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20XX 报 告 汇 编 Compilation of reports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可编辑好用文档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淌儿童状况探讨报告(组图) 复制链接打印大 中 小2013 年 05 月 10 日 08:55 | 我来说两句(0 人参加) | 保存到博客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 5 月 10 日讯 (记者 苏琳)全国妇联今日在京发布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淌儿童状况探讨报告。据悉,为刚好精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淌儿童成长发展状况,驾驭他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迫切需求,为有效解决留守流淌儿童问
2、题供应科学依据,2012 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人民高校人口与发展探讨中心共同组成课题组,国家统计局供应数据支持,开展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淌儿童状况探讨。一、探讨目标与方法1、探讨目标:一是全面精确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淌儿童的数量、地域分布等基本状况;二是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淌儿童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相识他们的分层特征和需求差异;三是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有效解决留守流淌儿童问题,制定落实和发展完善相关政策服务。2、对象界定: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淌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所指流淌儿童是
3、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儿童。儿童年龄界定在 18 岁以下(0-17 岁)。3、探讨方法:本探讨采纳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探讨部分由中国人民高校人口与发展探讨中心段成荣教授等担当,在 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数据中抽取 126 万人口样本量,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留守流淌儿童的数量、区域分布、年龄及性别特征等。定性探讨由全国妇联特聘专家王梦兰、北京师范高校教化学部郑新蓉教授、湖南农业高校高志强教授等担当,主要通过文献探讨以及实地调研,客观分析留守流淌儿童成长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淌儿童的总体现状(一)农村留守
4、儿童的整体状况和基本特征1、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六千万,总体规模扩大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可编辑好用文档依据中国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 6102.55万,占农村儿童 37.7%,占全国儿童 21.88%。与 2005 年全国 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 242 万。2、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结构发生改变,学龄前儿童规模快速膨胀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 岁)达 2342 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 38.37%,比 2005 年的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 757 万,增幅达 47.73%。义务教化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 2948 万
5、,其中小学(6-11 岁)和初中(12-14 岁)学龄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分别占 32.01%和 16.30%,规模分别为 1953 万和 995 万。与 2005 年相比,小学和初中学龄阶段留守儿童分别削减了89 万和 226 万,共削减 315 万,降幅为 9.65%。大龄留守儿童(15-17 岁)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为 13.32%,规模达 813 万,比 2005 年削减了 199 万,降幅为 19.68%。可见五年间,学龄前留守儿童规模快速膨胀,义务教化阶段留守儿童削减,大龄留守儿童规模明显收缩。表 1:017 岁农村留守儿童性别年龄结构 年龄 农村留守儿童年龄构成百分比(%)流
6、淌 农村非留守 男 女 男女合计 性别比 儿童性别比 儿童性别比 0 2.96 2.50 5.47 118.40 120.79 120.19 1 3.72 3.05 6.77 121.97 122.51 122.49 2 3.82 3.14 6.96 121.66 121.48 120.65 3 3.58 2.97 6.55 120.54 120.77 119.01 4 3.60 3.00 6.60 120.00 122.26 119.28 5 3.29 2.73 6.02 120.51 123.26 119.01 05 岁 20.97 17.39 38.37 120.59 121.97 12
7、0.11 6 3.25 2.71 5.95 119.93 125.15 119.42 7 2.90 2.44 5.34 118.85 125.31 119.37 8 2.82 2.36 5.18 119.49 124.19 119.82 9 2.87 2.43 5.30 118.11 125.62 119.41 10 2.85 2.41 5.26 118.26 126.10 118.78 11 2.68 2.30 4.98 116.52 123.91 117.65 611 岁 17.37 14.65 32.01 118.57 125.07 119.06 12 2.97 2.57 5.53 11
8、5.56 122.91 116.85 13 2.86 2.49 5.35 114.86 122.13 115.73 14 2.88 2.55 5.42 112.94 117.82 114.54 1214 岁 8.71 7.61 16.30 114.45 120.89 115.69 15 2.82 2.48 5.29 113.71 109.12 113.73 16 2.23 2.00 4.23 111.50 103.31 111.26 17 1.99 1.82 3.80 109.34 100.52 109.51 1517 岁 7.04 6.30 13.32 111.75 103.26 111.4
9、6 017 岁合计 54.08 45.92 100 117.77 116.39 117.25 数据来源: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数据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可编辑好用文档3、农村留守儿童与城乡流淌儿童性别比总体差别不大,分年龄段比较差异明显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 54.08%,女孩占 45.92%,性别比为 117.77。与农村非留守儿童和城乡流淌儿童比较,总体性别比差别不大(农村非留守儿童和城乡流淌儿童性别比分别为 117.25 和 116.39),但分年龄段性别比结果存在差异。图 1:017 岁农村留守儿童性别比:与农村非留守儿童和城乡流淌儿童相比2 数据来源:2010
