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第二课时教案鲁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第二课时教案鲁教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一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第二课时教案鲁教版高一语文下册归去来兮辞教案 高一语文下册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材分析】 一、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肯定的人文关怀。 二、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很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其为保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行磨灭的借鉴意义。 【学生分析】 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肯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实力,都有主动探究的
2、天性,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建力”(马斯洛),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本文的钥匙。 三、学生对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有与他人同等沟通的渴望,本教材的内容支配能在教大程度上满意学生的这一心理。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育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实力。 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洁辨析。 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建性阅读,发展想象实力、思辩实力和批判实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
3、,进行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同等沟通。 3.探究法:比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三、看法情感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怜悯的理解”看法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谛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妙的情感和奋勉向上的人生看法,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实力培育。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教学难点】 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
4、疑”的正确理解 2.关于本文是否写实的浅层探讨性探讨。 【设计思想】 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肯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爱好,培育学生诵读的习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用“五读法”带动整个教学过程。 2.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殊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沟通的动态过程”“老师既是学生同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第三条中又指出,“主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据此为巩固和加深对较
5、难问题的理解,特采纳对话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学任务。 3.协助手段:幻灯片投影仪投影胶片 4.课时支配:2课时 【预习打算】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收集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有条件的也可网上查阅,制作“作者挡案”若干,课堂上沟通。 3、收集陶潜的相关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走进陶渊明 一、导入课文 我们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潜的桃花源记,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师生一同背诵“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
6、来兮辞,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他的归隐情结。(板书课题、作者) 现在先让我们看一看同学们制作的“作者挡案”卡片,比一比谁与陶潜走得最近?(师生沟通,选择最好的投放) (解说:解读文学作品,离不开知人论世,用师生同背和制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唤醒学生的学问积累,又可以督促学生关注文本尤其是注释,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三得。) 二、走进陶渊明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识文意 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一字一词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睬文义。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老师循环指导。 找出全部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
7、的段落和层次。 2.沟通体会,思路提示(幻灯片1) 第一段:归-悲追非。 其次段:衣-微/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 第三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第四段:之期耔诗疑。 3.学生依据思路韵脚提示,朗诵诗歌,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二)读:老师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 过程: 1.朗读指导,利用诗体“辞”的特点,帮助诵读,留意 诗与文不一样,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本诗除去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60句。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据此理清全篇层次脉络) 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舟/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
8、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行/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2.老师范读,朗读季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好听甚至动心。 3.沟通体会,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幻灯片2) 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尽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解说:整理“情感线索”时要视详细状况而定,若学生预习充分或理解程度较好,可顺势引导;若预习不够充分或对作者情感一时不能把握,则可将这一环节放到“悟读课文”后顺势引出。) 4.学生依据诗体“辞”的特点及脉络线索尝试背诵,进一步感受
9、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三)读:学生悟读课文,领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指名朗读第一段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缘由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老师追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缘由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3.老师追问,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你能
10、找出他的相关诗句证明吗?(幻灯片3) 4.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 5.小结:鄙弃官场,憧憬田园的归隐情结之一。(板书) (解说:学生在回答时,不求答案唯一,意思对即可,下同) 、涵咏(缓慢的吟诵)其次段 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二,对一个厌倦官场束缚和世俗条框的人而言,如今最终可以摆脱了,假如你处在这种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咏本段,要求通过涵咏(缓慢的吟诵)绽开想象和联想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最终达到当堂成诵。 (解说:这一环节要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若学生有困难,老师可作如下指导。先一边缓缓地吟诵、细细地品尝,一边绽开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出现出灵动的画面诗人的
