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docx(5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易协定逐步实施的推动下,区域经贸规那么的开展将对全球化开展方向产生重要影响,进一步加 速全球供应链区域化集聚。图1-4 1970-2022年全球生效的RTA数量数据来源:WTOo表1-2 2018年以来全球新签订的大型自贸区基本情况内容CPTPPEPAUSMCARCEPAfCFTA日本、加拿大、欧盟、日本澳大利亚、智利、 成员国 新西兰、新加坡美国、加拿大、 墨西哥中国、日本、 韩国、澳大利 亚、新西兰和非洲54个国 家等11个国家东盟十国覆盖4.98亿人 口,经济总量占 覆盖范围 全球的13.2% , 贸易总量占全球覆盖6.4亿人,经 济总量占全球的
2、28.4% ,贸易总额 占全球的36.8%0覆盖4.9亿人, 经济总量占全球 的 26%0覆盖23亿人, 经济体量、 贸易总额均占 全球总量约覆盖12亿 人,经济总 量2.5万亿 美元。的 15%030%0日本、新西兰、 澳大利亚、新加 坡和墨西哥首批 加入的六个国家 关税减免 90%关税撤销; 未来将撤销区内 工业品及农产品 99%品种的关税。欧盟将取消针对 日本商品99%的 关税;日本将取 消针对欧盟商品 94%的关税,包括 针对农产品和水 产品82%的关税, 以及欧盟和日本 的非关税壁垒。加拿大统一向 美国开放国内 3.5%的乳制品市 场;墨西哥可获 得1080亿美元 汽车零件豁免配 额
3、,加拿大可获 得324亿美元的 汽车零件配额。区域内的9成 以上的货物贸 易将在10年 内先后实现零 关税,即90% 的货物实现贸 易自由化。未来15年 内对在非洲 交易的97% 的产品实现 零关税。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随着区域化集聚趋势增强,供应链关键生产环节将向北美、欧洲和亚洲主要生产基地收缩, 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地区、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地区、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地区的区域内供应 链网络将会更加紧密,而三大区域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联系可能会有所减弱。在亚洲区域内,RCEP及相关多双边自贸协定深入实施和签署将推动亚洲各国供应链联系 更为紧密。中国作为美国、欧盟的主要贸易伙伴,已经与美国、欧
4、盟形成深度融合的供应链合 作格局。尽管欧美国家推动供应链回迁,可能使欧美局部跨国公司将供应链回迁到本国,以及 高关税、碳关税等将导致中国与美国、欧盟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规模有所下降,但中美、中欧之 间的经贸合作联系仍将保持密切联系。此外,在欧美实施亚太战略,以及与日本、韩国、越南 等国家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的推动下,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与欧美国家将会形成紧密的供 应链关系。2.全球供应链布局:从高度集中向多元化、近岸化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为追求低本钱和高效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全球供 应链生产环节向高度集中的方向开展。最为明显的就是中国以庞大的市场、低廉的劳动力本钱、 各种优惠政
5、策吸引了众多的跨国公司到中国投资,使中国成为全球生产网络和供应链的集中地 之一。这种高度分工、全球密切联系的供应链模式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提高全人类福祉发挥 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受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供应链顺 畅运行遭到明显冲击,产生了局部领域供给停滞和中断的问题和潜在威胁,也让跨国公司不得 不在供应链效率和供应链平安两个方面重新权衡,进一步加速了全球供应链朝着多元化、近岸 化、本土化方向开展。主要国家出于国家平安考虑推动供应链本土化、近岸化、多元化。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 供应链平安的重要性,出于应急保障及经济开展的目的,一些兴旺国家政府通过立法、补贴、 政治施压
6、等手段,迫使本国企业加大对本国投资,进而使全球供应链呈现“本土化”或“本国 化”开展趋势。对于难以在本国实现自给自足的局部产品,主要兴旺国家采取政府补贴政策, 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多元化布局,防止重要产品单一化来源,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开展。如欧盟 2021年5月公布了一项供应链多元化计划,旨在解决其在原材料、活性生物医药原料、锂电池、 氢能、半导体、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等6个战略产业领域对外国单一供应商的依赖。2021年8 月美国公布的供应链百日审查报告说明,未来将进一步提高半导体、新能源电池、关键矿物和 医药用品四大关键领域产品的平安供应能力。2022年5月日本国会参议院通过经济平安保 障推进法,其
7、中指出将通过设立政府援助制度以增强重要物资在日本国内的生产能力,同时, 将采取措施与同盟国、友好国家加强合作,强化半导体、稀土、蓄电池、药品等战略物资的供 应链韧性。跨国公司追求效率与平安平衡推动供应链近岸化、多元化布局。伴随新冠肺炎疫情、苏伊 士运河大堵塞、俄乌冲突等扰乱全球供应链的黑天鹅事件频频爆发,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出于 对供应链平安和稳定的考虑,逐步改变其全球供应链布局策略。一方面,结合其重点目标市场, 将高度分散的生产工序和环节,逐步收缩到一个国家或邻近国家进行生产,推动其供应链近岸 化布局。另一方面,为降低其单一供应依赖的风险,开展多元化采购和布局,实施供应链多元 化、分散化战略。
