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docx

上传人:wj151****6093 文档编号:6217683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7.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学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感悟与思索当小燕子满天飞的时候,人们表面上沉醉在赵薇的大眼睛里,事实上是沉醉在大清皇帝的龙恩里,多好的皇帝。嬉笑怪嗔富有人情,体恤下情联系群众。真该怪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让我们不再有这般的福气。于是伪造了些虚拟皇帝,虚拟的华蜜。古代的臣民臣妾们真如人们眼前的影视剧那么美妙吗?没有。难怪鲁迅要说,翻开整部中国历史,看到的只有吃人和被吃几个字。杜甫有诗:被驱不异犬与鸡。即使是在那个时代,有良心的作家还是感到了人终归不同于蝼蚁,所以才有了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力作。惋惜到了世纪的今日,这些古已有之的不平而鸣,对皇权罪恶的

2、批判,反而被越来越多对清官和好皇帝的称扬取代了。我们公民社会的确立为什么如此艰难?这与臣民社会的难以割舍有极大的关联,因为在某些艺术家的眼中,这种社会还是有着其美的。正如鲁迅所言: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假如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美,抚摩,沉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恒久安住于这生活。思索与推断: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对我国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归纳与运用一、社会发展:封建社会晚期,衰落二、政治体制变革:1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废宰相制度,创立内阁君主专制强化。2清朝:中枢分权;创设军机处君主专制顶峰三、东西方差距1西方:资本

3、主义制度建立,工业化进程起步进步2东方:君主专制强化,自然经济主导落后1如何相识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明朝建立以后,为加强君主专制,在中心废中书省,罢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相互牵制。清朝时,雍正帝为加强皇权,增设军机处,标记着我国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明清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加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建了条件,有利于民族融合,并有利于抗击外来侵略。君主专制的加强是封建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记,但也是其走向衰落的表现。理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表现和缘由应结合前面所学,这一制度从建立起先就是朝着这一方面发展的,到了明清时期,整个国家完全处于皇帝的

4、一元化领导之下。如费正清所言:在这样一个专制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祟。他是“天下第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可以想象,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完全放在一个人手中是多么危急!但是,其消极作用也越来越大,严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是中国长期滞留于封建社会的政治缘由,从这些消极作用可以看出:封建专制社会已走向衰落了。例1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记是A废丞相B在中心设内阁C创设八旗制度D设军机处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学问的驾驭。清

5、朝雍正帝时,在宫内设军机处,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答案D2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外国政治制度相比,有着自己显明的特点:(1)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楚。(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臣效死忠,下级听从上级,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财政、军事和文化教化大权。(3)人治高于法制。虽然每朝每代都曾制定和修订法律,但政治生活的主流是人治而不是法制。尤

6、其是君主的言论,可以随意冲击、取代法律。(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心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法网严密周全。(5)宗法制度的残余严峻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的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居家为孝,事君为忠,借助父权来加强君权和行政权。(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7)调整伦理关系与等级秩序的礼制,得到行政法的确认而与政治制度结合,形成典型的官僚政治、严密的等级制度,造成严峻的官民对立现象。除上述特征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还具有外戚、宦官交替干政祸国、将城市作为统治

7、的中心,“明君”“盛世”的重现,以及在地方实行行政包揽一切的权能主义等等特征。例2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建立皇权肯定权威皇权限制中心机构减弱地方权力注意思想限制ABC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这一概念的理解。结合从秦朝建立这一制度到清朝这一制度发展到顶峰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知道,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的。答案B3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置标记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事务处”,它是清代作为政治中枢影响最广、起作用最大的一个机构。至于机构,它始终不算正式衙门,其值庐只称“军机堂”,事实上是皇帝辖下的秘书班子,这与外朝内阁作为正式政府部门相比,

8、工作起来明显便利多了。速,即办事效率高。根据内阁规则,皇帝颁发诏旨和大臣有事相奏,都得经过多重部门,前后要花费许多时间。军机处则不然,一切由大臣和章京通同办理。皇帝有旨随时奉诏承办,而且必需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司员依据事由的轻重缓急,或采纳日行三百里的“立刻飞递”,或注明行四、五百里,甚至还有六百里加快的,交兵部发出,削减了中间环节,大大加快了办事速度。密,是指军机处设在接近内廷的隆宗门里,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又严禁外官擅人。军机处的设置,标记着清代专制主义集权政治进入一个新阶段。历史上丞相制度的残余荡然无存,君权得到极大加强,真正实现了“乾纲独揽”。例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9、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史稿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请回答:(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干脆缘由是什么?(2)军

