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教案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教学目标 一、基础学问目标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二、实力培育目标 1通过讲解并描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表现,从中得出改革的缘由。以培育学生概括、归纳学问和分析困难历史问题的实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培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实力。 3通过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培育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实力。 三、思想教化目标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导致改革,是北宋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封建统治危机,引发了政治改革。 2在
2、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背景下出现的庆历新政,是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一次局部调整,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3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进步意义,这种坚持改革的精神是应当值得确定的。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 教学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精确理解和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全面相识。 教学过程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兼并现象严峻 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现了“富者有弥望 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尖锐对立。 2农夫的抗拒斗争:宋仁宗时,农夫不断起来抗拒,遍及中原
3、边地。 3冗官、冗兵、冗费 北宋统治者用“分化事权”的方法,防止文官武将专权,结果形成冗官局面。 统治者用募兵、养兵的方法,缓和农夫的抗拒,造成兵员剧增,形成冗兵局面。 伴随冗官、冗兵,再加上每年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 宋仁宗时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弱”、“积贫”的局面。 4辽、西夏的威逼 二、庆历新政 1背景:统治集团内部一些人,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提出了变法的主见。 2变法的起先。 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 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见。 宋仁宗接受大部分看法,施行新政,史称“庆历新政”。 3主要内容。 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 限制
4、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 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 裁并州县,减轻徭役; 肃穆中心政令,取信于民。 4结果。 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范仲淹等改革派相继被排挤出朝廷, 改革措施也被废止。 三、王安石变法 1变法起先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2主要内容 理财措施 A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夫,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 利息。这样既能使农夫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B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 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夫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C农田水利法。
5、政府激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D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根据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 僚、地主不得例外。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E市易法。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 大商人对市场的限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沟通。国家收人也有增加。 军事措施 A保甲法。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常种 田、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这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限制, 又可以抵挡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削减了军费开支。 B将兵法。把禁军固定在肯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这就加强了军队训练, 充溢了边防力气。 教化措施 A改革