8、新兴消费市场崛起推动供应链本地化布局。市场需求是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布局的关键力 量。随着新兴中产阶级的兴起,全球需求市场进一步拓展了增量空间,成为跨国公司提高快速 相应能力,抢占开展先机的重要推动力,持续将生产、设计、研发等供应链诸多环节布局到与 终端消费更加接近的地方,促进全球供应链形本钱地化布局趋势。麦肯锡2020年发布的全 球价值链的风险、弹性和再平衡报告中指出,“更多的生产正在靠近主要的消费市场,而中 国日益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体将持续吸引全球跨国企业在中国深度布局。”3,全球供应链形态:从网链结构向“研产销一体化”转变从全球供应链开展历程来看,随着国际分工从产业间、产业内分工转向产品内分工
9、、生产 工序分工,全球供应链网络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供应链节点由多个、多类型甚至多国企业构成, 供应链各环节分布在多个国家。例如,在全球汽车制造供应链网络中,一辆汽车约有2万多个 零部件,其中关键零部件研发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而60%至70%的零部件 生产分布在全球各地。同时,在全球供应链分工中,兴旺国家占据研发、品牌等附加值较高的 环节,而开展中国家处于生产加工和组装等附加值较低的环节。随着兴旺国家采取系列措施推 动本国制造业回流,以及开展中国家纷纷制定政策推动国产化替代以实现关键产品自给自足, 全球供应链高度复杂的网络结构将发生改变,“研产销一体化”将成为全球供应链主要形态。
10、兴旺国家供应链从“研发+销售”为主向“研产销一体化”转变。随着兴旺国家持续采取 措施推迸再工业化”重振本国制造业,将会使兴旺国家从集中控制研发和销售环节,向集研发、 生产、销售一体化开展的模式转变。开展中国家供应链从生产为主向研产销一体化转变。对于 开展中国家而言,在其推动关键技术和产品国产化替代的过程中,将进一步引导企业从供应链 生产环节向上游研发设计和下游渠道控制等全链条方向延伸,形本钱地研发、本地生产、本地 销售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模式。技术变革消费者偏好、碳减排等因素价格推动“研产销一体化” 快速开展。一方面,3D打印、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将进一步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 让本地化
11、生产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对于需求的快速响应期待日渐增高,贴近目标 市场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布局影响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推动“研产销一体化”成为全球供 应链的主要形态。4.全球供应链要素:从劳动力偏好向数字化驱动转变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由本钱较高的国家向本钱较低的国家转移是客观规律。长期以来,全 球制造业转移主要受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驱动,哪里要素本钱低,跨国公司就到哪 里布局,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据作为一种 新型生产要素,配合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将驱动全球供应链以劳动力偏 好驱动的开展逻辑正在发生改变。数字技术推动供
12、应链生产分工模式变革。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使得制造业研发设 计、产品生产、销售管理等全链条网络化,生产布局更加分散化、工厂规模更加小型化,交付 周期大幅缩短,推动供应链条变得更短。同时,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智能材料与3D打 印相结合的4D打印技术,将推动制造业由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以互联网为支撑的 大规模智能化定制生产方式,原料采购、产品加工和市场销售都可以实现本地化。此外,随着 企业更加注重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投入,全球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平台化趋 势将进一步增强。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开展将重塑全球供应链开展形态,全面提升供应链效 率,推动全球供应链加速重塑。数
13、字技术改变全球供应链转移方向。随着机器换人的逐步普及,将降低生产制造环节对劳 动力本钱的敏感度,放慢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制造业向兴旺国家回流的速 度。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0年七年时间里,全球机器人安装量翻了 一番。 疫情加速了世界各国机器换人的意愿和速度 各国都希望通过利用工业机器人获得更低的本钱、 更高的效率和更快的生产速度。在这种形势下,科技和数字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相比于其他国 家,在吸引制造业供应链投资布局方面将具有更加明显的竞争优势。此外,相比土地、资本、 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数据正在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推动不同经济体之间要素禀赋优劣势 发生根