10、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改变?(3)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史料分析和运用实力。三段材料分别反映了军机处设立的缘由、主要职能及其特点,结合课文中对军机处的表述,不难得出答案。答案1)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2)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3)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 拓广与探究例1: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明君贤相,试举几例,并说明其贤明之处。在此基础上分析强化个人素养与加强制度建设的关系。解析中国历史上的确出现过不少的明君贤相。明君的出现往往是君主个人经验和个人素养造

11、就的,没有太多的必定性,而贤相出现的因素就要丰富些:首先,皇帝传人,丞相传贤,这种选择上的本质区分确定了贤相的出现是远远多于明君的;其次,贤相的出现也有赖于明君:再次,较合理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下人才脱颖而出。回答本题时,可以结合历史上的一些典型朝代的典型人物加以说明。答案古代的明君大多出现在王朝建立的初期,他们能够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措施,为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明君有: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清康熙、乾隆等。而古代的贤相要更多一些,他们可能出现在王朝统治的任何时期,如李斯、萧何、诸葛亮、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景、王安

12、石、张居正等。在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下,由于君权与相权之间冲突的存在,使得明君与贤相同时出现的概率大大削减,因此要可能保证社会的长久旺盛与安定,变更落后的政治制度是历史的唯一选择。例2: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有两种主要画像流传至今,但形态各异。第一种朱元璋画像黑黑的大脸,脸特殊长,额骨隆起,脸上布满大大小小的土斑,留有稀疏的胡须,两眼炯炯发光,眉毛又浓又粗,眉眼都向上吊竖着,鼻子很大,鼻孔问上翘起,耳朵很长,几乎垂到肩膀上,嘴又大又宽,下巴比上额突出很多。其相貌,使人感到威历、凶恶。其次种朱元璋像,脸庞丰满,神态慈爱,其相貌显得和善多了,而且给人以雍容华贵的感觉。你认为哪一种画像是朱元璋的真相?理由

13、何在?为什么朱元璋的画像有这么大的差异?解析回答此题时,应结合朱元璋的个人经验及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作答,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既可。答案第一种。因为朱元璋出身贫苦,早年身世坎坷,经受了很多磨难,不行能是一付养尊处优的模样。缘由有:朱元璋从乞丐最终成为皇帝,身份改变的巨大反差使其产生了竭力美化自己、掩盖过去的畸形心态;为强化皇权、维护皇帝的尊严而不择手段,反映了当时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1皇权和相权的冲突始终是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中的基本冲突,这一冲突的基本解决是在()A唐朝B北宋C明朝D清朝2明初因胡惟庸案所引起的政治体制上的重大变革是()A以中书省总政务B罢中书省,政事分隶六部C废行省,分设

14、三司D设殿阁高校士备顾问3明太祖废丞相、撤中书省的目的是()A健全地方职能B厉行思想限制C监视官吏百姓D强化君主专制4我国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A明太祖时B明成祖时C清顺治时D清康熙时5。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作用是()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限制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分散了地方的权力扩大了各藩王的权力ABCD6。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A确定军国大事B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7。你看过宰相刘罗锅吗?号称“贪污之王”的军机大臣和珅肯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军机处设置于()A顺治时期B康熙时期C雍正时期D乾隆时期8宋太祖和明太祖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最相像的是()A设立特

15、务机构,由皇帝干脆限制B变更和分散地方机构及权力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D变更选择官吏的方法9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改变,表明()A皇权日益加强B皇权、相权冲突日益加剧C皇权代替相权D皇权与相权协调10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阶级冲突、统治阶级内部冲突尖锐11当东部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的时候,西方国家正()A进行反封建的思想革命B开拓新航路C。进行政治革命确立民主政体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2下列现象,哪一项发生于明代?()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

16、三司C内阁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司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13明清时期我国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点,下列哪一现象不符合当时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A皇帝干脆统领六部B明中叶后,高校士具有票拟资格,但是否被接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C清初军国重务一般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D康熙帝设南书房参加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14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高校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询问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高校士仍处于同等的地位。这以后的状况发生了改变,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高校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举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17、A.汉代内外朝B.唐代三省制C.明代内阁制D.清代设军机处15请你读一读下面这段史料:“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高校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引自某史书职官志请回答: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改变?文中的“帝”指谁?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六部的最高长官对谁负责?材料中“帝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议,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乘谬既多,不亡何待!摘自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二自