6、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 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B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果优秀者,可干脆受官, 以资激励。这就使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3变法的成效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各地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 军事实力有所增加。 在肯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4变法失败的缘由 新法在推行的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新法在肯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剧烈反对。 有些地方官拒绝执行新法。 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司马光当政,新法被废除。 5评价 王
7、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冲突和民族冲突特别尖锐的状况下进行的改革运 动。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第一节“积贫积弱”的北宋(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学案 第一节“积贫积弱”的北宋(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学案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一、北宋中期的财政困难表现:“三冗”(_、_、_)弊政1、冗兵冗兵的缘由:主要在于_、_制的弊端。宋初大量编练禁军,后来为缓和_冲突,实行“养兵”政策,政府在发生饥荒的地方“募兵”,这些措施导致北宋兵员剧增,到宋仁宗时,军队人数已达120多万。同时,由于兵员素养低下,操练不勤,战斗力减弱,形成“积弱”局面。北宋实行“_”的军事政策,结果形成“兵不识将,将不
8、知兵”的局面,_不强2、冗官冗官的缘由:一方面统治者用“分化事权”(即_)的方法,防止文武官员专权,结果导致官僚机构日益膨胀,另一方面_制的改革,导致官吏人数激增。同时,大官僚的子孙、亲属、门客还可以以“_”受官。3、冗费冗费的缘由:冗官、冗兵必定导致_、_开支增大,再加上每年送给_、_(即“_”),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的局面。二、内忧外患1、土地兼并现象严峻(财政危机)北宋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指封建国家土地全部制建立不起来)、“_”(指在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土地兼并不加干预)的土地政策,_地主阶级兼并农夫的土地。因而北宋前期土地兼并的现象就非常严峻,到了北宋中期,更达到了“
9、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严峻地步。变相增加_,_冲突尖锐2、农夫的抗拒斗争(政治危机)北宋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小农经济没有得到较大的复原和发展,再加上_的发展,阶级冲突在北宋初年就非常尖锐,农夫和士兵的_不断,而且从以前北宋政府统治力气较薄弱的边远地区发展到统治较强大的腹心地区,严峻威逼着北宋的封建统治。 3、辽、西夏的威逼(边患危机)北宋实行“守内虚外”、_防卫的军事政策,在辽夏贵族集团的掠夺和讹诈面前显得卑躬屈膝,懦弱无力,始终受到_和_的威逼和进攻,面临严峻的边患危机。表现:(1)宋辽斗争宋辽斗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宋对_的两次进攻,目的是把_势力驱除出_。这两次斗争的结果
10、是宋军遭到失败;其次阶段是辽军南下,不断威逼北宋,但最终未能战胜北宋,双方议和,形成对峙局面。(2)澶渊之盟(_年)A、背景:澶渊之战(_年)宋真宗景德元年(_年),辽大举南侵,到达_城下,靠近东京。宋军虽然打了胜仗,却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B、内容宋纳银绢:规定宋每岁向辽输纳银十万两作为军饷,绢_,叫“_”;因该盟约在澶州签订,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为_之盟。C、评价消极作用: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在宋朝做了较大让步的状况下签订的和约。这个和约_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_困难。主动作用:维持了宋辽边疆长期的_,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_,保证了北宋社会_的接着发展
11、,也促进了_。(3)夏宋斗争和议和从1040年起,西夏连续对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斗争的结果是宋朝连续_。夏、宋议和,宋每岁给夏“_”。我国西北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了。思索:1如何相识宋辽、宋夏之间的斗争?如何相识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宋对辽、西夏的斗争不断失败的缘由是什么?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与“和”的关系怎样?2辽和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何相同之处?它们与唐宋的政治制度有什么联系?3契丹、党项是我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发展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民族之间的斗争是_之争,但斗争仍有_和_之分;宋辽、宋夏的关系,虽然有战有和,但_、_是民族关系的
12、主流,是推动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在折服中原汉族统治者的过程中,都较多地汲取了_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内容,辽和西夏也不例外,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实行过“蕃汉分治”的制度,即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制度。民族同等和民族团结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都有着重要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民族长期融合,相互学习,他们的发展对我国_地区特殊是_和_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中华大地上_创建的。三、庆历新政1、实施:时间:_年1045年基本方案:_,2、主要内容(中心问题):_ 3、结果:庆历新政力图用政治改革扭转朝廷积贫积弱的状况,以整顿吏治为改革的中心,这势必触犯
