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体制改革研究3667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体制改革研究36679.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体制改革研究一、导言 (一一)研究的的目的、思思路、特色色 制定教育育发展战略略,将有利利于在未来来发展中进进一步明确确方向,系系统规划,使使得教育事事业更好地地为人民服服务,为国国家发展服服务。 研究究思路是通通过分析环环境的变化化和新时期期教育面临临的历史使使命,按照照发展战略略的科学逻逻辑,以及及教育事业业的科学发发展观,制制定教育的的发展战略略目标,提提出相应的的战略措施施,并对若若干关键性性体制保障障措施进行行专门研究究。 研究特特色是对教教育事业的的科学发展展观进行了了两个层次次的归纳,分分为价值观观、系统观观层次,按按照“资源源”-“活活动”-“产产出”-“
2、效效果”-“未未来影响”等等逻辑关系系区分计划划工作与未未来预期,从从为人的全全面发展和和社会人力力资本提高高以实现科科教兴国的的高度,构构建基于未未来效果的的教育战略略目标。 (二二)教育发发展战略研研究的基本本逻辑 11.教育事事业发展的的基本逻辑辑 教育需求求的不断增增长和变化化对教育发发展具有巨巨大的促进进作用,不不仅影响着着教育发展展的方向,也也影响着教教育功能的的变迁。在在社会发展展的不同阶阶段,作为为推动教育育发展重要要动力的教教育需求是是不同的,呈呈现出教育育组织发展展性需求技术诱致致性需求人的全面面发展性需需求。教育育系统在不不同教育发发展阶段呈呈现不同的的特点,面面临着不同
3、同的任务和和矛盾。根根据“十一一五”及未未来国家的的整体发展展战略,教教育事业的的功能不仅仅是为社会会提供更多多的高素质质的劳动者者,而且更更重要的是是促进人的的全面发展展和提高公公民的基本本素质,并并提升社会会的文明程程度和国家家的核心竞竞争力,为为全面建设设小康社会会作出贡献献。 2.教教育发展战战略制定的的逻辑过程程 教育发展展战略是教教育在未来来一个时期期面对环境境的变化,以以发展的效效果和未来来影响为导导引,根据据一定理念念而进行的的发展规划划设计,其其流程是:分析社会会和公众的的需要与评评价分析析系统存在在问题明明确未来的的目标和结结果分析析相关影响响因素确确定战略措措施制定定实施
4、方案案。 战略逻逻辑按照“资资源”-“活活动”-“产产出”-“效效果”-“对对未来的影影响”进行行深入分析析和研究,即即根据未来来社会的发发展对教育育的要求,从从效果出发发考虑教育育的资源配配置、良好好的教育服服务活动、最最佳的产出出,设计教教育发展战战略目标体体系,最后后构成“目目标-指标标-措施”系系统。二、教教育发展的的环境 (一一)全面建建设小康社社会和政治治民主化加加速 1.全全面建设小小康社会和和科教兴国国战略使得得教育的地地位更加突突出和重要要 教育作为为全面建设设小康社会会的重要内内容,教育育的发展指指标成为小小康社会发发展的重要要标志,社社会对教育育的要求也也会越来越越高。
5、2.政治体制制改革促进进教育管理理体制更加加开放和民民主化 政治治体制改革革对教育管管理体制的的影响,将将主要体现现在教育管管理的民主主化、科学学化、公开开化、法制制化、分权权化、专业业化发展,注注重问责和和绩效。 33.社会问问题的解决决要求教育育发挥更大大的作用 教教育作为人人力资源开开发和人力力资本形成成的环节,在在提高劳动动力素质和和就业能力力、减少收收入差距、增增进社会公公平等方面面有着十分分重要的意意义,教育育在社会发发展中担负负着更加重重要的使命命,负有重重要的社会会责任。 (二)知识识经济与经经济全球化化浪潮 1.加入世界界贸易组织织和市场经经济体制的的不断完善善促进教育育系统
6、运用用市场机制制配置资源源 加入世界界贸易组织织以后,其其市场经济济规则对经经济社会发发展及政策策的制定实实施产生重重要影响。市市场经济体体制的发展展,要求教教育的发展展更多地按按照市场规规律配置资资源,提高高资源利用用效率。 22.经济发发展模式的的转变和产产业结构的的调整要求求教育提供供相应的人人力资本支支持 目前我我国的人均均GDP已已经超过11000美美元,经济济发展需要要更多地依依赖科技的的进步实现现从粗放式式增长到集集约式增长长,并实现现可持续发发展。在世世界产业结结构调整的的过程中,发发达国家的的先进制造造业正在向向我国等国国家转移,同同时信息产产业和其他他高科技产产业也对劳劳动
7、力的素素质提出了了新的更高高的要求。教教育面临着着调整人才才培养规格格和专业结结构以适应应经济发展展和新的产产业结构变变化的要求求。 3.经经济全球化化促进教育育的国际化化和国际竞竞争 经济全全球化所带带来的生产产要素和要要素关系的的国际化、生生产方式的的国际化,加加速了教育育国际化进进程,多种种形式的教教育国际合合作更加广广泛和深入入,教育的的国际竞争争也日益加加剧。 4.知识经济济促进教育育的信息化化加速 在现现阶段我国国还处于工工业化社会会向后工业业化社会转转移、迎来来知识经济济为特征的的知识社会会的特殊时时期,知识识经济特别别是以信息息技术为代代表的新经经济内涵的的变化,促促进教育内内
8、容、教育育技术和方方式的变革革,教育信信息化成为为各国教育育发展的重重点,数字字校园不断断普及。 (三)文化化冲突与文文化多样化化 在现代化化进程中文文化发展呈呈现多元化化和多样化化的特点。我我国具有深深厚而悠久久的传统文文化,随着着经济全球球化发展,各各种文化思思想传播、汇汇集和碰撞撞,加之从从计划经济济向市场经经济转型、从从农业社会会向工业化化和知识经经济的现代代化过渡,我我国的文化化发展处于于剧烈的动动荡和在迷迷茫、困惑惑中整合重重建的变化化状态。 教教育是文化化建设的重重要载体,教教育不仅仅仅培养学生生掌握知识识和技能,在在社会道德德重建、精精神塑造和和文化形成成等方面有有着重要的的责
9、任和职职能,在创创造社会的的核心品德德和提高社社会凝聚力力方面具有有特殊的作作用。建设设具有中华华民族特色色、积极向向上、现代代化的文化化,也是教教育面临的的重要任务务。 (四)人口波动动、人口流流动与社会会老龄化 进进入21世世纪后,我我国实现了了人口再生生产类型从从高出生、低低死亡、高高增长到低低出生、低低死亡、低低增长的历历史性转变变,人口压压力得到缓缓解。目前前我国人口口发展具有有以下一些些特点:一一是人口受受教育程度度逐步提高高,但整体体素质偏低低;二是人人口的年龄龄结构变化化明显,进进入老龄化化社会;三三是城市化化进程中人人口流动频频繁;四是是女性地位位有显著提提高,女性性文化素质
10、质有明显改改善,在国国家建设中中发挥越来来越重要的的作用。 人人口的结构构和变动对对于教育的的影响主要要表现在:一是生育育人口的波波动影响教教育资源配配置,据估估计,从现现在到20010年,小小学学龄人人口将减少少750万万,初中和和高中学龄龄人口将减减少16000万,大大学将增加加800万万,而且地地区之间差差异巨大,这这给学校设设置和资源源配置带来来新的挑战战;二是需需要提倡教教育的终身身化和社区区教育,重重视开展老老年人教育育;三是流流动人口的的教育问题题。目前农农民工子女女及农民工工教育和培培训问题,成成为社会关关注的重点点,城市化化和城乡户户籍制度改改革带来的的城市和农农村人口新新的
