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二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二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驾驭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学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状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驾驭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育学生“本质是通过
2、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酷爱自然、酷爱科学的教化。 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驾驭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改变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教具打算 多媒体课件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
3、,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师:地球内部原委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状况的干脆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我们如
4、何得知地球内部可划分为三大圈层呢?不妨借鉴一下夏季我们选择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振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推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我们也可以在地球内部制造某种振动,通过分析这种振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状况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组成。我们知道,地震经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地震波却带来了地球内部的信息。那么什么是地震波? (板书)1.地震波 生: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剧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师:很好。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 生:有纵波(P波)、横波(S波)
5、之分。 师:那么纵波(P波)和横波(S波)各有什么特性?(提示:地震波特性速度、通过介质) 生:(看书探讨回答)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师:正确。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探测地内结构? 生:(探讨回答)地球内部物质性质不均一,不同深度上性状、组成不同。 师: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是怎样的? (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先投影左半部分,待学生分析推想后再投影右半部分进行对比) 生: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总的趋势速度随深度递增,但不匀称,有突变现象。 师: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
6、度会发生改变,而某些地区肯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请大家看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左半部分),找出地球内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 师: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为什么会出现? 生:不连续面上下的物质性状发生了改变。 师:依据两个最主要的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几个圈层? 生:地壳、地幔、地核。 师:(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示意图 生:(指认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师:下面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三个圈层。 (板书)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师:请看图说出三个圈层的划分依据、两个最主要的界面、各圈层的
7、范围。 生: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依据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莫霍面以上是地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是地幔,古登堡面以下是地核。 师:很好。依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推断地幔的形态是怎样的? 生:固态,因为横波能通过。 师:软流层的位置和形态是怎样的呢? 生:(探讨回答)软流层在上地幔的上部,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呈融熔状态。 师:答的很不错。岩石圈与地壳有什么区分与关系? 生:(探讨回答)范围和界面不同。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物质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师:很好。依据地震波来分析,地核又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形态是怎样的? 生:(探讨回答)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外核是液态,温
8、度高于熔点。 师:那内核的形态呢? 生:(探讨回答)固态,因为地震波速度加快,随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上升得比温度升得快。 师:刚才同学们作了细致的视察和分析,回答得很正确。我们下面作一个全面的分析。地壳: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 km,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8 km,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7 km。地壳最厚的地方在青藏高原。地幔:地幔的范围是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它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是三大圈层中的中间层,厚度为2800多千米。依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地幔圈占了地球大部分的质量。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
9、,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地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外核,所以外核部分呈液态,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而液态铁的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因为地震波速度在内核处加快,随着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上升得比温度升得快,所以内核呈固态。 师:(小结)可以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再来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 (板书)二、地球的
10、外部圈层 师: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一般用干脆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探讨。首先看大气圈有什么特点? (板书)1.大气圈 (投影)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 生:物质组成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氮和氧。 师:很好。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准确的上界,在200016000千米高空仍有淡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 再来看水圈有什么特点? (板书)2.水圈 生:由地球表面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
11、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在不断地循环运动之中。 师: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千米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假如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匀称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师:生物圈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3.生物圈 生: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师:很好。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
12、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亡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全部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小结:地球全部的外部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重叠的,在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参加下,整个地球朝气盎然;同时,它们起着爱护地球的作用,可以减弱太阳和宇宙辐射对地表的影响,削减宇宙中的陨石对地球表面的撞击。外部各圈中的物质运动和循环,是促使地表物质和形态演化的重要动力。 (布置作业):填图册第四节 板书设计
