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行动、利益博弈与村庄公共治理doc-村庄公共物品供给2396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体行动、利益博弈与村庄公共治理doc-村庄公共物品供给23965.doc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集体行动、利益博弈与村庄公共治理岳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困境及其实践逻辑陈潭 刘建建义 【项目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BZZ035)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70858)【作者简介】陈潭(1969-),湖南常宁人,政治学博士,中南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建义(1986-),湖南衡山人,中南大学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项目协理。来源:公公共管理理学报(季季刊)220100年第33期 【摘 要要】公共物物品供给给不充分分和不均均等是当当下中国国农村可可持续发发展的关键瓶瓶颈,也是实现现社会主主义新农农村建设设目标的重要障障碍。在传统政政府供给给萎缩和和市场供供
2、给有限限的状况况下,围围绕“一事一一议”制度的村村庄集体体供给成成为了重要补补充,然然而,实践表明明村庄公公共物品品供给依依然困难难重重。作为村庄庄公共事事务管理理的主体,受受理性支支配和机机会主义义行为倾倾向驱使使下的村村民无疑疑会追求求自我利利益的最大化化。资源的的稀缺性性、村民民的自利利性和管管理的松松散性自自然而然然地增加加了村庄庄的公共共治理成成本,也也导致了了村庄公公共物品品供给困困境的出出现。通通过岳村村的样本本调查发发现,村村民理性性集中表表现在集集体成本本分担意意愿方面面,并呈现出由由弱到强强的变化化态势,而村庄集体行动的逻辑则表现为投机行为泛滥、精英剥夺严重、公共选择趋于瘫
3、痪等方面。因此,构建村庄选择性激励机制、推动村民自治与决策民主、实施有偿供给、构建小集团供给模式成为了走出村庄公共物品供给的奥尔森困境的可能选择。 【关键词词】集体行行动;利益博博弈;理理性选择择;公共共物品。一、思路与与进路根据阿特金金森和斯斯蒂格里里茨的公公共物品品定义,那那么农村村公共物物品是指指“局限在在农村社社区范围围内,用用于满足足农村社社会的公公共需要要,具有有一定的的非排他他性和(或或)非竞竞争性的的社会产产品”(石洪斌斌,20009:42),包括括农村道道路建设设、水利利设施的建建设与维维护、农农业科技技的提供供、村庄庄秩序维维持和农农村社会会保障等等。在计计划经济济时代,乡
4、镇政府根据公共生产的需要主动承担了公共物品的提供。然而,随着“后农业税时代”的到来和政府行政权力在农村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收缩,供给主体向农村社区发生转移,从人民公社时期的政府“包办”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场渗透再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第三部门介入,已经呈现出多元主体的发展趋势。但是,政府职能的缺失、市场失灵的存在与第三部门作用的有限性,使村民集资合作供给成为村庄公共物品供给体系的有效补充。有些学者通过分析农村公共物品投资数据的分析,发现农村村一级组织和农民自己负担了他们公共物品投资的很大一部分(张林秀、李强、罗仁福、刘承芳、罗斯高,2005)。同时,作为村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模式,“一事一议”制
5、度则体现出“在村庄公共决策中充分体现出村民的偏好和利益”(陈潭、刘祖华,2009),并“从本质上赋予了农村社区在公共物品供给上的自主权力”(涂圣伟,2009),这充分显示出村庄公共事务管理中政府“包办”制度的解体,村民真正地成为了村庄公共物品的供给者与消费者。然而,“一事一一议制度由由于受自自身缺陷陷与实施施环境限限制,很很难有效效地发挥作作用,在在当前还还无法成成为农村村公共物物品有效效的供给给制度”(涂圣伟伟,20009)。陈潭、刘刘祖华运运用博弈弈框架分分析了村村庄公共共事务治治理中的的村庄精精英竞争争体制,并描述了村庄公共事务治理的亚瘫痪状态(陈潭、刘祖华,2004);贺雪峰从公私观念