11、分布形形态,教育育资源需要要重新配置置等。 (五五)科技发发展与社会会科技化 我我国近年来来科技事业业取得很大大进步,使使得我国在在许多领域域步入世界界先进行列列。科技的的发展直接接影响着教教育的发展展。第一,科科学技术日日新月异的的进步创造造了更多更更新的知识识,进而对对学校的教教育内容、培培养方式提提出了新的的挑战,要要求学校的的学科和专专业设置、课课程设置进进行相应的的改革。第第二,科学学技术的发发展迫切需需要教育事事业的发展展为科技发发展提供智智力支持,特特别是我国国处于赶超超国外先进进科技的阶阶段,科技技对教育发发展的需求求更为迫切切。第三,科科技的发展展要求通过过教育提高高公众的科
12、科学素养,培培养社会的的科学探究究精神。三三、教育发发展中存在在的问题 (一)困惑惑 1.教育育发展不均均衡状况日日益严重,普普及与提高高的任务并并存 主要表表现为三个个层面,即即区域之间间发展不均均衡、同一一区域内城城乡之间发发展不均衡衡以及校际际之间发展展不均衡等等,其中校校际之间的的不均衡所所引发的问问题表现最最为突出。 2.封闭与开放并存 首先是学校教育的封闭与开放的社会和市场并存。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更加直接,教育必须开放,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本,为社会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但教育系统运行机制依然相对封闭,对社会的适应性较差。其次是国内教育系统的封闭与国际教育市场的开
13、放并存。国内教育体系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结构体系,但与国际联系不多,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还相对封闭,而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的潮流,教育的国际竞争明显,我国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3.明确与迷茫、模糊并存 一是教育的发展方向明确而实现目的的发展方式迷茫,教育规划落后于形势的变化,教育政策不得不围绕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二是素质理念明确而素质的指标和实施方式模糊,导致素质教育难以有效实施,特别是升学考试依然是基础教育中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风气难以扭转,形成了素质要求的高标准与实际的低质量并存。三是法律思想明确而法律规则模糊,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规则模糊,缺乏
14、对主体行为的明确约束,法律法规实施难。 4.主体明确而权利与责任模糊 在教育发展中学生、学校、政府是教育系统中的行为主体,各有不同的利益和行为方式,但在主体的权利与责任方面则模糊不清,政府职能转变困难,学校缺乏自主权的同时社会责任模糊,不规范行为特别是由利益关系导致的功利性行为较多。 5.单一与多元并存 办学主体多元化但政府办学比例占绝对优势。社会对学生的类别、能力要求是多元的和差异的,但培养规格相同,课程设置相同,教育方式单一,教育能力趋同,导致教育缺乏特色,千校一面,学生缺乏个性,文化底蕴浅薄,难以适应多元化和多样化社会的需要。 6.计划控制机制与市场机制并存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市场
15、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教育领域存在着政府控制各种资源如对学校的人事权、事业发展权、财权等计划机制,而学校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和办学利益等方面面对社会和市场越来越大的压力,又不得不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运作,相应地产生许多不规范行为和现象。 (二)矛盾 我国教育发展在目前和未来一个时期面临着四大主要矛盾,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教育规模扩大和成本不断上升导致的教育经费需求和教育投入相对不足的矛盾,教育系统本身积极发展的需求与教育体制相对落后的矛盾,教育产出与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脱节的矛盾。 1.教育的供给不足,优质教育缺乏 目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教育规模上供给难
16、以满足需求,青年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而供给存在短缺,2003年初中阶段学龄人口中能够完成初中学业的仅占76%(农村更低),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只有4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7%。二是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对教育需求的特征不同,欠发达地区人民需要普及义务教育,并逐渐向上一层次扩展;而发达地区则体现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但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2.公共教育经费持续短缺 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与国际平均水平和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比,我国教育经费总量占GDP的比例仍然偏低。同时教育领域缺乏对有限的教育经费进行绩效管理的制度,存在着教育
17、经费利用效益不高甚至奢侈浪费的现象。政府所负担的教育经费中,结构也不尽合理,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所占比例相对较低,高等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偏高。在各级政府负担上,在义务教育中中央和省级政府负担较少,绝大部分义务教育投入都来自县级地方政府,而县级政府财政最为困难。 3.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首先,办学体制中的办学主体单一性落后于经济体制的多元性,政府办学占绝对控制地位的格局没有打破,民办教育和其他办学形式比重过小。 其次,政府职能转变进程较慢,与教育机构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进程相比相对滞后。教育管理体制中集权制依然严重,中央和地方统筹管理教育的权限需要进一步明晰。学校缺乏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在很多领域还
