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巴顿奇事电影优选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杰明·巴顿奇事电影优选观后感.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本杰明巴顿奇事电影优选观后感本杰明-;巴顿奇事电影优选观后感这是一篇向经典之作一一本杰明-;巴顿奇事(TheCuriousCaseOfBenjaminButton)致敬的手记。我不情愿将其称之为影评, 因为古义“评”字:有称其份量之释义,单一 “评”字拆分为“言”与“平”,恐怕我作为一位一般观众主观上能言,而客观之“平”只能尽力做 到。影片是否该列为经典佳作对此众说纷纭,只用一 “评”字概括前辈的呕心 沥血,难免有些浅薄与不妥,与各位交谈之时也更容易意见相左。再加本人水 平有限,故而不能称其为影评。交流之中并无孰对孰错的绝对之言,言过便罢 了,看客莫留心。相比方何评价,我们更应该先行致敬前辈的
2、作品。正文开始仕匕照原电影情节,此手记叙事的顺序有所改动。前方高能、大量 剧透,流量党慎入):影片的开篇设定在一间病房,除了心电仪的滴答声、电视机里嘈杂的新闻 播报,便是老黛西与其女卡罗琳的出场。镜头下的病房显得格外冷清,面对老黛西衰容的脸部特写和孱弱的呼吸 声,显得既没有生机,也不见盼望。因为这是一场一般到不能再一般的离别。暴风还在移动,护工也在一旁自顾劳累。似乎没有什么能因为老黛西的马 上离去而驻留足步。自然是,人也是。人生时带来的孤独,去时也不能作罢。本篇的故事就从老黛西的回忆以及卡罗琳翻开本杰明的日记本开始。而片中的回忆线索,被作者精心划分了四个层级,可谓精妙而又生动。此 处我们在后文
3、便详尽细说。老黛西的声音愈加微弱,却仍在坚持着想要告诉卡罗琳什么。当卡罗琳问“你怕么?”老黛西的答复显然让这场戏剧化的离别着上浓墨一 笔。也从此处开始了本片第一次对人生的质问,对于明天和将来,毕竟谁能预 料到福祸因果? 一切似乎有命运加持,又似乎让我们触手可及。画面直接从老黛西口中所述,将故事追溯到1918年新建的火车站。假如电影的开篇对白和环境都是为了将告辞的气氛进行渲染和加深,那接土、统治别人梦想的野心家心怀憎意。这一击,他读懂了和平与博爱。在本杰明飞速成长,身体愈发年轻之际。黛西的成长也随着躺在病床上的 老黛西对自己的回忆铺开,即第四个层级一一老黛西开始回忆自己的故事。黛西随着年龄的增长
4、,也变得漂亮性感,同时顺利参加了自己心心念念的 舞团,每天都在刻苦的训练中度过。也许是年轻时有大把好时间,黛西看起来 无忧无虑,也从未考虑过自己会有一天再次与本杰明相遇。而多年过去,在历经种种后,奎尼的亲生女儿早已长大成人与本杰明兄妹 相称,当年同奎尼一起抚养自己的养父,韦瑟斯先生也已故去。再次偶遇的黛 西也变得漂亮动人,性情也不再像儿时的那般简单、单纯。本杰明并不知道, 黛西早已从那个喜爱与他偷偷出海约会的少女,变成了如今喜爱读D. H.劳伦斯 的书的“成熟”女人,尽管在众人看起来D.H.劳伦斯离经叛道,但这让黛西从 中感受到刺激与新奇感。愈发年轻的本杰明在回到家乡时却感受到了令自己接 受不
5、了的变化,这让他难以适应。而在黛西眼中本杰明的变化也是巨大,同时也是单一的,她认为眼中的本 杰明只是愈发年轻愈发迷人。不幸的是因为一场车祸黛西的腿断成五截。自此黛西变得自卑,她不敢面 对自己心爱的本杰明,也不敢面对自己。在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又发生了,曾与本杰明宿醉的托马斯-;巴顿先生邀 请本杰明来到了自己的家,并告知其身世的真相。此时的托马斯逐渐年迈,尽 管发了战争财的他,也依旧感到孤独。财产再增加而余生再减少,孤独再增加 而笑面再减少。岁月终究冲刷不掉的是其一生对本杰明的内疚。这一切的一切 如同都出现的太忽然。本杰明不知道应该怎样面对眼前发生的所有。道斯先生的故事还在继续,年轻的道斯先生去区