6、出发,发掘国人行为的深层逻辑私利或私域的逻辑,解释了农民行动逻辑的合理性(贺雪峰,2006);刘能则以抗交村提留款的集体行动为研究对象,提炼出了用于解释村民家庭户是否参与了抗交村提留款的集体行动这一因变量取值的一系列自变量组群,构建了变量间关系与“四大理论”( 古典理论、文化主义、结构主义和理性主义)取向的空间理论模型(刘能,2007)。为了走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集体行动困境,张明林、吉宏提出了农业合作的可能:组织成员结构应该存在差异性,组织成员间存在合理的利益共享,成本分摊机制和组织受益存在超可加性(张明林、吉宏,2005);贺雪峰、罗兴佐等人坚持国家在村庄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主体作用(贺雪峰、
7、罗兴佐,2006);宋敏则分析了农村公共物品的多中心供给方式(宋敏,2006);此外,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重视声誉等非经济诱因的作用,“由农户自愿供给农村社区内的公共物品会是一个有效的结果”(符加林、崔浩、黄晓红,2007)。可是,现实远没有达到文本所描述的理想状态,依托村民筹资合作的“一事一议”供给仍然存在诸多困境。这种现实与文本间的差距引起了我们的学术兴趣,希望藉以岳村调查寻找现实注解。岳村地处五五岳之一一的南岳岳衡山脚脚下,属属衡山“后山”地区,行行政隶属属于衡山山县白果果镇。据据衡山山县志记记载,岳岳北地区区早在五五六千年年前已经经有人类类活动,夏夏、商、周周时期更更为苗、扬扬越族的的
8、聚居地地,而到到了秦、汉汉时期,汉民民才开始始南迁。到到近现代代以来,战战争的破破坏与政政府行政政机构改改革,整整个岳北北地区经经历了漫漫长的分分分合合合,白果果镇也几几经变迁迁。白果果镇原名名白果铺铺,旧志志曰白果果市,119588年属伟伟大人民民公社;19559年属属白果人人民公社社;19984年年2月属属白果乡乡;19984年年6月原原棠兴乡乡和原白白果乡合合并创建建现在的的白果镇镇。现全全镇共辖辖岳北、绍绍庄等225个行行政村,11个居委委会,2246个个村民小小组,总总人口3330000多人人,国土土总面积积54.6平方方公里,耕耕地总面面积2229166亩,其其中水田田面积2214
9、335亩。白白果地区区石膏资资源丰富富,交通通便利,是是衡山后后山片区区的经济济文化中中心。白果地区有有着光荣荣的革命命传统,而而19223年以以岳北村村为核心心成立的的“岳北农农工会”是中国共产产党领导导建立的湖湖南省第第一个农农民组织织。毛泽泽东于119277年1月月15日日至177日考察察白果农农民运动动时,赞赞扬岳北北人民像像孙大圣圣钻进铁铁扇公主主肚里一一样,在在军阀赵赵恒惕的的胞衣盘盘里闹革革命,真真了不起起!并说说,衡山山有光荣荣的革命命传统,是是我国农农民起来来革命最最早的地地方之一一。而因因战争、自自然灾害害等原因因,该地地区经历历了多次次人口迁徙徙。据119299年编纂纂的
10、衡衡山县地地方自治治调查实实录记记载,岳岳北地区区的李姓姓是宋代代开始从从江西迁迁入,杨杨姓和周周姓则在在明代开开始从江江西迁入入。清康康熙五十十九年(117200年)修修编的衡衡山县志志才明明确记载载了杨周周两姓在在明代中中期迁入入岳北地地区。同同时,由由于岳村村地处丘丘陵和平平原交叉叉地带,或或一姓一一村聚居居于平原原,或单单家独户户居于山山间丘陵陵,呈现现多姓杂杂居形态态。以绍绍庄为例例,目前前主要以以李、杨杨、周三三姓村民民为主,且且三大姓姓基本上上分享了了村里的的基本权权力。这这说明岳岳村作为为“单个家家庭或小小家族因因故迁居居开始、经经过多家家多姓历历时嵌入入发展而而成为村村落的状
11、状况”。(于建嵘嵘,20005,第38页)据此,可以推断出以绍庄为代表的岳村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村落。但在岳村的的记忆中中,却包含清清晰的传统印印迹。宗宗族组织织的起起起伏伏,乡乡绅士权权的逐渐渐衰败都都是岳村的历历史见证证,并且且族田的的存在和和乡绅的的捐赠为为维护乡乡村社会会秩序,满满足村庄庄公共需需求起了了重要作作用。119366年,衡衡山县被被国民政政府确定定为乡村村建设实实验县,为岳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保甲制度的重建使政府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作用得到加强。1958年8月,全国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白果人民公社也随之成立,政府成为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直接管理者。1978年改革开放后
