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部署培训2963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部署培训29631.doc(4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Evaluation Warning: The document was created with Spire.Doc for .NET.构建土地变变更调查查与遥感感监测新新机制新新方法20010年全国国土地变变更调查查与遥感感监测工工作部署署培训专专题2010年年10月,国国土资源源部下发发了关关于开展展20110年全国国土地变变更调查查与遥感感监测工工作的通通知。前前不久,全全国土地地调查办办公室在在北京召召开了20110年全国国土地变变更调查查与遥感感监测工工作部署署培训会会。全国国部署培培训会有有关专家家授课的的内容,经经整理在在本版刊刊登,供供各地开开展土地地变更调调查工作作时参考考
2、。20110年度全全国土地地遥感监监测工作作介绍20110年是第第二次土土地调查查全面结结束后的的第一年年,是按按照新机机制,采采用新方方法,保保持调查查成果现现势性的的开局之之年。当当前调查查监测工工作面临临的形势势,是如如何将第第二次土土地调查查成果的的现势性性保持下下去,国国家及时时准确地地掌握耕耕地和新新增建设设用地为为主的年年度土地地利用变变化情况况。一、遥遥感监测测工作基基本思路路按按照国土土资源部部党组关关于“创建新新机制、采采用新手手段、保保持调查查成果现现势性、查查清全国国土地利利用变化化情况,为为国土资资源管理理提供更更坚实基基础”的要求求,部地地籍司认认真分析析新形势势下
3、全国国土地变变更调查查和遥感感监测的的任务和和需求,在在充分调调研和广广泛征求求意见的的基础上上,研究究采取“国家组组织遥感感监测,地地方开展展变更调调查,国国家进行行核查”的最新新组织模模式开展展年度调调查和监监测工作作,并组组织编制制了20110年全国国土地利利用变更更调查监监测与核核查总体体方案。其其中,国国家组织织的遥感感监测工工作,通通过全国国范围全全覆盖的的遥感前前后时相相影像对对比,对对新增建建设用地地变化情情况进行行监测,充充分发挥挥遥感监监测直观观优势,最最大程度度地为地地方变更更调查创创造条件件和提供供支撑,同同时也最最大程度度地满足足20110年土地地矿产卫卫片执法法工作
4、的的需要。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作为项目实施单位,依据总体方案编制了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实施方案。为做好遥感监测任务的实施,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又进一步编制了2010年全国土地遥感监测任务技术方案和2010年全国土地遥感监测任务监理细则。2010年全国土地遥感监测工作,通过采购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覆盖全国的最新遥感数据,以第二次土地调查底图、高程数据等控制资料为基础,以区县为单位,制作覆盖全国的最新土地利用遥感正射影像图。与2009年标准时点遥感影像图叠加分析,监测2010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将最新遥感影像和监测信息及时下发给地方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和变更调查成果核查
5、,为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提供基础资料。二、遥感监测分区及使用数据情况根据各地土地利用变化特点、管理需要,以及遥感资料的保障能力,将全国划分为四类遥感监测工作区。各区分布及使用数据源情况如下:一类区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包括全国一五5个50万人口以上城市市辖区,及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使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QuickBird和WorldView等遥感数据。二类区面积约162万平方公里,包括除一类区外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所辖县(市)。使用2.5米分辨率左右的SPOT5和P5等遥感数据。三类区面积约554万平方公里,包括除一、二类区外的中、东部地区以及西部重点区县。使用5米分辨率左右的Rapid