6、遛狗,这一次他什么都 没有做,只是同往日一样的悠哉的溜着爱犬,却无故遭受雷劈,道斯先生很愤 慨,也很委屈,可他活了下来,他开始面对自己不幸的人生,也开始反思曾经 自己的贪心。本杰明和黛西终于第一次有了交集,这一惊人的变化又仿假设一次 雷击,令他们同时学会了面对与宽恕。无论是改变,还是伤痛。在夕阳余晖之下,本杰明和曾抛弃他的父亲托马斯,显得格外亲近温情。 而愈发年轻的儿子和愈发年迈的父亲的脸庞形成了鲜亮的比照。似乎在这一霎 那间,托马斯认识到了自己的自私与过失,可是这一切都已成为往事,他不知 道自己是否能够获得亲生儿子的原谅。托马斯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将自己最在 乎、倾注毕生心血的纽扣生意和整个家
7、族交付给了本杰明。托马斯面朝大海, 他能清晰地意识到愈发年轻的本杰明仍然没有旧疾得愈。但这一次托马斯却选 择了勇敢。他不再在乎累累世俗;也不再在乎旁人冷暖;甚至连毕生心血他都 可以倾囊相授。此刻的他想必愈发思念面前天国之上的爱妻,也更加愧对坐在 身后的儿子。而正在此时接连二三的噩耗传来,本杰明的养母,奎尼女士也已故去。让 人能够清楚记住的最后一句台词就是那句:“晚安,宝贝儿。”本杰明与常人的爱情不同,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选择一见钟情或者日久 生情,再或者早恋或者晚婚。而对于本杰明来说,少时却老态没法跟心爱的女 孩在一起,老时虽少态,可心智已不完全,爱人也已暮色苍黄、老态龙钟。对于本杰明来说可以
8、跟爱人在一起生活、能够追求自己的爱情是一种奢 侈,而他与黛西,那么是只能在人逢中年之际,在这个好生不易的交叉点上才能 相会。此处对于主人公本杰明与黛西的爱情,像极了充满奇幻色彩而又悲怆的 西方爱情故事。在与黛西相处的甜蜜恩爱的日子,本杰明和黛西朝着日渐年壮和衰老的两 个方向开展而去。逐渐的黛西也怀有身孕。本杰明终在黛西顺利产子后的某一 天,在黛西的询问之下,还是决定要离开这里。他意识到他与常人的不同,自己终有一天会变成黛西的负担。不知此时本杰明是否还能想起那些已故去的暑往寒来。是否想起了他没什么文化,却能教会他爱与自由、还能操持着整个家的奎 尼妈妈。是否想起了诵读莎士比亚的那个勤恳而浪漫的韦瑟
9、斯先生;是否也知道了 韦瑟斯先生曾对抱养襁褓中的他产生过忧虑?是否想起了带他迈向门外又教会他与孤独相处的oti先生。是否想起了带着忠犬教他弹琴、被他记混名字的卢梭夫人。是否想起了经常吹牛又爱赖工钱,但在临危关头却十分勇敢且教会他自由 与坚韧的迈克船长。是否想起了与他只能在很多个夜晚约会相见并已经成功穿越英吉利海峡的 伊丽莎白夫人。是否想起了曾经愧对自己的父亲。和连面都没有见过的生母。是否想起了第一次在牧师荒谬嬉笑中学会了走路。又或者他也会因衰老终有一天会将这些遗忘?本杰明无法用正常人的身份去生活,去陪伴自己的父母,以及他曾经的朋 友,甚至自己的挚爱。在此刻的他内心纷乱而又忧虑。他只有单独离去,
