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指导.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236605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指导.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双减”背景袂口何懒葡翻商羁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 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儿童青少年全面开展、健康成长。紧随其后出台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在“双减”政令把孩子更多时间还给家庭的背景下,切实 回应了减出来的时间去哪里、做什么等问题,为“双减”政策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1,彰显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推动家长更好履职、学校和社会更好引导和支持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成 为新时代教育改革需要思考的重要议题。本文就

2、“双减”背景下,保障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处理好的四种关系展开论 述,从家庭教育的现实困境出发,分析了其亟需做出的三个重要转变,为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供思 路。“双减”背景下,保障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厘清的四种重要关“双减”政策明确要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明晰家校育人责任”“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 身心健康成长”。因此,要回应“双减”育人要求,实现高质量育人,必须处理好学校课程育人和学校课后育人、家庭育人 和学校育人、学生全面开展和个性化开展、共同基础培养和个别化培养四种关系。(一)处理好学校课程育人和课后育人的关系“双减”既强调“大力提升教育教学

3、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也强调“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 求”。因此,推动“双减”落地,必须科学定位学校课程育人和课后育人的关系,优化学校教育课程结构,形成课程育人和 课后育人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学校育人新格局。教育部于2014年出台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的意见指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表达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 校教育教学的基本。课程育人那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归教育初心的基本行动路径,立足于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 必修基础课程,着力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招国家教育方针细化到课程教学目

4、标中,渗 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课程育人致力于实现教育价值的应然期待向教育功能实然存在的转变2,保障学生的全面开展 和共同基础3,却难以兼顾学生在学习进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性,需要通过课后育人来弥补4。课后育人, 又称课后服务,是依据学生和家长的现实需求,由学校提供的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根本目的,以培育兴趣爱好、 启发智力情感、提高综合能力为指向的放学后校内教育5。课后育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具有公益性、普惠性 等特征,能够保证教育的多样化供给,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开展需求,促进教育的公平性,其将成为课程育人的有 益延伸和必要补充,是落实“五育并举”、减负提质的有效渠道。

5、因此,“双减”背景下,处理好课程育人和课后育人的关系 是关键,基于学生全面开展与个性化开展的兼顾、学科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兼顾,明确分工,有所侧重,真正实现为 促进学生开展而教。(二)处理好家庭育人和学校育人的关系“双减”要求“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协同育人已成为教育开展的新趋势。然而,受到长期以来应试教 育思潮的影响,家校协同出现了双方责任边界模糊、职责不明的混乱现象,家庭教育“学校化”问题凸显,成为学校教 育的附庸,丧失了独立性、主体性和其所应承当的责任。“双减改革的

6、实施使得家庭育人的时空优势扩大,对重构家庭 育人和学校育人关系,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提出了新挑战。明晰家庭育人和学校育人的功能定位将成为突破挑战的 重要基础。家庭育人是教育的起点,是儿童青少年健康开展的基础,具有一定的扎根性和奠基性。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 家庭教育是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 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学校那么是育人的主阵地、主渠道和主课堂。学校育人是由经过专业训练和具有一 定教育经验的教师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的影响,教育内容由国家统一制定,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并 符合未成年人的特征,

7、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7。由此可见,学校育人和家庭育人各自优势突出,学校育人在知识 体系基础构建方面优势明显,而孩子的个性化开展那么需要家庭更多的引导和陪伴,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双减”政 策落地仅仅依靠学校和家庭发挥力量、各司其职尚缺乏够,需要进一步明确家校的定位和边界,协调好家校的“同心”“同 向”“同行”“同力”关系,构建科学的家校共育机制,发挥家庭和学校各自的教育优势,有效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三)处理好全面开展和个性化开展的关系“双减”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开展、健康成长”,同时强调“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 求:这就说明,“双减”改革的实施,必须处理好

8、孩子全面开展和个性化开展的关系。“人的全面开展和个性化成长”始终 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开展的价值追求,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促使每个受教育者的和谐开展8。2018年,习近平总 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首次完整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新时代 全面开展的内涵得以明确。而个性化开展那么是指全面开展的个性,即五育在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能够凸显个人价值。 全面开展和个性化开展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全面开展是个性化开展的基础,个性化开展那么是 在全面开展基础上,在兴趣爱好、性格、价值观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殊性9。然而实际教育中,面对教育评价的统一

