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绝句》新解19283.docx

上传人:muj****520 文档编号:62637523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绝句》新解1928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绝句》新解1928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绝句》新解1928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绝句》新解19283.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绝句新解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以下简称绝句)是妇孺皆知的名篇,几乎人人成诵,而如何解读其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笔者认为有重新探讨的必要。这首小诗在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因此也在各种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得到解释。权威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案的解释是这样的: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西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着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综合起来,编者还进行了如下的延伸:万里船从空间上讲,千秋雪从时间上说,诗人身居草室,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前两句,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后两句,雪远景,船近景。而这

2、是不可能的,因为诗中的画境是前后衔接的,即便是跳动的镜头也总有其内在的联系,不可能近、远、远、近的跳来跳去。让我们把第三、四句联系起来分析一下吧。第三句说从窗里看到西山上的积雪,一个含字,显示了透视的眼光,即,作者主要是看窗,连同四方形的窗口一起看到西岭的雪峰。也就是说,作者是把西岭之雪和方形的窗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这窗如同油画的框,而西岭千秋雪则是框中的画,千秋雪无非是说山很高,高得积雪终年不化。这么高的山可以像油画一样含在小小的窗中,可见西岭之远。那么第四句就容易理解了。诗人欣赏过以窗为框的西岭雪景之后,把眼光投向门外,又看到了奇观:透过院门口,看到辽远的水面上漂着东去的航船,那船因为

3、太远了,以致让你感觉不出它在动,只像停泊在那里一样。停泊在哪里呢?就停泊在院门的门框中间。这也是一种透视的眼光,即,作者把万里船和院门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以门口为画框,则万里船停泊其中,成为框中的画。这样看来,杜甫这首诗所写的景并不是近、远、远、近,而是近、远、更远、极远。那为什么说东吴万里船比西岭千秋雪更远呢?因为山高、水平,大凡观山觉得近,观水觉得远。我们站在景山上看西山,觉得很近,其实远在几十、上百里之外;而站在长江大桥上望江面,觉得远无尽头,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因此,我们可以说,作者只不过是在那里写景,就像画家随便画一张练笔的小幅水彩一样,实在看不出什么微言大义。诗的精彩之处在于,诗人通过透视的原理来处理景物的远近,从而显出逼真的画境。当然,给小学生讲课,没必要讲什么透视,但也没必要讲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对和平的向往之类的微言大义,只要把整幅画面的意境给学生讲准确、讲清楚就是了。内容总结(1)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绝句新解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2)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绝句新解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3)这首小诗在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因此也在各种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得到解释(4)这样看来,杜甫这首诗所写的景并不是近、远、远、近,而是近、远、更远、极远(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