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池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安徽池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池州一中2020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卷 (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
2、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
3、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
4、,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
5、,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既被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又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
6、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声代替古乐,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
7、难以达到的曲折动人的效果。 B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以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因为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种解释是契合诗经原意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故乡的胡同 史铁生 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 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
8、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以为简单,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 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
9、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嚎啕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
10、教。 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里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拉倒。那时,寺庙多已消失或改作它用。 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 十八岁去插队,
11、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魄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我单不知
12、,像鸟儿那样飞在很高的空中俯看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重心不在写故乡,也不在写胡同,因此开篇作者对自己的故乡做了独特的界定,这有助于凸现胡同与“我”之间的联系。 B作者以胡同为线索对自己四十年生命历程做回顾,其中用“小男孩”这样的称谓来指称自己,叙述中有种间离感和审视意味。 C小男孩不停地看太阳,等候着母亲回家,是因为他知道太阳落山后妈妈才能回家,小小年纪却颇为懂事,能够体谅母亲的辛劳。
13、D作者回忆往事时保持着情感的克制,不做过多渲染,多选择有代表性的细节作描写,表现出超越生活悲喜、坦然面对命运的达观。 5请根据“我”在胡同里生活的经历,简要分析胡同“构成了我”的具体内涵。(6分) 6这篇文章在结构上主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
14、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关西张载尝著西铭,二程深推服之,时疑其近于兼爱,与其师颐辨论往复,始豁然无疑。 杜门不仕者十年,久之,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张舜民在谏垣,荐之,得荆州教授。时安于州县,未尝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召为秘书郎,迁著作郎。 李纲之罢,太学生伏阙上书,乞留纲,军民集数十万,朝廷欲防禁之。吴敏乞用。 时以靖太学,时得召对,言:“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钦宗曰:“无逾于卿。”遂以时兼国子祭酒。 高
15、宗即位,除工部侍郎。陛对言:“自古圣贤之君,未有不以典学为务。”除兼侍读。连章丐外,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已而告老,致仕,优游林泉,以著书讲学为事。卒年八十三,谥文靖。 时在东郡,交皆天下士,先达陈瓘、邹浩皆以师礼事时。暨渡江,东南学者推时为程氏正宗。晚居谏省,仅九十日,凡所论列皆切于世道。凡绍兴初崇尚元祐学术,而朱熹、张栻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南剑:今属福建省。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程深推服之推:推行 B杜门不仕者十年杜:阻塞,关闭 C先达陈瓘、邹
16、浩皆以师礼事时事:侍奉 D凡所论列皆切于世道切:切合8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而书赴告同学者军民集数十万时在东郡,交皆天下士 A于然所B以然则 C于者则D以者所9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B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C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D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时用心于经史,他弃官不做,到颍昌拜程颐为师,师
17、生相处很是快乐。 B.杨时任浏阳、余杭、萧山等地的地方官,都有好的政绩,民众对他始终不忘。 C.杨时任州县官职从不寻求闻达显贵,各地士大夫都乐意和他交游,称他龟山先生。 D.杨时对李纲被免引发的太学生伏阙事件的处理方式,获得钦宗皇帝的赞赏。 1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3分) 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4分)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13小题。 苔 袁枚 其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其二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18、()(3分) A“白日不到处”是说苔花在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努力生长,交代了其生长的环境,这是一个不利于生命生长的地方。 B“也学牡丹开”一句运用比拟的手法,表明青苔虽小,却也渴望绽放出自己的美丽。 C“随渠爱暖凉”中的“渠”是“它”的意思,“爱暖凉”是指万物各有自己的喜好,有的喜暖,有的爱凉。 D“何物是斜阳”是青苔对红叶的发问,因为它生长在“白日不到处”,所以不知“斜阳”为何物,这表明青苔想要从幽暗的环境中解脱出来。 13这两首诗各自体现了青苔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诗句概括并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4(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
19、是:,。 (2)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艰,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发出“,”的慨叹,将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4)琵琶行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写声,而且还兼有以形写声的特点,即用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 (5)笑傲江湖第七回描写合奏琴箫:“突然间,铮的一声急响,琴声立止,箫声也即住了。霎时间四下里一片寂静,明月当空,树影在地。”琵琶行中与之运用相同手法表现演奏技巧高超的是“,”两句。 (6)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
20、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纵有“”之雄心,也只怕会有“”的结局。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小题。 苏东坡之所以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过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此整日里、哀哀切切沉沦下去。困惑有过,烦恼也有过,但
