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找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找规律.docx(6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找规律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说明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验探究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沟通合作中,驾驭视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育学生发觉与应用规律的主动性和新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学生经验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究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
2、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打算: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课前谈话,感知规律: 师:今日在这里上课和我们平常有什么不同啊? (预设:学生:教室大,有许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 师:今日的座位支配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规律: 、找寻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起先和最终,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 谁能说说下
3、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 数目 中间的物体 数目 夹子 手帕 兔子 蘑菇 木桩 篱笆 你发觉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随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集体沟通: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觉了什么? 小
4、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应用规律: (1)基本练习: 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 ),中间的物体是( ),( )比()多个。 这根绳子被打了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习: 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2022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中国人心中的傲慢。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
5、上也有咱们今日探讨的规律呢。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圆周问题: 观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假如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b:探究规律:你们能
6、想方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觉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觉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机动练习: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安排在校内主干道一边根据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内。(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
7、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日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房。 五、总结评价: 师:今日我们探讨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困难的状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究规律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 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我执教的一节市级分片公开课,本次公开教学活动的主题是:转变学习方式,加强有效学习。而转变学习方式主要是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三方面转变。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始终到实际教学,我对了“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新的相识,下面我想详细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渗透探究性学习呢? 我觉得可以通过以
8、下几点来渗透探究性学习。 第一:巧设质疑,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意识。 1、导入精彩,吸引学生的留意力。 老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干脆创设者。老师“导”入的语言、方法干脆影响学生的学习爱好及其探究学问的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溢问题的情境,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供应必要的学习材料,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创新实力发展。 3、巧设质疑,创设探究情境。 “质疑”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质疑”引入课堂,老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
9、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主动探究。一般来说,“质疑”主要设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忱和明确探究方向即可。 例如:在练习里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时,让学生来猜猜桃树的棵数,这样学生产生冲突、质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同时老师供应给学生一些所需的材料(小棒、圆片、纸、笔等),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发觉规律。 其次、在探究、发觉学问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实力。 1、自主探究,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探究要让学生依据自己得生活体验或已有的学问背景去探究学问。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主探究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数学学问的驾驭,而在于数学方法的驾驭与情感体