18、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摘自明史记事本末回答: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有何不同?各是怎样做的?综合上述材料,比较唐朝、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17法国闻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16891775)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你同意

19、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4课参考答案思索与推断:明清时期,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这种肯定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肯定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定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全部这一切,都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起先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巩固与测评:1B2B3D4B5C6D7C8B9A10。B11。C12。C13

20、。C14。C15。明朝;文中的“帝”指明太祖朱元璋;“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的最高长官干脆对皇帝负责;“帝自操威柄”指的是全国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16.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中学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开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做法:宰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终决断。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做法:废丞相,中心各部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总揽大权。同: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听从于专制主义中心集权政治的须要。异:唐太宗把皇权和相权协调起来,留意发挥宰相的参政辅佐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相对立,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皇权的

21、肯定权威。17同意,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纳高压独裁手段维护统治,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严峻扼杀了社会的创建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缘由之一。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一、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相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实力识记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以及清初政治制度的改变、军机处的设置;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分,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并探究中西郡君主制度演化的区分。2、过程与方法讲解并描述明朝中心到地方制度演化

22、的过程;通过研读教材供应的史料,探究明朝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分;运用比较法探讨中西君主制度的异同。3、情感看法价值观相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峻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相识到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抵住阶级政治发展的必定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终“辉煌”的折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2、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分;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四、教学要点 五、教材教法分析1、教材分析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主要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它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由社会经济基础所确定并为

23、其服务。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古代政治制度较早地就起先了完备化、成熟化的过程。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产生于夏朝。此后历经近四千年的演化,直到鸦片斗争爆发前夕的清朝,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国体而言,有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两种类型,就政体而论,有分到制与中心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本单元中,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讲的是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国王“家天下”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第2课至第4课,讲的是古代中国发展阶段的政治制度,着重叙述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为本单元第4课,通过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和军机处的创立,来反映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特点和影响。从而反映了明清

24、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地位: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中心集权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其突出特点是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2、教法分析依据高一学生现有学习负担和课余时间安排,以及从平常教学实际动身,将“启发发觉”式教学法、联系比较教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法等形式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学期初期进一步培育历史学习和分析实力,并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的历史观点。 六、教学打算1、老师打算在备课前,先明确备课目的和备课容量。由于老师将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和引导作用,必需对本课涉及的学问点和学生可能的回答或提问做好充分打算,因此备课强调完整性,将课堂教学中可能涉及的相关学问点和资料都打算好。在备

25、课时,查找有关本课历史人物的资料,尤其是朱元璋、张居正和康熙、雍正的资料;结合本课单元第2课和第3课学问点,将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强化的历史过程作概括,整理其发展线索;提前阅读第六和第七单元课文,分析与本课之间的联系,为下一阶段备课和教学做打算。2、学生打算依据学期初期布置的课前预习要求,大部分学生至少做到基本要求,即通过预习和自习,整理本课学问结构;少数学生可以达到较高要求,即通过课前搜集材料,说明本课历史名词和历史人物,并尝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或提出与教材不同的观点或主见。 七、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由于本课学习时学生尚处于高一学习的初级阶段,依据按部就班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让学生在老

26、师的主导下,通过老师设问,层层推动,解决本课学问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所以,课堂教学模式尝试实行以多媒体课件为协助手段,老师提出一些由浅入深的设问,让学生依据课前预习、课堂上学生间的合作探究来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虽是主导,其实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一方面解决明清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强化的表现和特点,另一方面解决本单元中心集权制度的历史沿革,并对中心集权制度的利弊作出符合学生自身学识水平的评价,为第六和第七单元学习做好打算。 八、教学过程1、明初沿袭元朝制度。1376年,明太祖废除,设立,合称“三司”。胡惟庸案发生后,明太祖废除和,以分理全国政府,干脆对负责。中国的宰相制度从今被废除。2、明

27、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置作为侍从顾问。明时,选拔官员入值,内阁制正式确立。明宣宗时,内阁高校士被授予权。随着内阁地位提高,主持阁务的权压众臣。3、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原议政会议改称“”,权力凌驾于之上,皇权因此受到限制。康熙亲政后,三足鼎立,相互制约。时,在宫内设置军机处,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 师:明朝的统治在许多人看来是特别黑暗的,比如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厂卫的特务统治、刘谨和魏宗贤之流的宦官专政。此外,教材导入框还引用了黄宗羲对明朝政治的评价“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为什么黄宗羲就这么认为明初起先就“无善治”了?为什么明朝的政治在许多人眼中就是那么的黑