11、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边读边想,便能渐渐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乐同叹,同悲同喜。对语言涵咏品尝得渐熟后,便脱离书本,试着背诵,直至能当堂成诵。) 3、师生对话,学生畅谈感受。 (解说:对话时要求学生依据文本作答,不能大而无边,可隐含如下思路绽开:归途中的归心似箭抵家时的欣喜若狂室内中的舒适安逸园中时的流连来回) 4.老师追问,从今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归隐情结?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幻灯片4) 5、小结: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由的归隐情结之二。(板书) 、角色朗读第三段 过程:1.男生朗读此段,女同学留意听,男同学的朗读感情处理恰不恰当? 2
12、.男同学朗读,女同学评价。评价要点,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订正,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 3.创设问题情境三,细读该段,你读出了什么?请用“从中我读出了”句式回答。 4.师生对话。 5.小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提倡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之三。(板书) 、默读第四段 过程:1.默读本段。创设问题情境四,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学生探讨沟通,允许相互质疑。 (解说:此题的设置主要培育学生的思辩实力,答案不求唯一,能自圆其说即
13、可确定,但要留意依据文本作答,若学生能够联系陶潜的其他作品,则更应确定。因有肯定的难度,故而采纳默读的方式,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思索空间。) 3.小结:诗人回来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志向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会到济世不得的苦痛与回来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来田园的欢悦,又有志向受挫的失落和悲伤,应有完整的相识。陶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是他苦痛诀择后为保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
14、,此乃其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板书) (四)读:学生分组竞赛朗读,体会感悟诗人的形象。 过程:1.学生分组竞赛按序朗读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组读的最好。评比标准 读准字音句读,读出肯定的语气、语调和语顿,不能读破句。 声音要整齐嘹亮洪亮,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心情饱满,读出肯定的情感、气概。 2.顺势引导,梳理诗人形象的结构层次:呼喊归去闲适生活隐逸情怀抒怀言志(板书) (五)读:学生齐读全篇,要求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三、课堂小结 陶潜,入仕为官、大济苍生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归隐田园是他的觉醒,淡泊明志、闲适自由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的努力实践,诗酒琴书是他的生活情趣,乐
15、天知命、追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归隐情结,了解中国文人精神文化的一个窗口。 四、布置探究性作业:供应两个探究性题目,以供参考 1.参照序言(以讲义形式印发)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和2000年版注释,推敲本文的写作时间,并思索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 2.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或提纲式的发言稿。 其次课时走出陶渊明 一、导入过渡:上一节我们以“五读”的形式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今日再让我们以“探究”的形式走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了解更多的陶潜们。现在就让我们来沟通一下同学们的探讨成果。 二、探究性学习沟通(一):参照序言和文本,比较本
16、文注释和00年版注释,推敲本文的写作时间,并思索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 1.学生探讨成果分类、展示。 (解说:这一过程“分类”是关键,老师可在课前先调查了解,以驾驭课堂的探讨走向并消退对话中的无序状态。) 2.师生生生对话。 (解说:为使此题的探究能更深化,老师要收集尽量多的资料,以备对话之需。要留意以下几点: 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冲突。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 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
17、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坎坷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 3.小结: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假如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剧烈的心情色调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建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建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
18、,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隐私所在。因此,本文注释的改动体现了编者精益求精、科学理性的精神,就这点而言不也正是我们探究此题的又一收获吗? (解说:若学生有不同见解,能自圆其说,老师应激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加深化的探究。) 三、探究性学习沟通(二):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或发言稿。 1.激情引读: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一篇美文吧,初读的时候,或许我们读到的只是陶潜,我们再来读,绽开来读,细细读,专心读,还可以读到什么? 2.师生生生对话。 (解说:学生可能会找屈原、李白、苏轼等文人学士素材;也可能从李乐薇、霍金等现、当代知名人士甚
19、至学生自身入手。老师也要打算好相关材料,尤其是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更要深化。) 3.重温经典,温故知新:表情朗读全篇,让审美愉悦在读声中升华。 四、课堂小结 对本文,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看法和思想感情能唤起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剧烈共鸣。他的潇洒恬淡、质朴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实践,他对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追求憧憬,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索,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陶渊明是超越时代的,他恒久是人们保卫心灵净土的一盏明灯。 五、布置情感性作业 1.一诗一文一世界,就让这些美丽的文字
20、恒久留在我们心底吧,做到没有错字、别字、漏字、多字。 2.在这堂课中,是否有什么触动了你的心弦?那么抓紧登记来吧,把它整理到你的“素材库”中去。 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无趣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
21、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
22、壑,亦坎坷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行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学问点一、通假字乃瞻衡宇(衡,通“横”)二、古今异义1、无趣迎室(古义:小孩;今译:指年纪小或形容头脑简洁或缺乏阅历)2、问征夫以前路(古义:行人;今译:出征的人)3、恨晨光之熹微(古义:缺憾;今译:怨恨,懊悔)4、既窈窕以寻壑(古义:山路深远曲折;今译:漂亮的身材)三、一词多义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李白乘舟将欲行