10、彷如 投身孤独是一桩的他理所应当承受的责任。他越过百脉山川,换了很多住宅与工作,他的身体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有 力。可他也终不能查找到自己的一处容身之所,也未查找到治愈良方。看着身 边的人接连老去。余生只能与时间作伴一起流逝。作为观影者,我们多盼望结局在此刻定格,惋惜,岁月没有永恒不变。最终的本杰明也没能逃过死亡,只不过这一切以奇幻的逆生长形式倒映了 一个一般人由老至少伴同由生至死的过程。黛西再婚后带着卡罗琳过着平凡的日子,而在某天外界送来了利本杰明的 消息。当黛西再次在赡养院中遇到了本杰明时,他已变成了孩童模样。自顾自 的弹奏着卢梭太太教会他的曲子。黛西觉察本杰明虽然是孩童身体,但却患上了痴呆
11、。性情也变得异常乖戾 黛西像慈母般悉心照料着本杰明,甚至有时她也许会忘了他们曾是恋人。又或者她从未忘过。因为世上确实仍有一字可以永恒。此时的镜头再切回老黛西的病床前,又从本杰明与老黛西的回忆线中跳 出,与之前医护通知的不太相同,飓风的来临似乎在加速推进着什么。回过神的卡罗琳也已得知了其生父就是本杰明的真相,一时间还难以置 信。看来大自然并没有按照人类的预测而行动。伴随着长鸣的警笛,孤独的病床,窗前振翅而过的蜂鸟,还有回忆的终 结,老黛西辞世了。蜂鸟是一个奇迹,而奎尼所相信的奇迹和迈克船长口中的奇迹,又都成为 了对本杰明的一生的一次新诠释。假如说最初本杰明活下来的奇迹,并不是多数人所盼望的那种奇
12、迹,那他 的逆生长和反自然能力是否能让人们对于时间倒流,以此逆转、弥补曾经的过 错充满了可行性,并让人在他的身上寄予了盼望和期待。比方影片刚刚开篇时先天失明的钟表匠“Mr. cake”倘假设时钟指针的顺逆是按照河图洛书推算的左旋为生、右旋为死而来一一 那人生本就是向死而生的一个过程,可战争却让人们背负了 “向生而死”的无 奈与辛酸。假如真的有一座钟能让时间逆转。是否黛西就可以早些与本杰明在 一起?是否本杰明拥有了可以选择自己出生与否的权利?是否可以免去战乱给人 们带去的苦痛?是否可以让同一片苍穹之下,不再有肤色和等级、地位的差异? 是否我们的教育和文明程度到达了学会尊重和包容的程度?又或者,是
13、否那些惨 受疾苦的人们可以少些不幸?此时如同又回到片中常出现的那句经典台词:“谁也不知道接下来毕竟会 怎样。”似乎冥冥中命运捆绑着我们,又似乎我们的歇斯底里不能够改变什 么,可偶然竟可觉察,在生活中一个小小的举动却牵扯了很多人的命运,我们 并不能掌握每个人的命运,但无论肤色人种,或你或我,或他,都在时时刻刻 扮演着别人生命中的过客。面对命运和他人,或许我们能做的,只有在有限的 生命中,心存敬畏与善意。在这个奇幻故事的最终。黛西仍在给老时少态的本杰明讲述着“老袋鼠与大神农的钟”。伴随着这个故事,黛西与本杰明将长眠于此。1985年4月4日,本杰明辞世。同样在历史上的4月4日,身为“美国黑人运动首领
14、”的马丁-;路德-;金 先生遭遇刺杀身亡。他如同用牺牲试图唤醒屡次在独立宣言中提及的“自 由、平等、民主。”践行者用勇敢开路,而不是将一切都寄盼望于命运与宗 教。真正让人感到可怕的,并非表象的一张皮囊,而是人们早已既定的“规 那么”与“正确”。无论黑人还是白人。而“Mr. cake”的逆时针指钟,也早已换成了没有指针的电子时钟。它将陪伴黛西与本杰明,还有那些尚有遗憾的人们,就此长眠。“5点之后,它会长美丽的后腿”而我最喜爱的两幕镜头中本杰明的模样。一位是无所畏惧的探险者本杰明。而另一位那么是少时老态的本杰明。假如有太多尚有遗憾的人寄予了时间倒流,重归一切的愿景一一那如同少 时老态的本杰明在用手
15、中的“美国大兵”的玩具在用这样温馨的画面告诉着我 们:世间并无奇幻。那时的本杰明虽体态老,心却仍是一颗童心。他也在践行 着从年轻到年老,从出生到死亡的自然规律,并无任何人们“所盼望的奇迹” 发生。假如这那么奇幻故事本就是一场梦,那本杰明似乎在用玩耍着玩具时 “biubiubiu”在告诉我们:梦该醒了。带走的,是故去的亲人不可复世,战壕 之上被摧毁的家园。在战争中也没有所谓的“赢家”。留下的,只有那些曾捍 和平的英雄们的无畏、人们对故去亲人的思念以及那些在很多种族斗争中牺牲 的先锋精神。这一切凝聚成了爱与和平。而在不幸中饱受苦痛折磨却侥幸存活 下来像“本杰明” 一样的人们,只能痛定思痛,愈发勇敢
