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案:《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wj151****6093 文档编号:62180699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3.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教案:《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教案:《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教案:《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教案:《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设计.docx(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三历史教案: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设计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化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相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化:留意把握中心决策机构的改变与地方行政机构的改变两条线索。详细内容应包括汉代中枢机构的改变和郡国并行制、魏晋南北朝中枢机构的改变、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地方节度使制度、北宋从中心到地方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元朝的兴盛制度。教材中对七国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北宋的极贫积弱的讲解并描述,是对上述问题的深化,应分析理解。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

2、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是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的表现。应当驾驭上述史实,了解明清中枢机构的改变,理解君主专制的特征及其影响。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化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西汉专制集权的加强(一)背景:七国之乱1缘由:汉初,刘邦在推行,逐一铲除和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但和之间冲突激化。2经过:前年,吴王借口“清君侧”,联合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3结果:汉景帝平定七国叛乱,诸侯王的和权力被收归中心。(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目的: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2措施:在中心建立;地方上实行,设置。3意义: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集中导致了外戚和宦官专权,政局动荡。

3、二、唐末五代的割据混战(一)藩镇割据1成因:平定后,唐代宗将及封为节度使,节度使权力膨胀。2后果: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导致分裂局面的出现和持续。(二)五代十国1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接着和扩大。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三、宋初中心集权的强化(一)目的: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问题(二)措施1军事上:统兵权归,调兵权归,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别,有利于皇帝限制军权。2政治上:中心:削夺宰相的权力,设和;地方:削夺、和的权力,州郡直属中心,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下设,有权向朝廷干脆奏报。3经济上:中心驾驭地方上大部分财赋,减弱了地方割据势力的,

4、维护了和。(三)影响:1主动:变更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2消极:造成了“”、“”、“”的国家财政危机。四、皇权的不断加强(一)丞相制度的废除1缘由:元朝后期,丞相位高权重,引起政局动荡。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的教训。2废除:1380年,裁撤,废除丞相,皇帝亲掌,干脆管理国家政事,皇权、相权合二为一。3影响:在中国实行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发展到新高度。(二)内阁的设置1缘由:废除丞相后,皇帝事务繁多。2设立:明太祖时设,明成祖时正式设立。3职责:明太祖时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明成祖时起先参加的商讨,后来可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看法。(三)军机处的设置1背景:清初设立处理日常事务。负责军国大事

5、。2目的:处理。3职权:处理军务,后来可参加处理、制定、审理等机要政务。4影响: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高度发展。1.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存在着那两对基本冲突?其演化的趋势是什么?皇权与相权的冲突:皇权不断加强,相权受到牵制减弱、分割,最终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中心与地方的冲突: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监督限制,地方权力逐步缩小,地方听从服务于中心。2试比较明朝内阁和英国内阁制的不同点性质上,英国为资本主义性质,中国为封建性质。产生过程上,英国内阁首相选举产生,中国内阁首辅由皇帝任命。地位上,英国为法定必设机构,国王无权解散;中国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级的行政机构

6、,皇帝可以随时解散。权力上,英国行使国家决策和管理权力;中国主要是备皇帝顾问。作用上,英国进一步减弱了国王的权力,推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完善,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是君主专制的强化的产物,不行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例1.(2022山东,9)服饰是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详细体现。图5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中得到的却切信息是 A朱元璋关切民众生栝B朱元璋激励发展纺织业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解析:从图片看三种男子帽式都含有统一之一,结合明初的政治状况,朱元璋实行各种措施加强皇权,它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也带有这一意图。答案:B例2.

