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4地球的圈层结构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龙海二中高一地理组黄秋媛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驾驭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驾驭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实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实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1、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问题、分析
2、问题,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相识全球的整风光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加环境及爱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分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探讨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学问拓展 课内学问补充 1、纵波(Pwave)和横波(Swave):我们最熟识的波动是视察到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水纹向外扩展。这个波列是水波旁边的水
3、的颗粒运动造成的。然而水并没有朝着水波传播的方向流;假如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将上下跳动,但并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地震运动与此相当类似。我们感受到的摇动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产生的弹性岩石的振动。岩石,受到打击,会产生两类弹性波从源向外传播。一种纵波(Pwave)是质点振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平行的地震波.另一种横波(Swave)是质点振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垂直的地震波。 2、地震: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裂开、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
4、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四周,像一个巨大的花坏,把大陆与海洋分隔开来。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至印度尼西亚、至堪察加。 3、地壳厚度改变的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较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大陆地壳是双层结构,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大洋地壳往往是单层结构,硅铝层很薄,甚至缺失。地壳厚度的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是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地球
5、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2.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剧烈冲击,产生_,并以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2)特点: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3)分类:地震波的特点:地震波的类型传播速度通过的物质纵波(P波)快固体、液体、气体横波(S波)慢只能通过_物质2.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地球内部圈层构造不连续界面(圈层界线)深度(千米)地震波的速度改变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33 2900 纵波和横波速度_ 纵波速度突然_,
6、横波消逝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地幔 上地幔下地幔上部由岩石组成,密度较大,有软流层地核外核外核可能为液态,内核可能是固态内核3.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_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组成:大气圈、水圈、_。2相互关系: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_。基础达标练学问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人民网2022年2月12日电: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3.9度,东经126.6度)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震中100千米范围内无较大城市。据此回答12题。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
7、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改变是()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BS波完全消逝,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DP波完全消逝,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核B上地幔C下地幔D地壳学问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3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ABCD4四大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A大气圈B岩石圈C生物圈D水圈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56题。5图示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A2个B3个C4个D5个6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方法技巧练等值线图的判读读“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
8、线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所示地区地壳厚度的改变趋势是_。(2)M、N两地的地壳厚度分别约为_、_千米,它们的地形可能是_、_(填字母)。A山地B盆地C平原D湖泊方法技巧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具有这样的特点:“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其改变范围为一个等高距。也就是说:假如闭合的这个等值线的数值和相邻的大的等值线数值相等,其内部值比大的更大,反之,就更小。一、选择题1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找寻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ABCD2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状况,对以下四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2
9、022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旁边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扩散导致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示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第3题。3这些扩散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依次是()A大气圈水、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4下列现象与对应圈层不正确的是()A极光大气层B流星现象大气层C印度洋地震岩石圈D赤潮水圈2022年11月3日备受国际地质科学界关注的世界第一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1井”完成科学钻井,深度5000米。其是探讨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务与温室气候改变项目的重要探讨内容。完成56题。5此科研井的深度在什么层()A地
10、壳B地幔C地核D软流层6依据材料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各圈层之间没有联系B只有大气圈和岩石圈有联系C探讨地球内部圈层只有通过地质钻探D地球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7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地球上全部生物的总称B包括大气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C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D包括大气圈全部、水圈及岩石圈上部8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B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C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D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题号12345678答案二、综合题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1)在左上图中填上地震波代
11、号。P:纵波S:横波。(2)无论纵波还是横波在经过a界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a为_界面,其以上部分A为_;横波经过b界面时消逝,纵波速度突然减慢,b为_界面,其以下部分C为_,其以上部分B为_。10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问题。(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和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之中;生物圈占有_圈的底部、_圈的全部和_圈的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相互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的特点。 答案 学问清
