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176-2021 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技术规程(江苏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2∕T 4176-2021 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技术规程(江苏省).pdf(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ICS 03.120.20 A 00 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 32/T 41762021 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door air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in pulic buildings 2021-12-22 发布 2022-04-01 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2/T 41762021 I 目次 前言.II 1 总则.1 2 术语.1 3 基本规定.1 4 监测指标.2 5 设计.2 5.1 一般规定.2 5.2 监测点布置.2 5.3 传感器性能.3 5.4 数
2、据传输.4 5.5 公告.4 6 施工.5 7 检验.5 8 验收.5 8.1 一般规定.5 8.2 主控项目.6 8.3 一般项目.6 9 维护与管理.6 10 规范性引用文件.7 附录A (规范性)系统结构、协议层次和通讯流程.8 附录B (规范性)数据接口规范.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DB32/T 41762021 II 前言 根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20年度江苏省建设系统科技项目(计划类)和工程建设标准编制修订项目(重点类)的通知(苏建科2020154号)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参照国际和国内其他省市有关标准,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
3、监测系统技术规程。本规程共9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监测指标;5、设计;6、施工;7、检验;8、验收;9、维护与管理;附录A、B。本规程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东南大学(地址:南京市四牌楼2号,邮政编码:210096)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若有修改意见或建议,请反馈至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站(地址:南京市江东北路287号银城广场B座4楼,邮政编码:210036),以供今后修编时参考。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本规程主编单位:东南大学 本规程参编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南京医
4、科大学 江苏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江苏省妇幼保健院 南京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钱华、龚红卫、丁震、邵曦、郑晓红、刘聪、张艳、刘荔、张庆松、夏彦恺、赵奕华、张玉彬、管超、杨刚、张建忠、张伦、陈振乾、黄海、郭康旗、周梓莹。DB32/T 41762021 1 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技术规程 1 总则 1.0.1 为保证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保护人员健康和安全,有序开展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工作,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商场、餐厅、医院、学校、电影院、客运站场等公共建筑的人员密集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既有建筑改造、其他类型建筑的室内
