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史记读后感800字优秀5篇范文(优选)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史记读后感800字优秀5篇范文(优选)_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史记读后感800字优秀5篇范文(优选)关于史记读后感800字优秀5篇范文(优选)的具体读后感参考范文,觉得有用就保藏了,这里给共享给同学们学习。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以下是我整理的史记读后感800字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史记读后感800字优秀范文1 苏武出访匈奴的其次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当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卒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卒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非常好,兵士也非常英勇,五
2、千步卒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救兵,最终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倒戈了。 李陵倒戈匈奴的消息振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指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倒戈。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看法。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卒不满五千,他深化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愿立刻去死,准有他的办法。他肯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
3、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倒戈敌人的人强辩,不是故意反对朝廷吗?”他叫卖一声,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当受腐刑(一种肉刑)。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当死。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宏大的历史著作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当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先,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闻中大禹召集部
4、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家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解并描述刘邦起兵的状况 这种巡游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学问,又从民间语言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在他正打算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他苦痛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 现在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 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
5、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状况下写的。这些闻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志向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 于是,他把从传闻中的黄帝时代起先,始终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闻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具体的叙述。他对于农夫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赐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怜悯的看法。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
6、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显明,语言生动活泼。因此,史记既是一部宏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司马迁出了监狱以后,担当中书令。后来,最终郁郁不乐地死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记在我国的史学史、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史记读后感800字优秀范文2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叫史记的书。 史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圣”司马迁的著作,记载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时期中国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历史,为“二十四史”之首。 我非常佩服司马迁在史书著作上的创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运用编年体。以时间依次写历史,而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并汲取了编年、纪事等
