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奥数--牛吃草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奥数--牛吃草问题.docx(5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五年级奥数-牛吃草问题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P39例10及教材练习九第1、2、5、7、8、9题。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会敏捷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培育学生分析、比较、敏捷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沟通的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索,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教学重点:依据实际须要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互动沟通。
2、 教学打算: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导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要运用所学的数学学问来解决问题,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学问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的第(1)题: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须要打算几个瓶? 先让学生读题并思索: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个) 师引导学生思索,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值?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 即2.5
3、0.46(个) 这时,老师启发学生思索: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 学生思索后回答: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所以须要7个瓶子。 老师引导学生视察小结:虽然6. 25的非常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旧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进一法) 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须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如装东西须要多少容器,做东西须要多少材料等) 2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2)题: 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4、 251.516.666(个)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 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汇报: 包装17个礼盒,即1.51725.5 (m),丝带不够。 师引导并小结:那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问题须要用到去尾法?并比较一下这两个例题,有什么不同? (取近似值一个用的是“进一法”,一个用的是“去尾法”。) 引导学生发觉去尾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少1,进一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多1。 让学生思索:什么状况下用“去尾法”,什么状况下用“进一法”? 引导学生小结:假如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
5、就用“四舍五入”法。假如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做完全的物品,用“去尾法”。假如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板书:依据实际状况) 三、巩固拓展 1出示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1题。 (1)组织学生小组探讨,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 (2)指名学生发言,找出已知条件。 (3)小组合作沟通,整理解题思路。 学生可能汇报: 2台1小时 23=0.4(公顷) 1台1小时 0.42=0.2(公顷) 1台3小时 22=0.6(公顷) 1台1小时 0.63=0.2(公顷)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7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6、,并说一说是怎么取得的结果。老师强调:做东西时,只能舍去小数部分,用“去尾法”。 3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8题。 学生先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老师强调:装东西时,即使余下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 4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9题。引导读题,并让学生分析题意,说一说如何解答,再列式计算。思路:要算能买几支同样的笔,先算出买完相册后还剩多少钱,再用这些钱除以笔的单价。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问? 引导总结: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时须要运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才合理。因此,在取近似值时需依据实际状况来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7、解决问题 进一法 依据实际状况 去尾法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相遇问题 一、 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学问是在学生初步驾驭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肯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学问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 实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育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实力及探究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 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让学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在实施学问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