13、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教案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教案 习者水平分析: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虽然简洁,但比较理论化,无法让学生用“眼见为实”来感受,所以通过实物比拟的方法来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如地球内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是一种比较好的“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好方法。2、关于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学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过,在中学物理中还没学到该部分的内容。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应当充当一回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和横波的相关学问讲清讲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
14、波的探讨,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详细的教学中,首先驾驭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依据地震波速度的改变,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改变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是莫霍面一个是古登堡面。依据这两个面,我们可以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亲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会有更具体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
15、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体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B、用详细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A、初步培育学生的整体意识,相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B、初步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C、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驾驭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空间分布和
16、特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基本特征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画图分析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过程老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主题探究地球内部圈层活动中国古代对大地有一种说法:我们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间,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阴间。阴间又分18层,所谓18层地狱么?你认为我们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层吗?那我们的地球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同学们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听听我的猜想吗?我认为地球内部结构就像是一个熟鸡蛋的结构,你信任吗?不信是吧!我这里有一个熟鸡蛋(小刀切开,展示给学生看)同学们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吗?(可对学生的描述进行激励性评价)那么我是怎么知道地球内部结构也像这
17、个熟鸡蛋呢?(自问自答)是不是我也把地球当鸡蛋一样用这把小刀给切开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孙一样,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尔纳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子公一样一个火山口进一个火山口出呢?(都不行能)(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难)那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物质呢?老师总结:那么,人来是如何利用地震波来实现对地球的“透视”呢?细致阅读课本21页第一段和其次段内容,并结合图1.25,完成下列问题:1、地震波、纵波、横波的概念2、对比纵波和横波,完成下列表格地震波类型纵波传播速度通过的物质横波依据第一和二题的结论,分析: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
18、?(深化探究:假如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叹又会是什么?为什么?)4、什么叫不连续面?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请在图1.25中找出不连续面的名称以及他们所处的也许深度。5、不连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几个圈层,分别叫什么?6、地震波在通过不连续面时,波速会不会改变?假如会,是如何改变的?(深化探究:据此你能推想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吗?)7、依据你的理解,地壳的厚度会匀称吗?请举出实例说明(最终,老师可对比验证地球内部圈层的确很像一i个鸡蛋的内部结构)1、画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要求:只看鸡蛋不看书)2、完成后,老师给出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为外核和内核的相关学问和数据,再次让学
19、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图中做出上述内容。3、然后,老师在给出软流层和岩石圈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与学生可相互纠错。续作出软流层和岩石圈在地球内部圈层的相对范围4、最终可依据完成的示意图提问:地壳等于岩石圈?请说出它们的差异?过度:通过上述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实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来我们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学生回答:不是!学生各抒己见学生:想!学生思索某一学生:由外向里共分三层,即蛋壳蛋白和蛋黄;厚度有差异,蛋壳最薄,蛋白次之,蛋黄最终学生哄笑学生探讨,答案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钻探技术、火山、温泉、遥感、地震波等等。 学生阅读,小范围内合作完成上述7个问题学生相互纠错学生回答
20、问题从学生驾驭的学问和生活体验进入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索和求证欲望,激发学习激情。 培育初步的视察实力。 培育学生阅读归纳实力,读图、析图实力,实际应用实力和合作实力。提高学生作图实力、读图实力和学问应用实力探究地球外部圈层课堂小结 请依据图1.27和资料1,回答下列问题1、你认为地球外部圈层主要有哪几层?各自的范围和基本特征是什么?2、举例说明为什么地球外部圈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3、探究:你认为岩石圈是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还是属于内部圈层?老师小结:(完整版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和地球之间有了一次密切的接触,让我们清楚的相识到地球这个“精彩的、充溢朝气的家园。同时,也让我们醒悟的
21、感受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这个家园,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所以,请同学们一起行动起来,伸出你我双手,自觉的去爱惜她、爱护她、珍惜她、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每位同学,可任选一题,完成下列探究:(字数:200300之间)选题一:假如将来,人类真的独创了一种能到地球深处的“船“,你认为,这样的”船“必需具备哪些条件?选题二:以“一颗小水滴的旅行“为题,写一篇地理小论文。学生阅读、探讨回答课后探讨通过阅读材料,培育学生提取、分析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实力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培育探究精神。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
22、、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探讨:由于地球内部的学问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探讨。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剧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