6、Eye、北京一号等原始遥感数据。其中,部分区域需要RapidEye与遥感二号融合数据。四类区面积约一八6万平方公里,为我国西部沙漠、戈壁和藏北无人区。使用5米分辨率的遥感八号及30米分辨率的HJ-1/2国产遥感数据。三、遥感监测技术指标1. 数学基础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横坐标加带号。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分带方式与基础底图一致。高程系统:与使用高程数据一致。2. 新增建设用地图斑提取标准遥感监测图斑以影像为依据提取疑似新增建设用地,即前时相未建设,后时相已推填土或已形成建(构)筑物的地块。包括三种类型:图斑类型1:前时相影像有植被覆盖或明显非建设用地特征,后时相有明显
7、建设痕迹(如地基、建筑物等)。图斑类型2:前时相有植被覆盖或明显非建设用地特征,后时相有建设推填土痕迹。图斑类型3:前时相有推填土特征,后时相有明显建设痕迹。3. 最小监测图斑面积不同原始分辨率的遥感数据,最小监测图斑面积分别为:分辨率小于等于1米时,最小监测图斑面积为0.3亩;分辨率为1米2.5米(含)时,为1亩;分辨率为2.5米5米(含)时,为2亩;分辨率为5米10米(含)时,为5亩;分辨率为10米30米(含)时,为一五亩。4. 监测图斑表达监测图斑以矢量形式表达,基于GIS软件建立图斑的拓扑关系,生成图斑属性表,属性表包括县级行政区名称、代码,监测图斑编号、类型,前后时相,中心点坐标,监
8、测面积等信息。四、遥感监测成果1.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图以2010年正射影像图为背景,叠加监测图斑界线及其编号、注记、县级及以上行政界线及图廓整饰等要素。一般以县级辖区为出图范围,若完整县级辖区面积较大或不规则,则分块出图。监测图斑、审批界线等采用不同色标的线框表示,可参考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图图例。 2. 监测图斑信息记录表依据图斑属性内容,以县级辖区为单位制作遥感监测图斑信息记录表(见下表),记录每个图斑基本信息。监测图图斑信息息记录表表3. 监测信信息管理理文件夹夹采采用文件件夹形式式统一管管理县级级辖区监监测成果果,包含含图廓整整饰、县县级行政政界线、注注记、遥遥感监测测图斑、本本年
9、度审审批用地地界线、后后时相正正射影像像图、后后时相镶镶嵌块信信息文件件、遥感感监测图图斑信息息记录表表和土地地利用动动态遥感感监测图图等成果果内容。五、遥感监测成果下发将根据数据接收进度,以县(区、市)为单位分批次生产,“接收一批、生产一批、监理一批、下发一批”。1. 不同源数据融合的区域数据下发2010年12月10日前,全色数据不能完全接收的县(区、市),将先以多光谱单一数据为基础制作正射影像图,提取遥感监测图斑,及时下发给地方开展变更调查。待全色数据接收完整后,再重新制作融合后正射影像图、提取变化图斑及制作最终监测成果,再次下发给地方。 2010年12月10日到2011年1月30日,全色
10、数据未能接收完整的县(区、市),将按照批次接收到的全色数据范围进行数据融合、图斑重新提取,并及时下发,用于地方变更调查复核。2011年1月30日后,全色数据仍未接收完整的县(区、市),不再接收新数据,已下发成果作为最终成果,不再给地方下发新成果。2. 成果下发公告为方便地方随时了解本地成果生产完成情况,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将在院主页(网址:xclspi.orgx/)定期公布最新数据获取情况和监测成果生产进度,各地应及时查询和联系项目组。3. 成果领取程序成果资料以省为单位,派专人到项目组资料室领取,领取时携带地籍处介绍信。同时,各省在资料室留两块移动硬盘,用于成果循环复制。4. 成果保密遥感监测
11、成果均属于保密资料,请各地在使用过程中做好保密工作。严格按照签订的“成果资料保密协议”相关要求,妥善保管、使用成果资料。第一次领取时,领取人应携带加盖公章和责任人签字的“保密协议”,送交遥感监测组资料室 ,办理成果资料领取手续。构建土地变更调查新机制一、新形势下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与以往工作的区别1.技术手段不同。以往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大部分为手工绘图和量算面积,信息及遥感技术应用较少。新形势下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充分运用3S技术,以遥感技术作为调查和数据掌控的基础,有条件的地区以全球定位系统作为外业调查的手段,以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数据建库和汇总上报的平台。2. 工作基础不同。以往的土地变更调查工
