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二第四单元 荒漠化的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二第四单元 荒漠化的防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选修二第四单元 荒漠化的防治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课标要求: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相识荒漠化问题的严峻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学问的迁移运用。二、教材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提倡在活动中将地理学问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教学目标和策略:(1)学问与技能
2、: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相识荒漠化问题的严峻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学问的迁移运用。 (2)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3)情感看法价值观:四、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学问的迁移运用。教学难点:1.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学问的迁移运
3、用。五、课时支配:2课时六、教具: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潮湿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荒漠化不是简洁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许多块分散的土地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犹如荒漠般的景观。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峻的
4、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依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逼。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峻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依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说明荒漠化的含义。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缘由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
5、内蒙古(大部)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2地貌特点: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老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殊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贺兰山以西贺兰山内蒙古高原东部年降水量不
6、足50毫米200毫米以下200毫米以上干旱程度极端干旱区干旱区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自然景观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草原 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改变有什么关系?并分析缘由。年降水量200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缘由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渐渐削减。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说明缘由。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上升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
7、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缘由是河流水来自兵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建条件本区条件分析: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有,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建了有利条件。气候异样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
8、。雨量的改变,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依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图2.4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经常起确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缘由: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运用和不合理利用。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图2,5)人为因素破坏缘由与典
9、型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自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安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殊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殊在缺少防护林爱护的沙质土壤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让学生阅读后进行复述掘井带来的负作用。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绿洲:在有水源浇灌的荒漠地区。次生盐渍化形成:由于耕作技术落后,浇灌措施不当干旱气候
10、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让学生阅读后探讨:若条件允许,我国西北荒漠地区是否可以将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来发展发展浇灌农业?(从浇灌与次生盐渍化方面思索)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请依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学问,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殊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殊
11、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的确是个简单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确定的。2气候的严酷性确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依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复原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
12、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实行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定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320世纪50年头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快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动,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动,结果是: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请你说明下图(图1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方法。明显地描
13、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假如限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略 其次课时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1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时有出现如: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民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使这里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斗争、瘟疫等缘由,大部分古绿洲在经验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迫放弃。1了解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2现代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
14、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古丝绸之路),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2不同时期的荒漠化问题时期人为因素发生荒漠化的区域古代(唐宋后)盲目垦耕,斗争、瘟疫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近代(清代后)“移民实边”、“开放蒙禁”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现代(建国后)人口压力,管理失误草原牧区和旱农地区1农牧界限向北推动,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农牧界限向北推动,意味着农作侵入牧区,大片的草地将会变成旱地。这样,势必压缩草场面积,在原有的牲畜量不削减的条件下,会产生所剩牧场的超载,超载的牧场并必定会逐步衰退,为了牲畜的发展又可能将牧场转移到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环境的退化趋势必日益严峻;在此同时,由草地开垦出来
15、的旱地本身在防风固沙方面存在着严峻的劣势。加上若因为土地肥力的衰退而弃荒的话,其本身就是现成的人造沙荒。因此,假如农牧界限向北推动,势必加剧该地区荒漠化的进程。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峻的地区?在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经常存在“农牧之争”,从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量对比,农业一般都高于牧业,因此旧雨农作侵入牧区的趋势。特殊是在人口激增、粮食不足的条件下,以农侵牧已成必定。若不加以限制,必定会陷入“过渡开垦生态用水惊慌植被退化荒漠化加剧土地肥力减弱再度开垦荒漠化再度加剧”的恶性循环圈。实际状况也是如此。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
16、急的土地;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复原: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爱护并有安排地复原荒漠植被(图214)。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复原自然植被人们将水分条件较好,开有肯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使植物自然更新;或者选育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实践证明,这是改造利用沙漠行之有效的方法。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特别简单,而荒漠变绿洲却特别艰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这
17、是由当地干旱的环境确定的。水分条件消逝简单而形成难。治理重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峻的地段。4治理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浇灌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开土壤的盐碱化;在牧区草原,削减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安排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爱护。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干旱地区的绿洲地区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主动爱护、复原和发展自然灌草植被)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
18、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调整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现有林地应当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还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实行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限制人口增长限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养,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5我国治理措施和阅历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图215)。治理荒漠化的典例
19、沙坡头草方格沙障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自然林爱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1依据下面的图文资料,说明前苏联垦荒区土壤风蚀的潜在自然背景。并说明人们的生产活动怎样加剧了这个过程。对图2.16的分析,要知道”垦荒地区”处于亚欧大陆的中部偏北的地方,虽处于西风带但远离水汽来源,故降水稀有。从其周边的内陆湖“里海”、“咸海”的分布特点,可以推断,这是一个半荒漠向干草原的过渡地带,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其自然地理状况必定是寒冷、干旱、大风。220世纪60年头中期以来,前苏联在总结大规模垦荒阅历教训的基础上,实行了一系列综合
20、防护措施。细致分析这些措施,你认为该地区防治荒漠化(土壤风蚀)的主要方向是什么?要擅长将所列四项爱护措施逐条进行分析,而后进行归纳,不难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3依据所学学问,你认为前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与措施可以被我国的哪些地区所借鉴。关于对前苏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的适应性探讨,当然少不了要对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既然前苏联的“垦荒地区”的环境特征是干旱、大风、风沙大,防治措施是“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那它将适用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当然,一些措施同样可以适用于我国的南方地区甚至海南岛的西部地区。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荒漠化
