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为什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为什么.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为什么?“好事”为什么不能出门,“坏事”为什么能传 千里,有心理学因素,也有生理学因素;受传播原理影响, 也受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学认为,负面消息更能迎合公众好 奇心理和社会诉求;传播学认为,由于生存压力,媒体把眼 球效应当成第一追求,使负面消息不断“膨大”;社会心理 学认为,社会矛盾的集中显现给不良情绪发酵提供了土壤, 加剧了负面消息的传播。传播负面消息主因是人性不完美吗?关注负面消息是不是好奇心理所致? 负面消息能迎合公众的社会诉求吗? 心理学认为,人都有准确决策欲,都会想方法防止犯错。 别人决策错误,自然可以提高自己正确性,因为对自己利好, 因此也就乐得宣扬别人的“错误
2、”。这种“人性不完美”, 使我们更愿意接受和消费负面消息,继而体会到置身事外、 幸灾乐祸的“幸运感”。其次,优先占有负面消息,显得很有“能量”,会使人 产生优越感和成就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李双龙认为, 因为普通中国人关心的事,更喜欢人际传播,比方跟亲朋好 友求证,或在公众场合谈论,在消息的相传中维系着人 际关系和获得共同的社会认知。由于被需要,掌握负面消息 的人就会有特殊的优越感,并会引起他人效尤,因此,这种 人际传播偏好极易导致负面消息蔓延。心理学家卡乔波认为,人的大脑有个“负面偏好”机制, 使得大脑对令人不快的消息更为敏感,并认为坏消息比好消 息重要。于是,负面信息就会让人产生更多的
3、注意,更彻底 的分析以及更广泛的联想。比方,人所共知,即别人说你一 爹筐的好话,你记住的不多,但是别人说你一句坏话,你或 许久久难忘。群众热衷传播负面消息,也是由好奇心理所致。管理学 有种现象叫黑箱现象,通俗地说就是人存在着“偷窥”心、理。 由于负面消息本身具有反常性,因而加剧公众好奇心理的滋 生。正因为如此,花边新闻、小道消息等才能够像光速般传 播。美国尼尔森公司曾发布亚太各国网民的用户习惯报告 称,约有六成多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提供负面评论。 现实中也是如此,很多人对暴力、色情、凶杀津津乐道,难 道我们只对负面或隐秘消息感兴趣吗?其实真正根源在于 公众表达空间的匮乏,负面消息或情绪更
4、能迎合局部人的社 会诉求而已。各种媒体对传播负面消息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媒体生存压力是负面消息快速传播的罪魁吗? 眼球效应至上对公众理性都有哪些不良影响?负面消息经过媒体这个公共平台的提升和媒介自身特 殊功能的催化,会引发一系列公众效应。尤其是以互联网、 移动通信、手机新闻为基础的新兴媒体大量出现,其开放性、 互动性、即时性、快速性和延展性等使得各种负面新闻以极 快速度在极大范围内传播。经过媒体传播的负面新闻,不仅 会引发广泛社会关注,短时间内形成很强的舆论场,还能通 过后续报道、议程设置等,赋予其显著性,使许多人成为负 面消息推动者。随着舆论开放度的提高,传媒竞争日趋白热化,为了在 同业竞争中
5、更吸引受众的眼球,一些媒体的报道常常呈现 “病态”一面对某些新闻事件往往未经核实便盲目跟 风,经常出现信息的偏差、言论的失实、细节的谬误,偷拍 恶搞、恶意炒作、虚假新闻也是屡见报端。由于传媒具有高 度的社会聚焦功能,负面新闻一旦进入传播过程,就会被定 格成特写镜头,使受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社交网络研 究专家丹娜波伊黛表示,“眼球经济为负面消息提供了肥沃 的土壤,让世界变得可怕。”诚然,负面新闻经媒体报道, 形成了二次传播,随着传播深度和广度的增加,就会引发广 场效应和连锁效应,把负面消息的不良影响放大到极致。媒体被不少人誉为社会监测者或灵魂工程师,如果我们 不能履行职责,只知迎合少数人的低
6、级趣味来牟利,通过眼 球效应来制造“卖点”,透支新闻资源来获取经济利益,那 么就会背离新闻价值取向,降低自身公信力,并极大影响社 会公众的理性建设。新闻学学者康拉德芬克在冲击力:新 闻评论写作教程一书中建议:“在攻击邪恶和黑暗时不要 留情,但要腾出时间为善行鼓掌,为光明喝彩。”社会矛盾集中显现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不良情绪是负面消息传播的药引子吗?负面消息泛滥会加剧不良情绪产生吗?经过30多年改革开展,我国开始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发 展型新阶段,急剧而持续的社会变迁使得社会利益主体多元 化,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并集中显现,诸如贫富差距、城乡 差距、腐败、拼爹、不公正待遇等。尤其在相关政策规范尚 未建立或
7、不完善时,利益群体因缺乏有效的表达渠道而利益 受损时,社会矛盾就会反复堆积,这为公众不良情绪发酵提 供了肥沃的土壤。人民网、新浪网曾经对5420人进行过调查,结果超过 六成受访者认为;动辄就“骂”是“压抑”等社会情绪不断 蔓延的结果,而“官员贪腐”、“贫富分化”等消息最易传 染负面情绪。由于不良情绪的积聚和感染,公众大多陷入了 “习惯性质疑”的漩涡,比方国家每有新的政令出台,招来 的必是喊打之声;突发事件进展中,官方通报往往不能成为 令人信服的定论。于是,局部公众就会过度关注、传播、分 析、散布、评价负面消息,从中找到同命相连感、一时优越 感以及痛快宣泄感,从而产生非理性共鸣。可以说,不良情 绪就是“药引子”,它会催化和辅助负面消息更大程度地传 播。负面消息肆意泛滥时,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疏导途径, 就会加剧不良情绪的堆积,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其后果就是 容易使人丧失平安感,并导致过度防御或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对不健康的社会心理, 个体需要正常化矫正,社会需要理性化回归。只有理性才是 剪除一切浮躁杂草的利剑,是衡量问题轻重和事体大小的秤 碇,它使飘浮和愤懑的心不再飞翔。本报记者/周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