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doc(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谈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谈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能在语文、思想品德、历史等学科中渗透,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同样可以尝试渗透。结合实践教学,谈一谈教学心得。 关键词:小学英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外语学科教学具有内在德育功能,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深挖教材,以中国传统文化精微渗透为核心,研究英语教学道德教育功能由隐性变显性,对构建学生思想和灵魂、传承优秀中华民族文化、呈现新样态英语课堂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训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 一、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意义 其一,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数千载道德教育的精华,而英语作为语言,是外国文化的载
2、体,任何文化都对人的意志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在语言教学中,将中外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欣赏异国文化,同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学习,会唤起学生对本土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进而弘扬传统美德,最终达到道德提升。 其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能培养学生有理、有据、有礼、有节的思辨能力。通过英语课堂,学生可以汲取西方价值文化精髓,还可以传承我国传统价值文化中的先进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这个物质泛滥的世界,一些学生年轻气盛,其情绪、认识观念还很不稳定,做事随大流,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和选择判断,在道德选择和追求中,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倾向于追求眼前利益、追求生活享受,更不要谈为社会和国家
3、奉献。 二、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策略 1.教师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使中华民族几千年闻名于世。它在培养民族自豪感方面、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当今世界,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结晶,集中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民族经验,每一部作品都承载着民族的血液和精髓。“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总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博大精深
4、的传统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历代优秀文化中的积淀与升华。 2.深入挖掘教材 新课改形势下的英语教材,语言鲜活而又贴近真实的生活,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教育资源。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精微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进而满足学生的道德需求,真正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现以孝道文化为例,在人教版Go for it!在八年级下册Unit 3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一课的实际教学中,只是机械地学习几个动词词组,如do the dishes, clean my bedroom, cook dinner和操练目标语Could you.?
5、Could I.?只是简单完成了教学内容,该如何从认知能力过渡到情感目标,实现语言学习的德育功能呢?我们就可以在“孝”上做文章,将“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放进课堂。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必备的语言知识,可以将写作前的素材“为什么要做家务?”“为什么不做家务?”做成一场辩论赛,让学生自我感知,形成正确的认识,帮助父母做家务是行孝的直接方式。 课外,我布置了孝道家庭作业,让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感恩他们多年来对自己的照拂;或写一张卡,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恩之情;或陪父母聊聊天,让他们感受子女承欢膝下的家庭之乐;或给父母洗一次脚,传达我懂得了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6、后期,我们制作了“感恩在行,报恩在行”展板宣传活动,一个个作品、一张张卡片、一幅幅照片,记录了孩子心灵的成长,传达着仁孝之美。就是这些看似微小的课内外活动,却精确实现了单元育人目标:让学生成为一个知恩行孝之人。 3.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传统文化教学怎么能成为我们的课题?但是试问:交流的前提是互相尊重,我們的学生连尊重对方都不懂、不会、不知怎样去做,怎么会有效去和对方沟通呢?所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比如,对伟大人物的讴歌,对外国文化、风俗习惯的掌握,对古文物、古遗址的了解等,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等的文章比比皆是,可是我们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就是在实际生活过程中,怎样教育学生做一个平凡的、对人友好的人。 总之,英语教师要重设课堂教学意义,挑战传统的教师角色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加强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理解,做一个出色的优秀文化传播者,实现课堂教学与德育的有机结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