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文化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2421222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程文化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课程文化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文化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文化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语文课程文化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 董存菲作者简介:董禧菲,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上海200062)。原发信息:全球教育展望(沪)2016年第201612期 第43-52页内容提要:社会转型令语文课程面临纵向的民族文化价值选择,横向 的东西文化价值冲突。我们需从文化学、社会学等多视域 审视语文课程,建构课程文化理论模型。尝试传统课程文 化寻根,国际课程文化理解,本土课程文化生成的语文课 程文化自觉。借鉴西方跨文化交际能力养成、体验性文化 学习观以及文化回应教学法。语文/课程文化/研究模型/创新实践期刊名称:高中语文教与学复印期号:2017年04期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导致多元价值的混乱,原有的

2、价值规范显得苍白 乏力,正影响着中小学生人格价值的建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语文 课程范畴的践行尚需深入探索。同时,全球化、信息化传播的西方价值理 念,也给语文课程带来文化层面的焦虑和困惑。如东方文化传统强调尊重 权威、服从集体、遵守道德的社会本位教育价值和西方文化强调个性自由 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教师要建构环境和气氛,有效设计引领学生亲历过 程。再次,网络时代的社会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虚拟性、符号性的特 点。语文课程研制和实施者不仅要与时俱进,认识其特性和利弊,而且要 赋予课程以时代特征。(五)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视域的语文课程.语言学视域的语文课程内容语言学从语言的本质功能出发,认为

3、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 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9汉字特 有的象形性和平面结构赋予汉字极强的表意性,其所蕴含的深层意念,体 现了其文化功能,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汉语言文字与 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关注事物间的关系、追求对事物 的整体把握。这种横向思维方式表达在构词上可见一斑,如,所有带轮子 的交通工具都称为车:人力驱动的自行车、三轮车;电油驱动的汽 车、出租车、助动车、有轨电车、公共汽车,基于网络技术预约的车称快 车、专车、顺风车。语言文学那么是文化最集中的表达,

4、是对经验世界的情 绪表达。它将世间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浓缩于纸间,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文 化。1 .心理学视域的语文课程学习心理学认为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的,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 的。它始终是个过程:从思维向言语的运动和从言语向思维的运动。10 学生识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各有不同的心理轨迹,且由于语文学习 准备、学习兴趣、智能结构和学习风格的差异,影响其学习速度和成效。3教育学课程论视域的语文课程性质课程论认为:从历史渊源看,语文课程是以学习言语为主要活动的语 言课程;从存在价值看,语文课程是以学习本民族文化为主要目的的人文 课程。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学

5、科定位决定了课程的文化特性语文课程隶属教育文化子系统,受文化 的制约;语文课程又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传播主流文化,因此,它具 有传递、传播、更新文化的功能。改革开放近40年来,围绕语文课程的种种讨论:语文性质、大语文 观、语文课的语文味、真语文、读经班无一不是语文课程的 文化现象。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课程论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精准 认识语文课程的文化属性及其学习规律,细化学科素养内容框架及养成途 径。三、语文课程文化建构语文课程如何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继中华文化?如何改变传 统语文教育片面强调群体价值而忽视个体价值,培养社会需求的创新人 才?语文课程文化创新,其过程是漫长而艰巨的。

6、(-)语文课程文化理论建模依托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语言学的学理依据,探索语 文课程文化自觉,生本钱土语文课程文化既内涵中国民族文化,又具有现代课程水平。这是理论研究的思路。语文课程的文化特色渗透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教材、教学和评价文化之中。其理论研究模型详见图4。费孝通先生用文化自觉”一词,指明了中国文化研究和创新的路 径。就语文课程文化自觉而言,首先,要自觉我国语文课程文化的优势和 弱点。其次,对传统语文课程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使之更新和开展。再 次,须了解教育兴旺国家母语课程文化语境,参与国际母语课程文化的研 究和交流,使中国语文课程文化成为世界母语课程文化开展趋势不可或缺 的

7、要素。语文课程文化自觉的基本途径就是:传统课程文化寻根、国际课 程文化理解、本土课程文化生成。这三条途径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 都是朝着课程文化自觉的目标迈进。11.传统语文课程文化寻根我国语文课程有着110多年的历史,它根植于中国的土壤,与古老文 明、传统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课程所传播的文化积淀,必然会夹杂 着一些陈腐的旧质,有必要厘正显现民族特质的文化精髓。同时,我国语 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实施都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其名称的更迭:读 经一国文一国语一语文;领域的分合:近代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 作的分与合;课程标准、教材、课堂教学和评价无不投射着自身独有的文 化特点。梳理我国语