12、,岳村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石膏等资源优势,迅速发展经济,成为衡山的小工业区。同时岳村表现出了同其他村庄一样的时代特征:农民外出务工现象普遍,农田荒废现象严重,基层行政民主化等。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岳村发展所展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又存在其特殊性。因此,针对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匮乏现象,运用集体行动与利益博弈理论,以案例访谈方式,对岳村的公共物品供给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将为我们勾画出该问题的深层图景,提供可能的解决途径。二、集体行行动、奥奥尔森困困境与前公共共物品供供给时代代集体行动的的逻辑由由美国著著名经济济学家曼曼瑟尔奥尔森森在集集体行动动的逻辑辑一书书中提出出,他通通过研究
13、究集体行行动与集集团利益益的关系系,得出出“除非一一个集团团中人数数很少,或或者除非非存在强强制或其其他特殊殊手段以以使个人人按照他他们的共共同利益益行事,有有理性的的、寻求求自我利利益的个个人不会会采取行行动以实实现他们们共同的的或集团团的利益益”(奥尔森森,19995:2)。以以理性人人假设为为逻辑起起点,他他从现象象、原因因和对策策方面演演绎了集集体行动动潜在的的逻辑。鉴鉴于个体体理性与与集体利利益的公公共性,搭搭便车成成为集体体行动不不可避免免的困境境。并且且在一个个价值偏偏好不一一的小集集团中,“在分担实现一个共同目标的成本时,存在着一个令人惊讶的少数剥削多数的倾向”(奥尔森,199
14、5:3)。理性是导致集体行动困境的根本原因,集团规模成为影响集体行动的关键因素,“第一,集团越大,增进集团利益的人获得的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有利于集团的行动得到的报酬就越少第二,由于集团越大,任一个体,或集团中成员的任何(绝对)小子集能获得的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他们从集体物品获得的收益就越不足以抵消他们提供哪怕是很小数量的集体物品所支出的成本第三,集团成员的数量越大,组织成本就越高,这样在获得任何集体物品前需要跨越的障碍就越大”(奥尔森,1995:40),此外,成员增多使相互监督复杂化,致使组织成本提高,引起集体行动失败。为了边缘化搭便车者,走出集体行动的困境,奥尔森提出建立选择性激励机制
15、,“它们既可以通过惩罚那些没有承担集团行动成本的人来进行强制,或者也可以通过奖励那些为集体利益而出力的人来进行诱导”(奥尔森,1995:42)。可见,作为为集体行行动理论论逻辑起起点的“理性人人”假设同同时也是是产生集集体行动动逻辑的的根源。但但要将这这一分析析框架嵌嵌入村庄庄公共物物品集体体供给的的研究中中,除了了考虑农农民的理理性选择择外,还还要看到到村庄的的时代特特性。村村庄集体体行为是是指具有有明确资资格的村村民或村村民代表表,遵循循法定程程序和制制度,共共同参与与村庄公公共事务务治理的的过程,其其实质是是个体村村民间的的理性博博弈。小农经济时时代,传传统的中中国农村村形成一一个个独独
16、立的围围城,自自给自足足成为农农村发展展的重要要特征,与外界的联系更多的通过婚姻、行政往来实现。政府与村民是完全的赋税、劳役关系,在依托土地而供给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社会集体行动主要由皇权专制体制强制实现,农民处于完全被动的参与位置。在农村社区,除制度规定的固定赋税、劳役外,村庄集体行动更多的通过宗族组织与乡绅士权的组织、协调来实现。为了抵抗自然灾害与外来侵略,族居变成了流行社会生态,宗族组织是村民的重要归属,担负着维护集体利益,提供族群公共物品的重要使命。族田是宗族的重要经济基础,有“义田、学田、祭田、祖坟等几种类型”(于建嵘,2005:79),义田成为扶养乡村鳏寡老人的重要支持,学田则资助族
17、内读书人的学习开支,等等。宗族成为凝聚人心,统一行动,开展宗族集体行动的重要依据。在宗族主义与家长制度背景下,以提供公共物品为主的村庄集体行动容易实现,但随着村庄开始出现姓氏多元化趋向,宗族利益偏好的不同,增加了集体行动的协调成本。同时,大姓处于强势地位,小宗族或者依靠大族行动得到较少的利益,或者完全掩盖在大族利益之下,达不到村庄集体行动的帕累托最优。这个困境也发生在乡绅士族掌控乡村社会资源的背景下,一般情况下,乡绅士族占有村庄大量土地,村民因土地租赁关系而依附于他们。于是乡绅士族利用这一关系组织佃户为私人利益或公共利益服务,这容易导致“少数剥削大多数”的倾向,损害村庄集体利益的最优实现。而在