10、验的获得;通过自主探究获得“再创建”的体验,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需使全体学生都能参加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建一个独立思索的空间。 2、合作探究学习,强化探究效果。 合作探究学习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沟通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合作能实现学问互补和实力互补,达到共同进步。同时合作沟通给学生供应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课堂发言机会有限的缺陷,也培育了学生听说交往和组织等方面的实力。 例如:在本节课中支配了这样三次探究活动:例题中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探究
11、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在这三次探究活动中,可以说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交相辉映。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主要体现自主探究,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是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相结合,而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更加体现了合作探究。 第三、实践运用,注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实力。 实践运用也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数学学问的学习和驾驭,最终都要归结到实践运用中去。那在课堂中怎样渗透其运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实力呢? 1、挖掘教材潜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现在的数学教材内容具有肯定的抽象性,呈现内容的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因此老师要仔细钻研和熟识教材
12、,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细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供应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觉的学习活动平台。 2、综合实践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的一门重要课程,而创新思维实力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它能使学生在各种探究学习活动中,有效地进行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和实力,为创新实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在本节课中,锯木料的问题和沿圆周栽桃数和柳数只是教材中支配的练习题,但我把它们设计成两组的探究性学习环节,这样既解决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学生探究的实力。、 又如:我支配的机动练习中,摆放蓝花和红花的问题。学生
13、设计出了三种摆放方法(两头蓝花、两头红花、头尾不同),甚至还有学生提出沿教学楼摆放一周的状况,可见学生对规律的驾驭、应用的实力特别强,更加看出学生的创新实力得到了培育和发展。 二、怎样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呢? 我认为有效的合作学习应当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追求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要把学习实力、成果甚至性格等方面不同的学生按肯定的比例搭配好。这样,小组内的学生在实力、特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其次: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一是学会倾听,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驾驭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
14、学会质疑,听不懂时,恳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说明;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依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沟通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相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沟通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敬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第三:供应合作学习的内容,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一是在学生学习遇困难时,老师要擅长把问题交给小组,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主动地担当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协作,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合作精神。二是看法不一或答案多样时也是合作的好时机。 第四:加强合作学习的评价。合作学习中的评价有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老师评价。传统的
15、课堂以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对结果评价为主;新课程下课堂应当采纳多元的评价方式,更要留意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除了评价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还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行为、实力、情感、看法等改变。 对于第一点和其次点,我想应当从平常的课堂中加以重视和培育,而第三点和第四点应当是针对每节课的详细内容和详细状况来定的。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 一、激趣导入,引出规律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嬉戏好吗? 2、在嬉戏中你们发觉什么规律?今日,我们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一、情景,探究规律 1、出示课件。兔子乐园里的兔子正在跳舞呢,细致看这幅图上有什么?(兔子,磨菇,夹子,手帕,木桩
16、,篱笆,大树,绳子) 2、依据回答板书。 3、细致视察每一组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和同桌沟通一下。 1)兔子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每两只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 2)像这样每两个同样的物体间排一个别种物体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3)这样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还有什么? 4)小结:通过视察我们知道每组的两种物体,它们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4、数一数这些物体的个数,比一比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它们都相差1)兔子为什么比蘑菇多1? 5、讲解并描述:排在最前面和最终面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两端物体”。板书:两端物体。还有哪些物体是两端物体?每一排的两端物体相同吗? 6、通过刚才的比较