14、本性变化,而这将从根本上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驱使供应链布局向兴旺经济体或 具有数字技术优势的开展中国家倾斜。数字技术催生新产品和新服务推动供应链贸易格局变化。数字技术的开展和应用,将催化 传统产品功能和传统服务内容的改变,形成新的产业形态、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对供应链贸 易格局产生影响。例如,麦肯锡相关研究说明,到2030年,电动汽车将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 17% ,比2017年提高16个百分点,这将使汽车零部件的贸易量减少10% ,同时降低对石油的 依赖,对相关产业、相关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和供应链均将产生较大影响。5,全球供应链模式:从粗放高碳开展向绿色低碳转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重
15、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碳中利I”开展成为一个全球性话题。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20个国家提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随 着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新型国际贸易体系和竞争格局的形成,全球供应链将向绿色低碳转型。全球碳排放一致性规范将改变各国比拟优势。目前,多边、双边自由贸易和投资协定都已 将高标准的环境保护和碳排放要求纳入具体条款。未来随着巴黎气候协定在国际碳市场机 制、透明度报表等方面达成共识,全球层面将形成关于碳排放的一致性规范。这将改变各国比 较优势,推动全球供应链开展格局转变。碳中和愿景推动跨国公司建立绿色供应链体系。围绕各国碳中和愿景,跨国公司都提出了 碳中和目标,不仅要求企业自
16、身实现碳中和,而且还从供应链上进行推动,构建绿色低碳供应 链体系。例如,苹果公司宣布将在2030年实现整个业务、生产供应链和产品生命周期碳中和。 欧莱雅在2020年启动了一个新的10年可持续开展计划,其中包括2025年在全球所有的工厂 和机构实现100%的净零排放。这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跨国企业供应链绿色化转型。“碳关税”征收或将增加绿色贸易和投资壁垒。2021年3月,欧洲议会通过设立碳边境 调节机制(碳关税)的原那么性决议,2022年3月15日,欧盟理事会宣布,欧盟碳边境调节机 制(CBAM )获得通过,并将按计划向海外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假设最终实行,将使欧盟 成为全球首个实施“碳关税
17、”的地区。在这一趋势下,为保护本国产业,更多兴旺国家可能会 以“公平贸易”为目标,对未到达高标准环保要求的产品、服务和投资架高贸易和投资门槛, 采取包括碳关税、碳配额购买等方式,倒逼其它国家到达其环保标准和低碳要求。这将直接影 响各国间贸易关系,影响全球供应链格局。6,全球供应链竞争:从市场化竞争向政治权力角逐转变近年来,各国对供应链控制权的争夺日益激烈,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受到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程度不断加大,供应链权力竞争已超越全球经济分工合作范畴,呈现出政治化开展趋势。供应链竞争的泛政治化。受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 局部国家出于政治化目的对全球供应链的干扰不断
18、增强,且呈现持续加剧的开展趋势。同时, 技术主导权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全球供应链竞争的重点领域,根据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新发布 的全球趋势预测报告全球趋势2040竞争更激烈的世界,未来全球将围绕技术核心要 素(人才、基础知识、市场)领先地位展开激烈竞争,并且这种竞争将受到地缘政治和更广泛 的大国竞争的深刻影响。供应链伙伴关系的集团化。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和区域贸易协定的相继签署,推动 全球供应链合作由“全球模式”向唯乐部模式”转变。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突发事件使得以“结盟”重塑更加平安的供应链成为兴旺国家的主要选择。当前局部区域自贸协定在内 容上呈现排他性开展趋势,将从战略控制、优惠排他、
19、规那么溢出三方面对全球供应链产生重大 影响,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正在加速形成,或将进一步形成相对封闭、独立的区域集团化供应 链体系。12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帝耍业是中国开放较拿的领域之士S改革异外 后,主物开国门三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金 城市,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关加健外商直接投资,5只极承接亚洲“四小龙,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密重型、资本和勤密 集型产业转卷J婺号中国制造业成为全球供应战系 的重要组成3分/或了“世界工厂产的地位G当前,当尽管全球供应链进入新一轮重构,但决定至球供应链格局的核心逻辑并没有改变,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稳中有 进