8、中发觉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驾驭解答方法。 二、 优选教法,注意学法 学生学习学问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觉、创建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觉,主动去探究。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老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三、 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 创设情境 1. 引发思索: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 2
9、. 播放录像:留意视察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状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觉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状况:相对、相反、同向)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学问,变事实性学问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阅历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阅历的改造和重组。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实践探究 1、理解意义 (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 (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探讨哪些内容? (老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 (3) 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
10、生活中还有哪些状况属于相遇问题? (4) 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状况应具备哪些条件? (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5) 老师指出本节课侧重探讨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溢数学,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相遇问题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加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念,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在这一良好状态下去发觉数学学问。 2、 实践操作(小组合作) (1)利用相遇卡,两位同学同时从两端行进,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 (2)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 行的次数 红色线段长 兰色线段长 两色线段长度和 两色线段距离 1 3 2 5
11、 10 2 6 4 10 5 3 9 6 15 0 (3)视察表中的数据,研讨发觉了什么?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做”中感受两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的运动规律: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为0,即相遇了;相遇时,两者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各自所行路程之和等于总路程;因为速度有快有慢,所以,在相遇时,各自所行路程有多有少。学生在活动中把干脆阅历内化为学问实力,更好地去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规律。 3、 应用规律 小学教学设计网更多数学教学设计 例:(媒体出示)90页,例3 (1) 自己选择学习方式 A 独立完成(激励用多种解法) B 借助教材(依据小标题列式解答) C 请教同学 (2)
12、指名板演,讲解思路 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让学生借助实践阅历解决问题。屏弃了过去的整齐划一的教法,对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好的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对擅长与人交往的学生,让他们向同学请教;对乐于借助教材的学生,让他们看书,依提示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 巩固深化 1、 口答: 先说说解答思路,再列式计算目的是巩固新知。 小明和小芳同时从自己家动身相向而行。小明每分走42米,小芳每分走48米。经过4.5分钟两人在学校相遇(学校在两家位置之间)两家相距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2、 自选让学生依个人驾驭学问状况,选择练习题。 (1)练习十八 1、2 (2)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
13、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 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3、 编题: 小红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设计运动状况并编题。 设计开放性的练习,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四) 课后小结 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数学教案 第7单元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第1课时 植树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106111及练习二十四。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通过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学生会用线段图来表示植树问题中的三种植树状况,培育
14、学生分析问题的实力m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初步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能依据这个模型将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分类,并试着应用模型中间隔与棵数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学生仔细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 点:能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难 点: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间隔数+1=植树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沟通。 【教学打算】: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马路两旁的树。 师:为什么要在马路的两旁栽上树呢?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讲解:树木能够涵养水分削减水分的流失,还能净化
15、空气,因此植树造林有助于环境的改善。(渗透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2揭题:今日我们就来探讨有关植树的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互动新授 (一)提出问题-两端都栽、两端不栽。 1出示教材第106页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须要多少棵小树? 2出示教材第107页例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引导:请同学们先在纸上用线段图画一画你的种法再在小组中沟通、探讨。 3(出示线段图)问题分析: 两端都栽: 两端不栽: (二)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找规律)