5、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可参照本规程。1.0.3 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除应符合本规程外,还应符合国家和江苏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 2.0.1 室内空气质量 indoor air quality 室内空气质量是对与室内空气环境中相关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因素给人员身体健康和心理感受造成影响的综合性描述 2.0.2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 indoor air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是通过安装的各类监测仪表或传感器,能连续自动监测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指标,并上传至接收终端可查看和对公众显示发布的系统,其中应包括监测和公告两部分功能。2.0.3 人
6、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场所densely populated enclosed space in public buildings 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场所主要指同一时间内聚集人数超过50的公共建筑场所。2.0.4 数据集成中心data integration center 数据集成中心是通过传输网络与自动监控设备连接,并对其发出查询和控制等指令的数据接收、处理和管理系统。2.0.5 数据采集仪 data acquisition instrument 数据采集仪是从系统外部采集数据并输入到系统内部的数据接口设备,被采集的数据是已被转换为电讯号的各种物理量,可以是模拟量,也可以是数字量。2.0.6 集成
7、式数据采集仪 integrated data acquisition instrument 集成式数据采集仪是指将多个或者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模块集成于一体的设备。3 基本规定 3.0.1 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场所应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监测结果应在建筑主要出入口和各楼层实时公告。非人员密集但对室内空气质量要求较高的公共建筑场所宜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其他有监测室内空气质量需求的建筑场所可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3.0.2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方案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与功能、使用要求、温湿度特点、环境空气情况、建筑围护结构特征、能源状况等,结合国家有关安全、卫生、环保、节能等政策、
8、方针,通过经济DB32/T 41762021 2 技术指标分析比较确定。3.0.3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应满足设计、施工、调试、验收及运营的要求,当有特殊要求时,应在监测系统文件中加以说明。设有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公共建筑中,应设有监测系统等所需安装、操作和维修的空间或在建筑设计时预留安装维修的空间。3.0.4 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应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抽检。3.0.5 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宜设置扩展功能,如噪声、照度、平均辐射温度等建筑物理参数,或可与设置扩展功能的系统相兼容。3.0.6 应保障监测系统的数据安全,并符合保密规定。4 监测指标 4.0.1 人员密集的公共建
9、筑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指标应包含二氧化碳、PM2.5、PM10、甲醛。条件允许时,可包含臭氧、苯、甲苯、二甲苯、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氨、氡、微生物等。4.0.2 非人员密集但对室内空气质量要求较高的公共建筑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指标应包含 PM10、PM2.5、甲醛,宜包含二氧化碳,条件允许时,可包含臭氧、苯、甲苯、二甲苯、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氨、氡、微生物等。4.0.3 地下停车场等场所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指标应包含一氧化碳。4.0.4 有特定污染物的特殊空间,宜对相应污染物指标进行监测。4.0.5 室内物理环境监测指标应包含温度、相对湿度,可包含平均辐射温度、黑球温度、噪声、照度等。5 设计