18、计划经经济时代代,政府府掌握所有有公共资资源,通通过分配配生产、生生活资源源,控制制全国人人民的日日常生活活。在农农村,从从19558年开开始,人人民公社社运动如如火如荼荼,追求求现实生生活中的的“理想国国”。在“一大二二公”的人民公公社体制制下,所所有的生生产、生活资料料统一划划归集体体所有,村村民所有有的生产产、生活活开支都都通过公公社统一一划拨,其其生产、生生活也由由公社统统一安排排、协调调,通过过这些行政政性计划划,村民民的所有有行动都都在政府府监管之下下。虽然然在这种种制度之之下,农农民通过过定量劳劳动能够够得到日日常生活活所需,分分享集体体行动带带来的好好处。但但在平均均供给主义义
19、原则下,实则则暗藏着着集体行行动走向向奥尔森森困境的的根源。社社员每人人每天的的生活物物资按年年龄进行行分等级级的固定定供给,同同一层次次中的农农民获得得的生活活资料是是相同的的。于是是在没有有强有力力的奖惩惩机制下下,公社社集体劳劳动开始始出现“磨洋工工”现象,因因为“干多干干少都一一样”。随着农民民投机现现象的蔓延,逐逐渐影响响到集体体劳作的的效率与与质量,人人民公社社的集体体劳动制制度在达达到了一一个集体体效用巅巅峰后开开始回落落。另一一方面,人人民公社社推行的的“大锅饭饭”体制是是对预期期公共利利益的损损害,属属于短期期效益行行为。历历史证明明,在“大锅饭饭”体制下,公公社将村村集体所
20、所有粮食食集中起起来办集集体食堂堂,开始始能够充充分满足足全体村村民的生生活需要要,但这这种好处处是以牺牺牲长远远利益为为代价的的,到了了后期,公公社普遍遍不能有效效负担起起保障基基本集体体利益的的责任。这这种“竭泽而而渔”的集体体行为是是失败的的。到了市场经经济时代代,家庭庭联产承承包责任任制度得得到推行行,市场经经济也逐逐渐形成成对农村村传统体体系的冲冲击,经经历了市市场经济济洗礼的的农民个个体理性性逐渐觉觉醒,在在资源有有限的背背景下,争争夺集体体利益使使得村庄庄公共事事务管理理陷入新新的集体体行动困困境。经经历了“大锅饭饭”困境之之后,中国政政府调整整农村发发展思路路,推广广家庭联联产
21、承包包责任制制,改革革人民公公社制度度,于220世纪纪80年年代初确确立了村村民自治治制度,村村民成为为村庄公公共事务务管理的的参与者者,并具具有一定定的利益益表达与与选举权权。费孝通通说,中中国乡下下佬“一说是是公家的的,差不不多就是是说大家家可以占占一点便便宜的意意思,有有权利而而没有义义务了”(费孝通通,20007:23)。集集体“分家”后村庄庄公共事事务的管管理就陷陷入了无无法有效效完成的的困局。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户籍管理逐渐松动,农民开始下海,逐渐变得理性,加上常年在外,村庄集体行动的组织变得异常艰难,农民思想中的公家的与私人的也变得异常清晰。为了应对新的村庄公共事务管理困境,中
22、央政府于2000年提出了村庄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的决策实施制度,村庄公共事务管理步入以“一事一议”为代表的村民集体治理时代。“一事一议”有效地缓解了资金短缺、资源有限带来的行动困境,有一定的实效,但农民的理性觉醒和参与意识的增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成为他们最大的目标。一方面,村庄人数众多,理性的农民个体有着不同的利益偏好,增加了村庄集体行动的组织、协调成本;另一方面,在村庄公共物品供给中,为了实现自我效用最大化,农民采取投机取巧等行为逃避成本支出或少支出。这些都阻碍了村庄公共事务管理目标的有效实现。从宗族、乡乡绅对弱弱者利益益的强势势剥夺到“大锅饭饭”体制下下的“磨洋工工”、“三个和和尚没饭饭
23、吃”,再到到“一事一一议”背景下的的农民投投机取巧巧,村庄庄集体行行动的奥奥尔森困困境一直直存在。通通过分析析我们发发现,不不论是大大宗族与与小宗族族,乡绅绅士族同同佃农,还还是农民民相互间间的博弈弈;利益益成为集集体行动动参与各各方争夺夺的核心心,是集集体行动动陷入困困境的根根源。当当前,在在村庄公公共资源源有限的的背景下下,“一事一一议”制度下下的理性性村民追追求自身身利益最最大化,在在乡村公公共事务务管理决决策中作作出理性性选择。但我们看到村庄公共事务的集体治理目标并没有实现,特别是村庄公共物品的集体供给仍然存在困境。三、资源稀稀缺、理理性选择择与集体体供给困困境资源的稀缺缺是指相相对于
24、人人类的无无限欲望望,用来来满足欲欲望的物物品以及及用来生生产经济济物品的的资源总总是有限限的(樊宝平平,20004)。资源稀稀缺包含含两个涵涵义:一一是人的的欲望是是无限的的,二是是可供使使用的资资源是有有限的。当然,“满足人人类需要要的资源源必须具具有现实实可得性性”,也就是是说“一种资资源要成成为满足足人类需需要的资资源,就就必须在在当前或或可预见见的未来来能够为为人类所所获得,并并能将其其投入到到经济生生活中发发挥效用用”。一直以以来,地地大物博博给国人人留下了了资源无无限的错错觉。但但实际情况况是,尽尽管我国国资源总总量丰富富,但人人均占有有量却远远远低于于世界平平均水平平,以常常用