16、。而电影的最终,观影者们也没能跟随本杰明的回忆,听道斯先生将七次雷 击的故事讲完。但无论是否将故事讲完,道斯先生仍然活着;无论我们是否相 信故事真如道斯先生所说的那般奇幻,道斯先生也依旧过着自己的生活。可能 道斯先生未讲完的故事,我们永久无法得知,也永久的提醒着我们一一正如奎 尼所说“你永久也不清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想起了韩寒在怦然心动的影评结尾处的一首诗:“有人住高楼,有 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千万种,浮云莫去求。斯人假设彩 虹,遇上方知有。”“爱与自由,向死而生”下来老黛西的这番回忆那么是为主人公本杰明的出场和降世埋下了精彩而又深沉 的铺垫。这也是影片在回忆叙事中,拉出
17、第一层级的回忆一一老黛西回忆父亲讲述 的故事。通过接下来镜头中画面出现的做旧纹理的“褶皱”感和复古色调的久 远感,以及回忆中人物声音的深沉与深邃,我们可以得知,老黛西的这些回忆 皆来自其父亲的口述。“Mr. cake”是整个南方最好的钟表匠,却因一战丧子,于是先天失明的 “Mr. cake”便将原本正常打造的时钟改变成了 “逆时针时钟”并将其公诸于 世。当众人在质疑“Mr. cake”的作品之时,通过他的解读明白其盼望“时间倒 流,重归一切”的寓意。而“Mr. cake”也从此消逝,正如片中所述没人知道他 身在何处。尽管先天失明,也无法阻断眼下的战争对他及家庭带来的伤痛。在此时影片直指战争改变
18、了每个人甚至每个家庭应有的自然命运。战争打破了人们原本的“轨迹”。为了生存与尊严,人们不得不选择战 斗,直面死亡;不得不将家园改成战壕碉堡,搁浅文明。而这一切最大的代价 便是累累白骨与哀嚎。惨痛之状,可见一斑。老黛西也并不知道,“Mr. cake”故事的一切是否和令自己羁绊一生的男主 “本杰明”有着必定关联。也许冥冥之中注定如此。而最重要的,是老黛西与 “Mr. cake”感同身受一一我们无力改变的除了生死,仍有遗憾。只是这座逆时 指钟的奇幻寓意,却在同样1918一个庆祝战争结束的夜晚,悄悄地映射在一处 平常人家的新生儿。画风一转,新奥尔良城的夜晚,街上充满了人们的欢呼声,夜空中的烟花 与熙熙
19、攘攘的星条旗之下,如同让汽车的鸣笛声响都夹带着秩序正在庆祝胜 利。烟花下的夜空也并不明朗,也许行人相互之间也看不清晰对方的模样,但 此时的他们,无论出身、地位、种族、肤色、痛哭还是欢笑,却都有一个共同 的特点,那就是对极其厌恶的战争的结束充满欣喜。在这里作者拉出了第二层级的回忆一一老黛西借助“本杰明的日记”回忆 着自己脑海中的本杰明。此时的镜头感鲜亮比照前一层级“父亲口述中的回 忆”,画面虽然依旧复古,可环境色调渐暖,人物声音也逐渐加实,去掉了做 旧纹理的“褶皱感”。明显老黛西这时的回忆都与自身经历有关,并且她能够 清晰地记得这些经年往事。慨叹不已,百感交集。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只有托马斯-