20、,中国仍是跨国公司全球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规模保持稳定近年来,在全球制造业跨国投资收缩的大背景下,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和完备的制造业供 应链体系,持续吸引跨国公司在制造业领域投资,对全球制造业跨国投资做出了突出贡献。全球制造业FDI流入规模和占比“双降”。近年来,受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贸 易摩擦和地缘政治冲突频发等因素影响,跨国企业投资意愿有所减弱,并且投资趋向无形资 产投资、非股权模式投资等轻资产化,开展模式,导致全球制造业FDI流入规模和占比呈现双 降”态势。2017-2021年,全球制造业FDI流入规模从6755.7亿美元降至5010.0亿美元,下 降了 25.
21、8% ,占全球FDI流入规模的比重从2017年的48.5%高位下降至2021年的30.4% (图 2-1 ) o图27 2017-2021年全球制造业FDI流入规模及占比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保持相对稳定。近年来,在中国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完善 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放宽局部行业外商投资股比限制等多重因素推动下,跨国公司对中国 制造业投资势头强劲。2017-2021年,在全球制造业跨国投资波动式下降的形势下,中国制 造业利用外资规模保持相对稳定。其中,2020年受疫情影响,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规模有所 下降,到达310.0亿美元,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得到有
22、效防控,2021年中国制造业实际 使用外资金额到达337.3亿美元,同比增长8.8%,比全球制造业FDI增速高出1.1个百分点。 但制造业利用外资占全行业利用外资比重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从2018年的30.5%下降到2021 年19.4% (图2-2 )。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三次产业结构升级的替代效应。2017年以来, 随着中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服务业快速开展,制造业服务化持续深化,加之服务业领域 扩大开放步伐不断加大,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投向服务领域,对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形成了一 定替代效应。二是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倒逼效应。随着中国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 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一
23、些高污染、高耗能以及中低端生产环节的外资制造企业退出或转移 到服务业领域,也一定程度上导致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下降。(亿美元)图2-2 2017-2021年中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结构持续优化近年来,随着中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业领域投资呈现出从中低加 工制造业向高技术制造业拓展,从低技术、低附加值生产环节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生产环节转 变的趋势。高技术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超过1/3。近年来,在中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开展高技术产 业的推动下,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呈现波动式 增长态势。2017-20
24、21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从98.9亿美元增长至120.6 亿美元,占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比重从29.5%提升到35.8%提高了 6.3个百分点(图2-3卜 其中,2021年,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通用仪器仪表制造等高技术制造行业利用外资呈现 快速增长势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比2020年增长2倍和64.9%0目录一、变局: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塑1(-)全球供应链格局呈现三大特征 2(二)全球供应链格局面临深度调整 6二、 信心:跨国公司仍将中国视为重要投资目的地13(-)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规模保持稳定 14(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结构持续优化16(三)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布局高