25、生活活资源为为例,人人均水资资源占有有量为世世界水平平的1/4,石石油为112%,天天然气仅仅为4%,煤炭炭为555%。更更为重要的是是,资源源利用率率低,浪浪费严重重,加深深了我国国资源短短缺的状状态。受资源源约束,理理性的消消费者以以自我利利益最大大化为出出发点,压压缩他人人甚至损损害集体体利益,导导致集体体行动陷陷入“三个和和尚没水水喝”的窘境。当前我国乡乡村公共共物品供供给匮乏乏是一个个不争的的事实,从从供给结结果来看看,村庄庄公共物物品供给给匮乏呈呈现两种种形态:绝对不不足与相相对不足足。一方方面,由由于历史史原因及及发展战战略规划划,乡村村社区逐渐渐成为政政策盲区区,国家家将大量量
26、资源投投资城市市经济建建设,忽忽视了对对乡村建建设的资资源支持持,导致致多数农业业人口消消费少量量公共资资源,使使得公共共物品供供给总量量与农民民庞大需需求之间间存在数数量的绝绝对矛盾盾,即村村庄公共共物品供供给的绝绝对不足足。另一一方面,鉴鉴于政府府与农民民之间信信息不对对称的存存在,村村民缺乏乏有效的的需求表表达机制制,致使使政府供供给的公公共物品品不是村村民需要要的,形形成相对对不足的的局面,也也称为结结构性不不足。正正因为村村庄资源源的有限限性,在在公共物物品的合合作供给给中,村村民为了了获得更更多的生生活资源源,将只只关心实实现自我我利益的的供给方方案与决决策结果果。但每每个村民民的
27、利益益偏好不不同,在在失去了了外部力力量的强强力介入入下,村庄庄公共物物品的集集体供给给很容易易陷入困困境,我我们可以以通过案案例1察察觉到这这一过程程。案例1“烂尾路”的民众众话语Y路是国家家“村村通通”工程项项目,按按照国家家政策规规定,只只有在村村庄自身身修筑路基基之后,政政府才会会注资铺铺设水泥泥路面,YY路正是是在这样样一个背背景下动动工修建建的。220077年3月月20日日,Y路路一期工工程启动动,通过过政府资资助、村村庄精英英捐赠、村村民集资资等方式式修建好好了路基基,并于于同年77月199日竣工工通车。按照施工计划,经过七组的二期工程应该随即启动,但事实是二期工程因种种原因陷入
28、了“烂尾”困境,尽管一到下雨天路面就泥泞不堪,但村民仍然不提修路之事。村民A:修修路当然然是好事事,但新新修的路路离我家家较远,好好处不大大,况且且我家也也没有车车,能用用到路的的地方也少少。当然然,如果果大家都都出钱了了,我也也会出点点的。村民B:挖挖路基的的时候填填了我一一半的池池塘,又又挖了一一块菜地地,现在在田地本本来就少少,但村村里没有有任何说说法,还还要我掏掏钱,除除非从别别的地方方补给我我一块土土地,不不然我是不会会出钱的的。村民C:我我们组车车子少,用用路的地地方较少少,主要要是为了了下雨天天路好走走点。二二、三组组的车子子多,经经常走这这条路,也也没见给给我们组组带来什什么好
29、处处。现在在村里要要修路,如如果他们们不出钱钱,以后后坏了还还要我们们修,我我们又不不是傻瓜瓜。村民D:以以前我要要把水渠渠修到我我家田旁旁,而且且还愿意意多出钱钱,其他他人不肯肯。现在在修这路路又不经经过我家家,修不不修都无无所谓。村民E:家家里人都都出去了了,在家家的时间间不多,用用路的机机会也不不多,以以后说不不定买房房子到城城里,就就更管不不着了。由此,我们们可以看看到,在在村庄可可利用资资源有限限的前提提下,村村民会把资金金、劳力力、木材材等稀缺缺资源用用到最需需要的地地方。但但通过分分析,我我们同时时看到,村村民愿不不愿意集集资,是经过反反复理性性思考之之后做出出的。这就就是说,资
30、资源有限限只是村村庄公共共物品集集体供给给困境的的前提条条件,村村民的理理性觉醒醒才是根根本原因因。亚里士多德德指出:“凡是属属于最多多数人的的公共事事物常常常是最少少受人照照顾的事事物,人人们关怀怀着自己己的所有有,而忽忽视公共共的事务务,对于于公共的的一切,他他至多只只留心到到其中对对他个人人多少有有些相关关的事物物。”(亚里士士多德,1965)理性经济人是指一个以自利为动机,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同时又可以增进社会利益的人。他把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行为选择的出发点,崇尚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寻求实现预期目标的有效方式,力图在一定产出下使投入最小化,或在一定投入下使产出最大化。理性人假设