20、;巴顿与这时本应举国欢庆的画面似 乎格格不入,神色慌张的他正在赶往回家的途中,最终将身影匆忙纳入街边一 角的家门之中。在到家之后才觉察等待他的只有噩耗:爱妻难产,亲子怪相。 对于这样一个格外“美好”而特别的夜晚,显然对于托马斯来说却也是格外残 忍与倍感孤独的。在托马斯的爱妻临终之时,恳求托马斯给他们的儿子一处容身之所。(托马 斯显然并不知情为何妻子要在此时刻意强调为自己的亲生骨肉预备一处容身之 所,难道这对自己来说不是理所应当的吗?)在此时仍不能接受爱妻马上离自己 而去这一现实的他,只是应承的说了一句:“好的”。而妻子早在此时早就意 识到除了生母,很难有人可以接受这个特别的孩子。她在生命尽头之
21、际见到了 丈夫,就如同为这个特别美好的夜晚而降生的孩子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 -以母之名,为子续命。影片播放至此处往往被观影者们忽略了一条重要的线索,那就是托马斯对 爱妻的承诺是否兑现了?是否给了后文中的本杰明一处容身之所并确保他平安。 我们将在下文复原事情的真相。托马斯告辞爱妻后,正预备回头去看自己的亲生骨肉,而眼前的一切让他 惊愕失色。他与爱妻的骨肉竟是早衰的婴儿,浑身褶皱,衰老不堪,只有从体 型上才可以看得出这是一个婴儿。在不顾众人的劝说之下,托马斯严实的裹着儿子并径直跑到了河边。如同 他想将这眼前的一切,投河沉水,从此让这些自己不想接受的现实烟消云散。 他将自己的丧妻之痛和家门不幸
22、,都归结于这个外表不堪的“怪胎”所赐。亦 或者,他不知道该怎样养活这样一个孩子,不知道怎样让“主流社会”接纳他 的孩子,更不知道,这个孩子将来会给自己和家族带来何种处境。面对着重重 负担,他选择了躲避,放弃了勇敢。此时的影片又一次直接拷问人性,这如同看起来像一个社科命题又或是哲 学难题。面对这个体态丑陋的“怪胎”,也许人们的第一反响都会是惊吓,而后认 为表象带来的是不祥征兆,又或者是从心底里带来的恐惧。就像托马斯一样, 因为“怪胎”表象的特别,恐惧其带来现有生活的改变甚至破坏。人们是否有 真正关注生活中的“怪胎”,可是曾处于苦痛疾病之中?或者说本质上“怪胎” 与我们是否并没区别?他们是否也有喜
23、怒哀乐的情绪、善良正直的品质。又或者 这一切从根本上就与表象无关?只是人们由表象而生的无端揣测。而思来想去,怪胎们可有想过生来那么怪?可有想过以丑态示人?作者对于人 性与社会的拷问并没有至此结束,反而是刚刚渐入深度。似乎是巡警的哨声唤醒了托马斯对妻子离世前的承诺,也唤醒了人父心中 本有的慈善,在追逐中托马斯混入了人群并放缓了足步,来到了一处赡养院。 决定将骨肉遗弃于此。这里有一处前文提及过却不明朗的线索却在影片后半部 中直接点破一一托马斯是否履行了对妻子的承诺。托马斯毕竟是否在追逐之中,慌乱的随处遗弃了自己的骨肉,并未考虑过 自己对爱妻的承诺和这个怪胎孩子的安危?这时我们可以直接进入片中第二层
24、级的回忆中并觉察两处玄机。一处是1930年的感恩节,也就是本杰明初识小黛西之时。这一幕在赡养院 的门前被捕捉到。可以见到托马斯-;巴顿清晰本杰明的住处,且并非偶然经过 这里一一隔着马路的他将视线牢牢地锁在众人中的本杰明。托马斯先生也许出 于惭愧,也许出于背负承诺的压力,内心活动复杂的托马斯先生远远驻足观望 直至走神,最终司机提醒了走神的托马斯先生上车返程,才将这一幕镜头完 结。另一处那么是觉察本杰明与生父托马斯相认之时。托马斯有这样一句内疚而 又坚实的对话:“我向你母亲保证过,保证你会平平安安。”而此时的对白,更如同是对其故去爱妻所说:“我做到了让我们的孩子平 平安安。”让人不由的又想起来在托