7、(2022江苏单科,27,)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化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11分)解析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是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内隐含的一对冲突,这对冲突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秦始皇确立丞相制度,丞相在当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以后,每当皇帝懦弱,相权就干脆威逼着君权,所以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君权、减弱相权。组织史实时要留意能揭示总体趋势、语言简练。君权的空前加强,必定导致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封建制度趋向衰落,这就是影响。答案要点(共11分)史实: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心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唐朝:实行三

8、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减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专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总体发展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减弱直至被废除。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一、单选题:1据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上(汉高祖)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镇)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二城。”又据汉书述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上述材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想法是A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B认为孤立无援是秦亡教

9、训,封王拱卫中心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D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2.下列各项制度,属于汉朝在秦朝基础上沿用并发展的是A.刺史制、封国制B.三省制、封国制C.三公九卿制、郡县制D.一省制、刺史制3.阅读下面的一幅历史地图。此图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是 A.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B.汉初的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形势C.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状况D.唐朝时在边疆设置军镇的状况4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方国对中心的威逼B.反映了“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C.反映了藩镇割据威逼到中心集权D.反映了藩镇问题得到解决

10、5五代十国时期,皇帝要调动一个实力较大的地方将领,事先总是兴师动众防备其抗拒,如临大敌。这反映出A.地方将领悟发动兵变B皇权专制制度已趋没落C地方将领反对封建专制D皇权与割据势力冲突尖锐6西汉初和北宋初都面临制度上的问题是A.地方与中心争权B.郡县与封国并存C.皇权与相权冲突D.内朝与外朝并存7清朝学者赵翼写诗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该诗讲的是下列哪一位皇帝?A秦始皇B.汉高祖C.宋太祖D.明太祖8.王彦超及诸藩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据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引自宋史纪事

11、本末)太祖之“意”是A.打算赏赐开国宿旧B.激励诸藩为国操劳C.表明歉意抚慰群臣D.示意他们自解兵权9.北宋出现“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而证明白A.北宋加强中心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B.政府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C.兵越多战斗力越强D.政府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10.宋太祖实行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心集权,其核心是围绕A.减弱中心大将和丞相的权力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C.解决中心与地方的权力安排D.减弱地方军队的实力11.能够提高办事效率的机构有A.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北宋的枢密院B.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C.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清朝的军机处D.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枢密院12.有位学者指出:“

12、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为减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枢密院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13.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墇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愉快?”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有的人说:“功成名就者愉快。”朱元墇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说“畏法度者愉快”时,却极为赞许万钢并委以重任。朱元墇赞许万钢并委以重任的缘由是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冲突B.

13、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听从C.万钢的回答提示了欢乐的源泉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15以下是中国古代皇帝对丞相的看法:“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其故在擅专威福使为宰相者,尽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行也。”这样的言论只能产生于A隋唐时期B宋元时期C明清时期D中国近代16.下列关于明朝内阁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在明初殿阁高校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宣宗后地位日益提高;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心一级决策和行政机构;对皇权起到了制约作用。A.B.C.D.17.皇帝对丞相的礼仪:由赐座、探病到站着奏事,由站着奏事到必需跪着奏事,实质可以反映出A

14、.皇帝对大臣要求提高B.皇帝与大臣隔阂不断加深C.朝廷礼仪的完善D.皇权的加强,大臣地位的不断下降18.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改变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细致看。”该诗干脆说明白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依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D军机处的设置,标记着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19.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是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丞相制度的废除清朝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清朝的军机处A.B.C.D.20.以下政制既加强皇权,又提高了办事效率的是剌史制通

15、判三省六部制军机处设置A.B.C.D.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材料二以天下广之、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议、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材料三至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材料四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乱系宰相,此止可就彼时朝政阘冗者而言。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及如木偶旒缀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

16、不行也。使为宰相者,尽然以天下之治乱之已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行也。十二朝东华录引清高宗语材料五关于明朝废除宰相的缘由,当代学者有这样的看法: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个关键时代。宋代宰相不仅失去了兵权和财权,而且连用人之权也被剥夺了。故宋代的中心集权已可谓是集于帝王之一身。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可见,宋太宗确是有意要削掉宰相的用人与司法之权。从这种发展的趋势看,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废相之举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结合所学学问,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之至材料四,各朝统治者对丞相的看法有何区分?又无本质

17、区分?结合史实说明。(12分) (2)材料四对明朝废除丞相追溯到宋朝,你同意吗?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11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军机处内景请回答:(1)图一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政治制度?(2分)它详细又有哪些制度构成?(3分) (2)图二体现的政治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6分) (3)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明初中心行政部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2分)反映出统治集团内部什么冲突的激化?(2分) (4)图四中的机构是由哪个皇帝设立?(2分)如何评价该机构的设立?(4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化的趋势。(6分)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BC