31、是集体理论的逻辑起点,奥尔森认为,理性人并不意味着自利,一个利他主义者同样可以是理性的,理性利他主义者将采取有效的手段实现利他目的。随着计划经济的没落与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逐渐渗入乡村社会,其所倡导的个人理性主义影响着村民的行为,村民的理性逐渐觉醒。村民的理性选择在村庄公共物品供给中则表现为供给成本承担意愿的程度,如图1所示: 不不出 大家都都出我才才出 出出小份 别人出出得比我我少弱 强强图1 村民民理性的的话语表表达在资源约束束条件下下,理性性的村民民会利用用博弈规规则争取取自身利利益的最最大化。虽然村民民关系依依然受宗宗族、血血缘等传传统因素素的影响响,但市市场经济济的入场场
32、,冲淡淡了它们们对村民民行为的的束缚,使使村民处处于一个个非完全全信息博博弈场域域,于是是,村民民的诸多多判断并并非出于于精确的的计算,而而是依赖赖个人的的习惯。然而,不论是出于纯粹的经济计算,还是依赖个人习惯的直觉判断,每个村民利益偏好不同增加了集体行动的组织成本,提升了博弈的复杂程度,最终导致村庄公共物品集体供给陷入困境。我们将依照村民的理性表达对当前村庄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困境进行剖析:(一)投机机行为:“零成本本”诱惑下下的村民选选择奥尔森认为为,一个个人是否否参与集集体行动动,是理理性分析析和选择择的结果果。他在在论述搭搭便车理理论时,提提出:公公共物品品一旦被被供给,不不论消费费者
33、是否否做出贡贡献,都都能享受受到这一一物品所所带来的的好处。公公共物品品消费的正外部部性使得得理性的的消费者者都希望望他人出出力而自自己受益益,即不不付出成成本而坐坐享他人人之利。而而成员数数量增加加导致的的受益减减少、相相互监督督降低、组组织成本本增加会会加剧搭便便车现象象。在村村庄公共共物品供供给领域域,正外外部性使使得村民民出于成成本效益考考量,更愿意意“搭便车车”。在村村庄公共共物品的的供给过过程中,公公共物品品消费的的非竞争争性与效效用的非非排他性性,为理理性的村村民采取取投机行行为提供供了基础础。随着着宗族、宗教等强制组织的消散和市场经济带来的个人主义横行,村民的“贪小便宜”心态渐
34、渐主导其行为。 案例22“偷水”事件 岳岳村以传传统的农农业种植植为主,主主要通过过引江河河水及水水库蓄水水灌溉,基基础水利利设施贯贯穿整个个村庄。但但由于各各村组、农农户离水水源远近近不一,使使得在村村庄灌溉溉中经常常出现“偷水”事件。六组地处山山地,同同江河之之间隔着着七组,与与水库之之间横着着五组,因因此农业业灌溉用用水需要要从江河河或者水水库引水水。建于于上世纪纪六七十十年代的的村庄农农业灌溉溉系统,因因年久失失修而漏漏水严重重。于是是在六组组抽水的的时候,靠靠近水渠渠的七组组村民经经常偷水水。因此此,六组组在放水水时,不不得不组组织专人人对水渠渠“巡逻”,及时时修补水水渠漏洞洞和制止
35、止“偷水”行为。但但相互比比较熟悉悉,效果果不是很很理想,“偷水”现象得不到根本解决。六组无奈之下减少了引江水灌溉的次数,而更多利用水渠经五组从水库引水灌溉,或者组内挖掘公共蓄水池。 失失去了搭搭六组便便车的机机会后,七七组不得得不增加加了抽水水的次数数,费用用随之上上涨。在在这种情情况下,那那些靠近近水渠或或水源的的农户开开始采取取非合作作态度,少少付或拒拒绝支付付抽水费费用,导导致七组组集体灌灌溉陷入入困境。为为了解决决灌溉问问题,开开始采用用自理形形式,自自己掏钱钱放水,在在一定程程度上缓缓解了集集体灌溉溉的尴尬尬。但放放水的用用户中,远远离水源源的农户户居多,于于是靠近近水渠的的农户又
36、又开始“偷水”,使得得出钱放放水的农农户防不不慎防。这这种情况况多了之之后,愿愿意掏钱钱买水的的农户减减少,村村民们也也越来越越依赖于于个人掏掏钱从靠靠近农田田的私人人鱼塘抽抽水灌溉溉。同时时,因长长久闲置置,水泵泵、水渠渠等基础础灌溉设设施也不不断损耗耗。“搭便车”既是集集体行动动逻辑的的成因,也也是表象象。产生生搭便车车行为的前前提是公公共物品品所具有有的非竞竞争性与与非排他他性,农农民的理理性则是是根源。然而,农民在作出行为选择时,“实际上是根据与他人收益的比较来权衡自己的行动,这就形成了农民的一种特殊的行动逻辑:不在于我得到多少及失去多少,而在于其他人不能白白从我的行动中额外得到好处”
37、(吴理财,2003)。不可否认,漏水是村庄水利设施老化的客观结果,也是供水者能够接受也必须接受的一种村庄传统潜规则。既然水渠经过了七组或他人的田地,田地所有者顺带用水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当水渠流经田地增多,“顺带用水量”突破了供给者的承担心理,导致下游供给者没有得到或者得到较少时,理性计算下的心理不平衡将降低其对集体供给的预期估计,从而做出减少供给、不供给甚至搭便车的行为选择,影响到村庄公共物品的整体供给结果,严重者将导致集体行动的崩溃,产生村庄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等困境。此外,随着着村庄成成员的不不断增加加,单个个村民从从集体供供给中获获得的收收益减少少,愿意意做出的的贡献度度降低,推动了“搭便车