23、(离开)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运行)行之有效(实行,执行)引:引壶觞以自酌(端起)不易自暴自弃(引用)引多数英雄竞折腰(吸引)乘: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顺,随)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车)策:策扶老以流憩(拄)执策应长明灯读(成编的竹筒)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觉今世而昨非(表并列)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以:舟遥遥以轻飏(相当于“而”)农人告余以春及(把)请息交以绝游(表转折)景翳翳以将入(表修饰)聊乘化以归尽(表目的)四、词类活用1、眄庭柯以怡颜(使动用法,使开心)2、悦亲戚之情话(意动用法,以为悦)3、乐琴书以消忧(意动用法,以为乐)4、
24、园日涉以成趣(名词作状语,在园中;每天)5、时矫首而遐观(名词作状语,经常)6、或棹孤舟(名词用作动词,用浆划船)7、乐琴书以消忧(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五、特别句式1、遂见用为小邑(被动句)2、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3、耕植不足以自给(省略句)4、足以为酒(省略句)5、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句)6、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8、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9、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10、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11、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12、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高一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第一课时教案鲁教版 高一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第一课时教案鲁教版
25、5归去来兮辞 【设计说明】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这篇文章的内容,学生不难理解,它描写的是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田园生活的酷爱,但要精确理解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及其归隐情感,的确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老师必需要采纳恰当而又有创意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纳诵读法、探讨法和点拨法。情感领悟采纳探究方式,教会学生利用资料阐发观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心同德,归纳提炼,培育学生精确地运用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 归去来兮辞的教案设计注意挖掘学生自主学习、检测、评价的实力,充分体现了中学语文教学新大纲的要求。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
26、辞赋的特点,了解作者的隐逸情怀。2背诵全文。实力目标1驾驭“胡、奚、曷、焉、何”等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实词含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的特点,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实力。2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实、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实力。情感目标 1体会作者浸入自然中的生命见解和艺术特性,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自然意识,酷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2理解作者抗拒黑暗,辞官归田,酷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其高洁的志向志趣和坚决的人生追求。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品(投影)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
27、,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挚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窘况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
28、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指责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实,充溢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写作背景(投影)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终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察
29、,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生气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白自己所以出仕和去职的缘由。“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开心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名利追求本真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 三、文体特点(投影)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
30、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留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的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季节奏自当改变。(4)辞和赋还是有区分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四、朗读课文 放录音或老师范读,读出情感,读出气概,同时让学生学会断句并订正字音。朗读常规指导:本文属“辞”体,多为四句一节
31、,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以六字句为主,按三拍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另外还应留意语调、语气。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留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依据“情”的表达须要,有感情地朗读。提示:第1段自责自悔,有懊悔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2、3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
32、”。第4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应读得旷达、悠闲。 试读下列句子并加以理解,其他学生评价。 (1)归去来兮! (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要求找出全部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隔开的层次和段落,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学生朗读并进行预定小组探讨,各小组推选代表沟通探讨结果,老师点拨。明确: 第1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缘由。“田园将芜”是缘由之一;“心为形役”为缘由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改过自新。第2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熹
33、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开心之情尽显其中;其次层“乃瞻衡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情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闲适恬淡,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依次来写,情景交融,营造了一种旷达闲适奇妙和谐的本真境界。 第3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状况。“游”“求”述志;“忧”表乐以忘忧;“畴”“舟”“丘“流”诗意描绘游中所见
34、;“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眼前之景,重在写真;心中之景,景随情生。第4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韵,韵脚有“之”“期“籽”“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梳理本文叙事思路(投影) 呼喊归去闲适生活隐逸情怀抒怀言志。 学生依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是追叙和实录之作;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是想象之作。请查阅资料,写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中学语文