12、作建立在第一次土地调查的基础上,受当时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制约,难以确保数据全面变更。而新形势下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建立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基础上,起点高,对确保数据现势性的要求更高。3. 数据审核方式不同。以往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单纯对数据流量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外业实地核实量小,存在人为干预调查工作的可能。新形势下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以全覆盖的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动态遥感监测成果,对数据质量总体掌控,应用对数据流量的合理性审核,全面核查每个变化图斑的地类、位置、范围,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为干预和调整数据成果。4.组织模式和程序不同。以往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组织模式较为简单:“地方调查,逐级汇总,国家审核出数
13、”。新形势下土地变更调查的组织模式更为合理:“国家掌控,地方调查,数据库更新,国家全面核查,国家库更新,数据汇总”。二、土地变更调查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 面临的机遇。一是土地调查条例出台,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有法可依;二是国务院38号文件要求建立长效的土地调查新机制;三是基础调查工作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关注;四是第二次土地调查提供了成功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方法;五是土地调查专业队伍基本成熟;六是信息化手段广泛应用已成为现实;七是“一张图”建设促使变更调查更加规范;八是各级数据库建设已经基本完成。2. 面临的挑战。一是对技术水平要求更高;二是对数据的真实性要求更高;三是对组织的严密性要求更高;四是
14、时间更加紧迫。三、构建土地变更调查新机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1. 构建完善的土地变更调查技术体系。一是坚持统一的技术标准。坚持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逐步制定并颁布土地变更调查技术规程、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规定、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核查办法等一系列规程、规定,规范整个变更调查工作。二是继续采用最新的技术手段。采用遥感(RS)技术,每年获取覆盖全国的遥感影像图;充分利用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土地执法等相关资料和数据;逐步推广利用全球定位技术(GPS),开展外业调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开展年度数据更新和汇总上报。三是坚持数据库更新和增量上报的技术方法。通过测评和培训等方式,逐步实现
15、各地不同土地变更调查软件标准和功能的统一。坚持要求各地对各级数据库进行年度更新,全面实现图形、属性一体化增量数据上报。2. 构建高效的土地变更调查流程。土地变更调查具体流程为: 数据收集:国家提供最新遥感影像及遥感监测等相关资料。外业调查:以县(区)为单位,组织开展外业实地调查。地方数据库变更:建议以省(或地市)为单位,组织专业队伍,开展各县级数据库更新。国家数据库更新维护:组织专业队伍,利用各地上报数据,更新国家数据库并定期维护。国家级成果核查:组织专业队伍,对成果进行全面内业和外业核查。数据汇总:国家依据各地上报成果,对全国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采取分工负责的方式,国家负责下发年度土地变更调
16、查和监测通知,制定土地变更调查技术标准、实施方案等;负责全国遥感影像购置及正射影像图制作,下发给各地开展调查;对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进行内业核查,对重点地区和重点地类开展外业实地核查;负责全国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的技术指导、省级培训、数据质量检查、质量评价和全国数据汇总,组织变更国家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按照国家统一要求,编制本地区的土地变更调查实施方案,开展外业调查和地方各级数据库更新及成果上报。3. 构建完备的土地变更调查保障体系。一方面要保持稳定的土地变更调查组织模式。土地变更调查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要尝试建立相对稳定的组织模式。在国家层面