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数据4、农村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但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比例也很高留守儿童在各地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其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分别达到 11.34%和 10.73%。其次,安徽、广东、湖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占全国百分比也很高,分别为 7.26%、7.18%和 7.13%。以上五个省份留守儿童在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中占到 43.64%。另外,从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过 50%,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比例超过 40
11、%。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广泛分布于中西部省份,同时也分布于江苏、广东等东部发达省份。5、近 1/3 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有 3.37%的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调查显示,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 32.67%;有 10.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值得留意的是,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全部留守儿童的 3.37%,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 205.7 万,这是要特殊赐予关照的留守孩子。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可编辑好用文档 表 2 农村留守儿童的居住类型百分比-分年龄段 单位
12、:% 外出状况 居住类型 年龄段 05 岁 611 岁 1214 岁 1517 岁 合计 父母都外出 单独居住 1.90 3.20 4.89 6.14 3.37 祖父母 38.85 34.49 25.15 19.61 32.67 其他人 6.33 12.10 14.53 15.23 10.7 小计 47.08 49.79 44.57 40.98 46.74 仅父亲外出 单独与母亲 13.98 20.15 27.50 30.3 20.33 母和祖父母 22.95 13.57 10.56 8.90 16.06 小计 36.93 33.72 38.06 39.2 36.39 仅母亲外出 单独与父亲
13、4.93 8.81 11.64 13.8 8.44 父和祖父母 11.06 7.67 5.74 6.02 8.43 小计 15.99 16.48 17.38 19.82 16.87合计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6、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化总体状况良好,部分中西部省份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化的状况需引起重视6-11 岁和 12-14 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 96.49%和 96.07%,表明他们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化,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化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化状况相对较差。7、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
14、接受义务教化的比例最高,祖父母隔代照料面临诸多挑战农村留守儿童不同的监护人对其接受教化的机会和将来发展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数据显示,母亲外出,单独与父亲一起居住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化的比例最高,达5.12%;父亲外出,单独与母亲,或与母亲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化的比例均较低,分别为 3.13%和 3.11%。全部隔代照看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龄为 59.2 岁,56%的年龄在 60 岁以下,绝大部分在 50-59 岁之间,甚至有 12%的祖父母年龄在 50 岁以下。但是,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的受教化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 8%的祖父和 25%的
15、祖母未上过学。由于受教化水平的限制,祖父母在抚养和教化留守儿童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二)城乡流淌儿童的整体状况和基本特征1、全国流淌儿童规模达到 3581 万,数量大幅度增长依据中国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0-17 岁城乡流淌儿童规模为3581 万,在 2005 年基础上增加了 41.37%,且有增长的趋势。在这些流淌儿童中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的流淌儿童占 80.35%,据此全国有农村流淌儿童达 2877 万。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可编辑好用文档2、各年龄段城乡流淌儿童的规模都在快速增加,大龄流淌儿童增速最快流淌儿童在各年龄组分布比较匀称。学龄前流淌儿童(0-5
16、周岁) 规模达到 981 万,占流淌儿童总数的 27.40%,与 2005 年相比,增幅达 38.59%。小学(6-11 周岁)和初中阶段(12-14周岁)学龄儿童在流淌儿童中所占比例分别为 27.89%和 13.21%,规模分别为 999 万和 473万,与 2005 年相比,义务教化阶段流淌儿童共增加 347 万,增幅为 30.83%。大龄流淌儿童(15-17 周岁)占流淌儿童比例为 31.51%,规模达 1128 万,比 2005 年增加 429 万,增幅为61.43 %。可以看出,与 2005 年相比,各年龄段的流淌儿童规模都在快速增加,以大龄流淌儿童增加的速度最快,学龄前流淌儿童增加
17、速度较快,义务教化阶段学龄儿童增幅相对较小。表 3 全国流淌儿童的性别年龄构成单位:% 年龄 流淌儿童 男 女 男女合计 性别比 0 岁 0.86 0.71 1.57 120.79 1 岁 2.70 2.21 4.91 122.51 2 岁 2.86 2.35 5.21 121.48 3 岁 2.87 2.38 5.24 120.77 4 岁 2.95 2.41 5.36 122.26 5 岁 2.82 2.29 5.10 123.26 05 岁学龄前儿童合计 15.05 12.34 27.40 121.97 6 岁 2.82 2.25 5.07 125.15 7 岁 2.52 2.01 4.