18、BCD610ACDDC1115CCBBC1620CDABB二、非选择题21(1)材料一、二认为有宰相帮助可以治理好天下。材料三、四认为设宰相威逼君主的权威。两种看法事实上没有本质区分。唐太宗设三省六部制,降低三省长官的级别,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事实上也加强了皇权。(12分)(2)宋代为了吸取历史上地方割据的教训,而加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在中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已经使宰相不能处于总领的地位。从发展趋势上看,明代废除宰相之举是必定的。(11分)22.(1)秦朝专制主义中心集权;(2分)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3分)

19、(2)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王权独尊。(6分)(3)废丞相权分六部,皇权进一步加强。(2分)皇权和相权的冲突。(2分)(4)雍正(2分)军机处的设置,一方面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心集权;另一方面使君主专制发到了顶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起先落后于西方国家。(4分)(5)一方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另一方面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减弱,直至丞相被废除。(6分)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 明太祖时: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加强中心集权中心:废除,权分六部,,加强君主专制.力不从心后,设明成祖时:设立“”是

20、皇帝的顾问、询问、内侍机构。明宣宗时:内阁取得“票拟权”。权压众臣。评价:始终不是的中心一级的机构;它是的产物,不行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分析内阁制与丞相制的不同:*分析比较古代中国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的不同: 皇太极:仿明制,设,置,并运用“”,皇权受制约康熙帝: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三足鼎立。干脆缘由: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须要。雍正帝:设军机处职能:意义:军机处的设立,。*1、包含的两对冲突:2、形成的缘由:、3、核心(本质特征):4、发展趋势:5、作用与影响: 评价检测 一选择题: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下的重要冲突之一,明朝建立后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急待解决。

21、1朱元璋为解决这一冲突实行的措施是()A设立三省,分割丞相权力B废除丞相,由六部分掌其权C设置军机处,剥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D设立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2明太祖和宋太祖实行的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最相像的是()A设特务机构,由皇帝干脆限制B分散地方机构权力C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D变更选拔管理的方法,实行八股取士3、内阁制作为明朝集中心权力于皇帝的重要措施,正式确立是在()A明太祖时期B明成祖时期C明宣宗时期D明宪宗时期清朝是我国最终一个封建王朝,其君主专制也空前加强。4标记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A军机处设置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C八股取士的实施D严酷的文字狱5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

22、表述是()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臣”“重臣”组成B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C军机处工作效率高D军机处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心最高行政决策机构6康熙帝说:“今日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分任于人,则断不行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这说明A康熙帝精明干练,勤于政务B清初加强君主专政C康熙帝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D清初君权与相权冲突突出清王朝建立后把建立一千多年以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及至。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终点。7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一改变反映了从明朝到清朝()A皇权与相权在斗争中协调B皇权、相权冲突日益加深C皇权代替相权D皇权日益加强8我国古代丞相这一官职从

23、设立到最终被废除的演化历程,体现了()A国家统一的须要B专制统治的须要C权力相互制约的须要D政令统一的须要9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不断加强,导致这一现象的确定因素是()A统治阶级权欲的膨胀B地主阶级的要求C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D法家思想的启示二材料分析:10材料一:明太祖忌大臣权重,自洪武十三年杀胡惟庸后,不设宰相。材料二: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行无人”。于是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诸殿阁高校士,

24、收阅奏章,批发文稿,帮助皇帝办理政务。(1)材料中所说的是明朝何种官职的产生? (2)明太祖创立这一官职的缘由是什么?有什么职责?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大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议,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百万机,独断一人至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断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材料二:明大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回答:(1)唐太宗与明太祖在

25、制度设置上看法有何不同? (2)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 (3)依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说是否冲突?从制度角度说明你的相识。 参考答案 123456789BBBADBDBC10(1)内阁高校士。(2)丞相废除后,国家政务都由他亲自处理,政务繁多。职责:收阅奏章,批发文稿,帮助皇帝办理政务,后参加机务。明中叶以后,职权渐重,兼领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决策机构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1(1)唐太宗认为应当加强宰相制度,以避开决策失误。明太祖认为宰相制度是政治混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2)皇帝决断和集体探讨应结合起来。中