7、体裁的特长,创建了历史书籍的纪传体的新体裁。其它史书记载的历史都很短,就是闻名的资治通鉴,也只是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十国的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史记却记载了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是“二十四史”中记载年头最长的史书。 我更佩服司马迁那种绝不违反真理的不屈精神。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但在史记中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司马迁写史记秉笔直书,他的文章公正,史实牢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在某些方面,敢于指责朝廷,这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允许的。他在史记中直言不讳地记载了汉武帝迷信神仙,想方设法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行为,惹恼了汉武帝。而当时正好发生了李陵兵败倒戈事务,李陵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
8、了几句说明的话,触怒了汉武帝,便把他投下监狱处以宫刑。宫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羞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情愿忍受这样的刑罚,哀思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假如就这样自杀,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毅然选择了宫刑。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肯定要活下去,肯定要把史记写完,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最终完成了史记。 史记中,我最感爱好的是秦始皇本纪。我觉得秦始皇做出的最大贡献是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货币等,为中华文明的强盛打下了基础。但他也特别残暴,焚书坑儒、废黜百家,修皇
9、陵,活埋了上万人,是个残虐的暴君,因此秦朝才短短十五年便灭亡了。 史记这本书是司马迁在巨大耻辱下写成的闻名史书。让我明白了很多治国的道理,治国不能太残暴,但也不能偷懒放松。我要读更多的好书,学习更多的学问,开创一个旺盛、富强的新时代。 史记读后感800字优秀范文3 历史是一座巨大的宝藏,才智之人擅长从中挖掘阅历和特长,以便借鉴和学习。历史是一为和爱又不是为威历的老人,他的口袋里装着多数无价的珍宝,那是才智和思想的产物,了得到这些珍宝就必需翻开历史的长卷孜孜不倦的学习学习。 最近这段时间,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白话史记读本,读了之后非常感叹司马迁的文学功底和该书的史学价值,在读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到
10、了许多以前没有留意过的历史,还扩充了我对历史的学问面。许多人只知史记是一部记载历史的书籍,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书的名称由来。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起先,“史记”由通称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的作者为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司马迁擅长选取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微环节,揭示人物的性格及内心世界。也擅长用人物各自的行动显示其性格的特征。如写石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 通过这一小事,石庆的小心翼翼的性格以及伴君如
11、伴虎的心情,跃然纸上。如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一节,是歼灭秦帝国后起义军中两个集团的内部冲突上升为主要冲突后的第一次面对面的较量。在刀光剑影中纠集着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的冲突,项羽集团内部主战、主和派的斗争,项羽是这些冲突的结集点。 从项羽对种种冲突的处置,显示出他的无趣、慈爱、坦率种种心理因素,而刘邦在这一场面中也显示了他的敏捷、狡诈的性格特点。 司马迁在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中也胜利地显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声音笑貌。如写刘邦和项羽都见过秦始皇的出行,项羽在观秦始皇渡浙江时,脱口而出说:“彼可取而代也”,显示出他的雄心勃勃,又看出他的无所顾忌、心口如一的坦率性格;而当刘邦在咸阳见到秦始皇出行场面时却说