25、马斯与爱妻生离死别之际的对话。我们并不知道托马斯是否早就了解负责赡养院日常的奎尼和韦瑟斯,并情 愿相信他们的善良能够接纳这个怪胎婴儿。从片中也可看出他并不认识这对黑 人夫妇,也并不知道他们的真实姓名。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没有在慌乱之 中随意遗弃了襁褓中的本杰明,他确信将怪胎遗弃在赡养院可以得到庇护。终 于守住了自己的底线与对亡妻的承诺。于是才有了方才父子相认之时,惭愧而 又消沉的一句:“我向你母亲保证过,保证你会平平安安。”同样在这个美好的夜晚,奎尼和韦瑟斯的生活也被襁褓中的一声啼哭打 破。假如说作者在之前的许多情节中奠定了拷问人性的难题,那在本杰明受到 奎尼和韦瑟斯的抱养庇护之后又再一次得
26、到深层次的释怀与升华。1918年一战结束后,众所周知由美国政府公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于 1862年之时已距离1918已有56年的光景,而对于二战后真正消除偏见,反对 种族隔离与轻视,争取民主权利的“美国黑人运动”开始那么还有37年。我们可以透过电影情节及历史背景中可以看到,1918的黑人在当时的社会 也许并未受到奴役,但却没有真正享受到应有的尊重与平等。时至今日,完全 消除种族轻视,人权平等也是一项世界性难题。片中的托马斯-;巴顿先生,无疑是一个地道且身家富有的白人。在他履行 对亡妻承诺之时,却将自己的怪胎孩子遗孤给一对黑人夫妇。此处有三点十分 耐人寻味,更像是作者对我们的提问。第一,尽管巴顿
27、先生可以确信这处赡养院能够给自己的孩子一处容身之 所,以此履行承诺,但他是否知道赡养院的负责人奎尼和韦瑟斯是一对黑人夫 妇?第二,本杰明的外表怪相,是否同时代表着当时社会很多的黑色肌肤?是否 在同样的土地之上、苍穹之下,仅仅因为如此的表象区别而受到轻视与不公?第三,在主流声音排斥异族的大环境下,巴顿先生为何给遗孤选择了这对 黑人夫妇?为何不能选择一对心地善良的白人夫妇遗孤?我们此处分成A1-3 一详解。A1:从前文中写到过,片中后续也证实过托马斯先生确定怪胎可以被赡养 院赡养,但他似乎并不认识奎尼与韦瑟斯夫妇。至少在遗孤之时,他知道且见 到了这一对黑人夫妇-刚预备出门的韦瑟斯惊到了在此遗孤的托
28、马斯。A2:本杰明的外表怪相,映射了许多黑色肌肤亦或生来带有怪疾之人在同 样的土地之上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他们也许终其一生,也只能通过“这一方小 小的窗口”来领会外面美好的世界。真正束缚住他们的并不是旧疾和灾难,反 而是世俗既定的规那么与每个人的眼色。A3:无论是巴顿先生预先就得知赡养院有一对善良的黑人夫妇,还是巴顿 先生只知道赡养院能够保证遗孤的平安,于此讨论都不再重要。至于为何没有 遗孤给一对白人夫妇?我更情愿相信是因为巴顿先生没有选择,哪怕是遗孤后, 他躲在屋角才得知了抱养他的亲生骨肉的人是一对黑人夫妇,他仍选择了相信 他们。为何是“相信” ?因为相比怪胎的安危,他更在乎对亡妻的承诺。而由
29、一 个身家显赫的白人遗孤给这对黑人夫妇,更是作者精妙的安排,又如同是作者 的自问自答。白人将自己的怪胎后人遗孤于黑人手中,又再一次通过影片像我 们传递着一种讯息,可以见到这是巴顿先生第一次面对事情的本质一一他相信 在异样的皮囊之下,也存在同自己甚至超越自己的包容与善良,但他却不敢面 对与接受,包括自己的儿子“本杰明”。那么巴顿先生是否代表着某一局部白 人心理状态的投影?他们也许心中认同黑人的存在,甚至曾经受到过他们的关心 与馈赠,但面对庞大的体制机器与嘈杂的主流社会声音,他们明显显得过于渺 小且无力。在主流声音认为黑色肌肤承载着的是罪责和肮脏之时,巴顿先生也 许清晰地知道,对自己的怪胎骨肉和不