26、心政府各部门只管办事,皇帝一人决策即可。(3)从根本上说并不冲突。因为唐太宗要求“百司商议,宰相筹画”后“方可奏行”,最终的确定仍在皇帝一人手中,二者都坚持专制制度,但唐太宗要求将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统一起来,明太祖将宰相制与君主专制肯定对立起来看待,因此得出不同结论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学案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秦的统一,标记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在确立“皇帝”之称的同时,秦始皇还规定了很多尊君、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制度和方法,创立了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点组成,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

27、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伴随着中心集权的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也呈现出强化的趋向。其中,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在中枢权力机构中,宰相权力的不断弱化直至废除丞相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一、从秦朝到元朝以皇权为核心的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化1特点: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皇帝位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任命各级官员处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权力体系。秦代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不

28、断发生改变。要点点拨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心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心辅政机构,帮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心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2形成雏形:秦朝在中心设三公九卿,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问题探究“宰”的本义为“主宰”,“相”的本义是“辅佐”。这两个字将宰相的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辅佐皇帝,统领百官。结合这两个特点和以前所学学问,探讨在封建社会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要点提示:主动作用:

29、辅佐皇帝,参加决策,分掌行政。消极作用:相权过大,威逼君权,造成君权与相权的冲突,加大政局动荡。汉代:汉武帝时选用一些级别较低的官员(特殊是少府官员尚书)作为皇帝身边的办事人员,干脆对皇帝负责。东汉时期形成了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要点点拨“汉承秦制”。两汉时期中心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又有所改变。皇帝制度,是承秦制接着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中心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

30、台的权力,“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些又是与秦时不同的。问题探究汉武帝为什么要把职掌朝政的实权,由外朝的宰相转移给内朝的尚书呢?要点提示:主要因为:(一)内朝官地位很低,可以削减对他们盗权窃柄的顾虑;(二)内朝官多是皇帝宠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牵制;(三)内朝官多由外戚、宦官充任,这些人本是卑微之徒,皇帝可以随意更换,这样既能保持外朝相府传统地位的稳定性,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气。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立中书省和门下省。要点点拨魏晋以来,三省已经成为当时中心统治机器的核心部分,但三省各自的组织规模、地位和作用都还处于不断的演化之中。概括地说,魏

31、以中书、尚书为主,两晋中书地位更加显要,门下也渐渐崛起,与中书分权。南朝三省长官大权旁落,但政仍出于三省。与唐代所确立的三省制相比,魏晋南朝的三省制尚未定型。3确立: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机构设置及职权: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概念解析三省:中国古代皇帝之下的三个最高政务中枢机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合称。尚书省由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尚书台发展而来,南朝梁时正式称“省”。但其成为正式政务中枢机构后,又为皇帝所不信任,曹魏时即以皇帝新的秘书机构秘书监改称中书省,以分割尚书省的权力。随着中书省权势日盛,皇帝又恐其侵扰到自己的专制大权,晋时即将皇帝身边的侍

32、从机构侍中寺改为门下省,参加机密,出宣诏命。魏晋南北朝时,三省之制业已形成。隋正式确立三省同为相府,三省长官共为宰相的格局。唐进一步完善,形成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的权力运行方式,确立了三省相互制约的政府体制。但由于最高权力始终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最终确定权无不取决于皇帝,因此,事无巨细,遍经三省,往往流于形式,影响效率。故至中唐,由中书门下政事堂行使宰相权力,中书、门下二省渐趋合一。宋初虽置三省,但形同虚设,行政中枢为别置于禁中的中书省。宋神宗元丰改制,又复唐三省之制,至南宋,三省长官互兼,以尚书省为相府,事实上取代了中书、门下二省。辽和金初亦仿唐制置三省,金朝不久即行尚书省一省