17、和分析,我们发觉: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假如两端物体相同,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1个。反过来怎么说?(排在中间的物体比排在两端的物体少1) 二、动手操作,感受规律 1、像兔子乐园里这样间隔排列的物体是不是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2、动手试一试,四人一组,每人随意拿几根小棒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一个圆,数一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3、学生动手试一试 4、出示投影,沟通小结:小棒的根数比圆的个数多1,这与前面发觉的规律一样吗? 5、问:仍旧按上面的摆法,假如摆11根小棒,应当摆几个圆?怎么想的?假如摆6个圆,应当摆几根小棒?为什么? 三、联系实际,找寻规律 1、谈话:
18、刚才我们发觉的规律,生活中到处都有,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还能找到这样有规律的事物吗? 2、学生举例。 3、出示国旗,从上面找到我们学习的规律?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问:你看到了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怎么列式?为什么广告排的个数比电线杆的根数少不1? 2、出示想想做做其次题,独立思索第一小题,指名回答,怎么想的?回答其次小题,问:锯的段数与次数有什么关系?口答:1)一根木料锯5段,须要锯几次?2)一根木料锯8次,锯成多少段? 3、嬉戏活动 1)请5位女生站成一排,在每两个女生中间站一个男生,应当请几位男生呢?谁来排? 2)再请5位女生,还是男女生一一间隔排列,要求男生
19、比女生多1人。谁来排? 3)男女生都是6人,还要求一一间隔排列,怎么排? 4)比较两种排法,你发觉了什么? 5)依据刚才得出的规律,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找规律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找规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经验探究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初步体会和相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洁规律,初步学会应用这种规律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学生经验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究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圆周问题的规律。
20、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规律。 、设疑引入 师:我们先做一个猜谜嬉戏。 老师板书 师:揣测老师在三角形后会写什么图形。 学生揣测,答案不唯一。 师转身又写 部分学生有意识揣测后面是三角形。 师接着写,黑板上出现 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后面是 由学生说出规律。 师:这样一组一组的往下写(边写边板书),谁能说说这两种图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一样多。 生:因为每组里面正好是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 生:正好一个三角形对着一个正方形 师:我们可以说三角形和正方形是一一对应着的。板书“一一对应” 师在省略号后接着添一个 由生说这时的个数关系。 生:三角形多一个。 生:因为前面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都是一
21、一对应着的,但最终一个三角形没有正方形和它对应了。 2、揭示课题 师:它们都是一个物体隔着另一个物体依次排列的,像这样的排列现象我们称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二、探究规律 1、探讨场景图中的三种排列。 师:现在请同学们细致看一看,从图中找一找,能发觉和黑板上一样的间隔排列吗?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觉。 师:这三组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同桌相互探讨。 指出:夹子、白兔、树桩都可以看成两端的物体(板书:两端的物体),手帕、蘑菇、篱笆都可以看成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板书: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排在两端的物体相同。(板书:两端相同) 师:这属于两端物体相同的间隔排列。 探讨:两端物体相
22、同的间隔排列有什么规律?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小组合作探讨。 小组汇报。 课件出示: 夹子比手帕多一个。 小兔比蘑菇多一个, 木桩比篱笆多一个。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假如相同,两端的物体就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学生自选一组把实物图抽象成图形,并在黑板上板书。 3、进一步形成规律。 4、选中其中的任一组图形,并擦掉中间的物体。 师: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一个图形一个间隔,间隔数少一。 生:因为最终一个图形没有间隔和它对应,所以间隔数少了一。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师:是不是这样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
23、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要求:随意拿几根小棒和圆片,在桌上沿直线方向间隔排列成一排,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片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学生动手操作,集体沟通。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觉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列举规律: 师:其实,在我们的教室中,有些事物之间的排列也具有这样的规律。你能通过自己的视察来说一说吗?(学生先视察,再回答) 2、观赏老师找到的规律。 3、应用规律: (1)“电线杆和广告牌” 细致看这幅图,在这条公路边,有25根电
24、线杆,那么中间会有多少块广告牌呢?为什么? (2)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3)栽树问题 假如在河的一边栽1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假如在河的一边栽1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两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比较。 (4)规律延长。 请10位女同学在讲台前站成一排。 师:请男同学站在每两个女同学之间形成一一间隔排列。 有9位男同学站在列中。 师:有请两端的两位女同学渐渐把队伍拉成一圈,你有什么新的发觉。 生:这时没形成一一间隔排列了。 生:因为原来两端的女同学之间又出现了
25、一个间隔。 生:还得在这之间站进一个男同学。 生:男女生一样多了。 (5)对比练习: 假如在圆形池塘的一周栽1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两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14棵,有的同学说15棵,还有的说1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b:发觉规律 c:汇报小结,和刚才男女生站队一个道理。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一样多 (5)提高练习。 小军从一楼走到三楼用了6分钟,照这样计算,他从一楼走到九楼要多少分钟? 时钟6时敲了6下,5秒敲完。那么,这只钟12时敲12下,几秒敲完? 五、总结评价 师:今日我们一起探讨了一些间隔
