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本溪水洞导游词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本溪水洞导游词_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辽宁本溪水洞导游词 本溪水洞原始九曲银河洞。是一个大型地下暗河岩溶洞窟,总长5km。现已开发的旅游洞道长为2438.4m,面积45000平方米,体积390000立方米,洞体规模宏大,各种岩溶景观千姿百态,有七宫、三峡、二门、九曲百余景。地下暗河平稳流长,行船览胜,如入仙境。 本溪水洞目前是世界上最长的水上巡游洞窟之一。1994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巡游本溪水洞不仅可以饱览到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奇妙梦幻般的美景,同时您还可以获得很多有关洞窟科学方面的学问。岩溶洞窟,也叫喀斯特溶洞。喀斯特一词来源于南联盟(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原。因为那里的地貌景观奇妙,在石灰岩中有洞窟形成而引起科学家
2、的关注。此后,凡是美妙现象都称其为喀斯特。探讨这一对象的科学就叫喀斯特学及洞窟学。岩溶洞窟是在可溶性岩石特殊是碳酸盐岩类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岩层当中,由于水的长期溶解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界的水不是纯净水,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当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遇到石灰岩时,在石灰岩的裂隙中流淌就会发生碳酸化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因碳酸氢钙溶解于水,故而被水带走,久而久之,裂隙被溶蚀成洞窟。世界上最长的岩溶洞窟是美国肯塔基州的麻蒙洞群(犸猛洞群MamofhCaveSystem),该洞从1802年始勘测,历经180年才查清其长度为550Km。我国最长的岩溶洞窟是湖北省利川市的腾龙洞,长度为39.5Km。由于岩溶洞窟景观奇妙,
3、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极其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我国已有200多个岩溶洞窟开发建设成为巡游洞窟,供游人参观巡游。其中,浙江的瑶琳洞、河南的鸡冠洞、广东的蟠龙洞、四川的芙蓉洞、贵州的织金洞、广西的冠岩、北京的石花洞和辽宁的本溪水洞.他们在开发建设过程当中,在不同阶段,都引入了洞窟科学探讨,提高了旅游洞窟的科学品位。各位挚友,您可能走遍了祖国各地,也曾参观巡游过许很多多知名的旅游洞窟。今日参观巡游本溪水洞,您肯定会感到还是本溪水洞美。每个旅游洞窟都有他独具特色的精致景观,而水洞的九曲银河恰是其精致景观当中的精髓。地下暗河曲折,河水终年流淌不竭,每昼夜流量可达五千万立方米。这些水是从哪来的呢?通过示踪试验以
4、及同位素水文学的探讨,现已证明其水的来源有三部分:一是源于汤河水的干脆补给;二是来源于汤河河床覆盖层下的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岩溶水补给;三是来源于水洞西岸分布的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岩溶水补给。这三部分的水汇入水洞地下暗河之后,分别从银波洞(东支洞)蟠龙洞(西支洞潜流洞)排泄于太子河。九曲银河是暗河的下游段,即从洞到源头长度为2320m,其平均水深2m,最深达7m,水温保持在7-12,据水质简分析和全分析成果证明其水质为优质饮用水。中国地质学会洞窟探讨会会长朱学稳教授曾于1996年初到水洞考察,他说他所见过的国内外大大小小的暗河,都有砂和砾石沉积物,怎么水洞暗河却不见砂和砾石的踪影。只有一种
5、灰色的粉砂质粘土沉积呢!他认为暗河河床没有砾石沉积物,这是本溪水洞的奇妙之一。使他从不行理解以引起了极大的爱好和特殊的关注,后经探讨结果得知缘由有三:一是,在上游段没有大型入水洞口。假如汤河水的补给为集中流入式,则在上游段必有大型的流入型洞窟发育,存在较大的流入洞口。在水洞的下游段也就会有砂、砾石沉积的积累了。因为下游段仅有粉砂质粘土沉积物的事实,说明汤河补给区内的河床和岸边,都不会有被冲积层所埋藏的大型流入洞存在。二是,作为一条岩溶地下河道来说,水洞的发育受到石灰岩含水层中的火成岩脉岩的干扰与阻隔,好像一堵脉岩高墙筑成的筛子一般,不准砂、砾石通过。三是,暗河水力坡度极缓,仅有1.5%,流速甚