9、标 准,常常顾此失彼,片面强调全面开展而忽略个性化开展。2020年全国基础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群众对于教师 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等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满意度相 对较低10,侧面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在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个性化开展目标的实现上仍存在缺乏。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家庭育人和课后育人创造了更多时间和空间,也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开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因此, 应把握“双减”带来的重要机遇,超越时空限制,利用丰富的家庭和社会资源,从不同方面、借助多样化渠道开展育人活 动,实现孩子全面开展和个性化开展的平衡。(四)处理好共同基础

10、培养和个别化培养的关系“双减”政策推动的校内减负、家庭育人责任提升的背景下,如何找到学生共同基础培养和个别化培养的支点也是教 育所面临的重要议题。共同基础是指每个学生在各个开展阶段所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形成的思想道德修养 11o共同基础培养并非要求学生均到达最高的学业水平,而是要求在一个教育阶段结束时每个学生应至少具备最基础 的知识和技能。个别化培养那么是要关注每个学生,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 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至少存在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 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

11、等九种智能,可以根据自身的智力倾向去开展这些智能12。 因此,每个人的智能开展都存在差异性,要尊重差异,加强个别化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能开展潜能。共同基础培养和个 别化培养同样是相辅相成的,共同基础培养是个别化培养的前提,个别化培养是共同基础培养的有益补充。然而,过往 以智育分数衡量学习效果、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孩子存在不切实际的期望等教育现象均违背了个体成长的差异性。“双减” 改革的实施,在把握减负带来的个别化教育契机,增加教育的选择性和多样性,推动差距教育转变为差异教育的同时, 切记要帮助孩子打好共同基础。学校层面,要严格遵循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开展各类课程,为孩子打好学业共同基础; 家庭层面

12、,那么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开展适时的家庭教育,帮助孩子开展好每个阶段所应开展出的技能,防止超 前教育,同时要利用特有的育人优势,注重因材施教,帮助孩子充分塑造社会能力,胜任未来学业,融入社会生活。二、“双减”政策背后家庭教育面临的三个转变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速度加快,传统的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深刻变化,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如功利 化倾向严重、与学校教育边界模糊、家庭教育缺失或贵任转移等。“双减”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明确了家庭教育的 主体责任和根本任务,过往的家庭教育模式难以应对,亟需重构家庭教育功能,加速传统功能的适应性转变。(一)实现成绩导向的功利化教育向促进孩子全面开展的转

13、变受时代背景影响,教育的功利化倾向突出,以培育社会开展所需人才为导向的教育重视孩子成才而忽视成人13, 家庭教育的关注点也往往落脚在孩子的学业成绩以及是否能够为社会开展所用,而忽略家庭教育最根本、最有效的德育 职能,背离了家庭教育的初衷。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近八成的四、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对自 己最关注的方面是学习情况,而仅有一成左右的四、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对自己最关注的方面是兴趣爱好或特长和心理 状况14。家庭的错误育人理念将育人目标窄化为孩子的单维开展,将家庭教育过程窄化为批改作业、功课辅导,使得 家庭育人成为学校育人的重复和延伸,导致其功能错位、职责缺失。长远来看,势

14、必造成促进孩子全面开展的育人目标 落空。“双减”政策的实施强调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家庭 过去成绩驱动式的教育理念终将与时代要求背道而驰,阻碍孩子的开展;只有转变理念,充分理解全面开展的内涵和价 值,把握住“双减”为家庭教育所赢得的时间和空间,利用家庭生活情境中源源不断的、自然存在的教育契机,将家庭教 育促进孩子全面开展的应然价值其转化成为日常生活中实然的家庭教育活动,才能真正实现新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的价 值,并保障孩子各项基本权利的实现。(二)完成重学业监督式教育向重内心沟通式教育的转轨伴随着社会经济开展和家庭结构转型,教育竞争持续加剧,“

15、超前学习”“密集型育儿”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现象。受 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错误教育理念的驱使,家庭教育的内涵日渐缩小,功能日渐异化,逐步沦为学校教育的 附庸,丧失了生活教育的本真。家庭教育的重心逐渐落脚在孩子的学业辅导、学业监督等方面,家长往往通过寻找合适 的补习机构或特长机构、监督孩子学习等方式参与到教育中,日常的陪伴和沟通也多围绕学习和成绩展开,孩子休息、 娱乐、运动的时间被不断叠加的作业、课外辅导所侵占,休息权、健康权、开展权等基本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同时,孩 子能够从家庭中获得的成长动力和精神资源也不断减少,心理需求难以被满足。家庭是儿童青少年开展过程中最重要的 环境,家庭环境、

