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历史483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建筑历史48322.docx(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春秋三国南宋史前夏商周秦汉魏晋北隋唐五代辽元明清战国朝金原始奴隶社会封建(前)封建(中)封建(晚)一、原始社会:(六、七千年前公元21世纪)隧人氏:“用火的开始”天然洞穴(周口店)最早的居住遗址有巢氏:“住屋开始”“上者营窟,下者为巢”“构木为巢,冬窟夏庐”伏羲氏:“渔猎之始”“结绳记事” 建立“数字“概念 三阶幻方“均衡为美”神农氏:“农业之始”(稳定)中国文化纷争时期轩辕氏:“华夏之始”龙凤图腾、建筑类型:住宅祭祀建筑神庙2、建筑结构: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巢居“构木为巢”木骨泥墙建筑:(黄河流域)半穴居人工穴居天然洞穴 墙体多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屋
2、顶往往也是树枝扎结的骨架上涂泥3、建筑材料:木、泥泥土经火烧陶化以防潮仰韶时期出现白灰面,仰韶晚期已有使用(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白灰抹面(室内墙面和地面)普遍使用龙山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出现土坯砖4、建筑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六、七千年前干阑式建筑我国最早采用榫卯结构技术的实例陕西临潼姜寨村遗址仰韶时期居住区的住房共5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小房子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做环形布置。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仰韶时期分三个区域:南居住区北墓葬区 东制陶窑区郑州大河村遗址仰韶时期分隔成几个房间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时期白灰抹面、大空间、大跨度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屋遗址“吕”字形平面一夫一妻制,
3、面积缩小,面积分工,私密性加强材料:出现石灰面的广泛使用(防潮)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中国最早的神庙遗址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原始社会祭坛遗址莎木佳祭坛阿善祭坛二、奴隶社会:(BC21世纪前476年)、夏:(BC21世纪BC16世纪)夏之前,尧舜之“禅让”制大禹传子不传贤,制国制家不分使中国文化较早地脱离神性(神境削弱)祖先崇拜:代替了图腾,神的崇拜九鼎:在观念上有神权下降,人的地位提高的倾向2、商:(BC16世纪BC11世纪) 开始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城市、宫殿: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商代宫殿遗址)“华夏第一殿”夯土台8cm高,区别高低上下层的方式 封闭庭院、廊院,“庭院格局”突出“门”和
4、“堂”;土木结合“茅茨土阶”形态永定柱造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走向定型郑州商城:最早的城市遗址湖北黄陂县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羡 道:商周的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其东西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天子级用四出“羡道”诸侯只可以用南北两出“羡道”特 点:夯土高台廊院建筑群3、西周:(BC11世纪BC771年) 城 市:只有天子与诸侯才可造成,规模按等级来定西周,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在城市规模上,诸侯之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
5、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否者就是“僭越”西周都城丰、镐建 筑: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我国已知最早、最早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最早发现的二进组群,第一个出现的完全对称的严谨组群,第一次见到的完整的“前堂后室”格局,第一次出现的用“屏”建筑,迄今已知最早的用瓦建筑)二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连结,门、堂、室的两侧为通常的厢房,将庭院围城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可环绕。(过渡)已采用了瓦“茅茨土阶”“瓦屋”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湖北圻春西周干阑建筑遗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长江中游一带的居住建筑类型 建筑材料:瓦的发明三合土抹面(白灰砂黄泥),