26、排列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收获? 今后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困难的状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究规律解决问题。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相识负数 教学过程 一、初步相识 教学读写方法 1嬉戏引入。 师:剪子包袱锤玩过吗?那我们也来玩一玩,不过是有规则的。 课件出示:同桌的2个同学玩4次,把自己的输赢的结果记在心里。 生玩嬉戏,老师和其中一生一起玩。 师:请几个同学来说一说输赢状况。 生1:我赢3次,输1次。 生2:我赢4次。 生3:我赢1次,输3次。 生4:我赢2次,输2次。 评析本节课从“剪子包袱锤”的嬉戏入手,通过嬉戏让学生感受到相反的意思,为学好负数的意义做好铺垫。 2初识负数。 师:假如
27、赢2次记作2,那么输2次该怎么记呢? 生1:就在2前面写一个输。 生2:在2前面画一个“”。 生3:在2前面画一个哭脸。 生4:在2前面加一个“”。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在这几种方法中哪一种方式既简便,又有数学的特点呢? 生:用“”表示。 师:你的想法和科学家一样。在生活中除了赢和输是相反意义,还有哪些是意思相反的呢? 生1:收入和支出。 生2:转进和转走。 师:现在咱们也来用这种方法,记录下面两句话,指名两个同学到黑板前来写。 课件出示:(1)爸爸这个月收入为1500元,可以记作1500,支出水电费200元,可以记作( )。(2)粮店运进大米60吨,记作60,运出1
28、2吨,记作( )。 3读负数。 师指着黑板的两组数据:2、1500、60和-2、-200、-12这两组数有什么不同? 生:2、1500、60这三个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数。 生:-2、-200、-12这三个数前面都有一个减号。 师:“-”在这里可不是减号了,叫负号,那我们把-2、-200、-12就叫做负数。这个-2就读作“负二”。 生读剩下的两个负数。 师:像2、1500、60就是正数,负数前面有一个“-”,那么正数前面也有个“+”,叫正号。人们为了简便,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不写,这个+2就读作“正二”。 生读后面的两个正数。 师:正数前面的正号能省略,负数前面的负号也能省略吗?为什么? 生:
29、不能省略负数前面的负号,负号去掉就没有方法与正数区分啦。 4写负数。 师:我们已经相识了正、负数,并且会读正、负数了,那你们能写几个正、负数吗? 指名两生到黑板上各写5个正、负数,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 师:请几个同学将自己写的正、负数读给大家听一下。 师:假如时间允许的话,你还能写多少个正、负数。 生:多数个。 师:那也就是说正数和负数都有多数个。(师在黑板上在写正、负数的后面加并画上集合图) 评析利用学生随意写的5个正数和5个负数,引导学生思索,假如有足够的时间让其接着写下去会怎么样?让学生感受到正数、负数都有多数个。 5练习。 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5 +26 8 -40
30、 -120 +103 二、介绍负数的产生史(略) 三、感知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负数。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负数? 生1:天气预报。 生2:妈妈的工资条上。 生3:我们的一日常规记录。 2出示天气预报图。 师:老师这儿带来了几个城市某一时刻的天气预报图。(课件一边出示天气预报图,边配音播报天气状况。) 生:图中北京的最高气温是4,最低是-4。 介绍温度计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温度计(课件出示温度计),我们一起来相识一下。温度计上有两个刻度,左边是摄氏度,右边是华氏度,我们国家常用的是摄氏度。0度是作为零上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我们看温度计的时候只要看哪边的刻度就可以了?
31、 生(齐答):左边。 师:现在温度计显示的是多少度呢?(课件分别出示10) 生:10 师:谁能来指一下-10在温度计的哪儿? 师:10和-10,两个温度哪个更冷一些? 生:-10冷。 师:用动作和表情把冷的感觉表示出来。 生做寒冷状,并叨念着好冷啊。 30与正数、负数的大小。 师:零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那么这个“0”与正数、负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生:负数 评析当数学教学找到了与生活的连接点,把数学现象规律用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表现时,数学学问的学习就变得“通俗易懂”了。在教学中从相识温度计,引导学生相识温度计上的0刻度,及0上和0下的温度。将原有的生活阅历数学化,使学生进一步体验
32、到正数与负数之间的区分与联系。 四、负数的应用 师:看来大家学得都不错,那就让我们用所学的学问一起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填一填。 a小华从0点向东行5米,表示为+5,那么从0点向西行3米,表示为( )米。 b假如小华的位置是+4米说明他是向东行4米,那么小华的位置假如在-5米处,说明他是向( )行( )米。 2出示电梯按钮,问上五楼和地下二楼应按哪两个键? 3连一连(练习一第4题) 4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练一练第2题) 五、探究升华 1相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师:新疆吐鲁番盆地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地区,你知道它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出示海拔高度图) 师:以海平面为标准,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
33、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 师:你能用今日学的学问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学生尝试表达。 小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比海平面高8844米,可以记作:+8844米;比海平面低155米,可以记作:-155米。用正负数还可以区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2练一练。 (1)用正数或者负数表示下面各地的海拔高度。 (出示海拔高度图) 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的海拔高度高于海平面3193米。 世界最低最咸的湖死海低于海平面400米。 世界海拔高度最低的国家马尔代夫比海平面高1米。 (2)说说下面的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水面的海拔高度是-28米。 太平洋的马里亚
34、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最深处海拔-11034米 评析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坐电梯到地下的楼层应按哪个数字键?海平面是怎么回事?高山和地面的高度如何测量,又如何表示?东、西方向的数轴是怎么回事?这部分内容的支配通过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负数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简易方程 复习目标: 1.会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定律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程的意义,会推断方程。能解方程并验算。 3.能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概念回顾。 1.什么叫做方程?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区分和联系?