33、制,元和明初实行中书省一省制,洪武十三年(1380年)中书省亦被废。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概念解析六部:中国古代中心政府六个行政管理机关的合称。秦汉时期,中心行政管理以丞相指挥九卿执行,自尚书台上升为综理政务的中枢机关以后,其下分曹治事,至晋时,尚书台已备六曹,为六部之前身。隋确立三省六部制,以吏、礼、兵、民、刑、工六部为尚书省之下的政务执行机关。唐沿置,惟为避太宗李世民之名讳改民部为户部。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附比周礼六官,排六部之序为吏、户、礼、兵、刑、工,至清不改。迨及元代无尚书省之设,六部隶于中书省。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中书省后,六部分别

34、干脆向皇帝负责。但自内阁权重后,六部行政,实受内阁变相指挥。六部首长均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唐、宋、元时期各部之下均设四司,故有六部二十四司之称。司之长官称郎中,副长官称员外郎。明清时所设司数大增,并皆冠以清吏司名。此外,明代因太祖以南京为京师,成祖北迁后,南京仍保留一套中心政府的官制,故亦有六部之设,但仅在南京留都所属地区行使职权。六部制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体制的一次重大改变,标记着中国传统的行政体制已趋详备,故得持续达千余年,至清末在西方政治文化的冲击下才予以变更。作用:A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要点点拨依据三省之间的运作程序,可推导出从决策到执行的过程是中书省拟

35、定政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详细是六部)详细执行。B使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开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要点点拨三省把秦朝时期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长官都是丞相,互不隶属,相互牵制,共同对皇帝负责,从而有效地牵制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4宋元时期的发展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加政事,又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并称“二府”。而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三司的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掌管国家财政。要点点拨枢密使等于宰相之外的又一个宰相。宋朝建立后,枢密使改为专掌军事政令,调动禁军,与宰相文武并立。中书省

36、与枢密院号称“二府”(政府、枢府)。枢密院的大事都要奏报皇帝批旨。宰相与枢密使分别朝奏,彼此不相知。皇帝由此分别限制了政权和军权。三司使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地位仅次于宰相,称“计相”。三司使统领三部:盐铁掌管工商收入及兵器制造等事;度支掌管财政收支和粮食漕运等事;户部掌管户口、赋税和榷酒等事。地方州郡赋税收入除留一小部格外,其余全部由中心驾驭,三司权力甚重。元朝: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六部也归入中书省。概念解析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最高长官设有中书令,由皇太子担当,又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大政委

37、于中书省,今冀、晋、鲁、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这种既为中心首脑机关,又兼管地方政务的行政机构,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仅有的。二、明清专制皇权的强化1明朝中心权力体系的演化丞相制度的废除A缘由:a.吸取元朝教训: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时常卷入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动荡。b.确保家天下的须要:明朝初期,沿袭元制,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位高权重。虽然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常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严加限制,但仍出现了李善长、胡惟庸的专权。问题探究明朝时期废除丞相制、加强专制皇权的缘由要点提示:它

38、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必定产物。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进入晚期阶段,地主阶级的腐朽性以及封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冲突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社会冲突错综困难,统治很不稳固。而宋元以来地主土地全部制与租佃制的普遍发展,又使地主的身份以及地主与佃户的租佃关系变得很不稳定。中国地主制的封建土地关系,具有土地买卖自由和等级结构不严格的显明特点。在我国,历代实行的是官僚政治而非贵族政治,官位是通过科举获得的,因而官宦门第常常处于变动的状态。士族门阀制度瓦解后,世族地主独占高官厚禄的特权已从历史舞台上消逝。唐代实行科举制度后,布衣变成官僚的事已屡见不鲜,地主的身份更是常常发生变动。而且我国的土地,很

39、早就可以自由买卖,地主对土地的占有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到了宋代,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日益发展,土地的买卖更加频繁,随着地权的转移,地主身份的变动也更加频繁。由于地主身份的不稳定,他们对佃农的占有也不稳定。宋代以后,随着租佃制的普遍推行,这种不稳定性变得尤其明显。到明清时期,大部分地区的农夫不仅有了退佃和离主的自由,而且有了转佃权与永佃权,农夫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弱,地主对佃农的超经济强制相对减弱,行政管理权、诉讼裁决权和军事指挥权与地主土地全部权的分别,即所谓“食土而不临民”的状况更加突显。但是,没有超经济强制,也就没有封建剥削。超经济强制是地主阶级借以实现他们对佃农榨取剩余劳动的必要手段。