18、存在政府包办和垄断的现象。 最后,教育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滞后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有的法规甚至制约了教育发展。 4.教育产出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1)毕业生能力与社会劳动者就业能力要求脱节。多年素质教育的改革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举步维艰和有名无实,升学仍旧是多数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目标。由此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考试能力强,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不足,不能迅速适应社会的需要。(2)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结构脱节。首先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例失调,职业技术教育薄弱且培养的模式难以适应社会需要。其次是各级教育的内部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速度滞后于
19、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面推进,大量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学;高等教育学科专业比例失调,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脱离。四、教育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教育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 教育事业是为人的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领域;是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地;是国家优先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其他产业受教育劳动力的提供者;是科技创造的智力支柱;教育事业是增进人类福祉、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事业。 (二)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观 当前教育事业规模不断扩大,但规模增长不等同于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分为两个层次:即在价值层面
20、的以人为本,系统层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价值观上的以人为本 价值观上的以人为本,体现在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全民的素质,学生的发展需求是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尊重和保护受教育者的权利,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关注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和合理的素质结构,培养学生的生活、就业能力,以公众满意度评价教育的效果。 2.系统观上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发展,体现在教育系统作为实施教育的服务体系,呈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灵活性等特点,教育系统的内部结构合理,各要素关系协调,资源有效配置,投入产出合理,教育规模适
21、宜,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绩效良好。可持续发展,首先体现在教育系统具有开放性,与社会大系统相融合,具有根据社会需要进行协调的能力,呈现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教育服务能够实现教育目的、积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体现在教育系统本身的发展方式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具有根据教育发展目标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稳步持续发展。 (三)教育发展的主题性理念 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主题也同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一样,更多地关注教育的服务性、易进入性、公平、质量、效率、问责等,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的发展和国际教育的竞争。 1.服务理念 教育事业是一项服务性事业,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建设和
22、繁荣服务,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管理以学校发展为本。 2.易进入性 教育系统对学生提供充分的入学机会,且学生可支付得起。 3.公平理念 公平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的必然追求,包括教育规则和程序公平、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等。 4.质量理念 教育服务具有质量保障体系,为学生提供达到一定质量标准的教育服务。 5.效率理念 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关注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机构的效率,提高政府效率。 6.问责理念学校和政府作为组织机构是为实行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存在的,其工作目标的达到程度和努力程度,相应地需要建立绩效责任制。 (四)教育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3、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和为国家发展服务的宗旨,深化改革,促进教育适应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与社会和经济相协调,建设学习型社会和知识社会,为科教兴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智力基础。 (五)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校的发展为本的原则 教育发展需主动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和社会对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并注意教育中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与经济社会需要的关系。 2.整体协调、全面发展原则 要重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从重视单一的教育改革到重视整体的教育改革,从重视教育系统本身的发展到注意教育与