17、,我们已经与各相关业务司局建立了很好的沟通协调机制,获取变更调查所需的各类资料、成果。部直属单位具体组织开展全国遥感影像图的制作、遥感监测信息提取和数据成果的核查。各地可以参照这种组织模式,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共同做好外业调查和数据库更新。另一方面要保持相对稳定的土地变更调查队伍。新形势下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选择专业技术队伍开展工作,注意培养本系统内部专业人才。此外还要保持相对稳定的土地变更调查经费渠道。2010年,国家财政批复了专项经费,支持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监测工作,专项用于国家级任务的支出。各地应参照国家模式,积极向各级财政争取专项经费,纳入年度财政
18、预算。变更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方案介绍变更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是2010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健全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长效机制,是确保变更调查成果真实准确的关键措施。由国家统一组织和安排,充分运用“3S”等高技术手段,对各地上报的变更调查成果进行全面核查,避免由于技术或人为因素造成数据失真,确保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核查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县级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的全面内业核查。具体包括:遥感监测提取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监测图斑(即监测图斑)核对和变更图斑一致性核查,并根据内业核查结果,抽取全国约5%的县级单位开展外业核查。核查重点
19、包括以下内容:地类一致性核查,含耕地变化情况核查、本年未批先建情况核查(即W图斑);监测图斑核实;“批而未用”土地建设情况(即PJ图斑)核查;本年批准建设用地情况核查,包括本年批准未建设情况核查(即P图斑)和本年批准本年建设情况(即B图斑)核查;外业核查。核查工作采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形成的“三下两上”工作流程和模式,充分运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技术手段,以县(区、市)为单位,利用遥感监测成果等资料,采用全面内业核查与重点地区、重点地类外业实地抽查相结合的技术路线,逐地块检查变更调查成果数据与最新遥感影像及实地的一致性。同时,核查本年批准建设用地及“
20、批而未用”土地建设情况,检查与耕地保护部门审批资料的一致性。一、具体核查内容和方法(一)遥感监测图斑核对。结合基础数据库及变更调查数据,全面核对监测图斑(包括监测图斑与变更图斑重叠部分核对和非变更的监测图斑核对),提取监测疑问图斑。(二)变更图斑核查。1. 建设用地变化情况核查(1)“批而未用”土地建设情况核查以第二次土地调查经耕地保护司认定的“批而未用”土地数据为基础,核查当年实地已建设的“批而未用”图斑(即“PJ”图斑)的正确性及其与影像的一致性。(2)本年批准未建设情况核查以本年新增建设用地审批资料为基础,结合地方上报批文等相关扫描件,核查本年批准实地未建设图斑(即“P”图斑)的合法性,
21、位置正确性及与影像的一致性。(3)本年批准当年建设情况核查以本年新增建设用地审批资料为基础,结合地方上报批文等相关扫描件,核查本年批准实地已建设图斑(即“B”图斑)的合法性,位置正确性及其与影像的一致性。(4)本年未批先建情况核查以最新遥感影像为依据,核查本年未批先建图斑(即 “W”图斑)与影像的一致性。2. 非建设用地变化情况核查(1)耕地变化情况核查以最新遥感影像为依据,核查耕地图斑与影像判读地类的一致性,并结合基础数据库,检查图斑变更的正确性。(2)非耕地变化情况核查以最新遥感影像为依据,核查非耕地图斑与影像判读地类的一致性,并结合基础数据库,检查可视为补充耕地的园地和可调整地类等图斑变
22、更的正确性。(三)外业核查。在对内业核查成果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部有关部门会商确定外业核查县市。外业检查组在地方调查人员的引导下,对内业核查有疑问的图斑进行外业实地核实;向当地国土管理部门核实有疑问的“本年批准建设用地”情况。二、核查具体工作程序及要求一下:国家下发调查地图和监测成果。一上:地方应于2011年1月20日前,以省为单位将通知要求的全部变更成果(硬盘一套和光盘一套)报国土资源部。核查组接收变更调查成果,并进行成果齐全性检查,发现成果缺项或数据无法打开的,及时通知地方,地方应在接到通知后1个工作日内补齐。 二下:核查组将数据库质量检查结果和核查结果汇总后反馈各省级变更调查工作主管部