16、 提问:刚才同学们用线段图表示了两种植树状况,现在同学们能否用算式来表示这两种植树状况呢? 1两端都栽:(教学例1) 假设小路长20米,那么可以栽几棵? 用画线段图表示: 则205=4,要栽5棵。 由此可知:lOO5=20(个),那么这里的20就是棵数了吗?应当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是,是间隔数,应当是20+1=21(棵)。 老师板书:关系:间隔数+1=棵数 追问:为什么这里的20是间隔数,而不是棵数? 学生回答,分析缘由:100520只是求100米里面有多少个5米,所以20是间隔数而不是棵树。并得出公式:路长间距间隔数(不是棵数,跟棵数没关系。) 2两端不栽:(教学例2) 假设两馆间相距30
17、米,小树之间的距离为5米,则3056(个),6-1=5(棵) 用画线段图表示: 由此可知:603=20(个),201=19(棵) 老师板书:关系:间隔数-1=棵数 3一端不栽:(教学例3) 出示教材第108页例3:张伯伯打算在圆形池塘四周栽树。池塘周长是120m,假如每隔lOm栽l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假设池塘的周长是60米,每隔10米栽1棵,则6010=6(棵) 用画线段表示: 由此可知:1201=12(棵) 老师板书:关系:间隔数=棵树 4问题归类。 提问:刚才我们解决了植树时的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也有这样类似的状况,谁知道哪里还有这样的状况? 学生说,老师小结。 5应用学
18、问 完成教材第107页“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分组探讨,然后再说一说。 完成教材第107页“做一做”第2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先让学生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是不是“植树问题”,再在小组内探讨沟通。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3题。 (1)出示第3题。 指名一名学生朗读题目,理解题意。 (2)提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种架设电线杆的问题应当怎么计算? (3)学生探讨后沟通。 (4)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2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13题。 (1)出示题目。 (2)提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19、这跟前一个练习题有什么不同,你又要如何计算? (3)学生探讨后沟通,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6题。组织学生读题并归纳有效信息,探讨这道题属于植树问题的哪种状况,并列式算出答案。 4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14*、15*题。 (1)出示题目。引导视察,理解题意。 (2)学生先独立解题,然后小组探讨沟通。 (3)老师组织汇报沟通。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教材练习二十四剩余题。(课内时间不够,可在课外完成)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两端不栽 一端不栽 间隔数+1=棵数 间隔数-1=棵数 间隔
20、数=棵树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1)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1)数学教案 第1单元 小数乘法 第9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教材P15例8及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能用所学小数乘法的学问解决一些简洁的问题,从中驾驭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验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的过程,及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所学学问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敏捷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难 点:娴熟并正确地计算,敏捷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
21、问题。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启发探究,合作沟通。 【教学打算】: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列各式: 0.90.91O0 1.250.58 1.863.04+0.143.04 老师找三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稿纸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刚才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好!这三题都是有关小数的乘法计算,今日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15页例8的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视察情境图,并说说从情境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视察情境图,然后说说自己的发觉。 生1:图中的这位妈妈买了2袋大米和0.8kg肉,每千克肉26.5元
22、。 生2:鸡蛋有10元一盒的和20元一盒的。 生3:图片中的这位妈妈只带了100元。 师:很好!为了便利大家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如下表所示:(教材第15页表格) 单价数量总价大米30.62肉26.50.8鸡蛋101 师:同学们能将上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吗?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教材第15页表格。 师:题中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4:这位妈妈买完2袋大米和0.8kg的肉,剩下的钱还够不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够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师:那么怎么解决第一个问题呢? 学生先独立思索,然后说说自己的方法。 生1:我是用计算器算的。买2袋大米和0.8kg肉所花去的钱是61
23、.2+21.2=82.4(元),100-82. 4=17.6(元),17. 610,所以用剩下的钱够买10元一盒的鸡蛋。 生2:我是估算的。1袋大米不到31元,2袋大米不到62元;肉的价钱不到27元;再买一盒10元的鸡蛋,总共不超过62+27+10=99(元),所以用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 师:剩下的钱够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呢? 生3:我也是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1袋大米超过30元,2袋大米超过60元;lkg肉超过25元,0.8kg肉也就超过250.8=20(元)。假如再买20元一盒的鸡蛋,总共就超过了60+20+30=110(元),110100,所以用剩下的钱不够买一盒20