25、度集中 18(四)跨国公司投资趋向大型化、一体化 20(五)跨国公司在华经营效益持续向好24(六)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信心持续增强 26三、优势:中国的全球供应链竞争优势依然明显 29(-)产业实力强,供应链“韧4生”优势依然明显30(二)综合效能高,供应链“弓单性”优势更加显著32(三)市场规模大,供应链“空I旬”优势依然明显36(四)创新应用广,供应链“,替力”优势更加显著39(五)开放制度优,供应链“环境”优势依然明显42(六)区域一体化,供应链“引力”优势更加显著430图2-3 2017-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及占比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劳动密集型和高耗能、高污染
26、行业利用外资下降。一方面,受中国劳动力本钱上升以及国 内企业竞争力提升等因素影响,纺织服装、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外资规模呈现下降 趋势。根据fDi Markets数据库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纺织服装、塑料制品两个行业绿地投资项 目金额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分别从2017年的32.0亿美元和20.6亿美元降至2021年的4.9亿 美元和9.8亿美元。另一方面,受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和去过剩产能等因素影响,金属制品、橡胶、 非金属矿物制品、机械及设备等行业2017-2021年绿地投资工程累计金额分别比2012-2016 年累计金额下降82.9亿美元、36.1亿美元、29.7亿美元和46.5亿美元(图2
27、-4 )。(百万美元)图2-4 2012-2021年局部行业绿地投资工程金额变化情况数据来源:fDi MarketSo(三)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布局高度集中改革开放后,由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区位交通条件优越、资源要素禀赋相对较 好,东部地区一直是我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的主要区域。近年来,在中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开展 战略的推动下,局部中西部省市经济快速开展,成为制造业利用外资的新增长点。跨国公司在华制造业投资高度集中在东部地区。2021年东部地区制造业利用外资占全 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至87.9% ,比2017年提高了 8.9个百分点,同期中部 地区和西部地区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分别下
28、降7.6和1.3个百分点,全国制造业利用外资 区域不均衡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图2-5 )。图2-5 2017-2021年各区域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制造业引资大省成为制造业利用外资“稳定器”。从具体省份制造业利用外资情况看,江苏、 广东、山东和浙江四省是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较大的省份,四省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合计 占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总规模的60%以上,在引领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7年以来,四省制造业利用外资总体上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开展态势,合计实际使用外资金 额从2017年的226.5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247.9亿美元,占中国制造业实际使
29、用外资总额 的比重从67.6%上升至73.5%O其中,2021年,山东省制造业利用外资呈现强势增长势头,实 际使用外资增长73.1% ,占全省比重比2020年提高9个百分点。江苏省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 90.9亿美元,与2020年基本持平,占全省比重为31.5% ,占全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的27% , 实际到资3000万美元以上大工程267个,同比增长28.4%。广东省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 资成倍增长,巴斯夫精细化工一体化基地、埃克森美孚石油化工综合体等投资总额超百亿美元 工程加快落地,成功引进苹果、英特尔、思科、通用、空客等一批高端欧美外资工程。浙江省 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44.6亿美元,同比