35、什么叫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2.用字母表示数应当留意什么? 3.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二、基本练习: 1.方程0.6X=3的解是( ) 2.a与b的和的一半是( )。 3.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是( ),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是( )。 4.推断。 (1)ab8可以简写成ab8。 (2)x+5=45是方程。 (3)方程肯定是等式。 (4)a的立方等于3个a相加。 (5)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5.解方程。 10.25X=2.2 31.5+6X =33 5.6X3.8=1.8 3(X+5)=24 600(15X)=200 X62.5=1.1 6.解决问题。 (1)一个三角形的高是
36、6米,底是20米,求面积。(用公式计算。) (2)妈妈有200元钱,是小红的4倍多20元,小红有多少元? (3)爸爸的年龄比儿子大32岁,是儿子年龄的9倍,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4)学校买10套课桌用500元,已知桌子的单价是凳子的4倍,每张桌子多少元? 三、作业。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十四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十四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小数乘法和除法 练习十四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7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体会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在小数四则计算中的应用。 2.进一步加深对相关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的理解,丰富对混合运算过程、特点的相识,提高敏捷计算的实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37、3.培育学生仔细计算、验算的习惯,进一步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 进一步领悟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特点,感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难点: 主动探究运算定律并能敏捷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打算: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课题,认定目标。(预设2分钟) 1.学生回顾 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依次和整数相同;知道整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乘法同样适用。 2.明确课题 今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的学问,并探究一下整数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是否同样适用于小数?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预设5分钟) 练习十四第6题
38、导学单 1. 独立完成第6题。 2. 视察每组中的2道题,对比一下,你发觉什么? 全班沟通 通过沟通学生发觉其中的运算规律。 问:每组中哪一题计算起来比较简单? 指出:遇到可以简算的题目,要尽量用简便计算。 三、多层练习,内化提升。(预设21分钟) 练习单 (一) 基本练习 1.练习十四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全班校对,选择几道让学生说说简算的方法。 2.练习十四第8题 同桌相互说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后,应用公式进行独立计算。 指名3人板演,组织全班沟通。 (二) 整合练习 3.练习十四第9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列式计算 提示:列式后要留意运用简便计算
39、,并提示学生,吨和千克间的进率是1000。 4.练习十四第10题 读题,理解什么叫“层高”后,独立完成。 追问:你这样做的理由,特殊是最终为什么还要再加1。 5.练习十四第11题 学生看懂票据,独立填表。 提示:在计算时可以把表中的小数化简。 6.练习十四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全班沟通。 提示:估计“妈妈大约用去多少元”时,可以把6.9元/千克看作7元/千克,把29.8元/箱看作30元/箱。 (三) 创编题 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各题中,( )的积比1小。 A.0.21.05 B. 0.254 C. 0.245 (2)下面各题的积最大的是( )。 A.600.2 B.
40、 60.02 C. 6000.0002 全班沟通,学生说说自己思索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学问? 教学反思: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小数的性质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结合现实的情境,通过自主视察、比较和归纳,引导学生在众多数学现象中体验并发觉小数的性质。例4联系学生熟识的“购学习用品”情境引入,激起学生进行比较的须要,再通过用不同方法对橡皮和铅笔单价的比较,使学生初步体验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试一试”则借助直尺图使学生再次体验小数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归纳两组等式的特点,从而发觉小数的性质。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则是
41、突出小数性质内涵 “0”在小数末尾的专项教学,同时学习应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驾驭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 2、使学生经验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阅历,发展数学思索的实力。视察、比较、抽象概括实力, 3、在活动中使学生初步感悟数学学问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肯定状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发冲突 1、谈话:数的王国里有很多奇妙的现象,如不起眼的“0”,表示什么意思?(一个也没有)别小看这个“0”,它的作用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