13、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剧烈反对和阻挠,改革不到一年就失败了。尽管新政很快地失败了,但我们不必以成败论英雄。范仲淹敢于改革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的气概,敢于限制_的精神,恒久值得赞扬。揭开了北宋_、_的序幕。 第三节波的干涉和衍射教案 第三节波的干涉和衍射教案三维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条件、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1)知道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知道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2)知道干涉现象、波的衍射现象都是波所特有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条件、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教学难点:波
14、的干涉图样教学方法:试验演示教学教具:长绳、发波水槽(电动双振子)、音叉(一)引入新课大家都熟识“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物理现象,这是什么缘由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原来波遇到狭缝、小孔或较小的障碍物时会产生一种特有得现象,这就是波的衍射。(二)进行新课波在向前传播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波线弯曲,偏离原来的直线方向而绕到障碍物的背后接着转播,这种现象就叫做波的衍射。1.波的衍射(1)波的衍射:波可以绕过障碍物接着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哪些现象是波的衍射现象?(在水塘里,微风激起的水波遇到露出水面的小石头、芦苇的细小的障碍物,会绕过它们接着传播。)试验:下面我们用水波槽和小挡板来做,
15、请大家仔细视察。现象:水波绕过小挡板接着传播。将小挡板换成长挡板,重新做试验:现象:水波不能绕到长挡板的背后传播。这个现象说明发生衍生的条件与障碍物的大小有关。(2)衍射现象的条件演示:在水波槽里放两快小挡板,当中留一狭缝,视察波源发出的水波通过窄缝后怎样传播。第一、保持水波的波长不变,该变窄缝的宽度(由窄到宽),视察波的传播状况有什么改变。视察到的现象:在窄缝的宽度跟波长相差不多的状况下,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水波绕到挡板后面接着传播。(参见课本图10-26甲)在窄缝的宽度比波长大得多的状况下,波在挡板后面的传播就犹如光线沿直线传播一样,在挡板后面留下了“阴影区”。(参见课本图10-26乙)其
16、次、保持窄缝的宽度不变,变更水波的波长(由小到大),将试验现象用投影仪投影在大屏幕上。可以看到:在窄缝不变的状况下,波长越长,衍射现象越明显。将课本图10-27中的甲、乙、丙一起投影在屏幕上,它们是做衍射试验时拍下的照片。甲中波长是窄缝宽度的3/10,乙中波长是窄缝宽度的5/10,丙中波长是窄缝宽度的7/10。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窄缝宽度跟波长相差不多时,有明显的衍射现象。窄缝宽度比波长大得多时,衍射现象越不明显。窄缝宽度与波长相比特别大时,水波将直线传播,视察不到衍射现象。 结论: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视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衍射
17、是波的特有现象。2、波的叠加我们有这样的生活阅历:将两块石子投到水面上的两个不同地方,会激起两列圆形水波。它们相遇时会相互穿过,各自保持圆形波接着前进,与一列水波单独传播时的情形完全一样,这两列水波互不干扰。3、波的干涉一般地说,振动频率、振动方向都不相同的几列波在介质中叠加时,情形是很困难的。我们只探讨一种最简洁的但却是最重要的情形,就是两个振动方向、振动频率都相同的波源所发出的波的叠加。演示:在发波水槽试验装置中,振动着的金属薄片AB,使两个小球S1、S2同步地上下振动,由于小球S1、S2与槽中的水面保持接触,构成两个波源,水面就产生两列振动方向相同、频率也相同的波,这样的两列波相遇时产生
18、的现象如课本图1029所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我们可以用波的叠加原理来说明。课本图1030所示的是产生上述现象的示意图。S1和S2表示两列波的波源,它们所产生的波分别用两组同心圆表示,实线圆弧表示波峰中心,虚线圆弧表示波谷中心。某一时刻,假如介质中某点正处在这两列波的波峰中心相遇处课本图1030所示中的a点,则该点(a点)的位移是正向最大值,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经过半个周期,两列波各前进了半个波长的距离,a点就处在这两列波的波谷中心相遇处,该点(a点)的位移就是负向最大值。再经过半个周期,a点又处在两列波的波峰中心相遇处。这样,a点的振幅就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所以a点的振动总是最强的
19、。这些振动最强的点都分布在课本图1030中画出的粗实线上。某一时刻,介质中另一点假如正处在一列波的波峰中心和另一列波的波谷中心相遇处课本图1030中的b点,该点位移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经过半个周期,该点就处在一列波的波谷中心和另一列波的波峰中心相遇处,再经过半个周期,该点又处在一列波的波峰中心和另一列波的波谷中心相遇处。这样,该点振动的振幅就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所以该点的振动总是最弱的。假如两列波的振幅相等,这一点的振幅就等于零。这就是为什么在某些区域水面呈现安静的缘由。这些振动最弱的点都分布在课本图1030中画出的粗虚线上。可以看出,振动最强的区域和振动最弱的区域是相互间隔开的。频率相同
20、的波,叠加时形成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inerference)。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图样。只有两个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的波源发出的波,叠加时才会获得稳定的干涉图样,这样的波源叫做相干波源,它们发出的波叫做相干波。不仅水波,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干涉现象是一切波都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演示:敲击音叉使其发声,然后转动音叉,就可以听到声音忽强忽弱。这就是声波的干涉现象。 (1)做波的干涉:频率相同的波,叠加时形成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这种现象叫做波的