10、5.1 一般规定 5.1.1 监测点的数量和位置应根据建筑场所用途、空间、污染物类别和空调通风气流组织形式确定,应能反映建筑室内空气的污染情况。5.1.2 监测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 传感器能自动或根据人工指令将采集的信息发回数据集成中心;2 具备室内主要污染物浓度超标实时报警功能。5.1.3 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连续运行 1 年后宜进行性能校验,PM10、PM2.5、二氧化碳、甲醛、TVOC传感器连续运行半年后宜进行性能校验。当传感器性能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及时更换。5.1.4 新建建筑里的监测系统优先使用有线方式传递信号,既有建筑宜采用无线方式传递信号。5.2 监测点布置 5.2.1 室内空
11、气质量监测点数应符合表5.2.1的规定。表 5.2.1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点数设置 房间使用面积(m2)监测点数(个)DB32/T 41762021 3 50 不少于 1 50,200 不少于 2 200,1000 不少于 3 1000 1000 m2的部分,每增加 1000m2 增设 1,增加面积不足 1000m2时按增加 1000m2计算 5.2.2 监测点位置要求如下 1 应布置在空气流通且能反映被测空间空气状态的位置;2 宜安装在距离地面高度 0.5m1.5m 之间,或靠近回风口处;3 应避开强电磁感应干扰;4 应具有良好信号强度,确保无线监控仪器具有良好稳定的通信;5 应避开通风口或通
12、风道等风速高的区域;6 不应受到太阳辐射或室内冷、热源的直接影响,距离冷、热源应不小于 0.5m;7 当设置多个监测点时,监测点的位置应能反应监测空间的污染物分布特征。在没有源分析和 CFD计算时,应平均分布在被测空间,在有源分析和 CFD 计算时,可按照计算结果进行优化设置;8 可使用带监测系统的巡检机器人对监测点进行巡检,每个测点采样时间不应低于 5 分钟,每个测点的巡检时间间隔不应高于 2 小时。5.2.3 宜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计算结果对测点位置和数量进行优化设计。5.3 传感器性能 5.3.1 传感器性能要求如下:1 传感器测量范围和精度应与二次仪表匹配,并应高于工艺要求的控制
13、和测量精度;2 当传感器精度不满足指定要求时,应重新调整或更换。5.3.2 传感器应设置通信接口,监测设备宜具有数据存储、输出功能。5.3.3 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性能要求如下:1 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测量范围宜为测点温湿度范围的 1.2 1.5 倍,其测量范围和精度应与二次仪表匹配,并应高于工艺要求的控制和测量精度;2 温度传感器不确定度应为 1;3 相对湿度传感器不确定度应为 5%。5.3.4 二氧化碳传感器性能要求如下:1 最小分辨率应优于 10ppm;2 测量范围应包括 400ppm5000ppm,精度优于(50ppm+5%读数值);3 预热时间不应大于 180s,响应时间不应大于 6
14、0s,恢复时间不应大于 60s;4 24h 零点漂移不应超过满量程的 2.5%,24h 量程漂移不应超过满量程的 2.5%;5 传感器的比对测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 第 2 部分:化学污染物GB/T18204.2 的规定,且总不确定度应小于 20%。5.3.5 PM2.5、PM10传感器性能要求如下:1 最小分辨率应优于 0.002mg/m3;DB32/T 41762021 4 2 PM2.5 测量范围应包括 0.001mg/m30.5mg/m3,PM10测量范围应包括 0.001mg/m30.8mg/m3;3 24h 零点漂移不应超过满量程的 2.0%,24h 量程漂移不应
15、超过满量程的 2.0%;4 应采用重量法和微量振荡天平法对传感器进行比对测试,且总不确定度应小于 25%。5.3.6 甲醛传感器性能要求如下:1 最小分辨率应优于 0.01mg/m3;2 测量范围应包括 0.01mg/m30.5mg/m3;3 预热时间不应大于 180s,响应时间不应大于 60s,恢复时间不应大于 60s;4 24 小时零点漂移不应超过满量程的 2.5%,24 小时量程漂移不应超过满量程的 2.5%;5 应采用 AHMT 或酚试剂分光光度法对传感器进行比对测试,且总不确定度应小于 30%。5.3.7 TVOC传感器性能要求如下:1 最小分辨率应优于 0.01mg/m3;2 测量
16、范围应包括 0.1mg/m32.0mg/m3;3 预热时间不应大于 180s,响应时间不应大于 60s,恢复时间不应大于 60s;4 24 小时零点漂移不应超过满量程的 2.5%,24 小时量程漂移不应超过满量程的 2.5%;5 应采用 GC/MS 法对传感器进行比对测试,且总不确定度应小于 30%。5.3.8 一氧化碳传感器性能要求如下:1 最小分辨率应优于 0.1ppm;2 测量范围应包括 0 ppm 50ppm;3 测量范围在 0 ppm 10ppm,误差不应大于 0.5ppm;测量范围在 10ppm 50ppm,误差不应大于满量程的 3%;4 响应时间不应大于 90s。5.4 数据传输