12、:“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说得委婉曲折,垂涎于至尊之位的心思也揭示无遗。由此可见司马迁对人物描述的艺术手法用得多么奇妙啊! 在中国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泱泱文明古国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贤们留给我们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宝古文典籍。满天星辰中,史记是最为绚烂,最熠熠生辉的一颗。细细品读完史记,可以使人感受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 培根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会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务.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13、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好玩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绘声绘色的为你讲解并描述他们身上发生的好玩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精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学问,丰富了头脑。 史记读后感800字优秀范文4 读者,其专心专也,韵者,其美极而触魂也!题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翻阅沉甸甸的历史,蓦然望见,那一抹艳丽,带着成熟稳重,乘风破浪,正向我走来。 那是历经磨难才重生的凤凰;那是千锤百炼的坚毅;那是灵魂冲击才有的不朽篇章;那是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的史书,一部永垂不朽的史记。 初读史记,读出一个顶天立
14、地坚毅的男子汉,或许一起先他就不该站出来,顶撞君王,是大罪。他是被深深地激怒了,但他没有停止在生气上,而是还在此基础上对他所要加以叙述和探讨的到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为止的一部中国通史进行了仔细的整理和思索,并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结论,这是司马迁之所以不仅胜利为一位宏大的文学家,而且成为一位宏大的历史家的缘由所在。 鲁迅有一句名言:“长歌当哭是必需在痛定之后的。”司马迁不正是在“痛定之后”,以史记这部大作长歌当哭吗?很难想像,假如司马迁在巨大的哀思之后不继之以理智的思索,而会成文学家兼历史家。晚清的刘鄂在老残游记.自叙中指出:“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史公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
15、泣,李后主以词哭泣,八大山人以画哭泣,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于是,在报任安书中,我看到一个无奈而又理智的司马迁,一个身心俱残而又顶天立地的司马迁。司马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将哀思而屈辱的灵魂投入到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于是,绝代文章横空而出。我好像看到了太史令坚毅的身躯,化作天涯刺眼的彩虹,霎得,红遍了整个天空。 再次捧起那泛黄的史记,读出一个报国无门贤能者的悲伤。司马迁是悲伤的,他的伤心汉武帝不听谏的小肚鸡肠,所以,他是懂得屈原的,要不然,他不会将屈子愁闷的心情写得如此淋漓尽致,他又怎么会有抒一肚子的愤懑牢骚之气,满纸俱是怨辞。当屈原“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16、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一个悲伤的灵魂与另一个无助的灵魂悄无声息的碰撞,不禁发问,那仅仅是一部述史的史书吗? 无法限制担心的思绪,带着灵魂的触动与颤抖,再次品尝他的史记,这一次,我读出了一个中华民族的魂魄,千百年来不变的精神。无论是太史令,还是屈平,还是项王与信陵,我都看到他们人性的和善,一诺千金的男儿形象。是司马迁完备的追求,还是他原来已经完备的文字,千年的民族之魂,在他笔下,闪闪发亮,是史记,让我看到一种人性的韵味,人性的光辉,那么美妙,那么绚丽!我不禁怦然振动 史记之韵味,非桂花树凋零的悲伤,也非纳兰性词的凄凉,它的韵味,是甜香赛芝兰之悠长,踏雪寻梅的不变的情怀。 读史记之韵,读出司马迁的韵味
17、,那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光线绽放的灵魂,带着一丝不羁,带着万般男儿忍辱负重的尊严,书写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春秋,反复咀嚼,齿留余香。 对史记的感动,不仅仅在于它灵动的文字与丰富的情节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蕴含的人格魅力与精神的升华。正是因为这种力气对史记的相识,也进入了一个精神的境界。 司马迁作史记,是用灵魂与命运作斗争,用自己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传的史记。 细细倾听史记叮咚的琴韵,内心却经验了跌宕起伏的感动。 史记读后感800字优秀范文5 很多人认为,中国历史上只有人治没有法治,这种看法过于肯定了。至少从史记里看,那时处臵刑犯并无太大的随意性,还是有规律可循的,秦帝国更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用法治
18、最具有一贯性、也是最彻底的帝国。虽然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实行法治最彻底的王朝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现代西方法律体系最早是从古希腊的自然法起先的,权威来自上帝,中国早期的法律其实与此也很类似。中国古代也有法,而且几千年始终被不断的强调,那就是“礼”法,它的权威来自上天,所不同的是,它集中反映到“天子”的身上而已。出于礼法的要求,中国帝王的许多做法不仅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上的习惯,而且也代表了法理上的要求。 例如舜的弟弟象,什么坏事做尽,舜还得给他一块封地,因为礼法要求他必需这样做,此外文、景二帝对兄弟的纵容,也被誉为是亲亲的善举,而不论这种做法是否会威逼到国家的统治。这是中国的礼法特征确定的,换句
19、话说,这就是当时的法律,谁违反了它,也就等于违反了大众信仰,很简单陷于孤立。当然,这个“法律”在今日看来是完全不合理的,有时不违反它也的确影响到了社会公允,甚至还可能会危及到天子的统治,于是问题的核心就到了如何限制“礼”的度?笔者发觉,在中国历史上这个度是特别模糊的。 首先,天子的职责是教化万民和维护自己来自上天的权威,要做到这一点,他只有用提倡“宗教”中大家都能够接受的自然习惯方式 来维护社会团结,于是“家国同构”就成了最好的选择。为巩固天子作为一个“国家”大家长的地位,他唯有自己先作出表率,从彰显孝悌起先做起,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前面对亲属过于纵容的局面。一纵容就必定有作奸犯科现象,小点的杀死