30、被主流社会接纳的黑人种族,其本人无 力为其正名,更无力为其改变主流的看法与偏见。而这些假如处在一个相对健 全且平等的体制之下那么是恰恰可以尽量的消除这种轻视与不公,减少人们对肤 色异样或者特别群体的敌意。弃婴终于在奎尼的一再坚持下得到了容身之处,也有了自己的新名字-一 本杰明。在奎尼和韦瑟斯的抚养之下,本杰明日渐成长。此时画面又切入第一层级 的回忆之中,我们可以见到依旧是父亲口述的车站,而正如老黛西所说“那座 钟”也一直走着,年复一年。作者在此处再一次埋下线索,讲述着两个层级间 的回忆如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是听闻于父亲口述回忆,另一个自己与本杰明 的经历。也再一次令观影者加深了对命运与自然规律
31、不可抗拒的奇幻认知。在本杰明的童年时期,显然没有接受到应有的教育,而这让本杰明对身边 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尽管奎尼对怎样操持家事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生活智 慧,韦瑟斯也有着自己的勤劳和幽默,但谁都不知道该怎样告知本杰明他的身 世和他患有的疾病,更不知道除生存之外,该怎样关心本杰明成长。于是本杰明第一次有了自己人生之中的思考。有时,在母亲酣睡之时,迷茫的本杰明,也会将奎尼当做老师,提问问 题。在此作者借用本杰明的养母奎尼的话,道出了影片的主旨:“爱与自由, 向死而生”在每日枯燥而规律的生活中度过的本杰明,似乎对外面的世界日渐向往。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直到Oti先生的出现才打破了本杰明的循规蹈矩。O
32、ti先生在本杰明的眼中不同于生活中常见的人,与他所处的环境相比, Oti先生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本杰明心中他更像一个充满冒险精神的探险家, 自此这又是影响了本杰明的第二位人生导师。而不得不提到的又一处精彩的小情节,本杰明与Oti先生第一次出门并乘 坐电车。在Oti先生向本杰明讲述见闻之时,有三位白人小朋友向他们投向了好奇 和疑心的目光。按照观影者的上帝视角,自然觉得这三位小朋友好奇且畏惧早衰的本杰 明,但实际片中用oti先生作出鬼脸威吓三位小朋友作为乘车这一镜头的终 段,直接向观众讲明了三位白人小朋友真正好奇且畏惧的并不是一位惊奇的老 人,而是黑人oti。他们的视角不同于观影者,他们看到的只是一
33、个黑人带着 一个惊奇的老人与他们共乘一车。而三位小朋友的好奇与畏惧,也在质问着当 时的学校及家庭教育,是否充满着对黑人抑或对认知教育的误解?而作者再次借用片中人物的话表达了对肤色与人种,勇敢和孤独的见解。听过Oti先生的这一番话,本杰明似乎深受鼓舞,回应了 Oti先生一个充 满认同和向往的笑脸。这一次,本杰明又得到了成长。他觉察除了奎尼和韦瑟 斯之外,他还需要见识与师者。这是他第一次找到了一种莫名的归属,也是第 一次让他对生活充满向往。此后的本杰明,除了身体愈发年轻之外,他的经历、故事,让我们每一位 观影人感觉到一般的不能再一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如同我们置身其中,早 已忘记了这部电影的奇幻主
34、题。从初识让自己怦然心动的小黛西,与小黛西一起听富勒太太讲述的吉卜林 童话故事。又到本杰明听到奎尼与韦瑟斯有了自己的孩子,本杰明尝到了人生中第一 次失落的感觉,他并不知道他的妈妈怀了孩子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他既恐惧又 失落。当被富勒太太认为他是一个有恋童癖的怪老头时,又一次,让他感觉到无 从解释,失落由心而生。而在这时,作者的引入第三层次的回忆线又穿入了片中一一即是本杰明在 日记中回忆过一位共处过的老人道斯先生的奇幻经历。回忆中的回忆。“我跟你说过我曾被闪电击过7次吗?”道斯先生苍缓而详实的问到。此时的本杰明似乎并不太知道老人到底想对他说什么,也许老人认为只有 与他有过同样奇幻遭遇、感同身受的人