6、平整光滑 “今毁”上有柱斗、坐斗的形象4、春 秋:(BC770BC476) 铁器和耕牛的使用鲁班(公输般)(春秋鲁国人)特 点: 瓦的普遍使用,开始了用砖的历史 高台宫室(台榭)的出现 陵园不用围墙而用隍壕做防卫 ( 城堑有水称为“池”,无水称为“隍” )台榭建筑 大体量的夯土台与小体量的木构廊屋的结合体,它反映出当时在防卫上和审美上需要高大建筑;而木构技术水平尚难达到,不得不通过阶梯形的夯土台支承、联系,取得庞大的规模,显赫的形象。(高台榭、美宫室)但,夯土工作量繁重,夯土台体自身占去很大的结构面积,在空间使用和技术经济上都有很大局限。 实 例: 春秋时期秦国宗庙遗址(陕西凤翔马家庄) 由门
7、、堂和东西厢组成的四合院 夯土墙、夯土台基、散水 陕西凤翔春秋时期秦国陵园区 隍壕做防卫三、封建社会前期:(战国南北朝)(BC475AD589)、战 国:(BC475BC221) 城 市: 宫城在大城之外一侧:齐临淄:大城西南角有小城,夯土台高达14m燕大都:东、西两城,东部为宫城赵邯郸:宫城在大城西南角韩故都: 宫城在大城之内:阖闾大城:鲁国曲阜: 实 例: 齐临淄遗址 秦咸阳1号宫殿遗址 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环包以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木架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一种解决方法。建筑材料: 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并有在瓦上涂朱色的做法 装修用的砖出现,创造大块空心砖、秦:
8、(BC221AD207)秦都咸阳,摒弃传统的城郭之制,建造许多离宫、别馆秦始皇陵、汉:(BC206AD220)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主要表现: 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类型: 皇家建筑:宫殿、陵墓、苑囿 礼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 居住建筑:乌壁、第宅、中小住宅 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出现了佛教建筑 木构架出现两种主要形式:抬梁式、穿斗式 斗拱悬挑机能正迅速发展,斗拱形式多样(处于定型的活跃探索期)独立的、大型多层的木构楼阁的盛行和兴起建筑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成熟的木架建筑:迭梁式和穿斗式的形成:迭梁式 柱上架梁,梁上立短柱再架短梁的木构架。穿斗式 柱头承檩,并有穿枋连接柱子的木构架。斗拱已经普遍
9、使用屋顶形式多样(悬山、庑殿、攒尖、歇山、囤顶)大空间的建筑技术尚未解决 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的发展: 西汉创造了楔形的有楔的砖 筒拱及穹隆在墓中使用 石建筑在西汉,尤其在东汉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实 例: 山东沂南汉墓(东汉末年至三国) 梁柱结构、石梁板 构件表面琢磨精细、对缝严密 四川雅安高颐墓阙 洛阳白马寺(汉明帝)“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东汉传入中国、三国、晋、南北朝:(206589)主要建筑类型: 佛 寺:塔为主,置于佛寺中央、佛殿为辅塔院式北魏佛寺以永宁寺为最大(洛阳)佛 塔:我国最早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砖、密檐塔)石 窟:最早的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三 种:塔院型(支
10、提窟):以塔为中心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相当于一般寺庙中佛殿僧院型(毗诃罗):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其布置为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小窟供一僧打坐 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兴起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更为兴盛一方面,贵族、豪门追求奢华生活,以园林为游宴享乐之所一方面,士大夫玄谈玩世,以寄情山水为高雅,从而促进自然式山水园林兴盛 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入 石刻方面技术进一步提高 “胡坐”的传入,中国家具以适应席地坐的矮足开始向适应垂足坐的高足型转变,引发了中国建筑空间和室内景观的嬗变。 实 例:南京梁萧景墓墓表河北定兴北齐石柱舍宅为寺:佛教传入初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建
11、筑文化现象,即,将私宅捐为寺庙,是当时市井寺庙的重要源头,该现象决定了寺庙住宅的空间布局,也是佛寺建筑中国化的重要原因。四、封建社会中期:(隋宋)(5811279) 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1、隋:(581618)隋大兴城: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河北赵县安济桥:李春 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敞肩拱桥(或空腹拱桥),可增加泄洪能力,提高大桥安全性;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高达37米,减轻桥自重,减少山洪对桥身冲击力。其砌筑方法新颖,施工修理方便。(桥长54米,高7.23米) 建筑设计上,采用图纸与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宇文恺用1/100比例尺制“明堂”图2、唐:(618907)特 点: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