35、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在阅读中,体会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酷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酷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在“阅读与鉴赏”中也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主动的鉴赏看法,注意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尝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索。努力探究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摒弃官场归隐田园的一篇宣言书,描绘了朝气盎然、充溢诗情画意的乡村自
36、然风光及满意的田园生活,表达了陶渊明饱经忧患,看透了官场的污浊、黑暗、卑鄙,不与之同流合污,而远离官场回来田园的情趣和志向。老师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以诵读为主要手段,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领悟作者酷爱自然、返朴归真的高尚情趣,从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升审美境界。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体会感悟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独善其身、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洁辨析理,()观赏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点:情感真挚,语言朴实,用典自然,想象丰富。()在了解辞赋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启发谈话,激发爱好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
37、记中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志向社会? (齐答:陶渊明)那么,关于陶渊明你了解多少呢?在你的印象中陶渊明是个怎样的人?(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启发谈话,激活学生的已有学问储备,同时激发学生阅读期盼,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急于了解历史人物面貌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让学生用按部就班的方法自读课文,完成思索题。 1、一读正字音。 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2、二读断句读。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顿读,如
38、“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六字句以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行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3、三读感悟音乐美 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留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读出语气疑问、反问、感叹和陈述语气; 读出语速快、中、慢; 思索题: ()朗朗上口的音乐美,主要源自于什么?(来自骈文的运用) ()找出各个自然段中的韵脚。 ()找出对偶对比句。(可以涉及整句、骈体文,引导学生初步背诵这些零散句子。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能
39、讲究背诵,否则,就是死记硬背了。) ()找出本文双声词、叠韵词、叠字。(双声如“惆怅”“坎坷”,叠韵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飘飘”“欣欣”“涓涓”。与荷塘月色对比) 4、四读体验感情美 读出抑扬、轻重、缓急。朗读季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好听甚至动心。如:可让学生分析探讨每段段首那三句话读法。 (第一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豪迈,因为作者释放了全部做官的闷气,大呼一声“回去吧”其次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愉悦而安静,因为它承上启下,承上,归家很兴奋;启下,作者心里很轻松第三段“已矣乎!”有些无奈。) 5、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赐予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点拨自主阅读的方
40、法,让学生从字词句篇到情感意境,按部就班地理解、感悟、探究作品内涵,提高诵读鉴别的实力。) 三、品评鉴赏,体悟情感 1、通读序文,小组探讨:陶渊明为什么要辞官归隐? (三点理由: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当然严峻,但是违反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三是“程氏妹丧于武昌”,须要去奔丧。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2、研读课文,理清层次。 第一段,
41、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宗明义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由坦荡、轻松畅快。最终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迟疑。接下来,说明归隐的缘由。“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哀痛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将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驾驭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将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起先,那就根据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日的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其次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
42、衣,小舟漂浮,而心情的开心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须要留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子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子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芳香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闲情逸致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
43、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闲、奇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接着表示要与世隔绝,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全部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欢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中听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知他将要从事春耕了。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
44、“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坎坷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留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坎坷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说的。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袤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溢朝气的隐居世界。最终一段的争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绽开的。)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为所欲为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逍遥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担心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憧憬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与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尽情赋诗。最终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改变始终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3、合作探究 ()对陶渊明的人生感想如何理解呢?对我们现代青年来说是否可取? (我们不能笼统、简洁、肤浅地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