40、因此,地主阶级就要求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的封建政权集中更大的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对农夫实行更加严酷的超经济强制,把农夫坚固地束缚在土地之上,以保证他们对农夫剩余劳动的榨取。明清封建专制的高度发展,正是适应地主阶级的这种须要而出现的。B废除: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干脆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问题探究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

41、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分析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要点提示:从皇权专制的发展和明太祖建立明朝的社会背景两个角度分析明太祖此举的目的。阐明观点,评价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是否明智。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操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养;有助于君主独裁专制。C评价:使自秦代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

42、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要点点拨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心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逼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冲突。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当然可解决君相冲突,但必定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明太祖实行的补救措施即设立内阁。内阁的设立A设立a.殿阁高校士的设立: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为分担皇帝压力,设立殿阁高校士,其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加决策。热点链接明成祖时内阁制度的确立建文帝时未设殿阁高校士,而由自己的亲信翰林院官,如翰林侍讲学士方孝孺、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等

43、人充当顾问。明成祖时,先后选拔翰林院官员解缙、胡广、杨荣、金幼孜等七人至文渊阁值班,后升胡广、杨荣、金幼孜等人为文渊阁高校士,充当自己的顾问,顾问之职又由翰林院移至内阁。同时,还授予他们参加机务的权力,“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扆前密勿谟画,率漏下数十刻,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明政统宗卷70)。杨荣曾记述此事说:“初建内阁于奉天门内,简任翰林之臣七人其中,所职代言,属时更新,凡制诰吩咐诫敕之文曰夥,而礼典庶政之议,及事之关机密者,咸居焉。”(明经世文编御书阁颂序)尽管此时阁臣的品秩仍是正五品,而且“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但已基本具备了内阁的职能,明代的内阁制度至此

44、正式确立。b.正式设立:明成祖在文渊阁设立内阁,高校士起先参加军国大事的商讨。要点点拨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询问机构,并无决策权。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肯定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运作规则:随着内阁的地位渐渐上升,有了特地的衙署和属官,阁臣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看法,称为“票拟”。最终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问题探究秦汉时期的宰相制与明清时期的内阁制的区分要点提示: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给予决策大权,其地位非常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询问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高校士大权

45、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行相提并论,更谈不上制约皇权。2清朝中心权力体系的演化清初中心机构的设置及职能A行政权力: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康熙年间中枢机构为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对皇帝的集权具有肯定的牵制作用。B决策机构: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要点点拨清朝是一个以满洲贵族为主体而建立的封建朝代。满族原居东北白山黑水之间,在入关取代明朝以前,虽已建元立国,但社会发展阶段

46、较之关内汉族要低得多,体现在政治制度中,那种带有奴隶制或早期封建制的贵族军事民族色调的内容,直到入关后相当长时期里,仍在中心决策系统中起着肯定的作用。君主专制政体很不完善,君臣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制度化的权力界限,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清朝初期满洲亲贵大臣们商讨并确定军国大事的一种重要形式。除了决策外,还往往兼有参加政务的职能,但又不属于详细的执行机构。这与它在关外初建时,政事简洁,且军政不分有重要关系。军机处的设立A设立: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在皇宫保和殿西北角的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日夜轮番在乾清宫旁简陋的平房值班。受皇

47、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要点点拨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可归结为简、速、密三字。简就是机构人员非常简洁,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需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干脆发出,或实行日行三百里的“立刻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削减了许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最终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最重要的是,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对皇帝的确定

48、,军机大臣只能唯命是从,“跪受笔录”,然后负责往下传达。这样,从中心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事实上都干脆听从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以大大加强,这标记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B职权的改变:军机大臣最初只参加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加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机处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主要职权合一,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C评价:军机处能快速地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记。热点链接明朝后期,欧洲掀起了新航路的开拓,欧洲殖民者起先染指中国东南沿海;明清之交,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开创了近代西方的以“人民主权、法治”为核心资产阶级民主政体,为资本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