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中古人的养生之道 古人的养生之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经中古人的养生之道 古人的养生之道.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内经中古人的养生之道 古人的养生之道古人特别重视养生,养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不妨和WTT一起来理解下古人的养生之道,欢送大家的阅读!古代的养生重点心在五行中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中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中医常说“阴阳平衡”、“水火相济”,就是说二者的交流要像高速公路一样畅通。比方说,心火每时每刻都要下降,把阳气送给肾,肾才不会寒;而肾水必须上行滋养心阴,否那么,心火就会亢盛。心和肾之间的关系就像太阳和冰川,太阳每天都要出现,把冰川一点点融化,用来灌溉良田、滋养万物。反过来,由于冰川的存在,太阳的热量才能得以吸收,否那么大地就要变成荒漠了。所以,心阳缺乏的话,就无法把充足的阳气送给肾脏,
2、造成肾精亏损。举个例子吧,我们心跳加快时,明明是心脏出了问题,可很多人会说“心慌”,这个“慌”就是恐慌的意思。而恐对应的是肾脏,所以心脏出问题的时候,会影响到肾脏。古代名人的养生妙招大公开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同情、友爱的情感。寿,那么有两层含意:其一是指人的实际寿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谓之寿”。也就是说,有些人他们的实际寿命也许并不很长,但他们的业绩和英名却可以传之长远,其寿可以说超过常人。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个在物质享受上贪心缺乏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
3、利已,损公肥私,自已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安康。孟子提出了“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把仁义看得高于生命,认为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来成为仁人志士的养德名言。他还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社会风气。他认为良好的首先修养与练气功一样,有益于人体安康,每一个人都应“善养浩然之气”。汉代董促舒指出“养心靠义”,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悦,心理安康常存。“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故仁人之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在之美以养其身。唐代孙思邈在中写道
4、:“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自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在经也。明代的称:“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张景岳在先后天论中写道:“唯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简明地道出了为善,快乐与养生之间的联络。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提出了常存安静心,常存正觉心,常存欢喜心,常存仁慈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等,作为养德要诀。最后,再来详细看看古代的养生技巧有哪些吧。古代的养生技巧饭后先漱口:饭后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漱口,这样可以清洁我们的口腔,有利于防止口腔疾病,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指出“食毕当漱,令齿不败而口香。”保持口腔潮湿度和清洁
5、,可刺激舌上味蕾,增强味觉功能,有效防治口腔及牙齿疾病,并帮助消化。饭后再揉腹:饭后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的揉腹,这样可以促进消化,有利于身体安康。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曾提出,“每食讫,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食毕当行步踌躇。”并要求“以手摩腹数百遍,叩齿三十六,津令满口”,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令人能饮食,无百病”。假设“饱食那么卧”,就会“生百病”。详细做法:以掌心着腹,以肚脐为中心,慢而轻柔地顺时针和逆时针按摩各20圈。饭后渐渐走:“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是很常见的谚语,但是饭后的运动一定要缓慢,不然也会给身体带来伤害,摄养枕中方中记载“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说的是饭后缓行,可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胃肠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但不可快走,不可进展剧烈运动。漫步的时间应是饭后20分钟,绝不是刚吃完饭就出去漫步。但体质较差和患有胃下垂等病的人,饭后不宜漫步,而要在饭后平卧10分钟。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也不合适。饭后听音乐: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乐,闻声即动而磨食。”道家也有“脾脏闻乐那么磨”的说法。吃饭时听柔和清新的音乐,能促进食欲并有助于消化,而饭后欣赏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使元气归宗,乐而忘忧。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