30、略有下降,但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20.2亿美元, 同比增长21.2% ,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19.5% ,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 业同比增长34.4%0中西部局部省份成为制造业利用外资新增长点。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加快,经 济开展后劲持续增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拓展了制造业利用外资空间。在中部地区, 安徽省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开展战略,全面推动产业高质量协同开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 外资企业吸引力不断增强。2021年,安徽省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5亿美元, 同比增长25.3%。截至2021年12月,共有8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安徽省设立了 170家企业。
31、 在西部地区,重庆市和四川省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吸引外商 直接投资,实现了制造业利用外资高速开展。2021年,重庆市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7 亿美元,同比增长86.2%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3.7亿美元,同比增长60.7%。 四川省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较上年同比增长52%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08.7% , 同时,陕西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促进了外商直接投资稳步增长。2021年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4.7 亿美元,同比增长14.8% ,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53.3%o(四)
32、跨国公司投资趋向大型化、一体化在制造业领域,大工程对于引领和带动相关配套企业投资、促进产业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制造业工程呈现大型化、全产业链趋势,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 强力引擎。重大外资工程对稳外资支撑作用显著。近年来,外资大工程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新设或 增资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大工程数量从2019年的834个增长到2021年的1177个,连续 三年保持2位数增长(图2-6 )。其中,2021年合同外资5000万美元、1亿美元以上的大项 目数量分别增长了 26.1%和25.5% ,广东湛江巴斯夫新型一体化石化基地工程、江苏无锡SK 海力士二工厂工程、南京LG新能源电池
33、工程等进展顺利,对保持外资稳步增长起到了重要支 撑作用。(个)外资大工程数量 T-外资大工程增速图2-6 2019-2021年外资大工程数量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专栏1重大外资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工程。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工程是中德两国合作的重大 产业工程,是巴斯夫在全球的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仅次于德国路德维希港和比利时 安特卫普基地。该工程于2018年7月签订协议,2019年11月正式启动,2020年5月 30日首批装置打桩建设。截至目前,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4.6亿元,2022年计划再投资 约100亿元,首套装置计划将于2022年7月建成投产,整个一体化基地预计将于2
34、030 年建成。无锡SK海力士二工厂工程。SK海力士是江苏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SK海力士二工厂工程于2017年10月签约,总投资86亿美元,工程建设期限为2017专栏1年到2026年。该工程于2019年4月竣工并投产。SK海力士二工厂投产以来,技术水 平从20nm提升到17nm。在继续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2020年,SK海力士与无锡高新 区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共建集成电路产业园,围绕SK海力士上下游产业链,打造集成电 路核心产业集群和产业创新生态圈。目前,该生态圈已吸引了国际最先进半导体装备公 司在锡设立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预计到2025年,SK海力士创新生态圈产业规模有望 超过400
35、亿元,带动生态圈企业100家。南京LG新能源电池工程。LG新能源(南京)是1_6新能源投资锂电事业在全球范 围内最大规模、投资最多的制造基地。工程一工厂已于2019年11月在南京滨江开发 区实现量产,二工厂工程总投资13亿美元,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主要供应新能 源汽车动力电池,于2021年5月竣工投产,并带动上下游6家相关配套企业投资,形 成了以LG新能源为核心,围绕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等关键领域的新能源汽车生产 配套产业链。跨国公司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投资踊跃。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 型升级,促进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业领域投资向研发、智能化制造、下游精深加工等产业链领