12、单弹性振动波固体加快下降软流层生物圈自然环境基础达标练1A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界面处,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2B塔劳群岛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0千米,据此推断此次地震震源位于上地幔。3D水圈包括地球表层全部的水体类型。4A地球外部圈层中大气圈厚度最大。5C6.B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属于水圈。方法技巧练(1)由东向西渐渐增厚(2)40M4238N40BA解析解答本题时,留意看标题的内容和等值线的名称。由图中等值线数据可知,由东向西地壳渐渐增厚。综合提升1A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且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故A正确。2
13、AA点地壳厚度最大,它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3A火山灰漂移在大气圈中,渐渐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进入岩石圈。4D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来自大气外的高能粒子(电子和质子)撞击高层大气中的原子生成漂亮的极光;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断裂,发生地震;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肯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肯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由此可见,赤潮发生在水圈和生物圈。5A6.D地壳的厚度平均是17千米,“松科1井”深度只有5000米,所以在地壳。通过探讨地球的内部圈层来探讨温室气候改变
14、,说明地球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的。7C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8D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岩石构成,被称为岩石圈。9(1)图略,左侧虚线处填S,右侧实线处填P。(2)莫霍地壳古登堡地核地幔解析此题考查了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虚线表示地震波传播速度慢,应当是横波;实线代表纵波。从深度上和内部圈层的划分图上可以看出:a是莫霍界面,A是地壳,b是古登堡界面,C是地核,B为地幔。10(1)图略(2)大气圈水圈生物圈(3)氮氧循环运动大气水岩石渗透影响(4)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解析从地球圈层的分
15、布可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分布。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从图中可知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教材P21读图思索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速度的突然改变说明白物质组成的突然改变。2从莫霍界面对下,纵波和横波都可以传播且速度增大,可以推断地幔仍为固态,但物质成分发生了改变。从古登堡界面对下,纵波速度减小而横波消逝,可以推断地核的外层可能为液态。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教学设计采纳的教材是人教版一般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验书地理1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内容须要用一个课时的时间,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是学生学习和将来走上社
16、会必备的地理基础学问,旨在相识地球的圈层结构,为后面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而其活动建议是“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其次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相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17、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相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绽开深化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亲密的内容。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建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由此得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样的结论。 由于本章采纳的是一个“由远及近”的思维过程,于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依次作了很大的调整,先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再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二学情分析 在教材第一章前三节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已驾驭了太阳辐射的有关学问,理解了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除此,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肯定的生活体
18、验,而且具备肯定的读图与分析实力,为学生理解本节学问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 高一学生由于刚进入中学校内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肯定的形象思维实力。在初中地理中已经对“地球的圈层”有了比较初步的相识,但是许多学生对基本的地理原理、基本的空间概念、读图认图实力依旧很薄弱,这给教学带来了肯定的困难。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属于理解的层次,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内容是比较抽象的,虽然学生对此有肯定的感性相识,但仍旧无法自主的实现地理规律和个人阅历的结合,对概念、特点的理解归纳实力较弱。因此,老师必需采纳有效的方法赐予协助,启发学生完成新学问的建构。 三设计思想 1设计思
19、路 以复习的方式导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发觉问题,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利用学生的问题层层递进,结合各种图表以及补充材料让学生去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2设计意图 本课设计通过创设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走进地理课堂,去探知未知的地理世界,感受地理价值。背离现实生活的课堂只能让学生索然无味。因此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创设学生熟识的“鸡蛋剥层”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接着设置“地球内部原委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动机,通过阅读地理图表,让学生发觉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发生了突然改变,进而推知地球内部可以分成三个圈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拓展思
20、维,提出“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得地球内部的信息?”等问题,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整节课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溢主动精神的探究主体,一个发觉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探讨者。师生之间是合作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探讨过程,共同享受胜利的喜悦。外部圈层则要重点讲明各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物质形态,知道外部圈层是同心圈层。教学方法可实行多媒体演示,对内外圈层逐个显示和叠加,并初步使学生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 四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探讨方法-地震波。 2学生依据地球内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 3学生利用表格及板图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的细化结构及各圈
21、层的基本特征。 4学生通过自学总结、分析,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在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的探讨方法过程中,学会思索,分析地理问题,养成不断探究,创新的好习惯。 2学生在分析地理图表,总结归纳各内部圈层的基本特征过程中,学会用表格去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学生在学习地球内部圈层探讨方法过程中,培育了较深的探讨欲望。 2学生通过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形成科学的地理观,空间观,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从而培育树立酷爱地球和爱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及个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
22、划分示意图”驾驭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 1地震波的特点及如何用地震波分析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软流层的位置教学 3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分教学 4自然环境与外部圈层的关系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共用时38分钟,传统教学) 教学 程序 教学内容 老师活动 以及意图 学生活动以及意图 估计用时 爱好导入 师:我们班的同学有没有没看过西游记的? 生:(都看过) 师:那你们还记得孙悟空下地上天都看到了什么情景吗? 生:- 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知道孙悟空入地上天所看到的这些情景都不切实际,今日我们一起从地理科学的眼光去剖析地球构造的隐私。 板书:1.4地球的圈层结构 爱好导入,激发学生从对该节课的内