38、”行为的发生。而随着供给者数量的减少,其承担的供给成本增加,当其获益不足以抵消成本时,进一步增加了投机行为的出现。尽管存在村庄老好人,但“公益心较强的人们付出很多,不仅没有得到人们的感激和尊敬,却被视为傻子,成为搭便车行为的最终受害者”(王俊,2006年),于是经过迭演博弈,在缺乏外部强制或自愿供给情境下,村庄公共物品供给将走向毁灭,这也是集体行动走向困境的最普遍路径。七组村民在“贪小便宜”心理的诱惑下,“偷”六组的水,致使六组放弃此途径,另觅灌溉渠道,引起投机行为内化,七组内部的搭便车博弈最终导致集体供给崩溃,走向村民自我供给结局。尽管这样,偷水行为依然存在,不仅影响了邻里关系,还引致灌溉水
39、渠的荒废。不仅仅是村庄水利,村民投机行为还存在于村庄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村庄文娱设施建设、机井挖掘、田垄修缮等。(二)有或或无:从众心心理引致致的极端端结果“一事一议议”制度确确立后,村民成为村庄公共物品供给主体,通过集资实现。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通过推动村民亲自参与,增强村庄公共事务管理的有效性与集体目标实现的成功率,但实践总是与文本相偏离,村民的集体福利并没有因此而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受“枪打出头鸟”的社会舆论的影响,大家担心带头参与会付出更多或者遭到邻里的鄙视、憎恨;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侵入乡村社会,邻里关系疏远,相互信任降低,村民变得利益化,在集体决策时变得理性而多疑,担心自己作了别人不做或
40、少做,于是非得大家一起做才肯做。在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下,集体决策陷入马拉松式的漫长等待,最终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要么有人冒着“危险”领头参与,集体目标达成;要么大家一直耗着,最后不了了之,集体行动失败。相比于前者,后者成为当前村庄集体行动的常态。在岳村调查查中我们们经常听听到村民民以“别人都都没交,我我也不交交”或“别人交交了我才才交”来掩饰饰自己不不合作的的举动。以村庄停电现象为例,在我国乡村地区,整个村庄的供电通过一个变压器供给,然后通过不同的线路向不同的村民输送。尽管乡村电网改造完成,但这种供给模式并没有变化。由于2004年雷电袭击给全村村民造成了惨重损失,岳村电网进行了改造,并设置了
41、一个自动跳闸装置,防止偷电等意外事件引起电压突然升高造成类似于04年的烧电器事件。但是在农村有一个传统,即农田缺水时会利用便携水泵进行野外作业,并且经常不通知村电力管理员调整电闸,即俗称的“偷电”。于是一到农忙或干旱时节,岳村就会因为水泵野外作业而陷入停电荒。问他们为什么不对偷电行为进行惩罚,村民们要么说“人家村干部都不管,我一个农民担心个啥”,要么认为“都是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要是告密被他知道了,影响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多的人提出“电是公家的,偷就偷呗,又不是用我的,更何况别人都没说什么,我瞎操什么心”。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村干部勤快点,就到处跑跑,还能维持一定时间的供电;但更多的时
42、候是大家都不管,全村或者大部分小组停电。此外,权限限不清晰晰也是引引起集体体福利受受损的重重要原因因。在乡乡村社会会,村民民把“大队的的”与“自己的的”分得特特别清晰晰,在强强制或自自愿供给给失位的的前提下下,村民民对集体体概念的的错误理理解使得得他们将将自己排排除在了了村集体体之外,而而将私人人利益置置于集体体利益之之上。就就像上面面所听到到的,既既然侵害害的是公公家的利利益,我我为什么么要关心心呢?同同时,公公家与私私人的分分化,使使得村民民在利用用承包地地的时候候存在竭竭泽而渔渔的行为为,恨不不得把土土地几年年的肥力力在半年年之内全全用完,从从而使得得土地肥肥力下降降,生产产能力降降低,
43、影影响村庄庄整体资资源利益益的可持持续供给给。(三)大户户出资隐隐藏的集集体利益益损失奥尔森在叙叙述集体体行动的的逻辑时时指出,“在由大小或对集体物品的兴趣相差悬殊的成员组成的不平等集团中,存在着专断地分派提供集体物品负担的倾向。”(奥尔森,1995,第29页)在这种异质性集团中,个人利益偏好的差异使得他们在公共物品供给的成本分担上存在分歧。对于集团中的小成员来说,“搭便车”带来的收益大于付费所得到的收益,从而“搭便车”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而集团精英为了获得更大的公共福利份额,将愿意承担大部或全部成本。于是,少数精英获得了大多数公共利益,集体利益产生潜在损失。随着市场经经济入场场,乡村村社会产