24、社会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教育内部与外部社会经济结构的协调,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 3.公平和效率协调原则 在公平方面,尊重受教育者和教育服务机构的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原则,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教育发展的效率和效益,教育服务机构和政府机构的效率,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并协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4.现代化原则 促进教育发展在理念、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现代化。事业范围上由“学校教育”拓展为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大教育;管理体制上从单一的学校拓展为包括各种培训机构在内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教育服务机构,从分阶段的教育拓展为终身教育;教育
25、目标上从培养少数学生升学的筛选教育转向通过教育使所有学生获得成就和成才,重心上从关注优秀学生转向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扶助弱势群体的发展;教育内容上从关注考试学科的教育转变为发展综合素质的教育;教育方式上从统一模式的教育拓展为适应学习者个性和能力不同的适性化教育;评价方式上从学生、学校的终结性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学校特色发展。 5.理念、制度、技术三层次优化设计原则 在理念层面上,系统的目的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现代社会需要提供适宜的教育服务机构及其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在制度层面上,教育系统有健全而有效的法律制度和体制保障。在技术层面上,教育系统有良好的计划管理和执行体系,有足够的教育
26、经费,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和调节机制。 五、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一)教育发展战略总目标 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对教育事业的要求出发,为受教育者和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建设高效、协调、灵活的教育服务机构和组织管理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教育的公平、效率、民主、责任,通过教育的人力资源形成社会人力资本,使教育事业成为社会进步的思想源泉、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发动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二)教育发展战略目标领域 1.学生目标: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是家庭的好成员、学校的好学生、社会的好公民,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创新的思考者、问题的解
27、决者、共存的合作者、负责任的公民。 2.学校目标: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机构学校是师生精神的家园、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塑造者,是高绩效和负责任的组织。 3.政府目标:优质管理服务和高绩效的现代政府机构 政府是公共教育的有效提供者和投入者;良好的政策研究、制定和执行者;充分的信息提供者;市场的监督和协调者;高绩效和负责任的组织者。 4.教育系统的目标: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教育系统是具有公平、效率、质量、责任、开放性、选择性的系统,教育系统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5.教育生态目标:教育与社会共融 教育满足社会对教育需求,提高公民素质并提供合适的人力资本,促进文明社会价值观
28、构建,促进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有较高的社会满意度。 六、教育发展战略措施 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从基于效果和未来影响的目标设计出发,调整要素关系和结构,构建良好教育服务的学校体系和政府管理体系,以实现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一)建立分类、分级教育标准体系,实施可评价的素质教育 1.构建核心品德体系,共享理想和提高社会凝聚力核心品德体系包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行为规范。我国教育的核心品德目标体系一直不明确、不具体,有关思想道德的标准往往使用政治性术语,描述得过空过高,而实际可理解的具体性含义不明确,以各种“工程”为名和各种思想道德专门课程理性化进行道德教育
29、的效果难以奏效,而以德性养成的品德教育氛围缺乏,缺乏适宜的教育方法,无法形成应有的核心品德。核心品德不仅需要反映我国传统文化,也要合理吸收全人类的文明,使得培养的人的核心品德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教育领域提倡的核心品德也应是公民精神素质的基础。核心品德体系包括:心灵上的仁爱、宽容、正义;行为上的礼仪、义务、责任、诚信、尊重、合作;精神上的自由、平等、民主、科学、法律;品格上的勤奋、勇敢、执著、创新;心态上的积极、乐观、成就感。 2.确定升学学习、就业、生活的知识和技能标准以及作为公民的素质 教育需要有三个类型的培养目标:继续升学的培养目标、进入社会就业的培养目标、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生活和终身学习