17、 5.4.1 信号传输时应给出参数、数据和控制命令的格式及代码定义,允许扩展,但增加的扩展内容不应与本规程中所使用或保留的控制命令相冲突,代码定义见附录B表B.0.11。5.4.2 在线监测仪器仪表和数据采集传输仪之间的数据传输格式、代码应进行定义,并写入技术文档。5.4.3 系统结构、协议层次和通讯流程应满足附录A要求。5.4.4 集成式数据采集仪与数据集成中心首次链接时,数据集成中心应对集成式数据采集仪进行设置,设置内容包括:1 数据采集仪时间校准;2 超时数据与重发次数设置;3 实时数据上报时间间隔设置;4 分钟数据上报时间间隔设置;5 实时数据是否上报设置;6 空气质量设备运行状态是否
18、上报设置。5.4.5 非集成式数据采集仪与传感器间宜采用RS-485 串行通讯标准实现数据通讯。5.4.6 数据接口规范应符合附录B要求。5.5 公告 5.5.1 公告发布应位于建筑主要出入口和各楼层的主要交通位置。5.5.2 公告内容应包含监测场所、室内物理环境监测指标、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指标和等级评价。5.5.3 公告刷新时间应不大于2小时,公告的监测指标值为上次公告刷新周期内的平均值。5.5.4 同一空间内多个传感器的监测指标值应取其平均值。DB32/T 41762021 5 6 施工 6.0.1 施工前应做好下列技术准备:1 施工图交底,勘查施工现场,了解系统施工范围和特点;2 落实监测
19、系统传感器的安装、调试过程中需要的专用工具和检测仪器。6.0.2 监测系统中的传感器装置应进行下列检查:1 检查产品外观和装箱清单、合格证书、技术说明书;查看相关技术检测报告和证书,核对生产厂家,符合系统设计要求;2 对使用数量较多或有特殊要求的传感器,宜送交相关检测单位作计量精度的抽样测试,并核对测试结果与设计要求无误。3 检查各类传感器的名称、编号、规格型号、制造厂名、装箱单号、数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填写相关开箱检验记录:包装情况是否良好;传感器外观是否有完好;随机文件是否齐全;技术要求是否符合设计文件;备件与附件是否齐全。6.0.3 监测系统安装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要求如下:1 各工序应按
20、相关施工技术标准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应在上道工序完成并验收合格后方可实施下道工序,并记录;2 隐蔽工程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覆盖;3 系统调试阶段应逐点核对传感器装置的位置、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4 系统完成试运行后,应保存系统试运行全部记录。6.0.4 传感器和数据设备安装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要求。6.0.5 信息系统缆线施工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要求。7 检验 7.1.1系统检验应在系统试运行期满后进行,试运行期限应不少于一个月。7.1.2 系统检验宜包括对设备安装、施工质量的检查,对系统功能、性能的测试以及系统安全性检查。7.1.3 检验前,应提交下列主要技术文件和资料:1 系统设计全套文件;2 设备
21、材料清单及进场检验表单,设备使用说明书及技术文件;3 隐蔽工程和有关施工过程的检查、验收记录;4 系统调试、自检记录;5 系统试运行报告。7.1.4 系统内监测设备采用随机抽样检测方式,抽样率应不低于该类设备总量的20%,且不少于3台。设备少于3台时,应全检。检测应覆盖监测设备的所有监测指标。7.1.5 检测中有不合格项时,允许整改后进行复测。复测时抽样数量应加倍,复测仍不合格则判该项不合格。8 验收 8.1 一般规定 DB32/T 41762021 6 8.1.1 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应当纳入竣工验收内容,本系统应经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8.1.2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验收应纳入绿色
22、建筑分部工程验收体系。8.1.3 工程验收应具备下列条件:1 按工程技术文件施工完毕;2 完成调试及自检和试运行,并出具系统相关记录文件;3 系统检测合格。8.2 主控项目 8.2.1 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与数据终端之间的通信应保持稳定,不应出现经常性的通信连接中断、数据丢失和信息不完整等通信问题。8.2.2 接口的技术文件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1 接口技术文件应包括接口概述、框图、位置、类型与数量、通信协议、数据流向和责任边界等内容;2 根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修订的接口技术文件应经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接口提供单位和施工单位等签字确认;3 接口测试文件应包括测试链搭建、测试用仪器仪表、测试方法、测
