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历史课说课稿]人教版历史第六课说课稿.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62243157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年级历史课说课稿]人教版历史第六课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一年级历史课说课稿]人教版历史第六课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年级历史课说课稿]人教版历史第六课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年级历史课说课稿]人教版历史第六课说课稿.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一年级历史课说课稿人教版历史第六课说课稿高一网权威发布高一年级历史课说课稿,更多高一年级历史课说课稿相关信息请访问高一网。仰视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沃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无需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大范文网高一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一年级历史课说课稿希望你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五四运动是新编九年制义务教化历史教材中国历史其次册也就是中国近代史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次承上启下的革命运动。它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因此,本

2、节课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这一节学好了,将为学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因为本节课抽象名词概念较多,与历史课所具有的生动、形象、详细的特点有所差别。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2、教学目标(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历史意义这主要是依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状况确定的。因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有着密不行分的联系,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于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将会有很大的帮助。(2)驾驭五四运动的过程及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运动。无论是从其历史地位,还是从爱国

3、主义、思想教化上来看,都须要学生驾驭。这是由于五四运动在历史上的重要性确定了的,而五四运动的重要性在历史意义中得到了最精要的诠释。(3)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德育教化的题材,而五四运动正是培育学生爱国主义品质的典型教材。假如在历史教学中不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化,那么,历史教学将变得毫无意义。3、教材重难点重点是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因为五四运动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过程上,而主要体现在它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上。所以,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在教材中显得非常重要,因而定其为重点。难点是五四运动为什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这一个问题具有抽象性,理论性较强,

4、它既同旧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段历史学问结构相联系,又同新民主义革命的学问相关联;还由于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了的其抽象思维实力不够成熟,在理解上有肯定难度,因而定其犯难点。二、说教学方法我所授课班级成果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有爱好,课堂上动手动脑主动,但由于本节课涉及一些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历史概念,估计他们在理解上有肯定的难度,为此,我打算采纳以下千种教学方法:1、归纳法:因为本节课须要理解的抽象名词概念较多,而采纳归纳法符合心理学上学问的接受是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学问的难度。2、情景教学法:其理论依据和操作过程在讲解并描述五四运动过程时有

5、详细阐述。3、对比法:对于一些抽象的名词概念,采纳对比法,既适合学生思维所保留的知觉和详细的特性,又能满意他们脱离儿童期后其抽象思维实力有所发展的要求。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剧烈反差,可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学问的学习和驾驭,但同时要留意启发对比。4、探讨法: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主动主动的状态;让他们发觉彼此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培育他们的思维实力。依据教学直观性原则及我校实际状况,协作以上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使的教具有:1、五四运动历史教学地图2、小黑板3、摸拟五四使运动中运用的宣扬旗和宣扬单三、说教学过程学问的学习过程是这样一个过程:1展示新学问(以旧学问作为引

6、起学生留意,激发爱好的切入点,易于新学问的接受)2理解新学问(以旧学问作为基础,将新学问纳入旧学问体系中,从而组合成更新的学问体系)3保持(新学问体系的形成,还须要进一步的简化、修正、排列、组合,以便更好地储存在大脑中)4运用(即利用新的学问去获得更新学问的过程,表现为解决问题,创建独创等。)结合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步教学程序:第一步,复习旧学问,导入新课,这一步只需2分钟。同学们从1840鸦*斗争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在屈辱面前,中国人民没有低头,反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反抗,请同学们列举出来(在学生们列举出后,老师总结),指出这一系列抗争都失败了,但到了本世纪初,中国人

7、民最终选择了共产党,最终把中国人民的抗争引向了成功,而这一切都起先于五四运动。这样,在学生学过的抗争史这一系列旧学问找到了切入本节新学问的切入点,而且形成了对比效果,有利于新学问的接受。其次步:展示并让学生理解新学问,这一步须要25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我引导学生去回顾袁世凯复辟和北洋军阀复古的史实,运用归纳法说明一切反动势力都是利用思想专制来达到其统治目的的。指出,要推翻反动势力,就要向封建传统思想绽开猛烈进攻,由此绽开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比较前后两个时期的差异。得出: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关于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书上

8、没有集中分析,在学生找出五四导火线后,我奇妙设问:中国自鸦*斗争以来遭遇那么多侵略,为什么这一次反响那么大?事实上是引导学生去总结五四爆发的大背景,有助于学生把新旧学问有机地联系起来,培育他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实力。讲解并描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时,我实行了情景教学法。选一名学生扮演领袖,四名扮演参与五四游打的学生,领袖期发传单、旗帜,并领导群众大呼五四爱国口号。游行完毕后,又扮演罢工领袖,率领工人罢工,体现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通过这种方法,在肯定程度上创设肯定的历史环境,再现了五四运动的一个场景,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历史。由于在扮演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主动参加,必定会在头