23、门复核。核查结果发到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为项目专门设置的各省联系邮箱内,并电话通知各省联系人接收,各省应安排专人及时接收,部署复核工作。二上:地方组织开展核查成果复核,填写核查记录表,修改变更调查成果,并将复核及修改的结果报部。复核成果应于收到核查意见7日内提交,逾期未报送结果,视为无复核意见。核查组接收复核成果后,依据核查记录表进行地方复核成果审核。数据库质量检查仍有问题的,要求限期来京整改。三下:根据内业核查情况,对地方复核仍有疑问的,国家组织外业核查。外业核查采用第二次土地调查督察核实工作的组织模式,部有关司局和各省相关人员组成外业检查组,在当地国土资源管理局的配合下开展外业核查。变更调查
24、成果核查工作由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由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具体组织实施,具体核查工作,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专业队伍,按照统一的核查标准完成。引入项目监理机制,对核查全过程进行监理检查,确保核查成果质量。土地变更调查技术要求一、目的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础上,全面查清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状况,满足国土资源日常管理的需要,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土地基础数据和图件等资料。二、工作任务1. 境界调查:调查各级行政区域界线位置和走向的变化情况。2. 权属调查:调查各权属单位的权属性质及其界线的变化情况。3. 地类调查:调查各类土地的现状和变化情况。4. 基本农田调查:调查基本农田的现状和变化情况
25、。5. 属性调查:根据管理需求,调查统计土地利用的其他属性。6. 数据库更新:按照年度土地利用变化状况,更新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库。7. 数据汇总:逐级汇总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数据。8. 编写报告: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编写各级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三、主要步骤1. 准备工作:包括制定方案、资料收集、人员培训、表格及仪器设备准备等。2. 内业工作:包括利用遥感正射影像图、上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新增建设用地监测图斑和其他有关资料,初步确定变化信息,制作变更调查底图。3. 外业调查:包括对变化信息进行实地核实与补充调查,填写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记录表,记录相关土地利用属性。4. 数据库更新:依据
26、外业调查核实确定的变化信息,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5. 成果检查及汇总:包括县级调查成果的检查、汇总数据、编写分析报告并逐级上报。6. 国家级成果核查:包括国家对各地上报的调查成果全面核查,并更新国家级数据库。7. 成果归档:包括对调查过程中形成的图、表等资料成果,按照档案管理要求进行整理归档。四、总体要求1. 变更调查时段与时点:年度变更调查时段为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变更调查时点为每年的12月31日。2. 基本调查单位:县级行政辖区。3. 土地分类:与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农村土地调查采用的土地分类一致。4. 调查比例尺:原则上与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农村土地调查确定的调查比例尺一致。5. 数学
27、基础:与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农村土地调查使用的数学基础一致。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标准分幅图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6. 计量单位:长度、宽度单位采用米,精确到0.1米;面积计算单位采用平方米,精确到0.01平方米;面积统计汇总单位采用公顷,精确到0.01公顷。五、准备工作1. 制定方案:各地根据本规程和国土资源部对本年度变更调查的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年度变更调查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内容、技术方法、组织实施、时间安排、质量控制和主要成果等。2. 人员培训:对参加变更调查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统一变更调查的方法、要求和程序等。3.