6、低。不能使砂和砾石搬运到暗河的下游段。持续暗洞是暗河的上游段,是从源头洞到汤河入渗点这段长约3Km的尚待开发的暗洞。各位挚友!当您乘着游船向一个完全生疏的地下洞道进发时,您会被神话般的奇异景色所沉醉。现在我向挚友们介绍一下本溪水洞的其次个奇妙。这还是前面所提到过的那位洞窟探讨会会长朱学稳教授1996年初在水洞考察时提出的问题。水洞洞口的规模为什么这么大?这也是他在国内外所见到的地下暗河岩溶洞窟所不同之处。一般来讲,全部的地下河溶洞都是入水口较大,出水口较小,可是本溪水洞是入水口看不到,出水口又挺大,这当然是个迷了。经过1996年对本溪水洞的科学探讨,这一问题也得到了圆满地说明。原来大家目前所看
7、到的洞口,并非是原始的出水洞口,而是由于太子河的侧向侵蚀作用将水洞侧蚀掉其间的一段,这一般长度大约800m。因为太子河属于古老的上层遗留河,平面形态呈蛇曲状,所以它的侵蚀作用的实力特殊强,完全有实力把水洞拦腰吃掉800m。在水洞口的西北方向上大约800m远处的燕丹亭下,有一个洞窟,其洞口被太子河沉没,这个水下洞窟原本应与水洞相连,由于太子河的侧蚀作用吃掉了这一段,使水洞成为断头洞,因此水洞洞口并非原始洞口,而是洞的中间一部分,所以洞口就显得特别大,高达5.75m。关于水洞暗河不见较大入水洞口的说明,依据1996年的探讨成果得知,水洞暗河的补给是以地表水汤河为主,属于侧向输入类型暗河。但我国南方
8、的侧向输入型的地下暗河均是地表水的集中流入,即向含水层的点状灌入式补给。因而有极其重要的流入型洞窟发育,就是有较大的入水洞口。而本溪水洞暗河虽获汤河补给,但并非是集中流入式,而是分散入渗式,因而没有重要的流入型洞窟发育,也就没有较大的入水洞口了。本溪水洞的这一特异现象,为地下河洞窟发育的系统演化理论增加了新的深化模式本溪水洞模式即分散入渗式的侧向输入类型。岩溶洞窟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潜水洞阶段、中期的地下水位洞、半充水洞阶段和晚期的完全脱离地下水位的早洞(又称化石洞)阶段。本溪水洞正处于中期阶段,即地下水位洞窟(半充水)发育阶段。而洞中西侧的旱洞已进入晚期的化石洞阶段,而洞口东侧
9、的银波洞则仍处于早期的充水洞发育阶段。水洞发育的初期,是在距今40-50万年以前的中更新世的早期,汤河水的入渗水流在进入汤河太子河间地段呈条带分布的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之后,由于在其下游方向上存在较厚的石炭二叠系砂页岩层,是不透水层,受其影响而使岩溶水集中运动。在裂隙潜流条件下的岩渗作用应以溶蚀为主。此时水洞全充水,始终持续到距今约3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的中期,形成了水洞雏形。水洞历经了全充水之后,不断扩大洞道,特殊是太子河的不断下切和排泄基础面的不断降低,加上古气候的影响,在距今约20-30万年时,水洞进入了半充水状态的地下水位洞窟阶段,形成了暗河。当地下河洞道完全地或季节性地脱离全充水状态之后,
10、在地层平缓、岩性懦弱、机构破裂剧烈的地段就产生了倒塌作用,从而使洞体的空间快速增大,其洞顶的高度可达32m,是含水层地下水位从未达到过的高度。另外,在距今约20-25万年左右时,地表水不断地向地下渗透的水流也起先在洞顶、洞壁活动,从而产生了最古老的以钟乳石为主的次生化系沉积物。在距今大约12-14万年之间,长期排水的主洞口脱离了水流而成为干洞口。今日的旱洞发育成新的排水口,此期间形成了6-7m厚的粉砂质粘土冲积层,并堵塞了洞窟较低矮的地段。在晚更新世的中晚期,由于太子河水位持续下降的驱动,使水洞东侧的银波洞成为新的排泄口,西侧的旱洞成为干洞,不再排水。全新世以来,洞口西侧的旱洞形成地下潜流,干
11、脆在太子河侵蚀岸边以泉的形式排出。近一万年来,水洞次生化学沉积作用在洞窟入渗相对有利的地段,形成了很多石钟乳、钙板和壁流石类的沉积物。水洞的年龄关于水洞的形成年头有过多种说法或推想:其一,水洞形成年头约几亿年;其二,水洞形成年头约几千万年;其三,水洞形成年头约数百万年;其四,水洞形成年头约亿万年等等不同的推想。其实水洞的形成年头并没有那么久远,据1996年本溪水洞洞窟科研成果已经精确地告知我们,水洞起先发育于距今40-50万年前的第四纪中更新世的早中期,经过裂隙充水和洞道扩大,形成了水洞的雏形。在距今20-25万年的中更新世的晚期,形成了今日这样的地下暗河。当您巡游了水洞之后,肯定很想知道水洞
12、是怎么形成的,现在简要地向您介绍一下本溪水洞的成因:水洞的成因,依据1996年最新的权威性的探讨成果得知它有三个基本有利条件:一是水洞发育在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石灰岩当中,该石灰岩层是可溶性岩层,它呈条带状分布在太子河和汤河的河间地带。二是这里的断层、常理裂隙特殊发育见有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和北东向四组断裂构造。其中东西向的F1断层几乎与水洞的延展方向一样。断裂构造破坏了岩石的完整性,同时也是地下水在其中运移的通道。三是在石灰岩裂隙中流淌的水,是由汤河水补给的,它具有很强的溶蚀实力。由于上述条件并存于水洞地区,汤河水在石灰岩层里流淌,经过几十万年的溶蚀、倒塌作用,最终形成了本溪水洞大型地下暗河