9、脑中留下很深印象,而且使他们情愿上历史课,乐于上历史课,克服厌学心情。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有较强的理论性。在分析其反帝反封建性质时,主要是引导学生采纳史论结合的方法,联系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五四运动中的口号来分析,学生就比较好理解。然后让学生对比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异同点,而不同点就是五四运动的新,新在广阔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重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指出,五四运动为共产党的诞生打算了条件。从而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为下一节课的进行埋下的伏笔。第三步,巩固练习阶段,也许须要10分钟。首先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

10、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则是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后爆发的,前期在北京,以5月4日游行为主,到了6月3日以后中心转移到了上海,主要以工人运动为主。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先,两年后,中国诞生了共产党,从今,中国革命面貌面貌一新了.此小结使学生把两个历史事务的内在联系弄清晰了,并再次强调了重难点。然后是基础学问题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加强新学问体系的构建,为随时提取所学学问作好运用上的打算。第四步:运用阶段,须要8分钟。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历史教学必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化,学习本节课正是一个好时机。在本节课最终时间里,我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今日我们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精神?学生们的探讨必定要涉

11、及到他们现实生活和志向,老师再加以正确引导。这就使五四爱国品质迁移到学生的精神领域中去,引导他们的人生。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世界观。四、说板书五四运动一、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二、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分析大背景2、过程5.4学生为主力北京6.3后工人为主力上海3、历史意义(重点):无产阶级起先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难点)依据:采纳了板书好用性的原则。揭示了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敬重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和团运动,它选自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其次章第八节,是该节的第一节课内容。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从内容上,中国

12、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课内容是农夫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夫运动的终结。它上承本章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它的失败又开启了下章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它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标:(1)、学问与实力学生能了解和驾驭反洋教斗争的发展;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高潮、失败的全过程;清政府对义和团看法的改变。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培育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实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实力;初步学会分析图片、史料,培育论出史出的实力;通过合作探讨方案,初步培育小组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的实力。(2)、过程与方法实行自学设问引导探究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3)、情感

13、、看法与价值观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的教学,培育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的学习,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学生再次相识农夫阶级无力救中国的道理。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确定依据:扶清灭洋口号是义和团运动的基本主见,也是农夫阶级在民族危机状况下的救国主见,是农夫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缘由,它贯穿本节课内容的始终。教学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改变。确定依据: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实力的形成期,思维实力还不强,对清政府由剿到抚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驾驭,是学生较难分析和驾驭的问题。二

14、、说教法1、教法选择: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探讨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老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依据: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探讨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育分析思维实力和理解实力。2、详细做法:(1)、采纳问题教学法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动身,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材料、问题,并将材料、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探究、小组探讨,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驾驭重点、突破难点。(2)、谈话教学法老师供应背景资料,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索,以同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沟通、对话,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激

15、发学习爱好。三、学法1、学生状况分析高一学生有肯定的独立思索实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育学生的自学实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实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现中学历史课程现代公民教化的本质。2、学法指导(1)、自主探究学习法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上课时老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学问结构。(2)、比较学习法对重要学问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培育学生的比较思维意识,学生在比较中巩固学问,培育实力。(3)、归结法由于历史学问的过去性特

16、征,在教学中培育学生横向、纵向联系至关重要,让学生有联系意识,驾驭联系学习的方法。教学目标:学问与实力: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宋元时期三省六部制的改变;秦汉选官制度的内容,科举制;秦汉、隋唐、明清监察制度的内容。如何理解三省六部制的标记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科举制作用的改变;正确评价古代的监察制度。过程与方法: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调动其主动性;通过相识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化,培育学生一分为二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三省六部制的学习,借鉴其特长,做到古为今用;通过学习,了解当前我国不断深化政治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学习,使学生相识到科举

17、制度是中国对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教学重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化,科举制。教学难点:监察与谏议制度。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化1、秦汉的中枢权力机构(秦三公九卿,西汉中朝)师: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已经了解从秦朝起先,皇帝位于全国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时的中枢决策机构是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之间相互协作,相互牵制,避开了大权旁落局面的出现。从秦朝起先,中国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心集权制度。、在这一体系中,始终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冲突,这冲突处理得好,就能使国家安定,百姓安乐,处理不好政局就简单出现动荡。在秦朝以后,中枢权力体系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而不断