28、资料准备:包括界线资料、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成果、基本农田调整补划资料、其他有关资料和各种表格等。4. 仪器、工具和设备准备。5. 变更调查底图制作:利用遥感正射影像图、监测成果、上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和其他有关资料,初步确定变化信息,制作变更调查底图,并填写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记录表。六、变更调查内容与要求(一) 境界调查1. 国界、省级行政区域界线的调整:由国土资源部负责,各级不得随意更改。 2. 大陆、海岛与海洋分界线(即零米线)调整:一般不得改动,实地变化(人工围垦、修建码头等)需要调整的,应依据最新的遥感影像,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按要求,于10月31日前,将调整后所涉及的图幅矢量数据
29、和相关影像数据以及说明材料报国土资源部,经确认并重新下发该界线和控制面积后,方可作为今年变更调查的初始数据库省级界线。 3. 县级行政区域界线的调整:对于县级行政区域界线发生调整的,应由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重新上报县级控制界线、控制面积,并将涉及界线调整的所有县调整后的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界线调整前后的面积对比表和相关说明材料,于11月20日之前报国土资源部备案,经审核通过后,方可作为当年变更调查的初始数据库。4. 乡(镇)级行政区域界线的调整:由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在变更数据中以增量包的形式上报。(二) 权属调查当权属界线发生变化时,界线双方(或三方)应依法重新签订土地权
30、属界线协议书,土地权属性质分为国有和集体。(三) 地类调查1. 变更线状地物、图斑和零星地物的调查,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方法、要求一致。2. 变更图斑编号。采用图斑最大顺序号后续编号的方法,变更图斑所涉及的变更前图斑编号停止使用。变更后的新增图斑和原图斑的剩余图斑,均重新编号。3. 遥感监测图斑调查。在开展变更调查的同时,对遥感监测提取的变化图斑进行实地核实。 4. 新增可调整地类调查。指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后,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过程中由耕地改为园地、林地、草地和坑塘水面,且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包括:可调整果园、可调整茶园、可调整其他园地、可调整有林地、可调整其他林地(耕地改为未成林地、苗圃)
31、、可调整人工牧草地和可调整坑塘水面等7个可调整地类。在数据库相应属性字段中加注“K”。5. 新增耕地坡度分级。将坡度图与土地利用现状图套合,确定新增耕地坡度分级。 6. 新增耕地类型。坡度小于2的视为平地,对坡度大于2的耕地,区分梯田和坡地类型。7. 新增耕地来源类型调查。依据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相关资料,对新增耕地的来源按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和其他原因四种类型进行调查,并填写在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中。8. 新增耕地田坎调查。通过土地整理方式新增耕地,耕地中的田坎面积应实测,将田坎作为线状地物逐条调绘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并注记田坎宽度,在内业重新计算田坎面积,在耕地图斑中重新扣除。其他方
32、式新增耕地,耕地中的田坎可采用第二次土地调查中,省级确定的本地区同类型耕地田坎系数,按系数在耕地图斑中扣除田坎面积。 (四) 基本农田调查1. 将当年依法依规调整、补划的基本农田的位置和范围标绘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统计汇总当年基本农田的面积和地类。未完成规划修编的地方可按此方法做。2. 完成规划修编的地方,将规划修编后基本农田的位置、范围标绘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统计汇总当年基本农田的面积和地类。3. 将基本农田变更的原因、依据和有关情况在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中说明。(五) 建设用地类型调查1. 本年度以前批准本年度建设(PJ):指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经国家确认的往年 “批而未用”土地,
33、当本年度已建设,应按照实地现状调查和认定地类。在数据库中,将标注的“P”更改为“PJ”。这部分不属于当年新增建设用地。 2. 本年度批准本年度建设(B):指依据本年度合法、有效的批地文件,本年度建设的土地。3. 本年度批准未建设(P):指具有本年度合法、有效的批地文件,本年度未实质性建设的土地。将位置、范围标绘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在数据库相应属性字段中加注“P”。按建设用地调查,地类按批准用途认定。4. 本年度未批先建(W):指没有合法、有效的批地文件,已实质性建设的土地。年度内新增建设用地类型,为本年批准本年建设、本年批准未建设、本年未批先建三种类型。本年批准本年建设、本年批准未建设的在数据
34、库相应位置要填批文号。将建设用地类型(PJ、B、P、W),填写在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中。(六) 新增建设用地细化调查统计对新增建设用地中城市(201)、建制镇(202)、村庄(203)、采矿用地(204)、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205),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规定的分类进行细化调查,将上述地类细化为:商服用地(05)、工矿仓储用地(06)、住宅用地(07)、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特殊用地(09)、街巷用地(103)、空闲地(121)。细化调查的图斑在数据库中不标绘,直接填写新增建设用地细化面积统计汇总表。细化调查的各地类面积之和,须等于当年土地变更调查“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的
35、面积之和。 (七) 可视为补充耕地的园地调查可视为补充耕地的园地是指年度内将闲置的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开发整理成园地,并经土地和农业等相关部门共同认定能调整成耕地的土地。将调查认定的“可视为补充耕地的园地”,在数据库相应属性字段中加注“KB”。“可视为补充耕地的园地”包括可视为补充耕地果园、可视为补充耕地茶园、可视为补充耕地其他园地。将新增“可视为补充耕地的园地”,填写在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中。七、调查方法与要求1. 综合调绘法。2. 其他补测方法。3. 精度要求。调绘精度要求为:调绘的各类界线与遥感正摄影像图底图上同名地物间应满足,明显界线位移不得大于图上0.3毫米;不明显界线位移不大于图上1.