16、教养方式等因素对孩子产生作用的方式是独特而深远的,影响到孩子社会性、情绪、认知开展的方方 面面15。因此,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要实现“双减”促进孩子全面开展、健康成长目标,更重 要的是关注孩子的内心成长,促进其身心健康开展。“双减”将孩子和家长从繁重的课业和应接不暇的课外辅导中解放出 来,为家庭创造了更多深度沟通的机会。让家庭教育回归生活本位,在良好的家庭关系、丰富多样的家庭活动中哺育儿 童健康成长,满足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才是“双减”政策出台后所希望出现的最优育人方式。(三)促成“闭门式”家庭教育向家校共育的延展家庭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具有终身性、示范性

17、等特征,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一直以来,家庭 教育被认为是私人事务,其教育空间具有私人性16。随着政策对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不断强调,其公共性得到凸显, 家校共育也逐渐成为我国家庭教育开展的风向标。但当前我国家校共育的现状仍不容乐观,九成以上的班主任在与家长 的沟通中遇到困难,其中“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为主要原因17。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家庭教 育的主体责任凸显,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明确,要切实做好家庭教育,更加需要与学校教育的通力协作。家庭教 育促进法也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使得家校协同育人上升为父母的法定义 务。这就要求家庭教育

18、、学校教育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同时,必须做好协同育人工作。研究发现,当家庭、学校能 够有效协同合作时,学生、家庭和教师均可以从中不断获益18。家庭教育只有与学校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才能 真正实现育人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双减”后,做好家庭教育指导的重点任务实现“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的三个重要转变,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有必要为家庭教育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因此, 要针对家庭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找准家庭教育指导的重点任务,培养家长的家庭教育胜任力,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 和针对性,真正实现“双减”工作价值。(一)强化家长主体责任意识,树立科学家庭教育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当下全民育儿

19、焦虑和“鸡娃”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父母家庭教育理念的缺失和不当。改变我国家 庭教育实践落后于政策导向的被动局面,实现“双减”所提出的回归教育初心,减轻孩子负担,促进其全面开展的目标, 应从强化家长责任意识和树立科学教育理念着手。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 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当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家庭教育指导应强化家长对于家庭教 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引导家长明确自身的法定主体责任,扭转其将教育责任转移给学校和社会的错误理念。此外, 家庭教育指导还应进一步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一是树立全面开展的成才观,端正教育目的,保

20、持对孩子 开展的合理期待。引导家长明确学业成绩只是选拔性教育的标尺,而非个体优秀与否的绝对标准,充分尊重孩子开展的 差异性和特殊性,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爱好、健康审美追求和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其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是树立平等尊重的亲子观,调整教育动机。一项跨文化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美国母亲,中国母亲更倾向于认为“孩子 是我的成绩单”19,将孩子视为自己的附属品,更多地将孩子的开展和成绩对标到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应引导家长 反思自身教育理念和行为的科学性,扭转不合理的教育认知,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予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二)引导家庭教育回归本真,创设丰富多彩家庭生活家庭教育是家庭生

21、活的自然延伸,其本质是生活教育。“双减”政策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为家庭教育回归生活创 造了良好契机,家庭教育指导应把握机遇,引导家长相机而教,在良好的家庭关系、丰富多样的家庭活动中促进儿童青 少年的健康成长。首先,引导家长注重家庭建设,为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一方面要提升家庭的整 体功能,强化家长的角色地位和身份意识,自觉履行自身的角色义务;另一方面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智慧,注重细节 育人,于生活细微处为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其次,引导家长充分认识劳动的教育价值,重视孩子的生活体验。 家庭是落实劳动教育的第一场所,应当发挥好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启蒙和奠基作用20。一方面,

22、引导和鼓励孩子自觉 参与、自己动手、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另一方面,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参与力所 能及的家务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帮助孩子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 格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最后,引导家长为孩子构建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坚持生活中心原那么, 将教育真正融于生活之中,充分利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对社会的责任、对自然的热爱、 对生活的丰盈感知,真正促进孩子全面和谐开展。(三)指导家长掌握儿童成长规律,保障儿童心理健康2021年,一项针对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调研发现,家长普遍认