12、长安城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唐长安城影响了渤海国东京城,影响了日本平城京(今奈良)和平安京(今京都市)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大明宫的布局和唐乾陵的布局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唐朝已有了用材制度,无过大或过小的构件,并富有艺术性,斗拱的装饰效果很好(用材制度的出现,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和加速了施工速度,便于控制木材用料,掌握工程质量,对建筑设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出现“都料”,这一名称一直到元朝仍在沿用。建筑技术分工、技术管理都有进展 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
13、要是佛塔采用砖石结构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气魄宏伟、严整而开朗,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从总体、单体到局部都显现有机的联系。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统一3、五 代:(907960)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主要继承唐代传统4、宋:(9601279)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变化废除里坊制,并形成街巷制,开敞街道,使得城市建设、消防、交通、桥梁都有新发展木构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有利于建筑技术发展)北宋营造法式李诫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北宋初木经喻皓(五代)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总平
14、面空间更加丰富、更趋复杂、层次深厚,主体建筑突出,屋顶组合多变)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唐:多采用板门与直棂窗宋:大量使用格子窗、格子门、阑槛勾窗唐:以前建筑色彩以朱白色为主明快端庄宋:“五彩遍装”青绿两色为主的“碾玉装”和“青绿迭晕棱间装饰”华丽(解绿装、丹粉刷饰)唐:平为主宋:平 & 藻井为主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仍以佛塔为主,其次桥梁(泉州万安桥(北宋)长540米,石梁1米长) 我国最早的琉璃塔: 河南开封佑国寺塔 我国最大的石塔:福建泉州开元寺东、西两座石塔园林兴盛,出现了大体量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5、辽:(9071125) 金(11151234)辽(9071125)主要保留
15、唐代建筑手法我国现存的唯一木塔,古代木构高层,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金(11151234)沿袭辽之传统,又受到宋之影响,色彩与装饰更加富丽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12791911)(元、明、清)1、元:(12791368) 宗教建筑异常兴盛 喇嘛教(藏传佛教)的发展 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 泥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 减柱造: 抽去若干柱子 山西洪洞县广胜下寺正殿斗拱结构作用减退 元代壁画典型:山西永济县永乐宫内2、明:(13681644)苏州丝织业中心松江棉织业中心景德镇瓷器制造中心芜湖染业中心遵化冶铁中心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硬山建筑应用 无梁建筑的应用(南京灵谷寺无梁殿、明中叶)砖 细 砖做细的简称
16、即用刨子加工砖面及线条,得到极为平直的效果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应用更为广泛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 柱头斗拱不起结构作用,昂为纯装饰构件 柱网规则严谨,柱子不采用“生起”做法,取消“侧脚”生 起向四角逐柱升高形成侧 脚檐柱柱头向内倾斜形成( 鲁班营造正式木工行业术书)建筑群布置更为成熟私家园林发达 (园冶计成)宫式建筑装饰:彩画、装修日趋定型化明代家具文明于世 风水在明代达极盛、清:(16441911)大体因袭明代传统 园林达到极盛喇嘛教建筑兴盛(西藏布达拉宫、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住宅建筑百花齐
17、放、丰富多彩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水平工程做法雍正十二年颁行的,由工部编著,列出种单体建筑大木做法,并对斗拱、装修、瓦作、石作、铜作等做法和用工用料都做了规定。样式雷在样式房(建筑设计)供役时间最长的雷氏家族 烫样模型的叫法算房主管预算工程做法工程说明书建筑技艺仍有创新水湿压弯法:使木料弯成弧形檩枋,供小型圆顶建筑使用对接与包镶法:用两根以上圆木对接,外面再用若干长条木楞镶包起来,并用铁钉、铁箍固结,形成大直径的长柱第二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一、概 述:、“城市”的基本含义:“城市”这一概念包括“城”和“市”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城”侧重于“城墙”、“城壕”等防御性功能;“市”侧重于“商品交