36、0毫米。补测地物点精度要求为:补测地物点对四周明显地物点的误差,平地、丘陵不得大于图上0.8毫米,山地不得大于图上1.5毫米。 4. 表格填写。八、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1. 县级数据库更新。2. 地(市)级、省级、国家级数据库更新。数据库更新采用增量更新的方式,实现县级土地调查数据的变更、上报汇总与更新。各地依据外业调查结果,按照数据库更新有关技术规定,逐地块更新本地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形成2010年度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县级成果,并逐级上报。九、数据统计汇总(一) 总体要求1. 按行政调查区域统计。2. 年初面积必须与上一年度上报国家的数据库中面积保持完全一致。3. 各地类面积之和
37、等于行政辖区控制面积。4. 按权属性质统计面积之和等于行政辖区控制面积。5. 每一起变化涉及图斑变更前后的图斑总面积应保持一致。6. 县级变更调查统计报表应由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生成。7. 更新后数据库统计结果、增量更新统计结果与逐级上报的统计报表应保持一致。(二) 县级统计汇总 1. 依据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更新数据库,由数据库直接生成土地变更一览表。2. 依据土地变更一览表,由数据库直接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3. 依据土地变更一览表,由数据库直接生成按权属性质、耕地坡度分级、可调整地类、建设用地类型、新增耕地来源类型等各类面积统计汇总表。4. 依据本地区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填写新增建设用地细化
38、面积统计表。5. 由更新后的数据库,填写基本农田统计汇总表。6. 按要求,编写县级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三) 地(市)级、省级、国家级数据汇总1. 上一级依据下一级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逐级汇总生成各级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2. 上一级依据下一级的各类面积统计汇总表,逐级汇总生成按权属性质、耕地坡度分级、基本农田、可调整地类、建设用地类型、新增建设用地细化调查、新增耕地来源类型等各类面积统计汇总表。 3. 按要求和下一级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编写各级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十、主要成果(一) 县级调查成果1. 外业调查成果:外业调查图件、坐标表等其他地物补测资料。2. 数据库成果:更
39、新后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数据包。3. 各类统计汇总表(1) 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2) 土地变更一览表。(3) 变更调查各类面积统计汇总表。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按权属性质统计汇总表、耕地坡度分级面积统计汇总表、基本农田面积统计汇总表、可调整地类面积统计汇总表、建设用地类型面积统计汇总表、新增建设用地细化面积统计表、新增耕地来源类型统计汇总表。4. 文字成果。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二) 地(市)级、省级、国家级汇总成果1. 数据库成果:(1) 地(市)级、省级。更新后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数据包。(2) 国家级。更新后的土地调查数
40、据库。2. 变更调查各类面积统计汇总表: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按权属性质统计汇总表、耕地坡度分级面积统计汇总表、基本农田面积统计汇总表、可调整地类面积统计汇总表、建设用地类型面积统计汇总表、新增建设用地细化面积统计表、新增耕地来源类型统计汇总表。3. 文字成果: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十一、成果检查1. 建立成果检查制度对县级调查成果,建立县级自检、地(市)级检查、省级检查验收、国家级核查和实地抽查的检查验收核查制度。2. 县级成果检查 省要对县级成果负责,检查要抓住重点,首先对数据流量进行分析,重点检查流量不合理的地类。3. 国家级核查十二、成果资料归档与数据库
41、备份1. 成果归档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要求,对调查过程中形成的图、表等资料成果及时进行整理归档。2. 数据库备份按照信息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采用本地或异地备份方式,定期备份土地调查数据库。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有关要求一、总体要求1. 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由“变更前图斑”、“变更后图斑”、“地类变更部分”和“草图栏”四部分构成。变更前图斑栏反映了变化图斑变更前的状况;变更后图斑栏反映变化图斑变更后的现状;地类变更部分栏反映了地类流向以及新增耕地来源类型和建设用地类型;草图栏中要将图斑变更前后的状况标绘清楚。2. 依据变更前状况、变更后现状及变更部分内容,对一起或多起有联系的土地变更,按填表要求填写一张
