计 12.1滑轮 1.什么是滑轮?滑
5、轮分为哪几类? 2.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了滑轮? 3.什么定滑轮? 4.什么动滑轮? 5.什么是滑轮组? 6.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它们的特点? 结论:定滑轮不省力,但能变更力的方向; 动滑轮省一半力(用一半力),不能变更力的方向; 滑轮组既省力,又能变更力的方向。 课后反思 八年级下册简洁机械教案 八年级下册简洁机械教案 【教材分析】本节是在杠杆的基础上,学习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探究这些滑轮的特点,激发学生接着探究各种简洁机械原理的爱好。【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探究,已经知道杠杆的分类及其作用,已基本驾驭杠杆的平衡条件。具备了肯定的视察、探究实力,并且明确了视察探究在物理学习中的重
6、要意义,对视察探究的爱好比较高。本节探究的滑轮是继杠杆之后的又一种简洁机械,多数学生虽然见过滑轮,但平常并未细致视察探讨过。本节的探究学习可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主动地探究各种简洁机械原理的爱好。【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相识定滑轮、动滑轮。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3会依据要求运用和组装滑轮组。二、过程与方法1经验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驾驭用视察、对比来探讨问题的方法。2经验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关切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运用。2对实践中的滑轮工作特点具有新奇心。3具有利用简洁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4通过了解简洁机
7、械的应用,初步相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探究滑轮的作用。【教学难点】探究滑轮的作用。【教学器材】学生器材:滑轮(单2个双2个),铁架台,钩码,细线,弹簧秤,刻度尺。学生两人一组。老师器材:多媒体设备及课件,另一套同学生运用的器材。【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课本漫画的全过程。提出问题:这有什么科学道理?这样用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新奇心,提高学生的爱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习习相关。二、进行新课(1)学生试验探究理解定滑轮、动滑轮。老师出示滑轮,介绍:这就是滑轮,你们能否用手边的一个滑轮将桌上的钩码用不同的方法吊起来?学生活动。学生探究着完成任务,并且出现两
8、种方案。学生完成后老师选出其中不同的两种方案,让该组同学演示。使全体学生明确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将钩码吊起。老师提问:这里两种提起钩码的滑轮,一个叫定滑轮,一个叫动滑轮,大家分析一下,哪一个是定滑轮,哪一个是动滑轮?你是怎样分析得出的?学生试验、比较、分析,探讨得出结论。老师引导:大家是如何推断定和动的?进一步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概念。这样由学生自己探究完成老师的要求,并自己确定定滑轮、动滑轮的概念,学生会产生剧烈的满意感、成就感。培育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培育学生分析、概括、动手试验实力。老师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两种滑轮?学生举例、探讨。让学生联系实际举例,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9、(2)探究: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老师提出问题:上面的两种方案中,分别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提起了相同重力的钩码,拉力相同吗?省力吗?省距离吗?运用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好处?学生探讨、猜想。学生有杠杆的基础,能很快地进行猜想。老师:我们已经会安装定滑轮、动滑轮,要弄清上面的问题,就要通过试验来进行。那在试验中须要哪些器材?要记录哪些数据?请大家探讨,并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学生完成后,请不同学生叙述所需器材,展示设计的记录数据的表格,让全体同学探讨,明的确验的器材,并且在老师引导下形成一个简洁明白的记录表格,如下。这样进行降低了难度,逐步引导学生,避开了盲目试验。定(动)滑轮试验次数物体重力(N
10、)物体上升的高度(cm)弹簧秤示数(N)弹簧秤上升的高度(cm)用力的方向123学生试验,记录数据,分析探讨得出结论。学生沟通结论,老师引导,得出访用定滑轮、动滑轮的好处。学生探讨:大家会在什么状况下运用定滑轮?什么状况下运用动滑轮?这样进一步明确生活、生产中为什么要运用定滑轮、动滑轮。(3)滑轮组:提出问题:假如我们在提升物体的时候既想省力又想变更力的方向,该怎么办?学生探讨得出方案:把定滑轮、动滑轮组合起来。老师:请同学们按你们的设想,用刚才的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组合起来看看,看哪一组做的又好又快,并且做试验来验证是不是又省力又变更了力的方向?学生组装,完成试验,学生沟通试验结论。老师:象
11、这样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是滑轮组。用几个定滑轮和几个动滑轮也可以组成滑轮组,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拉力与物重之间有何关系?请大家动手试验,找出其关系。学生试验,沟通结论,共同评估。前面的整个探究活动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创设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供应足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注意学问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主动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在探究性试验中帮助学生驾驭科学探讨的方法,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视察,学生运用已有学问对试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不同形式的思维活动,刺激学生主动思索,探究其中奇妙,进而为创建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三、归纳总结(
12、1)大家通过本节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感受?有哪些收获?由几个同学分别回答,小结本节课的内容。(2)深化探讨:运用杠杆、滑轮等简洁机械提起重物,有的省力,有的不省力;运用它们时,有的力可以移动较短的距离,有的力却要移动较长的距离。通过这几种简洁机械的学习,你认为省力或费劲、省距离或费距离,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十二章力和机械复习提纲 第十二章力和机械复习提纲 一、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复原到原来的形态的性质叫弹性。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复原原来形态的性质叫塑性。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二、重力:重力的概念:
13、地面旁边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匀称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匀称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大气不会产生压强;三、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
14、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2、分类: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6、滑动摩擦力: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探讨采纳了限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
15、程度有关。试验还可探讨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7、应用: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练习: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太空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它受力(“受力”或“不受力”的作用,推断依据是:飞船的运动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飞船试验室中能运用的仪器是B(A密度计、B温度计、C水银气压计、D天平)。四、杠杆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围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说明:杠杆可直可曲,形态随意。有些
16、状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2、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支点:杠杆围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表示。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说明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动力、阻力的方向不肯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找支点O;画力的作用线(虚线);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标力臂(大括号)。3、探讨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
17、转动。试验前:应调整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便利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也可写成:F1/F2=l2/l1解题指导: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需要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力与方向和力臂大小;然后依据详细的状况详细分析,确定如何运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如:杠杆转动时施加的动力如何改变,沿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肯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需使动力臂最大,要使动力臂最大须要做到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动力方向应当是过该
18、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4、应用:名称结构特征特点应用举例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费距离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费劲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劲、省距离缝纫机踏板、起重臂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鱼杆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不费劲天平,定滑轮说明:应依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须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择省力杠杆,当为了运用便利,省距离时,应选费劲杠杆。五、滑轮1、定滑轮: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特点:运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变更动力的方向。对志向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
19、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2、动滑轮: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特点:运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变更动力的方向。志向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12G只忽视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2(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3、滑轮组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特点:运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变更动力的方向志向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1nG。只忽视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n(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依据公式n=(G物+G动)/F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依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详细要求组装滑轮。 第13页 共13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