36、域拓展,促进了制造业高质量开展。世界500强高科技企业霍尼韦尔公司围绕产业数字化、绿 色化开展,持续加强在中国的投资布局,在2020年5月和2021年11月先后在武汉、西安成 立霍盛工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霍尼韦尔智能建筑科技集团运营及研发中心后,2022年年初, 又在天津成立了霍尼韦尔过程控制(中国)运营中心和创新研发中心,致力于围绕“双碳”目 标,为客户提供数字化和低碳技术及解决方案。施耐德电气公司不断追加在华生产投资和研发 投入,2021年施耐德电气公司数字产业示范园落户北京亦庄,并建成位于北京、上海、深圳、 西安的四大研发中心。同时,在半导体、汽车、化工等领域,跨国公司也围绕产业链创新和
37、开展, 积极开展工程投资和研发。如2020年9月,投资总额为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综 合体工程落户广东惠州,工程采用国内独有的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燃技术及先进、环保、成熟的 专有生产工艺,主要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端聚烯煌产品,建成后可实现世界级单套装 置的最大产能。2022年5月,德国默克集团宣布持续加大在华生物技术、半导体领域的投资。 在生物技术领域,计划在现有投资基础上六年内增加投资约1亿欧元,扩建无锡制造基地, 大幅提高生物制药一次性技术组件制造、设计及提供相关定制化服务的能力;在半导体领域, 在张家港投资建设先进半导体一体化基地。专栏22022年局部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业领域
38、计划投资工程半导体领域德国默克投资建设半导体一体化基地。2022年5月31日,德国默克公司与江 苏张家港签约,在张家港投资建设先进半导体一体化基地。该基地是默克电子科技“向 上进击“中国投资倍增计划的重要组成局部。默克预计于2025年前向其电子科技业务 新增在华投资至少10亿元人民币(约1.3亿欧元),新增投资将聚焦芯片制造领域。韩国常宝株式会社高端显示光学膜工程。2022年5月16日,韩国常宝株式会 社的高端显示光学膜工程签约落户徐州高新区,该工程总投资约1.6亿美元,其中实际 利用外资约1400万美元,用地100亩,主要从事高端显示光学膜研发、生产、销售, 产品主要应用显示行业。工程计划建
39、设20条生产线,将于2023年投产,工程落地后5 年可实现销售约50亿元人民币。汽车制造领域奥迪在华首座电动汽车工厂工程落地。2022年2月,奥迪在华首座纯电动汽车 工厂落地长春,计划于2024年底前投产,投产后将生产基于PPE平台打造的车型,规 划年产能15万辆。宝马持续加大汽车工厂和研发布局。2022年3月,全新宝马X5在沈阳大东工 厂投产。根据计划,宝马2022年还将在沈阳铁西区建成一座全新工厂。同时,宝马还 将继续扩大研发布局,包括在南京合资成立软件开发中心等。丰田汽车投资建设丰田平安系统产品工厂。2022年4月6日,丰田汽车及其旗 下汽车零部件公司丰田合成宣布,将投资逾80亿日元(约
40、合人民币4亿元)在广东佛 山新建丰田平安系统产品工厂。该工厂的产品涵盖汽车平安气囊、汽车把手及弹出式引 擎盖执行器等汽车零部件,将于2023年夏季建成投产,主要满足中国华南地区汽车产 能扩张所带来的需求增量。采埃孚集团启动在华第四研发中心建设。2022年3月24日,一期投资约7亿 元的采埃孚集团在中国的第四家研发中心采埃孚广州技术开工建设,该工程占地面专栏2积约1万平方米,于2022年建成,2023年正式投入运营。该中心将配备多种先进实验 室和软、硬件测试环境,同时配备一个可进行高速、动态和自动驾驶场景测试的试车场, 为客户提供主动平安系统、被动平安系统、自动驾驶、电驱动系统等技术解决方案。化
41、工制造领域 欧莱雅在华设立首家投资。2022年5月8日 欧莱雅和东方美谷集团 签约,设立在华首家投资工程上海美次方投资,将对在营销、数 字、研发、数据、供应链、包装等领域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中国美妆行业科技创新公司进 行股权投资。中沙古雷乙烯工程正式启动建设。2022年6月,总投资420.7亿元的福建古雷 15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深加工联合体工程(中沙古雷乙烯工程)正式签约,并将加速 进入开工建设实施阶段。该工程由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福建能化集团和漳州 九龙江集团按51% : 25% : 24%股比合资建设,将在古雷石化基地投资建设并运营一座 世界级大型石化联合体,建设一套年产150万
42、吨乙烯装置,同时配套建设一系列下游 生产装置,采用多项全球先进技术,多项专利技术为国内首次采用,填补国内空白。(五)跨国公司在华经营效益持续向好从跨国公司在华经营情况看,无论是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财务指标,还是营收利润率、 人均营业收入等经营效益指标,均好于内资企业,并呈现逐年持续增长的态势。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双增长”。尽管受疫情影响,外资工业企 业在华经营状况持续向好。2019-2021年,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从23.5万亿元增 长到28.9万亿元,利润总额也从1.5万亿元增长到2.3万亿元。其中,2021年规模以上外资 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比2020