23、看出,地震波在肯定深度发生突然改变,这种速度发生突然改变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觉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逝。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探讨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改变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24、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在不同媒介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改变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阅读上述材料,完成12题。 1.依据地震波的探测,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00千米的范围是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层,称为岩石圈,其范围是指() A.地壳B.地壳和软流层 C.地壳和上地幔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2.依据地震波波速的改变,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正确叙述是() A.划分地壳和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面 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
25、都较小 C.在莫霍面上,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逝 D.在莫霍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第1题,岩石圈由岩石组成,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第2题,依据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即可回答。 1.D2.D 高二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学习目标 学问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示意图,驾驭地球圈层结构,并驾驭抓住主要特征图示结构组成的学习和表述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结构我国深空、深海、深陆探测安排和地球圈层结构绘制,体验地球结构的美丽,激发探究地球奇妙的爱好。 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
26、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特点。 难点: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分。 二、预习导学 自主学习 1.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学问,主要来自对 的探讨。 2.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 ,这个不连续面叫 ,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这个面叫做 。 3.地球内部可划分为 、 和 三个圈层。 4.岩石圈由 和 构成,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5.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 、 等这些圈层之间 、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画图:依据课本P22图1.26画出地球内部图层结构图,表示出地点、岩石圈及软流层。 三、教学过程 分组探究 主题一:地球
27、的内部圈层结构的探讨方法 1.目前人类探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2.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渠道和方法获得地球内部的信息?假如有,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主题二:地震波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读图1. 25: 1.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它们在传播速度上有何差异? 2.假设某次地震发生后,横波和纵波都传播到地面,人的感觉会不会有差异?请说明缘由。 3.地震产生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震波对地面的冲击造成的,你认为横波和破坏大还是纵波的破坏大?请说明缘由。 4.依据物理学的学问,波在均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稳定的,假如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性质均一,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又是怎样的? 5.两种类型的地震
28、波对传播介质的要求是否相同?存在什么差异?人类利用横波和纵波的这一性质可以勘探海底的油气资源,你能简洁说说原理吗? 完成下表,地震波的分类及其传播特征。 分类 特点 所经物质状态 传播速度 共同点 地震波 主题三:地球的内部圈层名称及其划分界面 读图1.25,思索: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改变?这两个位置叫什么名称?它们因何得名? 2.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改变说明白什么问题?推想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是否可以进一步划分? 完成下表: MicrosoftInt
29、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 物质状态 地壳 地幔 地核 主题四:地球的内部圈层的物质组成和特征 读图1.26,思索: 1.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物质是什么?地球从外向内,三个圈层组成的密度、厚度、压力和温度上发生了什么改变? 2.地壳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陆壳和洋壳的厚度有何差异? 3.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否一样? 完成表格: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圈层名称 特征 组成物质 地壳 坚硬的岩石(硅酸盐类)
30、 地幔 硅酸盐类 地核 铁、镍等 主题五: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 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构建学问框架 四、巩固训练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纵波传到古登界面时完全消逝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都明显减小 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肉波先到达地面 2.地壳的平均厚度() A约为33千米 B约为6千米 C小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D大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3.联系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是() A大气圈 B生物圈
31、 C岩石圈 D水圈 4.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洁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亲密,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 正确的有()(双选) A为大气平流层B为岩石圈 C为软流层 D为下地幔 6.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 的有()(双选) A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圈层物质由铁、镁、硅酸盐类组成 D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五、跟踪练习 1.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状况,在图中的A、B
32、、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到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910题。 材料一2022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东经96.7)发生了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震中位于该县城旁边。地震造成了严峻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材料二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叫震波。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中距观测点(如地震台)的距离称为震中距离。深度在060千米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千米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地震称为深源地震。主震发生前的小震叫前震,主震发生后的小震叫
33、余震。 2.有关次玉树地震说法正确的是() A此次地震发生是由于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B发生地震时,离该地较远的武汉测得震级为3级 C此次地震是一次浅源地震 D此次地震重庆到震中的距离是60千米 3.关于此次地震的震源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A肯定是在地核内 B是地幔内产生的 C肯定在下地幔处 D发生在岩石圈内 4.不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 A岩石圈 B大气圈 C水圈 D生物圈 5.地球圈层中,与其他圈层渗透最多的是() A地壳 B生物圈 C岩石圈 D大气圈 6.当地震发生时,在水中游泳的人会感到() A左右摇摆 B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D上下颠簸 7.当地震发生
34、时,地面上的人们会感到() A左右摇摆 B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D上下颠簸 8.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 、 、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两层构成地壳, 部分比较厚, 部分较薄。 (3)是 界面,大约在地下平均 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地震波通过此界面速度。 (4)是 层,其物质状态是 态;密度由大到小排列为 。 六、反思 第24页 共24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