8、文课程文化开展的脉络、取舍并达成文化认同,从而 为当下语文课程文化建设提供根基性的支撑。1 .国际母语课程文化理解语文课程文化建设必须认识、理解不同国家母语课程的文化差异,诸 如课程标准的文化目标和内容、教科书选文的文化构成、课堂教学的策 略、课程评价的导向等。认识和理解这种文化差异所表达的不同思维方 式,蕴含着的不同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念。基于多元文化观、本土化研究 意识,借鉴国外母语课程文化内容和实施路径。2 .本土语文课程文化生成遵循语文课程文化开展的规律进行传统课程文化与现代课程文化、外 来母语课程文化与本国语文课程文化的整合。通过本土化的反思和实践探 索,最终生成满足时代开展需求、适应

9、社会转型环境的本土语文课程文化 既内涵中国民族文化,又具有现代课程水平。(二)语文课程文化实践语文课程文化践行需完成课程标准的文化定位和实践蓝图、课程与教 材内容的文化选择与合理呈现、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文化认识及践行思路等 系统规划。3 .跨文化交际能力西方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ICC )理论模型,强调在语言课程中实 现知识、技能、策略、文化和情感等教学目标。英国杜伦大学教授Byram 博士认为:他文化知识、我文化知识、解读和联系的技能、发现和互动的 技能、对他人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作出价值判断,并对自身持保存态 度。语言能力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12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对待不同文 化的态度、知识、

10、技能和文化批评意识。该研究并非针对母语教育,但其 对语言课程中文化能力的解读对我国语文课程文化践行有启迪。4 .体验性文化学习在听说读写语文分项学习中渗透文化意识、融合文化教学,这既是我 国社会转型和变迁对语文课程的特殊需求,也是核心素养文化模块的实践 思路。语文课程中的文化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结果是语文课程文 化研究的全新命题。西方倡导的体验性文化学习理论值得借鉴。该流派提 出文化养成学习中文化知识框架包括四个方面(见图5内圆):(1)理解内容(know about)学生需掌握事实、数据、文化 产品知识、实践、文化观等文化信息,简称信息。(2 )理解方法(know how ) 学生习得行为

11、、活动、技能, 说、触摸、看或其他形式干什么”的文化实践,简称实践。(3 )理解原因(know why )学生理解观念、信仰、价值观、 态度等文化构成或文化观念,简称观念。(4 )自我意识(know oneself) 学生关注自己的价值观、评 价、感情、提出问题、产生反响、思想、主张等自身文化价值。作为文化 体验的中心,它涉及的是文化自知(self-awareness )。13简称自 知。体验性文化学习,一般经历参与(participation )、描述(description )、阐释(interpretation )和反响(response )四个阶段(见图5外圈)。经由这四个阶段的循环,

12、学生从一个体验活动进入另一 个活动,逐渐走近学习对象、掌握所学文化内容。从微观层面看,西方的 文化回应教学法(culturally responsiveteaching )运用不同种族学生的文化知识、先前经验、知识架构和表现风格,使学习经验更加切题、 更有效率,值得尝试。课程文化是一个国家为培养社会个体而创造的规范文化。14语文课 程文化建设需正确认识本国语文课程文化开展的现实需求、探索其开展的 一般规律;前瞻性地把握国际母语课程文化开展趋势。多学科视域融合研 究,有助于我们精准认识语文课程文化本质特性,厘清系统结构要素。借 鉴国外语言课程文化学习内容和教学策略,探索本土文化学习路径。语文 课

13、程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我国中小学生学科素养养成的时代命题,艰巨 且急迫。参考 Patrick R.Moran.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s inPracticeM.Cengage Learning,2015:19,34-36.的个人本位教育价值之间的观念冲击。上述纵向的民族文化价值选择,横向的东西文化价值冲突,是我国语文课程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面临的时代 挑战。一、研究概述从中国学生开展核心素养框架看,语文课程文化研究主要应对夯 实文化基础”问题,即架构语文课程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三 要素的目标和内容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路径方式。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 养描述(

14、高中语文课标讨论稿附录局部)看,语文课程文化研究要弥补 文化理解与传承局部的理据和实施的空白。(-)研究内容和方法目前,我国语文课程领域课程文化研究相对薄弱。以语文and 文化语文and价值取向语文and价值观为主题词,在中国期 刊全文数据库(CNKI)上检索,近30年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 法全球教育展望语文建设和语文学习五本刊物(简称五 刊)上发表的文章,筛选出(除大学语文教育)相关论文仅172篇,平 均每本刊物每一年发文不到2篇。这172篇文章涉及语文课程性质与目标 文化、语文教材文化、语文教学文化、语文课程评价文化和海外语文课程 文化五大主题(见图1)。其中,尤以教学文化主题篇数最多(6