30、的培养目标,相应地需要有不同的标准。要从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明确一个公民的要求,建立其知识和技能标准,学校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公民。在知识社会还要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技能。 3.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对教育的实际要求出发,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研究并确定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分级水平指标课程设置服从于核心品德、知识和技能要求,按照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逻辑优化课程体系,按类别分级设置课程。对各类学科和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研究并设定分级水平指标,以便于通过测试学生达到的水平和进行分级教学以及对教学的成就进行评价和分析。 4.改进教育方式和评价模式
31、,重视个性发展 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教学设计上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充分的空间。在学生发展评价体系上,注重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从重视选拔少数优秀人的评价转向面向全体学生进步的发展性评价。 5.建设人文校园,创造探索和成就的民主文化氛围 教育中的民主化,体现在教师和学校在人生观、世界观、成才观、价值观等人格和精神上的启发、激励与引领,尊重个性、追求自由、体现平等的民主意识和独立精神,形成激发创造、探索、成就的重要文化。学校的校园文化还应体现为从学生的发展服务出发,关爱、关心学生,设计设施、设计活动,满足学生的发展性需求。 6.建立新的优秀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学校、家庭、社会合作培养学校的好学生、家
32、庭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公民 素质教育要考虑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角色,探索三者的责任和协调联动机制,避免单一的学校教育功效弱化。特别是建立有家长和社会人士参加的董事会制度,以便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相沟通。建立新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学校和教师、家长等的参与评价,构建新的评价方法,促进社会和家庭关注、配合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建立学校绩效责任制,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1.制定学校法高等学校法学校问责和绩效管理条例,开展学校整体绩效评价,促进高效的运行机制 建立学校的自我绩效报告制度,学校每年向社会公布学校发展计划、年度发展报告,包括资源投入、学生学业成绩
33、、年度财政状况、目标的达到情况,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和质询,规范学校行为,促进合理竞争,提高办学水平。 2.建设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专业发展 建立教师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培训体系,在教师资格制度基础上广泛利用社会优秀资源补充教师队伍,加强对教师的品德要求和业务能力培训。学校中大力建设学习型组织,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3.加强基本条件建设,建设信息化校园 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特别是根据教育改革的深入,改进学校教学基本条件。推进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建立不同层次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促进高校和中小学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信息的共享。西部农村地区的现代远程
34、教育注意实用、实效。 (三)以绩效责任制为框架,构建优质服务的政府管理系统 1.制定教育行政机构法,规范政府职能,引导政府机构转变职能 在教育发展中政府具有重要作用,政府的职能是否符合现代政府公共服务的要求,政府的行为是否符合法治要求和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如何考虑政府自身的发展,急需通过法律予以规范。 2.建立政府问责和绩效责任制度 建立政府定期绩效报告制度,向社会公布政府的发展规划、年度工作报告、资金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通过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政府转向以效果为导向的科学管理,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教育服务的亲近性、参与性和选择性 1.增加教育服务机构和设施,创造
35、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满足教育服务需求 通过政策鼓励和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扩大教育供给,政府集中财力保证公共产品属性较强的教育服务,义务教育阶段全部由政府负担,高等教育阶段主要由个人和社会负担,国家集中财力重点支持少数高水平高校的教学和科研项目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创建民办教育服务机构,一方面增加接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增加学生的选择性。 2.实施学生感兴趣和愿意学、又能支付得起、质量高的教育,提高教育的参与率 (1)建立适应学生多样化需要的分类教育体系。在一定的学历教育基础上按升学、就业两种需求分流,相应地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按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分类发展,吸引学