35、才能相信他说的话。也或许言语之中并 没有任何深意,他就是一个疯老头。但我们是不是可以猜想老人也同是这那么奇幻故事中的奇幻人物。雷击七次的故事让我们想起了圣经的前半部旧约中先知以利沙对 乃缗元帅的医治一- “约旦河里洗礼七次便治愈了大麻疯”,而偷偷索取酬劳 的基哈西及他的后人永生永世将患大麻疯。我们并不知道基哈西是否再因贪念 偷偷尝试过约旦河里的“七次洗礼”借此治愈大麻疯,也许不仅没能治愈,反 而又获上帝的“七次雷击”电刑。因为“上帝”惩治的是贪心。而七次雷击仍幸存的道斯只是获得宽恕的一员。一次恰逢暴风雨,年轻时的道斯先生想在暴雨来临之前修缮屋顶,想让自 己的屋顶能牢固的永久为自己遮风挡雨,而道
36、斯先生迟迟不肯从房顶下来,他 盼望将房顶修缮至万无一失,没想到上帝因他的贪心而动怒,雷击道斯,但他 却仍然活着。本杰明一直以为奎尼永久是自己的屋顶,而奎尼怀子的消息、,让 本杰明一时觉得同一个屋顶下,也许再容不下自己了。这一击,读懂了亲情与 成长。第二次年轻时的道斯为了与自己心爱的姑娘联络,刚刚将自己工整的书信 邮寄给姑娘,自己却迟迟不走想一直等候心上人的回信,又一次戏剧性的惨遭 雷击惩办,仍然没有死去。本杰明第一次怦然心动之际,恰恰在给小黛西“送 信的途中”,惨遭富勒太太误解,彷如雷击。这一击,读懂了爱情与世俗。在Oti先生与本杰明告辞后,除了跟着卢梭太太学琴之外,就是伴同道斯 先生去码头看
37、船。而此时道斯先生又讲了一次雷击的过去。年轻时的道斯不甘孤独与寂寞,闲来无事的时候就回田里去放牛,可他盼 望与自己的好伙伴朝夕相处,永不别离,而上天又一次雷击了道斯先生以示惩 戒。本杰明与oti先生还有卢梭太太共处的时间让他体会到了友情的重要与羁 绊,直至目送Oti先生在窗外远去的背影,卢梭太太躺在墓碑下永眠。本杰明 才感受到与朋友的相处总会迎来聚散,而孤独却一如既往。这一击,读懂了友 情与孤独。而此时镜头又从老黛西与本杰明的回忆线中跳出,电视中依旧报导着暴风 的详情。暴风之后,本杰明也终于要离家闯荡了,奎尼和韦瑟斯目送着本杰明离开 了家门。此后,偕同通过雇佣关系结识的迈克船长一同出海,做出了
38、人生之中第一 次的勇敢尝试,这是一次让本杰明深感奇异的体验,也令他体会到勇敢的品质 所带来的幸福和盼望。这里迈克船长的一番吹嘘,倒是让人想起冯骥才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也许 放在外文电影的手记中不那么应景,但却与作者借迈克传达的人生观有异曲同 工之处一一“大风可以吹起一大张白纸,却吹不走一只蝴蝶,生命的力量在于 不顺从。”还有第一次因为“偷袭珍宝港”事件将美国卷入二战后的亲历战争与生死 离别。而此时道斯先生出现,又一次讲述了自己的意外遭遇。年轻的道斯住在一 片安静的村庄,由于科技的开展,导致本来一辈子走不到的地方也可以通过汽 车抵达。可没想到由于道斯先生的野心与贪念,穿过了其他村庄的界线,由于 破坏了规那么,而再受惩戒。道斯依旧没有死。本杰明此时面对着战火硝烟,船 上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曾教会他追求自由的迈克船长也不复存在,他在夹缝中 赖以生存,并且开始了对于和平和自由的思考,也开始对那些想通过开拓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