21、干涉。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图样。(2)特点:干涉现象是一切波都具有的现象。(3)产生条件:两列波的频率必需相同。 ;第三节 硝酸 探究问题框架: 1、硝酸的物理性质:(干脆给出) 2、从硫酸得到启示,硝酸有什么化学性质?(引导发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我们学习了氮元素的单质、氢化物、氧化物,接下来我们学习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硝酸。我们首先学习它的物理性质。 【板书】第四节硝酸 一、物理性质 【展示】63%浓硝酸。 【展示】发烟硝酸。 【讲解并描述】质量分数为98%以上的浓硝酸在空气里由于硝酸的挥发而产生“发烟”现象,通常叫做发烟硝酸。常用浓硝酸的质量分数大约是69。 【指导阅读】
22、查硝酸的密度,熔、沸点。查常用浓硝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发烟硝酸” 【导入】比较一下硝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找出其不同点: 【视察】色、态、气味、掂轻重、打开瓶塞,视察。得出结论:纯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比水重,能溶于水。 【视察】空气里挥发而产生“发烟”现象。 挥发性(沸点) 物理的量浓度 常用浓硝酸 易(低) 18mol/L 常用硫硫酸 难(高) 12mol/L 【导入】在化学性质上,浓硫酸的特点是具有强氧化性,硝酸是否也如此呢?下面我们学习硝酸的化学性质。依据硫酸的化学性质我们应当从哪几个方面探讨硝酸的化学性质。 【提示】留意与浓硫酸进行比较。哪一个猛烈。 【指导学生试验
23、】 【总结】初中我们已经学过硝酸的具有酸的通性,硝酸没有吸水性和脱水性。我们今日主要从氧化性来学习硝酸的特性。 【板书】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1、与金属的反应 (1)与不活泼金属反应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回答】酸性、氧化性(与铜、与碳)、吸水性、脱水性,常温下,铁、铝在浓硫酸中钝化 【学生通过试验探究浓硝酸的氧化性】 【试验:铜与浓硝酸反应】 现象: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由无色变为绿色。铜在不断溶解。结论:铜和浓硝酸常温下反应猛烈,比铜与浓硫酸反应猛烈,铜与浓硫酸须要加热,铜与浓硝酸反应不须要加热。 推想产物,试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导】 Cu+4HN
24、O3(浓)=Cu(NO3)2+2NO2+2H2O 【设疑】我们知道稀硫酸不能与不活泼的金属铜反应,稀硝酸能不能与不活动的金属铜反应呢?并与稀硫酸与铜反应进行比较。 【指导学生试验】 【总结并板书】 3Cu+8HNO3(稀)=3Cu(NO3)2+2NO2+4H2O 【引导总结】浓硝酸与稀硝酸与铜的作用有何不同;硝酸与硫酸氧化性哪一个较强,从哪几个方面表现。 【学生试验探究】铜和稀硝酸的反应。 现象:产生无色气体。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铜在不断的溶解。无色气体遇空气变红棕色。 结论:此无色气体是NO。因为:此气体遇空气变为了红棕色。 【推导】 3Cu+8HNO3(稀)=3Cu(NO3)2+2NO2+
25、4H2O 【总结】浓硝酸生成NO2、稀硝酸生成NO气体。浓硝酸反应速率快,不需加热,稀硝酸反应速率慢,有时须要加热。 浓硫酸与铜反应须要加热,浓硝酸不需加热。稀硫酸与铜不反应,稀硝酸可以反应。 可见,硝酸的氧化性比硫酸强。 【引导探究】冷浓硝酸与铝、铁活泼金属反应的状况怎样呢? 【引导探究】大家回忆,试验室能否用稀硝酸制取氢气?为什么呢? 【板书总结】(2)与活泼金属反应 在不生成稀硝酸中不生成H2、在浓硝酸中铝、铁钝化。 【讲解并描述】除金、铂以外,其余金属全可被其氧化而溶解。 【介绍】王水的成分:浓硝酸与浓盐酸的混合物,其体积比为1:3。氧化实力极强,可溶解金和铂。 【试验探究】与浓硫酸一
26、样,铝和铁都浓硝酸中钝化,即浓硝酸把它们的表面氧化成一层薄而致密的氧化膜,常温下可以用铝槽车装运浓硝酸。 【回答】不能,因为硝酸的氧化性很强,NO3起氧化作用。而不是H起氧化作用。 【倾听理解】 【引入】请大家用已学学问,推想浓硝酸能否与碳、硫、磷等非金属单质反应? 【引导】推想碳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试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2、与非金属反应 【总结】规律:一般生成最高价酸或氧化物、NO2和H2O。 【探讨】结论:可以。缘由是:硫酸可以氧化单质碳等,所以浓硝酸也应当能氧化碳单质等。 【推导】C+4HNO3(浓)4NO2+CO2+2H2O 【讲解并描述】因为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对皮肤、衣物、
27、纸强等都有腐蚀作用,所以运用硝酸时,肯定要特别当心,留意平安。万一不慎将浓硝酸弄到皮肤上,应马上用大量水冲洗,再用小苏打(NaHCO3)水或肥皂洗涤。 【听讲、理解】 【展示】利用一瓶久置而发黄的浓硝酸的样品,进行提问为什么发黄。 【启发】可能有NO2产生,由于NO2溶于硝酸而变黄。【启发】假如是有NO2生成,那么硝酸的分解产物还必应有什么物质生成? 【引导】推想产物,试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不稳定性: 【提问】硝酸应如何贮存? 【分析,探讨】发黄的缘由是什么?可能是因为硝酸分解。 【探究】在HNO3中,由于氢元素和氮元素都处于最高价,又因NO2的生成,是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所以只
28、能是HNO3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上升,因此,可能有氧气生成。 【推导】 C+4HNO3=CO2+2NO2+2H2O 【回答】避光、阴凉处。 【小结】硝酸的特性是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共同的特点是由于+5价氮元素得电子,被还原为低价态氮的化合物的原因。 【课堂练习】 1工业上如何贮存和运输大量的浓硝酸 2如何洗净一支内壁镀银的试管?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3从节约原料,爱护环境的角度来分析,要制取肯定量的Cu(NO3)2晶体,下列试验设计中最合理的是 (1)Cu+浓HNO3 (2)Cu+稀HNO3 第20页 共20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