23、试内容和测试结果评判等内容;4 接口测试应符合接口测试文件要求,测试结果记录应由接口提供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和项目监理机构等签字确认。8.2.3 监测系统的保密级别和建筑整体对应的要求应保持一致。8.3 一般项目 8.3.1 软件产品文档资料和技术指标应进行检查,并符合下列规定:1 商业软件的使用许可证和使用范围应符合合同要求;2 针对工程项目编制的应用软件,其功能和性能测试结果应符合工程项目设计要求。9 维护与管理 9.0.1 系统管理单位应配备、培训相关的技术人员,并出具培训记录,对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9.0.2 维护管理人员应熟悉监测系统的原理、性能和操作方法
24、,使用单位人员应按照系统操作方法维护和保养。9.0.3 系统管理单位应通过系统运行历史数据健全系统运行管理,包括:健全机构,提高操作人员业务能力,保障系统安全,定期检查、维护系统,确保数据采集、处理和发送过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9.0.4 系统故障应及时修复,因故障造成系统停止或非正常运行的时间不应超过5个工作日,并确保历史数据不丢失。9.0.5 监测系统宜将数据上传云端存储。9.0.6 建立巡查制度,规定巡查的时间、频次和内容等。9.0.7 建立校准制度,规定校准的周期和时间等,检查监测系统工作状态和监测数据准确性。9.0.8 传感器的维护与检定要求如下:1 传感器校准应满足本规程5.1.3中
25、的要求;2 传感器生产厂家根据所用原理提供相应的检定设备和可靠的检定方法;3 周期检定时,校准后的传感器精度达不到本规程5.3节的要求时应予以更换。DB32/T 41762021 7 10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303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T 50312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GB 50325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 GB 50339 智能建筑工
26、程质量验收规范 GB/T 18204.2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 第2部分:化学污染物 GB/T 18883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 50155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 GB/T 50378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HJ 193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验收技术规范 HJ 818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运行和质控技术规范 HJ/T 212 污染物在线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 DGJ32/TJ 111 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规程 DG/TJ 08-2068 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DB 32
27、/3962-2020 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JGJ/T 461 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控制设计标准DB32/T 41762021 8 附 录 A(规范性)系统结构、协议层次和通讯流程 A.1 系统结构 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从底层逐级向上可分为现场机、传输网络和数据集成中心三个层次。数据集成中心通过传输网络与现场机进行通讯(包括发起、数据交换、应答等)。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有两种构成方式:1 一台(套)现场机集自动监测、存储和通讯传输功能为一体,可直接通过传输网络与数据集成中心相互作用,如图A.0.1-1所示;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从底层逐级向上可分为现场机、传输网络和数据