23、容产生爱好。 爱好学习,以便更好的把握内容 2分钟 总体把握地球六大圈层 师:请同学们快速看书21页的最终一段和22页第一自然段,找出地球三大内部圈层和三大外部圈层。 生A:地壳、地幔、地核 生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据学生回答,一边重复一边板书) 师: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圈层结构,那原委什么是圈层结构呢? 生:- 师:不妨从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信任大家都吃过熟鸡蛋吧,切开后,我们可以很形象直观的看到鸡蛋是由蛋壳、蛋白、蛋黄所组成的;再看一下,这些组成部分都是呈现一圈一圈的层状分布的,这就叫做圈层结构。但是地球由于受地形地貌等条件的影响形成的是不规则的圈层结构,比如大气圈与水圈由于受地形
24、地貌的影响大气圈底层与水圈不是规则的圈层结构。 (板书:不规则的圈层结构) 通过讲解,希望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具有一个整体的观念。 通过接受性学习,能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一个整体的观念。 3 探究一圈层结构 板书:一、地球的外部圈层 师:地球是一个不透亮不发光的椭圆形球体,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其内部圈层结构呢? 生:火山喷发、温泉、钻井、遥感、地震波等等(需老师引导回答) 师(讲解):今日我们主要来学习目前技术最为成熟也最广泛运用的一种方法地震波。什么是地震波呢?请一位同学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定义,并大声朗读出来。板书:1探究方法地震波:地下岩层弹性振动四周传播 知道了地震波的含义,再来了解一下地震
25、波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板书:2类型和特点 分类 特点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纵波 较快 固、体、气体 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共同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虽然地震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给人们带来深刻的灾难;但另一方面,它却是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是通往地球内部的信史。因为依据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状况。究竟是怎么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呢?我们一起来详细的分析一下。 读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思索: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改变?这两个位置叫什么名称,它们因何得名
26、? (A同学:地下约33km处和2900km处,分别叫做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因为是莫霍洛维契奇和古登堡首先发觉了这两个界面为纪念它们而进行的命名。补充:像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这样波速在此发生了突然改变的面不连续面。 2、依据物理学学问,介质均一的话波速不会发生改变。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改变说明白什么问题,推想地幔和内外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B同学:说明介质不均一,因为横波可以在地幔间进行传播所以地幔为固态,而地核可能为液态和气态) 老师补充:既然地球内部圈层是一个实心球体,所以我们解除了地核为气态的说法;又由于地震波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一般比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快,依据
27、分析可知外核为液态或者熔融态而内核为固态。 3、依据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是否可以进一步划分?以及各圈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主要从界限、厚度、物质状态、组成物质这四个方面进行概括。) C同学:我们依据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将地球分为了地壳、地幔、地核。 D同学:还可以,在地下900km处,可将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并且在上地幔中即80400处有一个软流层,还将软流层以上(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由于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而合称为岩石圈;在地下5150km处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老师补充:特别好(假如学生回答得不全,适当的指导补充),我们一起来结合图1、26总结
28、一下。材料:软流层:由于人类尚未干脆接触此层,故对其性质都是推想的,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性质。在岩石坚硬处传播快,反之慢。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减缓,因此被认定较软,并可能有肯定流淌性,故名软流层。科学家们推想,此层变软的缘由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聚集衰变产热。我们都知道豆子在热时变软,岩石也一样。软流层经最新的测量,被认为仍是固体。但在热量集中的地方,可能有局部熔融,被认为是岩浆的源地。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由于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而合称为岩石圈。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特征(界限、厚度、物理特性、物质组成)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 界面 33,17 900 29
29、00 5150 1莫霍界面以上;2厚度不均;3固态;4岩石,坚硬外壳 地幔 上地幔 1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2厚度约为2800km;3固态,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4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1古登堡界面以下;2厚度约为3400km;3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4温度很高,密度、压强很大 通过阅读地理图表,让学生发觉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发生了改变,进而对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进行分层。培育学生读图分析的实力。 通过探究式和接受式学习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以及特征。 25分钟 探究:地球的外部圈层 我们通常把由大气、水体、生物组成的自然界
30、划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我们将这三大圈层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这三个圈层,由于我们要在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进行深化的学习,所以在这里我们主要是结合学案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外部三大圈层的结构及其基本特征。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也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分析分别代表什么圈层?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同样,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
31、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比如,我们向大气圈中排放污染气体,在肯定的条件下形成降水会污染水圈,被污染的大气圈与水圈也会污染到生物圈,这样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都被污染了;而我们人类又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喝受污染的水并且吃污染了的蔬菜等,这样我们人类也深受其害。 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由远及近,结合学案讲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通过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感知外部圈层结构与人类自然环境的关系,并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思索。 逐步理解外部圈层
32、结构,感知外部圈层结构与人类自然环境的关系,并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思索。 5分钟 课堂小结 地球的同心圈层结构: 外部大气圈 水圈自然地理环境 圈层生物圈 内部地壳(软流层之上) 地幔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岩石圈 圈层地核 总结,形成总体印象 总结,形成总体印象 1分钟 课堂延长 1建议课后深化了解莫霍洛维契奇和古登堡这两位地震学者;2阅读法国闻名科幻作家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和地心游记,体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风景;3加强课后复习,完成完成内部圈层划分图。 扩宽学生学问与视野 增加学问与视野 1分钟 照应导入 师:通过今日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孙悟空入地上天都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老师希望当再有人问起你们的时
33、候,你们可以用地理科学额角度向你身边的人说明。 1分钟 七板书设计(主板书) 八教学反思 1这是实习以来上的第一次课,这个教案一共上了两个班:一个是尖子班一个是重点班,所以效果还是很不错。但是,由于学情不同,个人觉得1班的效果要比7班好。但是指导老师和其他一起实习的同学都觉得7班的效果要好一些。 2鉴于7班的学生基础较差一些,对延长的学问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并注意对学问点的落实,主要体现在画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和对填图册作业的处理上。 3对1班的汶川大地震的扩展过多,导致课堂有一点散漫。 4要留意提问的针对性以及对学生回答的正确反馈。 总的来说,作为老师实习生涯的第一堂课,虽然其中也有许多的缺憾与不足,但是个人觉得还是起到一个好头!以后还要加强对学问点的落实、学情的剖析和对课堂的组织限制。 第23页 共23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