24、元的鸡蛋。 2.回顾与反思 对比用计算器和估算两种方法,我们很简单发觉,有时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较简洁。 比较估算的两种方法,我们发觉,第一种方法是把数往大了估,还没有超过100元,说明带100元钱够买这些东西了,其次种方法是把数往小了估,正好等于或大于100元,说明带100元钱不够。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3题。 这个房间地面的面积为: 8.15.2=42. 12(平方米)。 一块地砖的面积为:0.60.6=0.36(平方米), 100块地砖的面积一共是0.36100=36(平方米),36 所以100块这样的地砖不够铺这个房间的地面。 2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
25、四的第4题。 0.2515=3.75(千米),所以王老师家离学校3.75千米。 50.84(千米),43.75,所以王老师步行0.8小时能到学校。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可以与大家共享一下吗? 学生发言,老师点评。 五、作业: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1、2、5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单价数量总价大米30.6261.2肉26.50.821.2鸡蛋10110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复习课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复习课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110111的练习二十四。 学习目标: 学问与技能:整理、学习、探究和发觉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两端不种、一
26、端种一端不种和封闭图形四种不怜悯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能举一些生活中植树问题的例子并解决。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难点:依据间隔数和棵树求全长的问题 重点:能娴熟解决三种基本问题的植树问题 学习过程: 课前复习: 回忆所学的植树问题的三种不怜悯况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一、学问网络 1、不封闭路途植树问题分为以下三种状况: (1)假如在植树的两端都植树: 棵树=总距离间隔长+1; 总距离=间隔长(棵树-1); 间隔长=总距离(棵树-1)。 (2)假如植树路途的一端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 棵树=总距离间隔长; 总
27、距离=间隔长棵树; 间隔长=总距离棵树。 (3)假如植树路途的两端都不要植树: 棵树=总距离间隔长-1; 总距离=间隔长(棵树+1); 间隔长=总距离(棵树+1)。 2、封闭路途的植树问题:(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 棵树=总距离间隔长; 总距离=间隔长棵树; 间隔长=总距离棵树。 二、课堂达标 1.学校有一条长60米的走道,安排在道路旁栽树。每隔3米栽一棵。 (1)假如两端都各栽一棵树,那么共需_棵树苗; (2)假如两端都不栽树,那么共需_棵树苗; (3)假如只有一端栽树,那么共需_棵树苗; 2.先选择所属类型,再列式解答。 (1)小学生广播操队列中,其中一列纵队26米,相邻两个学生
28、之间的距离是2米。这列纵队一共有几个学生?属于() 两端种一端种两端不种 (2)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打算在教学楼前60米的道路两旁摆放鲜花(靠墙一端不放),相邻两盆花之间的距离3米。一共须要几盆花?属于() 两端种一端种两端不种 3.两根栏杆之间,每隔5米放一个广告牌,一共放了19个。这两根栏杆之间相距多少米? 三、学问拓展 1.小明要到高层建筑 第12层,他走到第4层用了60秒,照这样计算,他还须要走多少秒才能到达第12层楼。 2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13题。 (1)出示题目。 (2)提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跟前一个练习题有什么不同,你又要如何计算? (3)学生探讨后沟通,指
29、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9题。组织学生读题并归纳有效信息,探讨这道题属于植树问题的哪种状况,并列式算出答案。 4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14*、15*题。 (1)出示题目。引导视察,理解题意。 (2)学生先独立解题,然后小组探讨沟通。 (3)老师组织汇报沟通。 5第11题,读题理解题意,发觉规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示学生,一张桌子坐6人,分开的两张舟子可以坐12人,假如两张桌子并在一起接头处不能坐人,所以只能坐10人,以后没病一张桌子都只能增加4人,照这样,10张桌子可以坐6+49人,而38人要并(38-6)4+11,即9张桌子。
30、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2)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2)数学教案 第1单元 小数乘法 第10课时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教材P16例9及练习四第69题。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在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分段计费问题的相关信息。 2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寻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阅历,增加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胜利阅历。 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索、探讨及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31、: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实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分段计费问题的收费方法,能够正确解答分段计费问题。 难 点:娴熟正确地计算,敏捷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境,质疑引导。迁移推理,小组沟通。 【教学打算】: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同学们都坐过什么车? (学生自由回答,有坐公交、出租车、自家的轿车、骑自行车和走路等) 老师:同学们应当都有坐出租车的经验吧,有没有人留意过出租车是怎样计费的呢? 二、探究新知 1由生活实际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出示:收费标准: 3 km以内7元;
32、超过3 km,每千米1.5元(不足1 km按1 km计算)。 引导学生小组探讨,说说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汇报。 (1)出租车3 km以内(含3 km)收费7元。 (2)单程行驶3 km以上部分每千米1.5元。 (3)不足1 km按1 km计算。 2出示教材第16页例9。 老师:题目中的乘客坐了6.3 km的路程,你们能帮这个乘客算算共须要付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思索,列出算式并得出结果。同桌相互沟通订正。 老师引导: (1)由于路程总共只有6.3 km,但不足1 km按1 km计算,那共须要付7 km的费用。 (2)收费标准不一样,我们要分段计费,以3 km为界限分为两个收费标准。 (
