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教学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教学参考】.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第3章第1节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生物必修2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局部内容之前已经介 绍了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而“噬菌 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比之前的实验更具说服力的一个实验,教 师应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基 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等内容之后,从分子层面上认识遗传物质的本 质,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初中的生物课本对细
2、菌、病毒已经有所介绍,高中必修一在 介绍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时,也了解了病毒是一种寄生的没有细 胞结构的生物,这些都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但是他们对于病 毒是如何进行增殖,如何控制子代性状缺乏认知,需要进一步学 习。三、教学策略由“格里菲斯和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缺乏之处引 入新内容,让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提高说服力, 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了解科学家当年 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兴趣。通过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会实 验选材的巧妙、思维的严谨和实验方法的科学;通过实验结果的 分析理解DNA是遗传物质。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总结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研究
3、方法和思路;(2)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经典实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 程;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设计思路。2、教学难点: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旧知: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引导学生思考艾弗里实验的缺乏之处,即DNA的纯度不够, 不能排除蛋白质的作用。而噬菌体的D
4、NA和蛋白质能够彻底分 开,进而引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讲授新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分析实验材料(讲述并投影)(1)展示大肠杆菌和丁2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介绍丁2噬菌 体,说明丁2噬菌体的结构特点、寄生和增殖特点。(2)通过图片简单展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引导学生 思考:噬菌体在侵染大肠杆菌时,究竟是注入了 DNA?还是注入 了蛋白质?还是同时注入了 DNA和蛋白质?通过什么方法进行 检测?2、适时点拨,给出方案: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采用问题串的形式进行分析:(1)需要标记的物质是什么?能不能同时让噬菌体的DNA 和蛋白质带上标记?(2)用何种元素的同位素进行标记?:久、用、猪0、物行
5、 吗?(3)如何标记噬菌体的DNA或蛋白质?能不能直接用32P或 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3、详细分析实验过程第一步:获得被标记的噬菌体第二步:侵染细菌(投影展示,分析讲解)让学生明白一些重要操作步骤的目的,加深理解。即短时间 保温是为了让噬菌体吸附到大肠杆菌的外表,注入遗传物质,然 后在大肠杆菌内增殖。搅拌是为了使吸附在大肠杆菌的噬菌体与 菌体别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夜中析出重量较轻的未注入到细 菌体内的噬菌体物质,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 菌。第三步:检测放射性4、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分析结果:在第一组实验中,主要在试管的上清 液中检测到了放射性同位素35S;在第二组实验中,主要在试管 的沉淀物中检测到了放射性同位素32PO ,结合子代噬菌体的放 射性,总结说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了外面,DNA 进入细菌体内,指导控制合成许多噬菌体,具有连续性,DNA才 是真正的遗传物质。【课堂小结】整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方法和关键步骤【课堂练习】六、板书设计:3. 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1、实验材料:丁2噬菌体、大肠杆菌2、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3、实验过程:(1)标记大肠杆菌(2)标记噬菌体(3)侵染细菌(保温、搅拌、离心)(4)放射性检测4、结论:DNA是遗传物质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