18、换”的经济性功能。从时间上考虑,前者的出现早于后者,因此,在商品交换之前出现的一些史前古城,严格地讲只能成为“城”或“城池”,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城市”。远古城池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是在“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国古代城市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古代城市一般均有城郭之制,都城制设三道城濠,由内至外分别为宫城(大内)、皇城(内城)和外城(郭)。为了增强城墙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在城门处设置“瓮城”,城墙上设置“马面”。就筑城技术而言,最古老的城墙是夯土城墙和版筑城墙的做法,晋代之后出现了砖包夯土墙和砖砌城墙的做法。中国古代城池
19、多为方形,理想的城市平面模式。陪都制:我国古代的都城制度,除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首都之外,往往还建置有陪都。先秦时期陪都制已经形成,此时,一般是于都城制之外只设一处,从而形成“两都制”的格局,后世多有效仿。另外,在中国古代陪都制中还有多都的现象,但往往仍以其中某一个陪都为主。换言之,两都制一直是陪都制的主流。、各时期城市形态四阶段: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城垣夯土筑成技术较原始里坊制确立时期:(相当于春秋至汉)“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专管理,全城实行宵禁城市总体布局较自由,形式多样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重城指子城与大城开放式街市期:(
20、相当于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城市制:商、周:城市意味着国家,受封建诸侯国有权按爵位等级建造相应的城市规模战国:自行建城秦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君县制,并基本上沿袭下来、城市选址:“相土尝水”解决水源问题(引用水,供应苑囿和漕运)政治、军事、经济上的要求风水上的要求、筑城办法:夏商时期:版筑夯土城墙唐以后:砖化夯土墙城门洞结构,早期多用木过梁7,以后砖拱门洞开始逐步推广瓮城 两道以上城门,形成瓮城,为了加强城门防御能力敌台马面 城墙上每隔一定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从侧面射击功城的敌人、城市布局结构:城郭之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保护国君;郡,看守人民;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
21、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城子城、内城、城阙郭罗城、外城、国城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明代南京和北京则有四道城墙周礼考工记最早的中国城市理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只有鲁国都城接近这种制度)解释: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左面为祖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各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它表明当时的城市规划已涉及城市布局、规模,城门街道分布,主要建筑分区位置局部用地指标,以及不同等级城市的等差标准。充分反
22、映出当时城市规划和建设所达到的水平,并对以后中国都城形成宫城居中的方格网街道布局模式有深远影响。城市布局:帝王宫廷总是都城主体居住形式:从春秋到隋唐实行“里坊制”北宋开始以“商业街”和“街巷”的布局形式市:唐以前集中设市,由市令管理,城外郊野才能自由设市为“草市“,宋以后出现商业街和集中于庙宇内的市场贸易。娱乐场所: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外风景区宋以后有单独的娱乐场所(瓦斯)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商代起总结并确立了这条建筑布置经验。宋以前都是土路,没有路面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市得到广泛应用都城绿化:道
23、路绿化、道路“彩化”市政设施建设:防 火:宋东京汴梁,专门设立消防队,砖砌望火楼设钟楼、鼓楼排 水:汉长安已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唐长安在街道两侧挖成明沟宋东京利用河道排水,春秋时苏州建城考虑河道排水,清代北京“沟董”专事内城沟渠疏浚挑挖。沟 董 清代北京沟渠疏浚由董姓包商世袭承揽称为“沟董”,并绘有详尽的北京内城沟渠图。都城规模大: 隋大兴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城市、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古城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若加上杭州、安阳则为七大古都)中国历代都城规模大小顺序是: 隋唐长安 北魏洛阳 明清北京 元大都 隋唐洛阳 明南京 汉长安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城市有平遥古城和丽江