43、年增长14.8%和21.1% ,增速比2020年分别提高 13.9个和14.1个百分点(图2-7 )。中国美国商会与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发布的中 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对企业经营产生负面影响,但是仍有近六成受访企业表示2021年在中国实现盈利或利润丰厚。中国德国商会联合毕马威会计师事 务所发布的商业信心调查2021 I 2022报告也显示,2021年,近六成在华德企实现业务 增长。图2-7 2019-2021年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明显高于内资企业。从营收利润率指标来看,2019-2021 年,
44、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营收利润率快速增长,从6.64%增长到7.93% ,并明显高于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整体营收利润率(图2-8 ),说明外资工业企业盈利水平高于内资企业。从人均营 业收入指标来看,2019-2021年,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人均营业收入从138.4万元/人增长 到175.3万元/人,增长了 26.7%o其中,2021年,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人均营业收入比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营业收入高出3.3万元/人。图2-8 2019-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利润率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六)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信心持续增强近年来,关于跨国公司撤资和转移的信息屡见不鲜,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
45、“夕木资撤离”的 讨论。但从中国利用外资实际情况和不同机构对在华外资企业投资调查显示,局部外资企业停 止中国相关业务,主要是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变化而进行的业务调整,属于正常的市场行 为。大多数在华外资制造业仍将中国视为主要投资目的地,并且投资信心持续增强。跨国公司调整在华投资业务以适应形势变化。受中国劳动力本钱上升、市场竞争加剧以及 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多重因素影响,近年来部 分跨国公司相继调整在华投资业务,拓展在中国新兴业务领域投资或实施“中国+1”、”中 国+n”战略。例如,三星在2018到2019年,陆续关停中国手机生产工厂,并将生产基地迁 移
46、至越南、印度等国家。与此同时,三星集团在中国增加了 MLCC (多层陶瓷电容器)、锂离 子动力电池等技术领域的投资,并在西安建设了全球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闪存芯片制造基地。 苹果公司虽然陆续将代工厂向印度、越南转移,但同时其正在增加在华新能源领域的业务,以 迎合中国“双碳”愿景。礼来集团在2017年9月关闭位于上海张江的中国研发中心后,又成 立了中国创新合作中心,与本土药企、学术机构合作研发药物。四、展望:适应全球供应链变局开拓在华开展新局面 45(-)共建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生态体系 46(二)加快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创新步伐48(三)勇担供应链绿色低碳的社会责任 49(四)助推亚洲区域供应链一体化
47、开展 50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信心持续增强。2021年,在全球疫情反复、全球供应链加速调整和中 美两国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逆势强劲复苏,利用外资稳步增长,进一步增强了外资 企业对中国的投资信心。美国科尔尼公司2022年1月公布的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报告 显示,中国的外商投资信心指数排名从2021年1月第12位上升到2022年第10位。从各机 构对在华外资企业开展的投资调查结果来看,外资企业继续保持对中国的投资热情。2022年5 月,中国贸促会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外资营商环境调研报告显示,2022年一季度 约71%受访外资企业维持在华业务规模,16.4%的企业扩大了业务规模,72.1%的企业在华增 资幅度大于5%o 2022年3月,中国美国商会针对美国在华企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60%的 企业仍然认为中国是其近期全球投资计划的前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66%的企业计划2022年 增加在华投资;83%的企业没有将制造或采购转移出中国的打算。中国德国商会联合毕马威会 计师事务所发布的商业信心调查2021 I 2022报告显示,71%的德资企业计划继续追加在 华投资。华南美国商会发布的2022年华南地区经济情况特别报告显示,72%的受访企业未 来三年计划在中国扩张业务,未来三到五年,受访企业在华再投资总额预计将到达265亿美元 (约合人民币1685亿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