18、54 125.31 8 岁 2.51 2.02 4.53 124.19 9 岁 2.62 2.09 4.71 125.62 10 岁 2.67 2.11 4.78 126.10 11 岁 2.36 1.90 4.26 123.91 611 岁小学学龄合计 15.50 12.39 27.89 125.07 12 岁 2.47 2.01 4.48 122.91 13 岁 2.31 1.89 4.21 122.13 14 岁 2.44 2.07 4.52 117.82 1214 岁初中学龄合计 7.23 5.98 13.21 120.89 15 岁 3.58 3.28 6.86 109.12 16
19、岁 5.28 5.11 10.39 103.31 17 岁 7.15 7.11 14.25 100.52 1517 岁合计 16.01 15.50 31.51 103.26 017 岁合计 53.79 46.21 100.00 116.39 数据来源: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数据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可编辑好用文档3、城乡流淌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性别比总体差别不大,分年龄段比较二者性别比呈此消彼长趋势流淌儿童总的性别比为 116.39,与全国儿童、农村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性别比基本无差异。但是分年龄来看,性别比随年龄改变的模式特别不同,这在流淌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两个群体之间对比明显
20、。3-5 岁学龄前和 6-14 岁义务教化阶段流淌儿童性别比明显高于留守儿童;14 岁以后流淌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性别比差异逆转,流淌儿童性别比低于留守儿童,17 岁的流淌儿童性别比甚至跌到 100。这种对比正好与学龄阶段对应,从儿童进入幼儿园起,到进入义务教化阶段,流淌儿童中男孩比例始终高于农村留守儿童男孩比例;到 15 岁接受完义务教化后,流淌儿童中女孩的比例提高。流淌儿童和留守儿童性别比的差异体现了流淌人口在选择携带子女一起外出时存在的性别偏好。图 2:各年龄段性别结构对比图2 4、流淌儿童高度集中在中东部发达地区,但部分中西部地区流淌儿童在当地城镇儿童中所占比例也比较突出全国 31 个省
21、区市均有肯定数量的流淌儿童,而且在少数几个省份高度集中。流淌儿童最多的省份是广东,占全国 12.13%,规模达 434 万,远远高于其他省份。数量较多的还有浙江、江苏两省都超过 200 万人,四川、山东、河南、福建流淌儿童也都超过 150 万人。流淌儿童最多的这七个省份占全国流淌儿童百分比之和为 45.71 %,人数之和达 1637 万人。部分地区流淌儿童占当地儿童比例很高,上海市每 10 个儿童中就有 4 个是流淌儿童,北京和浙江每 10 个儿童中有 3 个是流淌儿童。值得留意的是,部分中西部地区的流淌儿童在当地城镇儿童中所占比例也异样突出,如宁夏、新疆、青海和贵州分别高达 41.76%、4
22、1.50%、35.79%和 34.43%。表 4 各省 017 岁流淌儿童人数占当地儿童的百分比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可编辑好用文档 单位:% 省份 城镇中流淌儿童占儿童的百分比 省份 城镇中流淌儿童占儿童的百分比 北京 36.28 湖北 19.67 天津 20.49 湖南 21.37 河北 19.34 广东 31.19 山西 29.54 广西 21.12 内蒙古 39.49 海南 26.76 辽宁 22.45 重庆 19.17 吉林 22.44 四川 25.48 黑龙江 18.53 贵州 34.43 上海 46.24 云南 25.87 江苏 24.66 西藏 23.73 浙江 47.6
23、8 陕西 22.86 安徽 20.04 甘肃 21.67 福建 38.17 青海 35.79 江西 18.32 宁夏 41.76 山东 17.04 新疆 41.50 河南 20.41 全国 26.16 数据来源: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千分之一抽样。 5、县内跨乡流淌的儿童占全部流淌儿童的比例最高,跨省流淌儿童比例位居其次跨省流淌儿童占全部流淌儿童的 30.11%,省内跨市占 18.80%,市内跨县占 12.83%,县内跨乡占 38.25%。详细到各个省,流淌儿童的类别构成差异较大。北京、天津、上海的流淌儿童以跨省流淌儿童占主导,所占比例超过 90%,浙江跨省流淌儿童比例高达 61.