24、古城二、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特点:灵活性:规模及形制不再受周礼的约束,各诸侯城往往违制而建、规模庞大,且城市形状多不规整。城、郭功能分区明确:城为政治活动中心郭为经济活动中心。经济性加强:各功能分区规划用地比例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经济性用地增多,政治性用地减少。注重防御性: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城防建设,甚至出现长城。贵族生活品质提高:高台之风盛行,争相建制离宫别馆。城市文化的继承:并未完全抛弃周礼王城规划制度,仍以变通的形式体现以宫为中心,突出中轴,前朝后市的城市特点。、“经天纬地“的秦汉帝都秦代都城规划主要特色:“大咸阳规划”:以咸阳为主体,进而扩展为京畿制度的城郊系统,把环
25、绕咸阳城围畿二百里内的二百多座宫观组织起来,形成宏伟的帝都模式打破传统集中封闭的城郭形制,以发展郊县的办法取代外郭,既强化了京城外围的防御能力,又活跃了城郊经济。城市格局:以功能分区为基础,结合地理、历史条件,形成渭南、渭北两个综合区,同时借咸阳宫中轴线及渭南、渭北两区浑然一体地组织起来。运用“体象天地”的观念部署城市:以渭水象征银河天汉,各宫比拟天体星座,用复道、甬道及桥梁为联系手段将各宫参照天体星象组成一体,形成以咸阳宫为中心的宫城群(天宫意象)宫苑发达:大造;离宫别苑汉承秦京畿之制,城市规划建设有如下特点:汉长安良好的环境条件:山环水抱,“八水绕长安”,自然环境好。继承秦制,实行大长安城
26、市区域规划,既京城与京畿相、结合的规划,形成京城为核心的城市群,为封建社会京畿规划奠定了基础,进一步革新了旧有的营国制度传统。“强干弱枝”强制迁富豪家聚居城郊帝陵周围,形成七座“陵邑”,形成所谓“七星伴月”的宏伟格局,也形成京城、陵邑和郊县的三级结构。京城采用扩建模式:以秦咸阳离宫兴乐宫为基础增建未央宫、桂宫、北宫、明光宫、建章宫,形成不完全规则的城池形状和城市布局。城内各宫分区布置,打破“择中立宫”、“左祖右社”及“前朝后寝”等的传统手法,形式分散而自由,宫苑式园林化的布局手法特征明显宫的比重大:城内面积大部分被宫殿区占据,民居的闾里应在外城中集中的商业区:长安设九市(基本属于“前朝后寝”格
27、局),城内四市城外五市,构成了长安城的庞大商业区宏观分区概念:城市周围经济性分区偏于城北(结合渭北的陵邑),政治性分区偏于城西、城南(结合苑囿),居住区的分布原则是“仕者近宫、工商近市”有大规模的皇家苑囿区,城市、园林有机结合,并结合园林规划综合解决城市蓄水和漕运等问题城南有大型礼制建筑群落,反映了周礼的复兴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基础设施完备:有发达的水运系统(天然水系和人工漕运)、陆路交通系统(干道、驰道),并完善了秦代以来的邮驿系统。、曹魏邺城:三国时期规模:308722052古代都城建设从邺城开始有一定之规,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
28、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字形主干道,中轴线明确里坊制标志、北魏洛阳:特 点:文化性格:以汉文化为指导思想进行城市规划,突出洛都为全国政治中心的主导功能经济地位:充实洛都作为经济中心的功能环境特征: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山环水抱,环境适宜。城市结构:采用了传统的宫城、皇城及外郭的三级结构,城郭功能分区明确,各区功能按类聚结,有机结合。(如“里”与“市”的有机搭配)严整的布局:择中立宫,前堂后寝,左租右社,宫城前的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道路严整,强化轴线。里坊制:外城区的组织结构是划分严整的里坊,是曹魏邺城里坊制的继承和发扬。 商业城:废弃“后市”之制,根据里坊主要分布于皇城东西
29、两侧的特点布置了对内的东市和西市,在外城正南设置了对外的四通市,形成了“三市制”的集中市制,分工明确,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南朝建康:按地形布置结果形成了不规则布局。精心选址:位于秦淮河入江口地带,西临长江,北枕后湖(玄武湖)、东依钟山,形势险要,风物秀丽。“龙盘虎踞”之称。皇城、宫城及外郭结构明确,宫城、皇城是规则的矩形,外郭形态自由,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择中立宫”:城市南北主轴明确,宫城偏于皇城北部,棉朝后寝,皇城南设左租右社,沿袭市中轴对称,这些特点反映着考工记王城图的影响。官署多沿宫城南御街两侧布置,一直延伸到皇城外的太庙和太社,皇城南部东西两侧更有东府城和西州城,强化了中轴对成的
30、格局。扬弃“面朝后市”的做法,根据实际需要在皇城南北分散地布置了南市、西口市、盐市和北市。处于同自然地形相呼应的目的,外城中里坊的划分可能采取了自由式的街巷布置,而不同于曹邺城的棋盘式格局。外城内多寺庙、豪宅、别墅以及公共风景区,城市面貌丰富。、唐长安(隋大兴)高颖和宇文恺二人负责隋大兴修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它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经典代表。长安平面长矩形,道路网“幷”字形,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整中轴对称的里仿制城市,棋盘格状,形成规整的路网和里坊,道路十分宽阔;宫城、皇城集中于内城,在规划中以重城、宫城长宽为模数;采用东西二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向坊内开门,实行宵禁;唐代在城北修