36、生学习。 在基础教育阶段,改革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增加多样性和适用性。打破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全体学生统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要求。对于不发达农村地区,要更加适应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为农村的发展服务,必须结合农村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从教育内容本身的兴趣性和实用性上吸引农村学生,减少辍学率,重点是减少初中的辍学率。 在高等教育阶段,高校根据其基本条件和特点实行分类发展,向人们提供不同类型的教育服务,鼓励学校发展自己的特色。极少数高校作为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精英型研究人才和从事前沿科学研究,少部分教学和科研并重的高校主要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和技能的中高层次人才,大部分教学型高
37、校主要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充当骨干作用的人才,相应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采取不同的标准。 (2)建立切实可行、多样化的资助体系,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在基础教育中建立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建立资助基金,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主要由政府承担相应的资助费用。在高等教育中进一步完善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包括各种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奖贷基金中的无息贷款,金融机构的低息商业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等。 (五)建立质量标准,提供负责任、达到一定质量标准的教育服务 1.制定义务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各级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包括合格标准、良好标准和优秀标准 在基础教育的学科上
38、,制定各种基本知识和能力的分级水平标准,便于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模式上采用分级教学,实行分级水平标准考试,尽可能取代毕业统考,取代以选拔性为目的的统一高考试卷,鼓励学生提高知识和能力。在普通高等教育上,按照不同学科和专业、不同层次学校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质量标准。在职业教育上,根据不同层次、面向不同行业或领域,在职业标准的基础上修订学校教育的质量标准。在教育培训上,建立相应的培训质量标准。 2.建立社会评价体系,促进学校提供符合一定层次质量标准的教育服务 通过政府、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等的评价,建立质量监督机制,促进学校教育服务体现“合格加特色”。 (六)完善
39、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系统类别和层次结构,促进教育系统内部的各个类别和层次的协调和衔接根据教育产品的公共属性程度不同,以及国家、社会和经济建设对人力资本需求的不同,合理规划教育类别和层次结构。基础教育中加强义务教育的国家供给和基本教育标准的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实行投入上的国家负责(按各级政府财力水平划分财政投入责任)、业务上的省级政府负责、日常管理上的县级政府负责新管理体制。高等教育中重点建设若干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与社会生产实际的结合,重点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设备与社会科技发展同步,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要为
40、准则,加强与社会生产需求的结合。终身教育体系重点是人们的素质再提高,加强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注意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丰富化。 (七)扶助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化、民主化和均衡发展 完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策及配套措施,政府加大投入和明确属地化管理职责,切实保障流动儿童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扶助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特别对特殊儿童、残疾儿童、贫困家庭子女,制定专门的政策措施保证这些弱势群体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同时使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享受公正、平等的待遇,不受歧视。(八)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教育系统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入体制、人事制度、招生体制、就业体制
41、等方面,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合理规范学校、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根据法律法规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整利益分配,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提高,促进教育系统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九)建立教育发展指标体系,落实和监测教育发展目标 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是指一系列用于衡量和评价教育发展的具有有机联系的量化指标的集合,能够系统反映教育发展的状况,用于分析教育现象和问题,对教育发展过程特别是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对未来进行预测,评价教育系统的效益和效率。我国目前虽然有一些教育事业和教育经费的统计指标和相关公报,但处于指标比较零散、没有有机联系的状态,特别是没有反映教育与社会的有
