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驱动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治疗毛细支气管炎60例临床观察] 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溶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氧驱动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治疗毛细支气管炎60例临床观察] 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溶液.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氧驱动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治疗毛细支气管炎60例临床观察 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溶液 摘 要 目的:视察氧驱动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效果。方法:将11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两组,治疗组60例和比照组50例,两组均赐予常规抗感染、抗病毒、支持、对症治疗,治疗组再用沙丁胺醇溶液加入生理盐水氧驱动雾化吸入,2次/日。结果:治疗组和比照组总有效率分别95.00%和75.00%,两组比较差异又高度显著性(P0.01);治疗组咳嗽消逝时间、喘憋消逝时间、肺部哮鸣音消逝时间、住院时间均较比照组缩短,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氧驱动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治疗毛细支气管
2、炎平安,有效、便利。 关键词 沙丁胺醇 投药 吸入 毛细支气管炎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期常见的急性下呼吸道疾病。每年冬春为高发季节,仅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多数是16个月的小婴儿、病情重。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应用氧驱动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性喘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者均符合急性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诊断标准,解除支气管异物及发生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等病发病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比照组50例。治疗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1.10.32岁。比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00.34岁。两组患儿均为急性起病,有
3、阵发性咳嗽、严峻喘憋、气急、双肺可闻及大量喘鸣音及少至中量音,胸部X线表现为双肺纹理增粗或伴斑片状阴影,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症状、体征、病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予相同的常规综合治疗:抗感染、抗病毒、养分支持、对症治疗、重症患儿加用激素、改善通气后吸氧、补液、冷静等处理,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硫酸沙丁胺醇,剂量0.010.03ml/(kg次),用生理盐水2ml稀释经雾化器连接壁式氧驱动雾化吸入,早、晚各1次,严峻者可于中间加用1次,雾化后赐予拍背吸痰,用药72小时后进行疗效评估。 疗效评价标准:治愈:治疗3天内咳嗽、气促、喘憋缓解,肺部哮鸣音和湿音削减或消
4、逝。好转:治疗37天,咳嗽减轻,气促、喘憋缓解,肺部哮鸣音和湿音削减或消逝。无效:治疗7天后,咳嗽、气促、喘憋、肺部体征无改变。 统计学处理:技术资料用X 2检验。计量数据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纳t检验。 结 果 两组症状改善和住院时间比较:治疗组咳嗽消逝时间、喘憋消逝时间、肺部哮鸣音消逝时间、住院时间均比比照组明显缩短(P均0.01),见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见表2。 不良反应: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讨 论 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及病变特征:毛细支气管炎发病与婴幼儿时期呼吸系统解剖学特点有关。其呼吸道管腔狭小,平滑
5、肌薄而少,毛细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病毒侵入后,引起气管、支气管,尤其是毛细支气管的炎症,气道黏膜水肿,黏液腺分泌亢进,痰栓堵塞及气道平滑肌痉挛,导致气道狭窄,其临床症状类似支气管肺炎,且喘憋喉鸣更显著。临床上较难发觉未累计肺泡与肺泡间壁的纯粹毛细支气管炎,故国内认为是一种特别类型的肺炎,称之为喘憋性肺炎。毛细支气管炎可由不同的病毒所致。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最常见的病原体。主要病理变更为:病变主要侵及直径75300um的毛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及四周淋巴细胞清润,黏膜下充血、水肿和腺体增生,黏液分泌增多。炎症波及肺泡、肺泡壁及肺间质,致肺不张或肺气肿,引起喘憋、发作性呼吸困难、肺部广泛哮
6、鸣音,严峻者发生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时危机生命。 近年来探讨发觉患儿气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类似哮喘所特有的炎性物,毛细支气管炎免疫学发病机制与支气管哮喘存在类似机制。患儿RSV感染后可诱导气道内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清润和活化,通过促进上皮细胞表达趋化因子如RANTES(调整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趋化因子)及巨噬细胞炎症蛋白-la(MIP-la)增加,这些趋化因子对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具有显著趋化和激活作用,促进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的发生。另RSV感染后引起Th1/Th2亚群功能失调,TH1细胞不被激活,T细胞和NK细胞活化受阻,对RSV清除实力降低,同时拮抗IL-4促B细胞合成IgE、IgG4的作用减弱,B细胞合成IgE、IgG4增多,大量IgE、IgG4与呼吸道黏膜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结合,使其释放组织胺、白三烯等炎性介质,发生型变态反应,临床上常在发病初期即出现明显的发作性喘憋。L25增多可趋化内皮细胞在肺部聚集,使之激活并释放炎症介质和毒性蛋白损伤气道黏膜上皮,诱导型变态反应。 表1 两组主要症状、体征消逝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单位:天,XS)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比照组比较a:X 217.50,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