20、个把老百姓还无所谓,假如影响大了,有僭越行为或是名声过于败坏,严峻影响到一地的治理,那就特别麻烦。于是在“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之外,又多了一个“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这种模凌两可却为酷吏的敏捷操作下了注脚。 一方面,他们不畏世家大族,敢于执法,这一点值得确定;另一方面,他们行事又非得不择手段,不然就办不成,其执法的后果又使皇家丢尽了颜面,所以酷吏们很少有能得善终的。从中心的角度来看同样是一对冲突:用他们,这些酷吏们有时的确做过头,不惜在太岁头上动土,甚至觉得牵连的人越多越好,官越大越好,对方是否犯法倒成次要的,反正没犯法也能栽赃,搞得亲属百官人心惶惶;不用他们,亲属贵族们又恃宠而骄,奢糜犯禁
21、毫无节制,甚至结党阳奉阴违,在地方上雄霸一方,连官府都不敢治理。 于是只好用一批酷吏,等他犯了众怒再杀掉,再选新的,再杀,如此循环。这就令法律的执行呈一种不联贯的状态。天子最好的方式是,枝叶过少了浇浇水,枝叶过大了剪两刀,一切看状况而定。这个依次还不能做反,例如秦末剪得太多,西汉末浇水过多,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其次,天子的权威代表了上天的权威,“法自上出”,天子制订的法律臣子们是不能够私下争论的,只有执行的份。这就造成了许多问题。天子从理论上说是人神合一的,但从事实看他还是个一般人,有着和平常人一样的私欲,那么他的法令究竟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意恐 怕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为了维护圣旨的神圣,大家
22、倒宁愿从公心上去考虑每一道圣旨,所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皇帝假如大兴土木,那是为了维护国家的颜面,皇帝假如广纳嫔妃,那是是为了增广子嗣以求江山万代一统,总之私意都被说成是公心,然而问题却在于:皇帝颁布的法律错了或者不合理怎么办?结果只能是,错了也得执行,不合理当作它合理,直到皇帝醒悟过来改弦更张为止。 这即是说,即便法律有问题,大家也得根据这个有问题的法律来执行。由于在制订法律过程中多数人是缺乏发言权的,例如商鞅颁布的法律“民莫敢议令”,所以即便在执行中出了问题也是下面行政人员的责任,政府只会实行一种高压的态势来强迫执行。谁来执行呢?只有那些酷吏。这样的严格执法有时可能还特别糟糕。例如陈胜、
23、吴广起义在肯定程度上就是“失期,法皆斩”这一不合理的法律造成的。 所以,中国历史上其实一点也不缺法治,只是这个法治在制订和操作过程中都有问题,既缺乏一贯性,也不行能一贯的执行而已。造成这种状况的缘由有两个:一个是中国的法律以“礼”为中心,礼的目标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团结和稳定,而法的目标却是为了取得公允,这两个目标有时是一回事,但有更多的时候又是两回事,令法律的操作者不易选择;另一个则是法律的制订至少在名义上均出于“天子”一人,民众既不得诽议,更不得擅自更改,即便有不妥,法律的神圣性仍不得动摇。一方面要遵遵守法律律,另一方面法律又是领导者凭自己的志向制订的东西,多少有点脱离实际,或者说不够完善,这
24、就令法律在执行过程中难以做到不折不扣。 由于中国文化中并无集体领导的意识,大家强调的都是“蛇无头不行”,于是法律的制订也好,执行也罢,都是一个人说了算,它很难得到全部人的认同。而中国传统哲学无论是道家也好,儒家也罢,都是围围着一个抽象的中心,用它来敏捷的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程序也无法固定,这就令法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很是暧昧。执行得太松,作奸犯科的太多,执行得太紧,又被大家毁为“苛政”,于是只能一松一紧,再松,再紧,过段时间来个“严打”震慑一下,再过段时间又来个“大赦天下”松动一下两千年历史表明:这种做法是特别行之有效的。 那么为什么程序无法固定呢?造成这种局面的缘由在于:一些人长期在地方为霸,
25、关系盘根错节,法不能纠,为了维护稳定,只能实行强制性措施。这就象某些人你知道它无恶不作,天怒人怨,可就是抓他没有证据,而且几乎你四周全部的人都在为他说好话,你还会根据标准的法律程序来办理吗?游侠列传里的郭解就是一个例子:他杀人无所顾忌,为人又讲义气,视官府如虚设,在地方上比官府势力还大,俨然是一霸。 皇帝要徙豪富之家,可郭解仗义疏财,家中钱物达不到迁徙的标准,却仍在迁徙之列。卫青说郭解家贫,武帝就回答一个百姓能让大将军说情,说明他不穷。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没过多久,负责迁徙郭解的县掾就被杀,接着其父也被杀,其家人上书,“人又杀之阙下”,等到好不简单抓住了郭解,一审,要么他杀人是在大赦之前,要么就
26、是找不到杀人的人,查无实证,官吏只好奏“无罪”,最终政府不得不给一个莫须有的罪民族杀郭解把问题解决。 那么为什么法律只有少数人来制订呢?因为多数中国老百姓只习惯于考虑眼前,不考虑长远,安于逸乐,不喜劳苦。如汉朝拓边,良家子都不情愿去,只能招募些罪犯或者极其低贱的人,久之则有“流”刑,秦朝修个长城,民间也编出了一个“孟姜女”,哭倒长城一片。只要与自己当前利益无关,没有谁会去关切,大家都喜爱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喜爱搭便车,都只安于享受。这一点西门豹看得很清晰,“民可以乐成,不行与虑始。 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这与今日家长们对子女的话何其一样!故而官吏也被称作“父母官”。既然是父母官,就有责任让百姓做一些他们不情愿做的事情,这就像今日的中国父母逼着自己的孩子学习一样,不学就是大棒子,没有什么理由好讲,法律就是这样制订出来的。 所以,从表面上看,中国的政治制度是超前发展,但事实上中国政府的管理方式是极端抽象和粗线条的,一方面它在操作过程中具有极大的敏捷性,另一方面它又不简单在基层得到切实的执行,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便是中国法治的特点。 haha史记读后感800字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