21、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结果。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实行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学习,为把西北地区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的环境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三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a、学问与技能: (1)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详细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实力,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探讨实力。 (2)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整治模式。 b、过程与方法: 从荒漠化治理的胜利案例中,让学生相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
22、c、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目前我国的荒漠化仍是总体扩张的趋势,因而防治荒漠化又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提高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相识。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高二地理教案:荒漠化及其防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相识荒漠化问题的严峻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 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工
23、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导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相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爱护利用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它的危害性在于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 板书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爱护的状况下 袒露的地面极易遭遇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
24、流失 接着发展 土地生产力长期丢失,形成犹如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潮湿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洁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许多块分散的土地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犹如荒漠般的景观。 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依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逼。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峻的国家之一,其
25、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 依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说明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缘由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
26、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展示: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水汽难以到达 干旱 老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殊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自东向西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削减 思索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改变
27、有什么关系?并分析缘由。 点拨:年降水量200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缘由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渐渐削减。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说明缘由。 点拨: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上升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缘由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产生荒漠化的自然缘由:(一般规律) 基本条件干旱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 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三、荒漠化形成
28、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建条件 本区条件分析: 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物质条件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有,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建了有利条件。 气候异样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改变,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活动
29、依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点拨:图2.4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经常起确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缘由: 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运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图2,5) 阅读P21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让学生阅读后进行复述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3另一种荒漠
30、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绿洲:在有水源浇灌的荒漠地区。 次生盐渍化形成: 由于耕作技术落后,浇灌措施不当 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阅读P22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让学生阅读后探讨: 若条件允许,我国西北荒漠地区是否可以将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来发展发展浇灌农业? (从浇灌与次生盐渍化方面思索) 活动 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请依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学问,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点拨: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
31、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殊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殊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的确是个简单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确定的。 2气候的严酷性确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依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点拨:将传统的游牧经
32、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复原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实行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定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头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快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动,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
33、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动,结果是: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请你说明下图(图1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方法。 点拨: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假如限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板书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概念形成主要表现影响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2地貌特点: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三、荒漠
34、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建条件 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物质条件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气候异样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缘由: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3.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从容说课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它干脆威逼着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这种威逼可持续几代人,甚至不行逆转,故而被列为全球性的十大环境问题之首。依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
35、约的界定,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潮湿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0亿人受其危害。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峻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类型多样,程度严峻。受风蚀、水蚀、盐碱化、冻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潮湿地区、黄淮海平原、南方潮湿地区和青藏高原等地都有分布。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7.4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多。其中以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为严峻。1977年随着世界荒漠化会议的召开,我国起先发展荒漠化防治工作,提出了我国防治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战略和措施
36、。经过20多年的整治,局部地区治理效果显著。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荒漠化总体扩张的趋势还在持续,不断蚕食原本有限的生存空间,干脆制约着国家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教材以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了西北地区荒漠化(以沙漠化为主)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等方面分析论证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节主要有四个内容和两个大的活动。教材首先把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呈现在我们面前,目的就是从西北地区特别的地理位置来引导学生走近“荒漠化”,并给出了“荒漠化”的概念。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荒漠化的成因,并明确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中起的确定性的作
37、用。既然荒漠化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只要我们驾驭荒漠化的成因和过程,因地制宜,依法治理,找到切合实际的对策和措施,荒漠化是可以防治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材接着讲解并描述了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多年的胜利整治模式,并以宁夏中卫县境内的沙坡头为例,介绍了西北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胜利阅历。本课蕴涵着敬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人文地理思想,有较强的思想教化和智能训练的功能。最终,本课的“活动”是西北地区荒漠化学问的拓展。“活动”设计的学问面比较广,它既是课本的总结和反馈,又是对学生举一反三的实力和相识的评价。同时,使学生对荒漠化在全球的分布和防治措施又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和驾驭。 在本节
38、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需对下列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 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由于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和气候异样造成的。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中起确定性的作用,在西北地区尤以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人类活动为主。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强调在不同类型的地区,要针对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外力作用性质,因地制宜地实行不同的整治措施。 以新课标理念教学为依据,遵循“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给学生供应具有劝服力的素材充溢课
39、堂学习,并且要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创建开放式、宽松的探究空间。 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缘由。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 依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实行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教具打算 自制多媒体片段: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成因关系图、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和自然景观演化图、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状况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状况表。 课时支配 共3课时 。 附件1下载 附件2下载 附件3下载 第26页 共26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