24、95%,广东和新疆的比例都超过 40%。部分省份的流淌儿童则是以省内流淌为主,如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四川和贵州等省份,省内流淌儿童比例占 90%以上。6、多数流淌儿童属于长期流淌,平均流淌时间 3.74 年城乡流淌儿童在户口登记地以外地区流淌时间平均为 3.74 年,7-14 岁流淌儿童中约1/3流淌时间在6年以上。0-6岁流淌儿童在外流淌的平均年数占他们年龄数的比例高于50%,说明这些儿童自诞生以来有一半时间在现住地居住。0-14 岁的流淌儿童平均外出流淌的时间随年龄而增长,15-17 岁流淌儿童的平均流淌时间下滑,大龄流淌儿童外出流淌时间相对较短。图 3 0-17 岁流淌儿童平均
25、流淌时间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可编辑好用文档1 7、城乡流淌儿童接受义务教化条件改善,学前教化和后义务教化阶段的教化问题亟待解决大部分义务教化阶段的适龄流淌儿童有机会在校学习。其中低年龄的流淌儿童,少数存在入学晚的问题。高年龄的流淌儿童,存在完成义务教化前终止学业的状况。学前流淌儿童有入园难的问题。接受完义务教化选择接着在居住地读中学和考高校的流淌儿童面临着很多困难。有异地高考需求的流淌儿童在个别省份非常集中,广东、北京、上海排在前三位。三、本次调查的几点启示通过此次探讨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方力气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儿童面临的亲情缺失、生活抚育、教化监护、平
26、安爱护等问题,以及流淌儿童面临的同等接受教化等问题得到肯定缓解。但这些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且新的问题仍在不断出现。此次探讨驾驭的留守流淌儿童的总体状况、基本特征、改变趋势,使我们对问题有了更为清楚的了解,从中也探究出一些新的规律,获得一些新的启示。1.农村留守流淌儿童问题具有长期性、困难性和紧迫性,必需高度重视留守流淌儿童工作。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定趋势,也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在快速推动,2011 年我国城镇人口达 6.91 亿,城镇化率上升到 51.27%。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形成的二元结构及由此衍生
27、的制度、法规、政策、社会心理都不行能在短期内变更,因此留守流淌儿童问题将长期存在。统计数据显示,2010 年我国 0-17 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淌儿童共有 9683 万,这近一亿儿童的规模,每年还以肯定的速度在扩大,是一支不行忽视的群体。认清形势,坚决信念,实行更加有力措施,做好留守流淌儿童工作,对于推动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会发挥重要作用。2.构建减量化机制与完善关爱服务机制相结合,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父母监护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由于与父母长期分别,亲情缺失,家庭教化弱化,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成长环境均劣于受父母监护的儿童。
28、调查表明,留守儿童最大心愿就是与父母团聚,使自己不成为留守儿童。因此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可编辑好用文档 建设,吸引外出农夫工返乡就业创业;激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夫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使更多农村儿童能够在父母身边成长,削减农村留守儿童总量;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完善留守儿童法律爱护和关爱服务长效机制,动员学校、社区构建关爱网络,落实管护与人文关怀至关重要。3.消退制度、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排斥,是流淌儿童融入城市的关键。调查显示,与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 200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时相比,流淌儿童数量大规模增加,2000-2005 年五年增加了 551
29、 万,增幅为 27.80%;2005-2010 年五年增加了 1048 万人,增幅为 41.37%。但流淌儿童在城市生活并不意味着完全融入城市,他们面临经济与福利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排斥,融入城市存在多方面障碍,打破户籍制度造成的二元化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消退城市隔离的关键。市民与农夫工、城市儿童与流淌儿童的互动交往,多种文化的包涵,将会使流淌儿童真正融入城市。为此,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应为儿童城市融入与社会和谐做出贡献。4.关切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别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流淌儿童工作。调查发觉,流淌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性别有此长彼消的相关现象,这显示出了家长的性别偏好。学龄前和义务教化
30、阶段的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性别比低,流淌儿童的性别比高,说明家长往往带男孩进城,把女孩留在家乡,让男孩享用较好的生活和教化条件。而在 16-17 岁大龄儿童中,流淌儿童的性别比低,留守儿童性别比高,说明家长会选择刚完成义务教化的女孩进城,让其早早就业,由此导致她们只能进入技术含金量低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或传统服务业,缩小了女孩向上发展的空间。按年龄分析,留守婴幼儿有母亲哺乳、科学哺育的需求。6-7 岁有按期入学的问题。而大龄流淌儿童有完成义务教化后接着中学学习和异地高考的需求。这些都须要我们进一步细化留守流淌儿童工作,在开展工作时加入性别分析视角,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5.强化父母的法定