33、3)前面3 km应付7元,后面4 km按每千米1.5元计算。 指名学生汇报,老师板演。 方法1:7+1.54-7+6=13(元) 方法2:1.57=10.5(元) 前3 km少算:7-1.53=2.5(元) 应付:10.5+2.5=13(元) 3学生完成教材第16页“回顾与反思”的表格。完成后小组沟通探讨,全班集体订正。 行驶的里程/km 1 2 3 4 5 6 7 8 9 出租车费/元 三、巩固练习 1为了节约用电,某小区规定每户居民每月用电量在50度以内,每度按0.52元收费,超过50度部分每度0.62元,刘老师家本月用电量为95度,请你帮老师算一算应缴纳多少元电费? 学生阅读题目 ,理解
34、题意。 老师提示:这类题目比较难,收费分50度以内的部分和超过50度的部分。同学们在做题时往往简单把这两部分混淆。 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依据学生汇报,板书答案: 500.52450.62=53.9(元) 答:刘老师本月应缴纳53.9元电费。 2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8*题。 组织学生读题,并指明学生进行板演,其余学生练习,再集体订正。 分析:先求出超出3分钟的收费是多少元,再加上3分钟内的0.22元收费,就是她这一次的通话费用。 解答:8分29秒按9分计算。 0.11(9-3)0.22=0.88(元) 答:她这一次的通话费用是0.88元。 3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9*题。 学生阅读题目,归纳题目所给
35、的已知信息。 分析:先求出超过100g的部分应付,再加上100g应付,两部分加起来就是一共应付邮费。 (1)13510035(g) 35g按100g计算。 50.8011.205.2(元) 答:应付邮费5.2元。 (2)262-100=162(g) 162g按200g计算。 2.0021.20510(元) 答:应付邮费10元。 (3)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四、课后小结 同学们学会如何解决这种类型的问题了吗? 五、作业: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6、7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方法1:7+1.54-7+6=13(元) 方法2:1.57=10.5(元) 前3 km少算:7-1.53=2.5(元)
36、 应付:10.5+2.5=13(元)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 转化是解决问题时常常采纳的一种策略,能把较困难的问题变成较简洁熟识的问题。驾驭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而应超越详细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指向策略的形成和应用意识。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联系实际感悟转化的含义,体会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转化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此之
37、前,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肯定的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阅历,也驾驭了一些技巧和方法,但当时这些技巧和方法更多是针对解决详细问题而言的,因而是零散的、无意识的。 教学目标: 学问与实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敏捷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依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详细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学问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情感、看法、价值观:使学生主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乐于和同伴沟通解决问题时所运用的策略,能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胜利的体验。 教学重点: 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解
38、决问题 。初步驾驭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能依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详细的转化方法,初步形成策略意识。 教学打算: 课件、方格纸、彩笔、卡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题纸。 教学过程: 一、感知转化 师:同学们喜爱听故事吗? (多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画面) 提出问题:曹冲是用什么方法称出大象重量的呢? (曹冲先把大象运上船,做上记号,然后把大象赶下船,装上石头,再做上相同的记号,称出石头的重量,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也就是说,曹冲是用称石头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小曹冲所用的这种方法,我们数学上称为转化。 转化是我们平常常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转化) 二、自主探究,
39、初步感受转化策略 1.随意出示两个图形,学生视察,哪个图形面积大? 学生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老师确定数方格是个好方法。 2.再出示例1图,细致比比,哪个图形面积大? 由于图形比较困难,学生通过数方格可能会出错,也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答案,建议学生拿出题纸,同位一起探讨探讨有没有其他好方法。 3.用课件演示用平移和旋转转化成长方形比较大小的过程。 老师指出:这其实是运用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转化”。(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4.提问:(1)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了什么? 学生体会到这是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适时板书:不规则图形长方形)事实上我们是把不规则图形面积这
40、个新问题(板书:新问题),转化成了长方形面积这个我们熟识的、已经解决的问题(板书:已经解决的问题)。这样一转化(板书: ),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转化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形态变了,大小没变) 三、回顾旧知,体会转化策略的运用 1.回想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运用转化策略解决过问题呢? 学生可能回忆并列举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老师适时课件或学具演示,并在黑板上将转化关系用图示表示出来。 2.转化策略曾经帮助我们解决过这么多新问题,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你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组题,动动笔算算,体会体会哪儿运用了转化策略?有发觉,可以和组内的同学沟通一下。 四人小组内每个学生的题纸各不相同,学生独立计算、视察、体会到转化后,四人小组进行沟通。 3.举个例子说说你的发觉。 学生可能举例: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 提问:这里都用了转化策略,有什么共同地方? 引导学生视察并思索,体会到转化的实质转化前和转化后计算结果不变。 小结:这么多地方用到转化的策略,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可能体会到:转化策略应用很广泛;转化策略能解决新问题;转化策略能把困难的问题变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