18、改变。汉承秦制,西汉时一起先接着沿用三公九卿制度,但到了汉武帝时,为了提高皇帝的权威,于是起用一些级别比较低的官员作为他身边的办事人员,这些官员干脆对皇帝负责,形成宫内的决策班子,号称中朝,这样就使得以丞相为首的中心政府机构外朝,沦为了执行一般政务的行政机构。(展示图片)东汉的尚书台取代了三公,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另外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但还没有规定各自详细的权力和职务,因此它还不是正式的中枢权力机构的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是三省六部制的萌芽阶段。(展示图片)2、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师:到了隋朝时,三省六部制得以正式确立。隋朝和秦朝都是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王朝,结果也同样相像,

19、都是二世而亡。但这两个朝代在历史上所起做的贡献都同样不行磨灭,汉承秦制,唐承隋制,都是明证。隋朝的创制是围围着中心集权的统一帝国的重建而绽开的,三省六部制就是一个宏大的创举。唐承隋制,到了唐时,三省六部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展示图片)内容: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尚书省的左右仆侍都是宰相,他们的办公地点就在政事堂,在政事堂工作的人,除了这些宰相外,还有其他官员也会参与政事堂会议,如参知政事、参知机务等,他们也是宰相。三省六部的职权及运行程序: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拟旨(这就相当于我国现在的

2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甚至将其封还,因此一道诏书的颁发或执行,需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在政事堂上达成协议才成;尚书省就是接受决议的最高执行机关,其下六部的职能大致与我国现今政治制度中的国务院类似。(举例)假设唐朝时,黄河出现了水患,皇帝认为有必要兴修水利以绝后患,于是令中书省的官员在政事堂会议上对此进行探讨,确定出来后,通过中书令的审核裁定,送给皇帝画敕,皇帝都同意了,那就可以起先动工了吗?当然不是,还要送到门下省去复审,同意了,这时才能交由尚书省去贯彻实行;假如不同意,那就得退回重拟了。作用: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

21、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2)(更重要的是,此时皇帝不能独裁,宰相同样不能独裁)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开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得到完善;对后世影响深远。3、宋的二府三司和元的一省制师:经过唐末五代的激烈社会变动,贵族政治彻底崩溃,到了宋朝时,新的的官僚政治体制取而代之。在唐朝时,相权虽然受到了牵制,但仍旧事无不统,拥有行政、军事和经济权,这样一来,简单动摇或威逼皇帝的地位,因此到了宋太祖赵匡胤时,实行一系列措施来分割相权。(展示图片)三省长官基本不参加政事,增设了同书门下这个部门,其长官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这样一来,相权就被分得很散;在军事权力上,

22、宋太祖一手策划了杯酒释兵权的喜剧,用高官厚禄作为交换条件,让石守信等将领交出兵权;另外,设置了枢密院,剥夺了宰相的军事权。宰相的政事堂和枢密使的枢密院合称二府.财权由三司(度支、盐度、户部)驾驭,三司号称计相,意思是主管财政的宰相。这样我们就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宋朝时进一步减弱相权,形成了君主独裁体制。政事堂管政治,枢密院管军事,三司管财政,三权分别,互不相知,一切都要通过皇帝,这就意味着皇权这次在与相权的博弈中,又取得了成功。师:从课本的材料可以看到元世祖接受了高鸣的建议,在中心实行一省制。(展示结构图)依据材料总结出:缘由:这跟元朝的统治疆域非常宽阔有关,统治地区一广,自然政务也就繁杂,为

23、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国土的管辖,因此缩减三省为一省,保留了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了中书省。设问:元朝的一省制加强了皇权吗?生:没有。通过一省制,相权得到加强,皇权和相权的这次博弈中,相权取得了成功。设问:在中心集权体系中,哪一体制下的宰相权力最大?生:元朝师:影响:到了中后期,相权过重,时常卷入统治内部的斗争,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动荡。设问:不同时期的中心集权体制的改变,说明白什么?生:说明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的争夺过程中,皇权渐渐取得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师总结:四个时期中心集权制度的改变,其实质是:皇权与相权的争夺;总的趋势是:皇权逐步加强。二、选官制度西周:世卿世禄