42、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3. 土地变更记录表面积单位为平方米,保留2位小数。4. 细化调查、基本农田不在记录表中填写。二、填表要求依据土地变更调查技术要求的填表要求填写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以下几方面需要注意:1. “3栏”、“10栏”填写图斑变更前、后的地类编码。当图斑内含线状地物、零星地物、未上图的田坎面积时,第一行填“/”,以下逐行填写组成该图斑的各地类编码。当图斑为可调整地类时,在相应地类编码后加“K”表示,如可调整果园,编码为021K;当图斑为可视为补充耕地园地时,在相应地类编码后加“KB”表示,如可视为补充耕地的果园,编码为021KB;当图斑为本年度批准未建设土地时,在相应地类编码后加“
43、P”,表示,如201P。2. “6栏”、“一三栏”填写耕地的坡度分级代码(、)。 3. “7栏”、“14栏”,当变更前、后图斑为耕地且坡度级别为、时,填写耕地的类型代号,梯田(TT)、坡耕地(PD)。 4. 一八栏,填写新增耕地来源类型的代号,土地整理(ZL)、土地复垦(FK)、土地开发(KF)、其他原因(QT)。 5. 19栏,填写与17栏对应的建设用地类型代号,本年度以前批准本年度建设(PJ),本年度批准本年度建设(B)、本年度批准本年度未建设(P)、本年度未批先建(W)。6. 20栏,备注栏主要填写批地文件文号,以及需要注记、补充说明的其他具体事项和内容。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变更后图斑中的
44、权属单位名称、地类编码、权属性质、耕地坡度级别、耕地类型以及地类变更部分中的新增耕地来源和建设用地类型需要在变更调查底图标注清楚,同时反映到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上,并绘制草图。在数据库变更完成后,都要由数据库输出一套完整、规范的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作为县级调查成果之一并归档。变更调查地类变更中应注意的问题一、土地分类(一)变更调查采用的土地分类变更调查采用的土地分类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采用的土地分类一致。即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为基础,对其中的商服用地(05)、工矿仓储用地(06)、住宅用地(07)、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特殊用地(09)一级类和街巷用地(103)、空闲地(12
45、1)二级类进行归并,归并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作为一级类,在其下划分城市(201)、建制镇(202)、村庄(203)、采矿用地(204)、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205)5个二级类。变更调查土地分类采用二级分类,分耕地(01)、园地(02)、林地(03)、草地(04)、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交通运输用地(10)、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和其他土地(12)8个一级类,38个二级类。(二)新增建设用地细化分类对新增建设用地中城市(201)、建制镇(202)、村庄(203)、采矿用地(204)、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205),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细化调查统计到商服用地(05)、工矿仓储用地(06)、住宅用地(07)、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特殊用地(09)的一级类和二级类街巷用地(103)、空闲地(121)中的一类或几类。细化分类不上图、不填表、在数据库中不标注。(三)可调整地类可调整地类指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后,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过程中由耕地改为园地、林地、草地和坑塘水面,且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 可调整地类包括:可调整果园、可调整茶园、可调整其他园地、可调整有林地、可调整其他林地(耕地改为未成林地、苗圃)、可调整人工牧草地和可调整坑塘水面等7个可调整地类。可调整地类,在相应属性字段中加注“K”。(四)可视为补充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