23、为自己最希望接受的指导服务内容为“孩子心 理健康”,比例为54.7%;班主任作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也认为当前家长最需要接受的指导服务内 容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比例为73.6%21。可见,当前家长已逐渐形成重视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意识,但仍缺少 孩子心理健康促进和问题识别的相关知识以及应对孩子心理问题的技能。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指导应以儿 童为中心,引导家长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有效促进儿童心理健康22。首先,家庭教育指导 要帮助家长掌握儿童身心开展的基本特点和教育规律。儿童开展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普遍性与差异性以及鲜明的时代 性等特征,家长应当

24、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准那么,根据其不同开展阶段的成长需求,内容有所侧重,方法有所调整,赋予 家庭教育更具理性、更为科学、更加可持续开展的眼光,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引导家长树立民主型 家庭教育理念,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一方面,引导家长在日常沟通中,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采取平等沟通的方式, 搭建良好的亲子沟通渠道;另一方面,引导家长增加对孩子的关注,主动询问、耐心聆听孩子的内心想法,及时合理地 处理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开展。(四)引导家长参与家校共育,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教育最重要的组成局

25、部,家庭教育要取得好的成效,离不开与学校教育的密切结合、通力 合作,成为好的合作者是每位家长的必修课。家庭教育指导要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家校共育,与学校教育同心同向、同力 同行,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一方面,强化家长对于家校共育内涵及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 积极性。家长参与家校共育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包括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和家长组织,也包括参与学校管理或决策。因此, 家庭教育指导可以引导家长通过丰富的形式参与到家校共育中23,如加强与教师线上和线下的沟通,及时了解和反应 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心理状况、行为表现等,共同商讨合适的育人方法;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 多种

26、途径密切与学校配合,借助家长学校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提升家庭教育能力,成为家庭教育的终 身学习者。另一方面,引导家长发挥在家校共育中的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家长为学校提供各类教育资源或积极承当 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发挥家长的专业优势,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家长走进课堂,为学生打造丰富多元的课堂体验, 助力学生的全面开展24。参考文献:1边玉芳.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双减”背景下全社会如何支持家长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而教 J.人民教育,2021, (22) : 26-30.2杨修平.论“课程育人”的本质J.大学教育科学,2021, (1) : 60-70.3张志勇.“

27、双减”格局下公共教育体系的重构与治理J.中国教育学刊,2021, (9) : 20-26, 49.4康丽颖.促进儿童成长:课后服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20, (3) : 22-26.5都晓.“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研究述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22, (1) : 1-12.6忠琼,黄海霞.厘清家校协同育人中各主体责任边界J.人民教育,2019, (22) : 27-29.7杨雄,刘程.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思考J,社会科学,2013, (1) : 92-101.8钱洁, 缪建东.破解家长教育焦虑的可能路径: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开展的教育

28、评价体系J.中国教育学刊,2021, (9) : 38-43.9于俊如,王丁杰.论青年学生全面开展与个性开展的辩证关系J.青年与社会,2013, (1) : 38-39.10左晓梅,余蓉蓉,全国基础教育总体满意度稳中有升2020年全国基础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N.中国教育 报,2021-09-07 (04) .11张梦琦,高萌.“保证所有学生成功”:法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及其运行特征J.教育理论 与实践,2020, 40 (7) : 23-28.12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3李靖玮,田友谊.家庭教育育人功能的异化与回归J.教育文化论坛,2021, 13 (3)

29、: 112-117.1417边玉芳,梁丽婵等.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 心,2018.15边玉芳,梁丽婵等.充分重视家庭对儿童心理开展的重要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5) : 46-54.16边玉芳,周欣然.我国70年家校合作:政策视角下的开展历程与未来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2021, (3): 1-6.18 Joyce L.Epstein.Attainable Goals The Spirit and Letter of 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n Parental Invol

30、vement J.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05, 78 (2) : 179-182.19 Florrie Fei- Yin Ng, Pomerantz E M, Deng C.Why Are Chinese Mothers More Controlling Than American Mothers HMy Child Is My Report Cardt, J.Child Development, 2014, 85 (1) : 355-369.20郝志军,哈斯朝勒.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是推进劳动教育的根本渠道和途径J.人民教育,2020, (8) : 23-26.21边玉芳,袁柯曼等.我国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现状、挑战与对策分析基于我国9个省(市)的调 查结果J.中国教育学刊,2021, (12) : 22-27+78.22边玉芳,张馨宇.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内涵、特征与构建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21, (1): 20-25.23鞠佳雯,李妍等.促进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21, (5) : 33-38+62.24梁丽婵,陆彩霞等.兴旺地区家长感知到的家校合作状况与学校育人环境的关系探究基于潜剖面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21, (6) : 105-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