28、集成中心三个层次。数据集成中心通过传输网络与现场机进行通讯(包括发起、数据交换、应答等)。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有两种构成方式:1 一台(套)现场机集自动监测、存储和通讯传输功能为一体,可直接通过传输网络与数据集成中心相互作用,如图A.0.1-1所示;A.0.1-1 系统构成方式 1 2 现场有一套或多套在线监测仪器仪表,在线监测仪器仪表具有数字输出接口,连接到独立的数据采集传输仪,数据集成中心通过传输网络与数据采集仪进行通讯(包括发起、数据交换、应答等),如图A.0.1-2 所示。DB32/T XXXX2020 9 图 A.0.1-2 系统构成方式 2 A.2 协议层次 现场机与数据集
29、成中心通讯接口应满足选定的传输网络的要求,本规程不作限制。本规程规定的数据传输协议对应于ISO/OSI 定义的协议模型的应用层,在基于不同传输网络的现场机与数据集成中心之间提供交互通讯。协议结构如图A.0.2所示。图 A.0.2 数据传输通讯协议结构 本规程中的基础传输层建构在TCP/IP 协议上,而TCP/IP 协议适用于如下通讯介质:1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缩写GPRS);2 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symmetrical Digital Subscriber Loop 缩写ADSL);3 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
30、iple Access 缩写 CDMA);4 宽频分码多重存取(Wideband CDMA 缩写WCDMA);5 时分同步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DMA 缩写TD-SCDMA);6 宽带CDMA 技术(CDMA2000);7 电力线通讯(Power Line Communication 缩写PLC);8 分时长期演进(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 缩写TD-LTE);9 频分双工长期演进(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 Long Term Evolution 缩写FDD-LTE);10 微波存取全
31、球互通(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 缩写WiMAX);11 其它能够满足要求的通讯介质。由上述一种或多种通讯介质构成本规程所称的传输网络。本规程的应用层依赖于基础传输层,基础传输层采用TCP/IP 协议(TCP/IP 协议有4 层,即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TCP/IP 协议建构在所选用的传输网络上,由TCP/IP 协议中的网络接口层实现与传输网络的接口,本规程的应用层替代TCP/IP 协议中的应用层(只用其三层),整个应用层的协议和具体的传输网络无关。本规程与通讯介质无关。A.3 通信流程 1 请求命令(三步或
32、三步以上)请求命令流程图见图A.0.3-1所示。DB32/T 41762021 10 图 A.0.3-1 请求命令流程图 2 上传命令(一步或两步)上传命令流程图见图A.0.3-2所示。图 A.0.3-2 上传命令流程图 3 通知命令(两步)通知命令流程图见图A.0.3-3和图A.0.3-4。图 A.0.3-3 现场机通知数据集成中心命令流程图 DB32/T XXXX2020 11 图 A.0.3-4 数据集成中心通知现场机命令流程图 DB32/T 41762021 12 附 录 B(规范性)数据接口规范 B.0.1 应答模式 完整的命令由请求方发起、响应方应答组成,具体步骤如下:1 请求方发
33、送请求命令给响应方;2 响应方接到请求后,向请求方发送请求应答(握手完成);3 请求方收到请求应答后,等待响应方回应执行结果;如果请求方未收到请求应答,按请求回应超时处理;4 响应方执行请求操作;5 响应方发送执行结果给请求方;6 请求方收到执行结果,命令完成;如果请求方没有接收到执行结果,按执行超时处理。B.0.2 超时重发机制 1 请求回应的超时 1)一个请求命令发出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未收到回应,视为超时;2)超时后重发,重发超过规定次数后仍未收到回应视为通讯不可用,通讯结束;3)超时时间根据具体的通讯方式和任务性质可自定义;4)超时重发次数根据具体的通讯方式和任务性质可自定义。2 执行超时
34、 请求方在收到请求回应(或一个分包)后规定时间内未收到返回数据或命令执行结果,认为超时,命令执行失败,请求操作结束。缺省超时及重发次数定义(可扩充)如表 B.0.2 所示。表 B.0.2 缺省超时及重发次数定义表 通讯类型 缺省超时定义(秒)重发次数 GPRS 10 3 CDMA 10 3 ADSL 5 3 WCDMA 10 3 TD-SCDMA 10 3 CDMA2000 10 3 PLC 10 3 TD-LTE 10 3 FDD-LTE 10 3 WIMAX 10 3 B.0.3 通讯协议数据结构 所有的通讯包都是由 ASCII 码(汉字除外,采用 UTF-8 码,8 位,1 字节)字符组
35、成。通讯协议数据结构如图 B.0.3 所示。DB32/T XXXX2020 13 图 B.0.3 通讯协议数据结构 B.0.4 通讯包的结构组成 通讯包结构组成见表 B.0.4。表 B.0.4 通讯包结构组成 名称 类型 长度 描述 包头 字符 2 固定为#数据段长度 十进制整数 4 数据段的 ASCII 字符数,例如:长 255,则写为“0255”数据段 字符 0n1024 变长的数据,详见表 B.0.5 数据段结构组成表 CRC 校验 十六进制整数 4 数据段的校验结果。接收到一条命令,如果CRC 错误,执行结束 包尾 字符 2 固定为(回车、换行)B.0.5 数据段结构组成 数据段结构组