31、监护责任,完善监护制度。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近 20%的务工父母在儿童 1 岁前外出,其中 30%在儿童诞生 1-3 个月外出,相当数量留守婴儿由于母亲外出不能得到足够时间的母乳喂养。因为和父母的长期分别,留守儿童生活照看、平安爱护和接受教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特殊是亲情缺失,会造成一生无法弥补的缺憾。还有,统计显示,有 3.37%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自己单独居住和生活,这对儿童的生存状态留下了潜在的危急。为了削减因父母缺失给儿童造成的有形的和无形的损害,首先应在法律法规和乡规民约等方面强化父母的法定监护职责,探究监督和爱护父母尽职尽责的渠道和方法,切实爱护留
32、守儿童的福祉。四、解决农村留守、城乡流淌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党中心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留守流淌儿童工作,关切关怀他们的健康成长。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各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主动实行举措,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主动开展关爱活动,扎实推动农村留守流淌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留守流淌儿童成长环境不断优化。针对此次探讨中发觉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进一步完善法律政策体系。对未成年人爱护法等保障儿童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监护制度,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究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填补留报告
33、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可编辑好用文档 守儿童监护缺位。逐步修订建立在二元结构基础上的相关法律制度以及与户籍管理相联系的住房、教化、卫生、社会保障等政策法规,保障农夫工及其子女能够同等享有公共服务资源。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已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制定并落实农夫工带薪休假等制度,切实保障他们更好地履行监护责任。2、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农村留守流淌儿童问题作为现阶段的重大社会问题,应纳入留守流淌儿童集中地区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留守流淌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总体部署,顶层设计,统筹推动。建立有效的领导协调机制,健全工作督查考核机制,将留守流淌儿童关
34、爱服务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共建共享的留守流淌儿童动态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将农夫工家庭在经济、教化、健康等诸领域的监测评估指标纳入政府部门常规统计之中。开展农村留守流淌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探究实践留守流淌儿童关爱服务的有效模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出台免税、贴息贷款等实惠政策,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3、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连接的关爱网络。进一步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根据适当比例配备生活及心理辅导老师,并将其纳入学校编制中。在留守儿童集中的每个村、社区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为留守儿童供应生活
35、托管、心理辅导、家庭教化指导,开展课外活动。以乡规民约的方式推行农村儿童监护人监督制度,建立邻里互助组,对法定监护人、托付监护人的监护进行监督。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平安爱护预警与应急机制,确保一旦发生问题,有关方人员快速介入并妥当处理。4、进一步加强家庭和社区干预。家庭是促进儿童发育、保障起点公允的重要场所,家庭教化是一切教化的起点和基石,建议在相关国家规划和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中,把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家庭和社区支持作为重要内容,实施相关项目,以社区、村为基础建立亲子园,供应家庭教化指导和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服务。5、进一步加快学前教化发展。学前教化对一个人成长发展至关重要,留守流淌幼儿数量浩大,应特
36、殊关注这一儿童群体的成长发展。进一步加大城乡托幼机构建设,增加公立托幼机构的规模,使更多的留守流淌幼儿接受学前教化。降低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同时建立多种敏捷简便的托幼机构,加强对其规范管理。为农夫工子女入园设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并对困难流淌儿童赐予入园补贴。对于接收流淌学龄前儿童多的地区,中心可通过适度的转移支付,帮助流淌儿童接受学前教化。6、关注大龄留守流淌儿童的需求和逆境。对于大龄留守儿童,特殊是无人监管的留守儿童,建立长效帮扶和管护机制,对他们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刚好赐予教化指导。针对大龄流淌儿童教化需求,稳步出台农夫工随迁子女在异地参与中考、高考制度的相关政策,使更多的流淌儿童能够在生活城市接受中学教化。利用流入地教化资源,建立大龄流淌儿童和农夫工补习教化制度,帮助他们巩固基础学问,培训融入城市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7、促进流淌儿童城市融入与社会适应。加大社会宣扬力度,消退基于城乡、户籍身份等方面的卑视和偏见,提倡社会同等的价值观,敬重多元文化,敬重儿童权利和公民权利。大力开展城乡儿童手拉手等活动,增进城乡儿童的相互沟通和理解。把农夫工的家庭教化指导、卫生保健、社会救助等纳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中,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建立完善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可编辑好用文档 以社区为依托,面对流淌人口家庭的管理模式和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