15、3篇,占36.63% ),其次为语 文教材文化(59篇,占34.30% ),海外语文课程文化研究最稀缺(8篇,占4.65% )o从研究方法看,主要运用思辨研究:理论思辨、历史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剖析理论、解读历史、阐述观点。实证研究的方式 在教材主题研究中相对较多,共8篇,占教材研究总量的13.56% (见表 DoII(二)研究现状及归因由于文化学、社会学研究相较于其他传统学科,还是准学科、新兴学 科。在中国,文化研究更是处于投石问路的探索阶段。1语文课程虽有 110多年的历史,但现代语文课程理论研究积淀不厚。三门学科自身的理 论建构尚待完善,其交界处的语文课程文化研究恰似雾里看花,尤为艰

16、难。由于学界对语文课程文化的定义未有共识,且拘于课程论视域研 究课程文化,限于语文课程论讨论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和评价文化。这 类研究往往管中窥豹、裹足于语文课程与文化的关系,无法深究。上述 主、客观因素造成了现有研究成果呈散点式、浅层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 期语文课程文化自觉和创新的理论与实践需求。这也是社会各界质疑语文 课程、学生难爱语文的症结。可见,无论是中国学生开展核心素养的人文底蕴要素,抑或语文 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理解与传承要素,所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原点是 语文课程文化理论建构。二、语文课程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关于语文课程,不同学科视域关注的焦点、预设的命题、采用的研究 方法是有差异的。

17、这些学科研究的视域差异,极大丰富了语文课程研究的 理论基础。本研究以文化学、社会学为理论基础,以文化学、社会学、心 理学、语言学跨学科方法论为参照坐标,以语文课程为方法论的具体应用 领域,构建我国语文课程文化原理。立足改革实践,探索语文课程价值文 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整体研究思路,探索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 语文课程文化创新开展的路径。(-)文化学、社会学的文化内涵研究文化学认为,狭义的文化是指一定人群中人们所共享的价值观、态度 倾向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行为方式。2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语言是人类 创造、习得、传承的一种非物质文化现象。社会学者运用类型学分组归 类的方法,提出符号、价值观、规范

18、、制约、物质文化是文化的构成要素 4o横向、纵向和空间是文化结构考察的三个视角。文化学和社会学都认 同:文化是人为的,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和传递,具有承继性。人们往往 为了JII页应历史处境和社会信念,调整已有经验和知识以改造和创新文化。文化学、社会学有关文化概念、特性、结构研究,给予我们诸多启Uo1 .语文课程文化作为文化载体、文化形式,具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 语文课程所表达的我国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语文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其涉及的是语文课程对文化的选择问题:传承什么和怎样传承。前者是语 文课程文化的核心问题,蕴含着课程的文化特质,标志着语文课程文化发 展的方向。2 .语文课程文化要素,从对象

19、看,有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语文知识 文化;从课程的视角看,有课程目标文化、内容文化、课程实施文化;从 表现的方式看,有显性文化、隐性文化;从表现性质看,有积极文化、消 极文化;从存在方式看,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借鉴社会学 文化要素观,语文课程文化要素包括:(1)语文课程价值观指语文课程所传递的汉民族文化价值观, 以及语文课程本身所表现出的现代课程价值观。(2 )语文课程符号是指语文课程蕴含着文化价值和思想的意 义体系,如语言符号、人类文化符号;二是指语文课程本身的符号系统: 课程理论、学科知识、教学语言、其他象征符号如教科书课文中指意的气 泡图和学习伙伴图像等。(3 )语文课程规范

20、主要指语文课程指导标准、实施规范,是有 效开展语文课程活动的保障系统,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 准。(4 )语文课程传统一指语文教育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合,也是语 文教育理性思维的成果,如语文课程政策、内容、课堂教与学、师生关系 习俗等。(5 )语文课程物质设施是语文课程实施的载体,如教室、图书 馆等内部设施和布置,语文教材、iPad学具等课程实施媒体。语文课程文化诸要素是语文课程价值观的不同形式、层次、角度的再 现。结构与要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用静态的方式初识语文课程文化,但语 文课程文化并不等同于五因素的叠加。(二)文化社会学的文化现象研究随着社会学的开展,文化社会学(cultura