36、成见表 B.0.5,表 B.0.5 中“长度”包含字段名称、=、字段内容三部分内容。表 B.0.5 数据段结构组成表 名称 类型 长度 描述 请求编码 QN 字符 20 精确到毫秒的时间戳:QN=YYYYMMDDhhmmsszzz,用来唯一标识一次命令交互 系统编码 ST 字符 5 ST=系统编码,系统编码取值详见表 B.0.7 系统编码表 命令编码 CN 字符 7 CN=命令编码,命令编码取值详见表 B.0.11 命令编码表 访问密码 字符 9 PW=访问密码 DB32/T 41762021 14 设备唯一标识 MN 字符 27 MN=设备唯一标识,这个标识固化在设备中,用于唯一标识一个设备
37、。MN 由 EPC-96 编码转化的字符串组成,即 MN 由 24 个 09,AF 的字符组成 EPC-96 编码结构 名称 标头 厂商识别代码 对象分类代码 序列号 长度(比特)8 28 24 36 拆分包及应答标志 Flag 字符 6 Flag=标志位,这个标志位包含是否拆分包、数据是否应答。D A A:命令是否应答;Bit:1-应答,0-不应答。D:是否有数据包序号;Bit:1-数据包中包含包号和总包数两部分,0-数据包中不包含包号和总包数两部分。示例:Flag=3 表示数据段需要拆分并且命令需要应答 总包数 PNUM 字符 9 PNUM 指示本次通讯中总共包含的包数 注:不分包时可以没
38、有本字段,与标志位有关 包号 PNO 字符 8 PNO 指示当前数据包的包号 注:不分包时可以没有本字段,与标志位有关 指令参数 CP 字符 7n950 CP=&数据区&,数据区定义见 B.0.6 章节 B.0.6 数据区 1 结构定义 字段与其值用=连接;在数据区中,同一项目的不同分类值间用,来分隔,不同项目之间用;来分隔。2 字段定义 1)字段名 字段名要区分大小写,单词的首个字符为大写,其他部分为小写。2)数据类型 C4:表示最多 4 位的字符型字符串,不足 4 位按实际位数;N5:表示最多 5 位的数字型字符串,不足 5 位按实际位数;N14.2:用可变长字符串形式表达的数字型,表示
39、14 位整数和 2 位小数,带小数点,带符号,最大长度为 18;YYYY:日期年,如 2016 表示 2016 年;MM:日期月,如 09 表示 9 月;DD:日期日,如 23 表示 23 日;hh:时间小时;mm:时间分钟;ss:时间秒;zzz:时间毫秒。DB32/T XXXX2020 15 3)字段对照表 字段对照表如表 B.0.6 所示,表 B.0.6 中“宽度”仅包含该字段的内容长度。表 B.0.6 字段对照表 字段名 描述 字符集 宽度 取值及描述 SystemTime 系统时间 0-9 N14 YYYYMMDDhhmmss QnRtn 请求回应代码 0-9 N3 取值详见表 B.0
40、.9 请求命令返回表 ExeRtn 执行结果回应代码 0-9 N3 取值详见表 B.0.8 执行结果定义表 RtdInterval 实时采样数据上报间隔 0-9 N4 单位为秒,取值30n3600 之间 MinInterval 分钟数据上报间隔 0-9 N2 单位为分钟,取值 1、2、3、4、5、6、10、12、15、20、30 分钟 注:在一套系统中,分钟数据上报间隔只能设置一个值 RestartTime 数据采集仪开机时间 0-9 N14 YYYYMMDDhhmmss xxxxxx-SampleTime 空气质量数据开始采样时间 0-9 N14 YYYYMMDDhhmmss“xxxxxx”
41、是空气质量数据类别编码 xxxxxx-Rtd 被监测的空气质量实时采样数据 0-9 xxxxxx-Min 空气质量数据指定时间内最小值 0-9 xxxxxx-Avg 空气质量数据指定时间内平均值 0-9 xxxxxx-Max 空气质量数据指定时间内最大值 0-9 xxxxxx-Flag 监测仪器数据标记 A-Z/0-9 C1 参见表 B.0.10 数据标记表 xxxxxx-EFlag 监测仪器扩充数据标记 A-Z/0-9 C4 在线监测仪器仪表设备自行定义 SBxxx-RS 监测设施运行状态的实时 采样值 0-9 N1 监测设施运行状态取值0:关闭 1:运行 2:校准 3:维护 4:报警等;x
42、xx 为设备号 SBxxx-RT 监测设施一日内的0-9 N2xxx 为设备号,单位为小DB32/T 41762021 16 运行时间.2 时,取值 0n24 之间 DataTime 数据时间信息 0-9 N14 YYYYMMDDhhmmss NewPW 新密码 0-9/a-z/A-Z C6 OverTime 超时时间 0-9 N2 单位为秒,取值 0n99 之间 ReCount 重发次数 0-9 N2 取值范围为 0n99 CstartTime 设备采样起始时间 0-9 N6 hhmmss Ctime 采样周期 0-9 N2 单位为小时,取值0n24 之间 Stime 出样时间 0-9 N4