21、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他的才华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提出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展”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从中国文化史中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身不由己不修边幅停止失色 B不由自主蓬头垢面停
22、滞失重 C不由自主蓬头垢面停滞失色 D身不由己不修边幅停止失重 1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B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C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D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还有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B还由于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23、。 C还是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D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18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30个字。(4分) 一位刚步入教坛的年轻教师向一位资深的老教师请教关于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诀窍,老教师意味深长地说:“田地里不种庄稼,是要长荒草的。” 19牛刀小试(6分) “十里杏花村,千载诗人地”的池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身为池州学子,现面向全国举办文化旅游节,请你为家乡代言,选取池州极具代表性的人或物,写一则宣传语。 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字数50字以内。 20
24、下面是根据某校高一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对各个阶段的学生就“遇到不开心的事,首先和谁说”这一问题的调査结果而绘制的图表。(7分) (1)请用概括性的语言写出该图表所反映的两种现象。(4分) (2)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3分) 五、作文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蒋文明同学一家三世同堂,一天,大家围坐一起吃火锅,文明建议妈妈:“我们不应该使用大锅,应该使用小火锅和公筷,避免传染病毒细菌。”爸爸听到后对文明说:“一家人围着一个大锅吃才热闹。”妈妈也应和爸爸:“是呀,分开吃显得多生分。还是大锅儿吧。”奶奶笑着对文明说:“明明,你嫌弃我们老了?你爸小时候我还嚼碎东西
25、喂给你爸呢,你爸这不也没生病吗!” 疫情之下,专家建议将公筷制、分餐制纳入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中,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场餐桌革命。假如你是蒋文明,你准备怎样劝说亲人响应国家呼吁实行公筷和分餐呢?请你以“蒋文明”的身份,在奶奶、爸爸和妈妈中选择一个角色给他(她)写一封信,说明你的观点。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池州一中2020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A解析:文中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
26、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选项中“并没有深刻含意”错。 2.C解析: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3.A解析:B项“就可以进入诗三百篇中”说法与原文不符,这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徒歌都有曲调,没有乐曲罢了;C项原文中并无因果关系,强加因果;D项“这种解释契合诗经原义”有误,孟子的解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4C解析:“小小年纪却颇为懂事,能够体谅母亲的辛劳”错,应该是等待母亲回家的期盼之情 5幼年时期,胡同里有亲人给“我”温暖的呵护,以及“我”第一次离家的痛苦。 青少年时期,胡同给了“我”心灵的慰藉,也带给“我”心灵的伤害。 成年以后
27、,胡同给了“我”生活的希望,让我懂得了爱与坚强。(每点2分) 6.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进出胡同后总说胡同“构成了我”,然后分阶段叙述往事,最后用想象俯瞰胡同作结。 按时间顺序。主体部分作者将自己四十年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叙述。 首尾照应。文章开头写“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结尾写“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形成照应。 行文转换自然巧妙。如第六段结尾写老太太“信教”,第七段接着写“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第七段结尾写“寺庙多已消失或改作它用”,第八段接着就写“寺庙改成的校园”。(任意
28、三点,每点2分) 7.A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解释,要重视那些在所学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已有较大差异的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某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使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A项,推:尊崇,称誉。 8.D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句“而以书赴告同学者”,此处用介词“以”,“用”的意思。句“军民集者数十万”中“者”为定语后置的用法。句“所交皆天下士”为以“皆”为标志的判断句,“所”与“交”形成“所”字结构,意为“所交往的人”,作主语;句中没
29、有因果关系,用“则”不妥。 9.B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本句断句可从句意判断,“各位太学生纷纷俯伏于宫阙之前,是忠于朝廷,并没有别的用意,只要选择老成持重而有行谊的人担任将帅,那么这件事就会自然平息。”10.A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杨时当时到颍昌拜的老师是程颢,不是程颐;拜程颐是在洛地。 11杨时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醒来之后,就
30、发现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正逢有使节出使高丽,高丽国主询问龟山先生在哪里,使者回来后把这个情况(高丽国主询问杨时情况的事)向皇上禀报。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去,离开;觉,睡醒。会,正逢,恰逢,正赶上;安在,在哪里,倒装句;闻,使动,使之闻,翻译为“告诉”“禀报”。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人。幼年时特别聪明,能做文章,稍长大以后,潜心于经典史书。熙宁九年(1076),考中进士。河南人程颢与弟弟程颐讲授孔子、孟子绝学于熙宁、元丰之际,河、洛一带的读书人都集结那里拜他们为师。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颍昌谒见程颢,师生相处很是快乐。到他
31、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说:“我的道学思想现在向南传播了。”四年以后程颢去世,杨时知道这件事后,就在寝门设灵位哭祭,并又用书信转告他的同学们。到这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杨时大概已有四十岁了。有一天去见程颐,程颐偶然闭目休息而坐,杨时侍立门外一直没有离开,程颐醒来后,就发现门外下雪已深至一尺了。关西张载曾经写作西铭,二程很推崇(称誉)它,杨时怀疑它近于(墨家的)兼爱之论,与他的老师程颐多次辩论,才豁然开朗没有疑问。杨时闭门读书不去做官有十年,很久以后,才历任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知县,都有好的政绩,民众思念他始终不忘。张舜民在谏司,推荐他做了荆州教授职。杨时安心在州县任职,从没有想到寻求闻达显贵,而他的品德越来越好,声望越来越高,四方各地的士大夫们不远千里都来跟着他学习,称他“龟山先生”。正逢有使节出使高丽,高丽国主询问龟山先生在哪里,使者回来后把这个情况(高丽国主询问杨时情况的事)向皇上禀报。杨时因此被召任为秘书郎,迁任著作郎。李纲被罢免之后,太学生跪伏于宫廷前上书,请求留任李纲,集合在一起的军民有几十万,朝廷想禁止他们集中。吴敏请求任命用杨时来平息太学生的集结事件,杨时得以被召到朝廷谈论对策,他说:“各位太学生纷纷俯伏在宫阙之前,这是忠于朝廷,并没有其他的用意,只要选择老成持重而有品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