13、型岩溶洞窟。次生化学沉积当洞窟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而上升,全部或部分脱离了地下水位后,它就接受地表渗流水的作用。其渗流水在石灰岩的裂隙运移的过程中发生了碳酸化反应。石灰岩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与碳酸钙反应结果,生成碳酸氢钙,因碳酸氢钙溶解于水,它便随渗流水接着往下渗透。这样裂隙不断被溶蚀而加大。假如这种含有碳酸氢钙的水(又称岩溶水)从洞窟的洞顶或侧壁上的裂隙渗出时,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变更,使其部分水份蒸发,结果重新在洞顶或侧壁形成碳酸钙结晶,这即是次生化学沉积物。从洞顶向下生长的,呈钟乳状或圆锥状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称为石钟乳在地面从下往上长的呈笋状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称为石笋。石钟乳与
14、石笋上下连接起来的称为石柱。在侧壁上形成的形态如帏幕一样的称为石幔。水洞洞窟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类型较为简洁。但在某种意义上它具有特别的地位和独具匠心的特色。在洞顶、洞壁和河岸两侧平台上所形成的各种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旗、石盾、流石坝、钙板和石花等等。它们有的是由重力水沉积,形成的滴石类和流石类,也有的是由非重力水沉积而成的。1、鹅管:这是石钟乳的最初形态,属滴石类,在国外称麦杆状钟乳石,它的直径与水滴一样大小。2、石盾:这是因为它呈园盘状的盾形板石而得名。它是一种特别的裂隙性水流形成的。3、石笋:是由滴水作用形成的,因其形呈笋状而得名。4、石柱:是石钟乳与石笋上下连接起来呈柱形而得名。5
15、、斜塔:这是一根歪斜的石笋。这根石笋原本是直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的,因地下河水冲刷土层使台地坍塌,石笋也就倾斜了。据测定,这根石笋高3.5m,生长年龄在距今7.97万年至2.79万年之间,经验了5.18万年,其生长速度为每4年长6.76cm。6、钟乳石吊石柱:它原是一根石柱,直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后因地下河水把土层冲走,使石柱悬挂在洞顶而成。7、石幔:洞壁上的石幔,是沿洞壁裂隙由连绵不断的片状流水所形成的幔状沉积物而得名。8、石瀑布:是连绵不断的片状流水所形成的瀑布状的沉积物而得名。9、悬石盘:底盘呈水平状盖板,中心有后生的鹅管,边缘有裙状流石或石钟乳。它们原来是小型石柱,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其
16、底盘盖立台面土层上。后因地下河水将其基座上土层冲刷掉,使带有底盘的小石柱悬空而得此名。10、北极宫:是洞中最大的一个呈厅堂状的洞道,高32m,宽50m,面积为3768.75平方米。如此雄伟的洞道主要是由于洞顶的岩层块状倒塌,使洞体空间增大所致。11、昆仑映雪又名大雪山:是水洞中最大型的列队式堆状石笋,它的形成主要受脉岩的影响。地壳深处的岩浆由于侵入到马家沟组石灰岩层中的裂隙里边,形成隔水层,对水洞的发育会起阻碍作用,并对洞道延长的位置也有限制作用。洞顶呈暗褐色的条带就是脉岩,它沿东西向分布,因脉岩不透水,地下河受阻。要穿过脉岩就得花费更大的能量,这样对脉岩四周的岩石就有更大的破坏,产生块状倒塌
17、,使倒塌下来的岩块沿东西向呈列队式展布。后来由于包气带水流沿灰岩与脉岩的边界集中渗入,在其岩块上形成钙板,故沿分界线形成列队式的大石笋。12、玉象戏水、太白神笔、天生桥.水洞最古老的钟乳石是玉皇宫右岸距水面约18m的高台上小石笋的年龄最老,才十四万五千岁,还不到万万岁。洞窟生物一般在洞窟中的动物可分三种:一是真洞窟动物。这种动物只能在洞窟中生活,离开洞窟环境在洞外就失去了生存的实力。具代表性的此类动物有:盲鱼、盲鳅、蜘蛛和蚰蜒等。这类动物以眼睛明显退化或消逝,有特别的感应器官,缺乏色素,代谢较低,生长缓慢,繁殖实力差而寿命很长为其特征。二是洞窟动物。这类动物的眼睛和体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基本上能适应洞窟生活和繁衍后代。三是拟洞窟动物。这类动物具有喜洞性,是一些暂居及季节性回洞内生活的动物。水洞的洞窟生物目前在洞中发觉的洞窟动物主要有:蝙幅、灶,这些动物多是从洞外迁入暂居的,或是在洞内已经适应了洞窟生马、马陆、蛾等。在地下河中见有鱼(白漂鱼)、虾和河蚌等。从动物的眼睛和体色等器官没有明显改变可以看出活环境而未达到遗传变异的拟洞洞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