24、战国:军功爵秦、汉初:沿袭军功授爵的制度汉武帝:举荐模式察举、征辟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度1.西周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过度:同学们听过公务员这个词吗?他们是国家正式的政府官员,现在想在政府担当个一官半职,都要通过公务员考试,经过笔试、面试、体检等层层筛选,才有可能成为政府里的一员。说不定哪天我们在座的同学也有这样的经验成为我们的公仆。那么古时候的政府官员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师:现在我们就从西周起先,回顾官员是如何产生的?(演示图片)生:就是与宗法制、分封制相应产生的世卿世禄制度,到了礼崩乐坏的时期,宗法分封制渐渐崩溃,世卿世禄制度也渐渐被破坏了。师:在战国的变法和混战之中,产生了新的

25、选官制度,秦国的商鞅变法中就有一个嘉奖军功的措施(演示图片)。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帝国以后,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军功选任制。但是,立刻夺天下,能立刻治天下吗?很明显,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军人未必是治国的良才,在亮剑里边的李云龙明显就是这么一个人物。秦朝就是吃了这个亏,从军人中选官,甚至发展到剧烈排斥学问分子的地步,发生了历史上骇人听闻的焚书坑儒事务。师:西汉初也还是沿用军功授爵的方式,经过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时期,更是出现了我国古代的第一个盛世,在选官制度上汉武帝采纳了适应和平年头的选官制度察举、征辟。这是一种举荐模式的选官制度。课本上有说明。大家可以画起来。师:但是察举简单造成用人权的下移,随着时间的

26、推移,举荐人和被举人简单结成小集团,出现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局面,严峻冲击中心集权统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九品中正制,这样就更简单形成私人势力集团。(演示图片)2.隋唐的科举制过渡:隋朝统一以后,为了变更长期以来士族限制地方政权的局面,隋文帝废除了根据门第凹凸选用官员的九品中正制,改创科举制,()开创了通过文化水平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后为唐朝所继承和进一步完善。(1)科举制的产生、完善和发展师:1)隋文帝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起先采纳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拨官员;到了隋炀帝时,设立了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2)贞观年间,以明经和进士为主;开元年间,起先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3)宋朝时,

27、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为三级(乡试、省试、殿试),大大增加了录用名额,为更多读书人进入仕途开拓道路,既进一步扩大了宋朝的政权基础,又使得选官过冗过滥。4)明清的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严峻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2)科举制的影响:1.拓宽了政府选拨人才的基础,为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文人进入仕途开拓了道路,是一种相对公允的人才选拨制度,胜利笼络了读书人,有利于巩固统治,对维持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2.科举制具有发掘、培育人才的作用,为官僚队伍提高了素养较高的人才;因此,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长期旺盛稳定的制度保障之一。三、监察与谏议(一)监察:针对官僚而言。包括监督和弹劾。师:为了维护国家统

28、治机器的正常运转,中心政府必需对各级官吏实行有效的限制,监察制度就是限制各级官吏的基本制度,1.监察制度的必要性(这是由于君主专制集权的须要,君主一方面大权独揽,另一方面又必需依靠百官进行限制):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防范官员胡作非为、贪赃枉法的劣行。2.监察制度的形成过程:源于西周,初步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基本定型。西周在诸侯国设监国,代表周天子监视各诸侯国,三监之乱战国国君的秘书御史渐渐兼有监察的职能秦汉三公中的御史大夫东汉设置御史台,成为相对独立的监察机关;在地方的13分设12名刺史和一名司隶校尉(管理王畿地方)。(二)谏议:针对皇帝而言。监督皇权是否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师:谏议制度的历史

29、也许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建立和发展汉至宋,元朝搁置到明清败坏变质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对皇帝的做法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明清时,随着皇权高度加强,对官员的监察达到顶峰,可是对皇帝的谏议机构就已经消逝了。明朝的监察机构名目众多,在中心设有都察院,充当皇帝的耳目;都察院下设立监察御史,负责各方面官员的监察;另外还有六科给事中六科与六部相对应,对应吏部就叫吏部给事中,兵部就叫兵部给事中,等等。在地方上还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设问:古代历史上,君主权利至高无上,缺乏健全的、有充分权威的法律背景,监察和劝谏能否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局限性和主动性(课本相关内容)造成谏议和监察制度局限性的根本缘由在于专制制度和人治社会。四、总结师:中枢行政体系、选官制度、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制度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和运行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其主动意义在于:首先,这是对大一统的中心集权国家进行有效管理所必不行少的;其次,能够对古代历史上客观的社会变迁作出必要的反应和调整,不断地整合和吸纳新的统治力气,巩固统治基础,保证统治和社会的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