42、机联系、教育质量、教育产出等方面的内容,还没有形成以教育系统效果和政策分析为目标的教育指标体系,导致教育系统的质量和效益处于宏观和微观都模糊不清的状态,教育决策缺乏系统、准确的依据从而难以科学化、细微化。 教育发展指标的内容可按照教育发展的环境指标、投入指标、过程指标、产出、效果及未来影响指标模式构建。 在环境指标中反映教育的环境,包括人口状况、社会和经济状况,如不同年龄阶段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等。 在投入指标中反映投入教育的资金、设备、人员等,如教育经费与其他经费的关系、公共教育经费与私人教育经费的关系、生均教育经费、教育支出的来源情况、生师比等。 在过程指标中反映教育的现状,如各级教育的参与率
43、、辍学率等。在产出指标中反映教育的成果,如教育质量方面根据有关科目的分级水平测试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性别差异等,各级教育的毕业率、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分布和就业率,各级教育的内部收益率,教育与就业收入等。 (十)扩大开放,在竞争中提高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国家教育国际合作的协调机制,建立信息服务、评价、预警系统,重视教育开放和合作中的国家利益。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则,增强教育机构利用国际合作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质量提高的积极性,正确处理本国与外国、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国际合作中的教育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 七、教育发展的制度保障 (一)构建教育管理
44、新体系,提高管理绩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教育系统带来新的挑战,而政府改革,促使政府管理教育的模式也由行政控制型转向公共服务型,教育领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将发生重大调整。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公共管理的要求,合理重构政府公共服务、教育市场调节和监督职能,重构管理组织模式和决策机制,建立健全与完善教育法规,实行宏观管理;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实现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发展中介组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政府、社会与学校的关系转型,形成权责分明、协调规范的新体制。 1.重构政府教育公共管理体系,转变教育决策机制 (1
45、)从“划桨者”转向“掌舵者”“促进者”,重构行政组织体系,转变职能。确定各级政府管理权限,合理分权,实现政事分开、责权对等,教育行政部门向服务部门、法制部门和责任部门转变,从控制性管理走向提供公共服务。 政府在教育管理方式上,由运用行政手段对学校进行直接控制,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和政策指导等手段进行间接管理,从“划桨者”转向把握方向的“掌舵者”和教育服务活动的“促进者”,从根本上改变政府部门通过行政手段直接控制学校内部日常活动和资源的状况。在教育领域特别是非义务教育领域树立市场观念,合理发挥市场机制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实现教育服务的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和开展教
46、育领域服务项目的经营,并规范教育市场和主体行为。 (2)决策机制上从领导意志、政府机关利益为基础的决策转向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公共政策决策。在决策机制上,从面向上级机关和领导负责转向面向公众和社会负责,建立教育政策听证制度。鼓励发展教育中介组织,开展教育政策研究,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教育决策,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从隶属关系、组织体系、制度规范和政策扶持等方面改革中介组织,使其向非营利性和营利性组织分类转轨。逐步将传统上由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的咨询、信息、拨款、评估、考试、督导等事务性工作部分或全部地转由相应的中介组织来替代。 (3)运用政策工具促进教育公平。积极运用政策工具,关注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通过政策导向在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之间,公平、合理地配置政府教育资源;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坚持为所有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关注西部及不发达地区、弱势群体的教育保障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政府承担教育经费,确保所有适龄学童都能平等接受基本的义务教育;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政府既要考虑市场需求因素,又要制定合理的收费政策,同时建立完善的社会资助体系,帮助家境贫困的学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2.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合理构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 (1)落实学校独立法人地位,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改变学校只听命于政府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