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赤壁》公开课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赤壁》公开课教案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赤壁公开课教案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赤壁精品教案 赤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咏史诗“借题发挥”的特点,背诵默写诗歌。 2、把握诗歌的主旨,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其特定背景下的情怀。 3、自主、合作和探究,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重点】深化领悟诗句的含义,背诵默写这首诗,学习初步观赏。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所处的晚唐背景,理解诗中历史典故的寓意。 【教学支配】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请同学说说曾经学过的杜牧诗。老师点拨: 1、清明 清明季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
2、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5、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6、中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二、补充资料帮助解题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确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
3、,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本诗所说的“赤壁”,并非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所在地,而是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这首诗是作者借助赤壁这个闻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争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三、杜牧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夫大起义
4、。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四、学生朗读几遍,划分节奏,找出韵脚,依据注释翻译诗句。 【朗读节拍】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一】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便
5、利;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译文二】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觉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战胜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五、学生先做题,然后学习赏析。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饮酒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实力目标:1、品尝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育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
6、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品尝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育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2学情分析 学生有肯定的诗词功底,对诗词学习表现深厚的爱好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饮酒 饮酒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实行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
7、官场,辞官不做,却情愿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闻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许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凡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察的时候,他都必需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最终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
8、,并写下许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老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其次层,说明观赏漂亮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研习第一层: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热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僻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
9、的缘由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确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在人境 第一层(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2、研习其次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用心聚志悠然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然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酷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事实上是自我高洁的表
10、现。 “悠闲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望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备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终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
11、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围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漂亮,主子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子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非常漂亮,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愿接受这种美妙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美丽安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12、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闲”的行为供应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饮酒最终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
13、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行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附板书设计 悠闲超脱尘俗,酷爱自然、高洁 其次层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3、学生齐读全诗。 五、小结:官不在高,为民则可;权不在多,为君则行。斯是结庐,惟吾心远。绿藤上篱笆,菊香沁人心。谈笑有良民,往来无奸臣。可以观山景,闻鸟鸣。无谗言之乱耳,无官文之劳形。唐代柳宗元,晚清龚自珍,陶潜云:何喧之有? 饮酒(其五)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饮酒(其五)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饮酒 饮酒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
14、,不惜实行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情愿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闻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许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凡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察的时候,他都必需前去迎接,
15、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最终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许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老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其次层,说明观赏漂亮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研习第一层: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热闹声,请问你怎么能
16、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僻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缘由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确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在人境 第一层(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2、研习其次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用心聚志悠然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然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
17、含着诗人超脱尘世,酷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事实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悠闲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望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备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
18、。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终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围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漂亮,主子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子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非常漂亮,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
19、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愿接受这种美妙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美丽安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闲”的行为供应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饮酒最终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
20、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行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附板书设计 悠闲超脱尘俗,酷爱自然、高洁 其次层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3、学生齐读全诗。 五、小结:官不在高,为民则可;权不在多,为君则行。斯是结庐,惟吾心远。绿藤上篱笆,菊香沁人心。谈笑有良民,往来无奸臣。可以观山景,闻鸟鸣。无谗言之乱耳,无官文之劳形。唐代柳宗元,晚清龚自珍,陶潜云:何喧之有? 八年级上册渔家傲秋思公开课教案八年级上册渔家傲秋思公开课教案教学
21、目标学问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验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实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扬的爱国热忱,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结合作者的生活经验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吟诵品读词作,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探讨法、质疑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由岳阳楼记最终一段朗读导入: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日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会一下他的边塞情怀。(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
22、、作者介绍:2、背景简介:3、释题:“渔家傲”是什么?“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三、检查预习状况1、读准字音2、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四、小组合作,提出质疑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衡阳雁去无留意”这句诗如何理解?2、“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什么意思?五、全班探讨,解决疑问六、有感情地品读诗歌今日咱们重新相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很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冲突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这就是诗词文化的魅力。七、背诵诗歌八、课堂小结: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显明,反映出作
23、者耳闻目睹、亲身经验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实感人。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九、课堂练习板书设计: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上片:写景“秋”(边塞秋景)塞下雁去边声描绘出一幅萧瑟、“异”千嶂落日孤城荒芜的边塞风景下片:抒情“思”(戍边将士)浊酒归无计“泪”羌管人不寐抒发词人思家忧国、白发征夫泪壮志难酬的情感意境:苍凉悲壮又沉郁雄浑第16页 共16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