43、 单位为分钟,取值0n120 之间 xxxxxx-SN 在线监控(监测)仪器仪表编码 0-9/A-F C24 采用 EPC-96 编码转化的字符串组成,由 24 个09,AF 的字符组成 B.0.7 代码定义 系统编码(可扩充),对应图 B.0.3 通讯协议数据结构中的系统编码。1 类别划分 系统编码分为三类,每个类别表示一种系统类型:1049 表示监测指标类别;5090 表示工况类别;9199 表示系统交互类别;A0Z9 用于未知系统编码扩展。2 系统编码方法 系统编码见表 B.0.7,由两位取值 09、AZ 的字符表示。表 B.0.7 系统编码表 系统名称 系统编码 描述 温度 10 相对
44、湿度 11 二氧化碳 12 PM2.5 13 PM10 14 甲醛 15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16 一氧化碳 17 臭氧 20 苯 21 DB32/T XXXX2020 17 甲苯 22 二甲苯 23 氨 24 氡 25 微生物浓度 26 噪声 27 照度 28 平均辐射温度 29 黑球温度 30 二氧化硫 31 氮氧化物 32 扩充指标 33-90 可扩充 系统交互 91 用于现场机和数据集成中心的交互 B.0.8 执行结果定义 执行结果定义如表 B.0.8 所示。表 B.0.8 执行结果定义表 编号 描述 备注 1 执行成功 2 执行失败,但不知道原因 3 命令请求条件错误 4 通讯超时
45、5 系统繁忙不能执行 6 系统故障 100 扩充 B.0.9 请求命令返回 DB32/T 41762021 18 请求命令返回如表 B.0.9 所示。表 B.0.9 请求命令返回表 编号 描述 备注 1 准备执行请求 2 请求被拒绝 3 PW 错误 4 MN 错误 5 ST 错误 6 Flag 错误 7 QN 错误 8 CN 错误 9 CRC 校验错误 100 未知错误 B.0.10 数据标记 数据标记如表 B.0.10 所示。表 B.0.10 数据标记表 数据标记 标记说明 N 在线监测仪器仪表工作正常 F 在线监测仪器仪表停运 M 在线监测仪器仪表处于维护期间产生的数据 S 手工输入的设定
46、值 D 在线监测仪器仪表故障 C 在线监测仪器仪表处于校准状态 T 在线监测仪器仪表采样数值超过测量上限 B 在线监测仪器仪表与数据采集仪通讯异常 B.0.11 命令编码 对应“图 B.0.3 通讯协议数据结构”中的命令编码。B.0.11.1 类别划分 共有四类命令(即请求命令、上传命令、通知命令和交互命令),命令编码分为以下四组:10001999 表示初始化命令和参数命令编码;20002999 表示数据命令编码;30003999 表示控制命令编码;90009999 表示交互命令编码。DB32/T XXXX2020 19 B.0.11.2 命令编码方法 命令编码用 4 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如表
47、B.0.11 所示。表 B.0.11 命令编码表 命令名称 命令编码 命令类型 描述 数据集成中心向现场机 现场机向数据集成中心 初始化命令 设置超时时间及重发次数 1000 请求命令 用于数据集成中心设置现场机的超时时间及重发次数,超时时间及重发次数参考取值参见表B.0.2 缺省超时及重发次数定义表 预留初始化命令 预留命令范围 1001-1010 参数命令 提取现场机时间 1011 请求命令 用于提取现场机的系统时间 上传现场机时间 1011 上传命令 用于上传现场机时间 设置现场机时间 1012 请求命令 用于设置现场机的系统时间 现场机时间校准请求 1013 通知命令 用于向数据集成中
48、心发送现场机时间校准请求 提取实时数据间隔 1061 请求命令 提取实时数据间隔 上传实时数据间隔 1061 上传命令 上传实时数据间隔 设置实时数据间隔 1062 请求命令 指定实时数据间隔 提取分钟数据间隔 1063 请求命令 提取分钟数据间隔 上传分钟数据间隔 1063 上传命令 上传分钟数据间隔 设置分钟数据间隔 1064 请求命令 设置分钟数据间隔 设置现场机密码 1072 请求命令 用于设置现场机的密码 预留参数命令 预留命令范围 1073-1999 数据命令 实时数据 取空气质量监2011 请求命用于启动现场机上传实时数据 DB32/T 41762021 20 测指标实时数据 令
49、 上传空气质量监测指标实时数据 2011 上传命令 用于现场机上传空气质量监测指标实时数据 停止察看空气质量监测指标实时数据 2012 通知命令 用于停止现场机实时数据上传 设备状态 取设备运行状态数据 2021 请求命令 用于数据集成中心启动现场机运行请求 上传设备运行状态数据 2021 上传命令 用于现场机上传空气质量监测设施运行状态 停止察看设备运行状态 2022 通知命令 用于停止现场机上传空气质量监测设施运行状态 日数据 取被监测指标日历史数据 2031 请求命令 用于数据集成中心提取现场机的被监测指标日历史数据 上传被监测指标日历史数据 2031 上传命令 用于现场机上传被监测指标
50、日历史数据 取设备运行时间日历史数据 2041 请求命令 用于数据集成中心提取现场机的设备运行时间日历史数据 上传设备运行时间日历史数据 2041 上传命令 用于现场机上传设备运行时间日历史数据 分钟数据 取被监测指标分钟数据 2051 请求命令 用于数据集成中心提取现场机的被监测指标分钟历史数据 上传被监测指标分钟数据 2051 上传命令 用于现场机上传被监测指标分钟历史数据 小时数据 取被监测指标小时数据 2061 请求命令 用于数据集成中心提取现场机的被监测指标小时历史数据 上传被监测指标小时数据 2061 上传命令 用于现场机上传被监测指标小时历史数据 其它数据 上传数据采集仪开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