44、产生了新新的阶层层分化。改革开放后,沿海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去处,乡村能人走出农村,通过打工、创业,成为乡村新的精英,他们拥有富余的资金、丰富的人脉和宽广的视野,成为村庄公共资源的又一来源,产生了大户出资供给公共物品的制度外供给模式,成效斐然。但我们要看到,集体行动的成功不仅在于村庄公共物品的供给,还要分析其对集体利益的影响;不仅在于短期利益的实现,还要考虑长期利益的预期。而村庄大户同样为理性人,其为了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而做出的承担大部分供给成本的行为选择是建立在损害集体隐形利益的基础上的,也是对村庄集体利益远期憧憬的侵害。岳村Y路一期工程为例,在所有30万集
45、资中,曹某捐资20万,郑某捐助8万,五、六组村民集资2万。曹、郑作为村庄大户,家资殷实,生活水平较高,拥有小车等现代化高档消费用品,对改善村庄道路的要求最为强烈,因此愿意出集资的大部分修缮村庄道路,条件即是修好的村庄道路将直接从其家门口通过。一期工程完工后,完全有必要走直线的公路改走弯路,既增加了投资成本,又提高了交通安全隐患。因为曹、郑两家刚好位于下坡拐角处,加上道路两旁的树木遮挡,容易造成交通事故,是对村民切身利益的隐性侵害。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村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并受到交通的制约。依照岳村依路建房的趋势,现在建成的道路既有可能影响乡村布局,也会限制各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对集体长远利益
46、的损害。另一方面,村庄公益事业的大户出资,将在村民中形成好感,获得荣誉等非经济收益,提高其威信,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村庄舆论,成为村庄意见领袖。从长远来看,这会形成村庄集体行动的“专制主义”,容易使村庄公共事务治理朝着有利于精英利益的方向发展,是对村庄长期利益的隐形损害。(四)集体体选择瘫痪痪:斤斤计计较下的的集体非非理性传统的集团团理论认认为,集集团会在在必要时时采取行行动以增增进它们们共同目目标或集集团目标标。但奥奥尔森在在理性人人假设的的基础上上,指出出理性的的个人并并不会促促进集团团共同利利益的实实现。放放在村庄庄这个较较大集团团中,又又会是怎怎样一种种情形?村民自自治制度度是国家家推动基
47、基层民主主建设的的重要举举措,通通过村民民代表大大会,村村民可以以自由表表达意见见,参与与村庄公公共事务务的治理理。但实践践证明村村民自治治仍然停停留在政政策层面面,政府府依然是是村庄公公共事务务管理的的主角。人人民公社社制度解解体后,村村庄公共共物品供供给重新新进入政政府供给给轨道。而而随着农农业税的的取消和和“一事一一议”制度的的确立,村村庄公共共物品的的供给重重新进入入了村民民集体供供给模式式。“一事一一议”制度规定定了村庄庄重大公公益事务务,可以以通过村村民集资资等途径径进行供供给,村村民作为为村庄公公共事务务管理的的主体,具具有独立立决策权权。在村村庄公共共事务管管理的集集体决策策中
48、,一一致通过过是集体体选择的的最优状状态,但但个体的的偏好差差异增加加了一致致通过的的组织成成本与协协调难度度,随着成成员数量量的增加加,一致致通过成成为了理理论存在在。而在在一致通通过或多多数通过过原则下下,选民民理性的的无知会会引致集集体选择择的崩溃溃,导致致集体的的非理性性结果。在村庄公共共物品的的集体供供给中,只只要符合合大部分分村民利利益并是是他们急急需的,都都能得到到村民的的拥护,并并都愿意意出资出出力,但但这并不不代表公公共物品品就能实实现有效效供给,原原因在于于村民是是否愿意意出资,出出资多少少都是依依据其受受益份额额来做出出的。案例3水库干干涸困境境 上上个世纪纪六七十十年代,在在政府支支持和村村民们的的大力协协作之下下,岳村村在位于于与邻村村交接的的山坳里里修建了了村庄水水库,并并使用到到现在。由由于地理理位置等等原因,水水库水源源主要依依靠天然然降水补补给,于于是出现现了季节节性明显显的丰、枯枯水期,在在枯水期期需要从从邻村的的水库中中引水进进行水源源补充。现现在随着着村庄灌灌溉设施施的不断断完善,其其灌溉功功能在逐逐渐丧失失,但仍仍然是靠靠近水库库的农田田灌溉的的重要水水源。前前几年,邻邻村愿意意从他们们村的水水库提供供水源补补给的便便利,但但到了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