31、建了大明宫,使城市增加了不对称因素,并与城外北部的皇家苑囿遥相呼应,隋唐时期佛教建筑兴盛,故城中佛教建筑颇多,城东南有曲江池、芙蓉院,是著名的公共风景园林。里坊制大小不一,小坊约里见方,大坊则成倍于小坊。沙 堤长安街道虽然宽,但全市吐露,大雨后泥泞不堪,上朝都得停止,唯有从宰相府到大明宫前一段路面铺沙子,称为“沙堤”。里坊制春秋至隋唐实行的城市布局形式,把全城分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手工业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及衙署处于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市”环以高墙,设里门、市门,由吏卒市令管理,全城宵禁。、北宋东京:(开封)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国
32、古代都城局部的转折点里坊制解体,街巷系统形成,坊有机的结合,形成遍布全城的商业网,取消宵禁制度,形成繁华的不夜之城,城市面貌更趋人性化,公共活动频繁由州扩建为都城,原州城变为皇城,又在外面加建外城,形成三级结构;城市基础设施完备,三重城墙,城内河道众多,供水便利,漕运发达,三重水系(五仗河、汴河、蔡河)主要力量没有放在宫室的修建上,而是着重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城市管理上的创新:望火楼、惠民药局;适应了生产及生活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与以往的都城规划有很大的不同因主体部分沿用旧城结构,沿街为市,沿巷作居,开敞式街巷布局城内及城周有发达的皇家园林经济性功能增强,城市中经济性分区的类别增多、面
33、积增大、明清北京城:(元大都)元大都规划、建设特色:保留金中都旧城,在其东北另建新城形成大城、皇城、宫城三重相套的格局(三重城墙)对河湖水系特别关注(三重水系)西山昌平泉水海子、金水河供应宫城、通会河、连运河漕运可直达皇城规整的街巷布局,南北向街道贯穿全城,东西向街道受居中皇城和积水潭阻隔,形成若干丁字街开发了两个系统的河湖水系突出都城壮观景象,城市布局严谨,道路整齐方正,井然有序不规则水系与规则道路网对比明清北京城:明北京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建设,北退5里,南进1里,凸字形城墙;其北部、西部及东北为阴山山脉及余脉,可作为天然屏障,有很理想的环境条件城市供水、排水系统被破坏,并且宫城位于全城中心
34、位置,东西交通不便,清北京规模与布局没有改变和扩充,主要是营建苑囿和宫殿,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内南端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坛,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观在城市整体布局方面是以明南京城为蓝本,但规模更加宏伟,气度更加严整,中轴线得到进一步强调。其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是考工记营国制度与历代都城规划传统的集大成者。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个中形体不同的广场,辅以两边的殿堂,更加强了宫殿
35、庄严气氛,显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权势集中市制与分散市制相结合,集中的商业中心有四个(城北鼓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城南正阳门外),其余的则按不同的行业分类散布在各个巷坊内清代在西郊原有景观的基础上建置了大量宫殿,如圆明园、畅春园、颐和园等总之,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最后一座都城,它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之大成,不仅在城市布局、建筑艺术等方面,而且城市引水、排水等工程方面都有突出设计。、明南京:功能分区明确:皇城区城东居民和商业区城南军事区城西北注重城墙建设,四重城墙,外墙围合极其自然的形态城门共13座,都设有瓮城,聚宝三山,通济三门有“三重瓮城”(即四道城门)10、南宋平江府:(苏州)双棋
36、盘格式水路交通网络双层护城河第三章宫殿我国现知的最早的宫殿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商代为开创宫殿形制的时期一、中国宫殿建筑发展四阶段:“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盛行高台宫室阶段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纵向布置“三朝”阶段“三朝五门” 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又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阁入”,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每五日及朔、望有参)”。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朝会;定期朝会三种。“左祖右社” 明初宫殿比拟古制,在宫城之前东西两侧置太庙及社稷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