21、l sociology )研究独辟蹊 径,聚焦文化产生、开展特殊规律与社会作用。中国科学院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一书中,提出了以历史科学可划分为自然科学史和人类科 学史两个方面为据,归类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为两大类别(见下页表 2)0II该分类全面涵盖了语文课程自身以及教科书课文呈现的文化诸现象, 且解释了各种文化现象的内在联系。为梳理语文课程范畴的文化现象,建 构文化素养的内容要素提供了重要的分析理据。(三)文化学的文化全球化与文化认同观.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主要指价值、观念、伦理的全球化。如全球意识、网络 文化、生态文化、消费文化、群众文化、现代化理念,这些文化观念和文 化现象,是全球性的,并

22、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和共识,这种文化的内容和 认同表现出的一致性就是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实质是全球文化的整 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处和整体和谐。当今世界,美国等经济兴旺的西方国家凭借在经济、技术、科学和规范等方面的先发优势,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建构以自己为中心的文化霸 权,对各民族文化产生很大的冲击和威胁一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西方 文化的严峻挑战。如美国大片、苹果手机、谷歌眼镜、肯德基、麦当劳、 圣诞节、万圣节等外来文化越来越多地充满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而中国 传统文化日渐淡化、褪色。文化全球化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文化认同危 机。1 .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指一群人由于提供了共同的历史传统、习惯规范及无

23、数的 集体记忆所产生出来的认同感。刀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两个 层面,它们构成了公民对国家忠诚的感情。其中,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 起始与结果。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革命年代形成并开展的价值观集体 主义、理想主义、大公无私等在市场化、商品化、个人主义价值观面前便 显得苍白无力。旧有的主流文化沿用丰富的革命词汇、空洞的政治说教、 指令性的语言方式,逐渐丧失接受群体。能解读并引领高度商品化社会的 新文化建设跟不上社会转型的节奏,无法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缺席 并失语。恰在此时,全球化裹挟着西方消费文化、个人主义乘虚而入,苦 苦寻觅自我认同方式的人们,饥不择食地全盘接纳。再添上网络的传播

24、、 提供途径,消费就成了这个时代中国人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的主要形式,消费主义、个人主义文化就这样逐渐拥有了话语权。文化全球化和文化认同原理有助于我们洞察语文课程面临的时代难 题,反思传统文化、包容和借鉴外来文化。文化全球化和文化认同原理启 示我们:语言、传统、学校教育等转变与认同,就是行塑学生的文化认 同。语文课程在族群或民族文化认同过程中责任重大。在多元文化、多元 价值理念被广泛接受,个人自由选择得到推崇的时代,语文课程传承优秀 的中华民族文化,需改变简单粗暴的灌输方式。(四)社会学的个体社会化现代化与全球化是社会学社会变迁与开展的一个重要议题,全球文化 那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1.个体社

25、会化的内容社会学家认为:人的成长和发育可分为两个过程,自然成长和社会化 过程。前者的结果是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可塑造的生命有机体;后者的目的 是把自然人塑造成为一个社会人。文化学视域的文化认同的过程,在社会 学视域中就是社会化(socialization )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一个 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行为的人的过 程。即学习和传递一定的社会文化,学习做人的过程。8这是个体与社会 互动的过程,且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过程。学生个体社会化内容非常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方面(见图2)0语文课程文化学习重在行为规范的养成。(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学习与一定的文化模式联系在一

26、起的 吃饭、穿衣、走路、起居技能,如中国人用筷子进食。(2 )学习社会行为规范认同社会文化,尤其是价值观念的内 化;学习一定群体和社会成员的行为准那么。行为办事的规矩和方式,如法 律、法令等;待人接物的礼仪程序,如道德、风俗习惯等。(3 )确立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一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生活目标,即 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实现的具体目标。明确生活目标的过程总是和培养价 值观、人生观同步的。(4 )认识社会角色认识自己的地位和角色,学习、扮演并成为 社会认可的合格角色。如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班级的地位,与老师同学的 关系等。2.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以社会行为规范中的道德社 会化养成为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见图3 )。社会学社会化原理启迪我们:首先,社会化是每个学生成为社会人的 必经之路,文化素养作为个体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应遵循依从一 认同一信奉”的过程。语文课程的文化教育有别于语文知识教育,应倡导 体验式的学习且与学生个体社会化开展阶段吻合。其次,语文课程实施者 必须认识到:在文化素养养成的过程中,学生并非被动学习和遵从既定的 社会行为规范,他们甚至会挑战已有的社会行为规范。其实质往往是两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