28、暗?这与明朝的政治制度有关吗?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讨已经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展示板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师: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占肯定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我们本单元主要探讨的就是这一制度的演化及其特点和影响。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朝代的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最终达到了顶峰。明朝初年,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中心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为中心辅政机构,自该制度创立就出现的君权与相权的冲突就此解决。而清朝则设立的完全听命于皇帝一人的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也发展到了顶峰。但是,中国与西方社会在政治制度上的差距也越来越

29、明显,在封建社会初成时期发挥过主动作用的中心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本课教材其实可分为三大内容: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表现、明清时期东西方的比较(即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展示板书: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师:宰相(丞相)制度,自秦始皇设立之后,丞相从最初的“无事不领”,到后来的“事有专注”,其权限不断缩小,地位也不断下降。可是,相权与皇权的冲突却始终存在。尤其在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后,立左、右丞相,其权力还是比较大的。元朝暴政被推翻,明王朝取而代之,一般做法是先继承先朝制度,再依据实际进行改革。那么,对于丞相制度,明初统治者会如何对

30、待呢?(展示板书:1、宰相制度的废除背景(缘由)措施: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中心废丞相,权分六部影响)师: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1、你了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吗?2、朱元璋是如何处理中心官职中丞相一职的?教材这一目中还介绍了朱元璋什么做法?3、为什么朱元璋要这么做?4、朱元璋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生:(略,老师指导下一一做答)师:1、朱元璋简介:朱元璋(1328-1398),即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幼名重八、兴宗,字国瑞。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在位时间:1368-1398年。元至正四年(1344年),受穷困所迫,入皇觉寺为僧,十二年(1352年),投红巾军郭子兴部下,娶子兴养女马氏为妻。子兴死,

31、代领其军。十六年,率军克集庆,改名应天府(今南京市)。二十三年,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友谅战死。二十七年,灭张士诚。次年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又命徐达、常遇春率师北征,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逃,元亡。洪武四年至十年,渐渐歼灭各地残余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明太祖得天下后,即实行措施加强皇权,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又设提刑按察使司分掌刑名,都指挥使司分掌卫所军事,形成地方三司制度。十三年,定胡惟庸案,杀左丞相胡惟庸,并罢中书省及丞相,以六部直属皇帝。胡惟庸案后来变成大狱,株连三万多人。他又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各都督之兵权,以便皇帝掌控。二十六年,蓝玉案发,杀戮蓝玉等功

32、臣,株连一万五千余人。明朝开国之元勋宿将,被他诛戮殆尽。朱元璋以严猛治国,以重典驭臣下,屡兴文字狱;亲自撰颁大诰及大诰武臣,与大明律同为必遵之法;用锦衣卫设立诏狱,以恐怖的特务统治驾驭臣民;行廷杖、跪对之制,折辱士人;定八股取士之制,强化思想统制;推行迁徙富民之令,在全国实行里甲制;编订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加强对土地和人民的限制。他又分封诸子为藩王,以宗室藩王代替功臣守边,目的在于巩卫明室,但结果却使诸王势大,造成后来的靖难之变,开明朝宗室相残之先河。在其统治下,中国的专制主义和帝王权力达到历史性的高峰。死后葬南京钟山孝陵,谥高皇帝。师:2、朱元璋加强中心集权的缘由:适应着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社会

33、经济的发展,人口急遽增加,国内各民族交往愈益亲密,在王朝统一的统辖下,国土广袤,军政事务繁多而困难,同时,封建社会和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冲突也愈益尖锐。为保持和加强对全国的限制,明清两个封建王朝都极力进一步提高君主大权,从制度上保证全国统治权力高度集中。明王朝在这方面远远超过以前的各个王朝,清王朝又在明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自秦汉以来实行了集权于上而分析于下的方式,重用皇帝亲信担负实际责任,以掣时正式的国家机关。以内侍、贵戚监督和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化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渐渐架空之,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心官制一再变迁的轨辙。明

34、清时期仍旧是沿着这一趋向发展,达到这种演化的极端。(可展示朱元璋有关废丞相的文字,详见“教材注释”1)明朝初年沿用元朝制度明初的中书省组织浩大,职权很重,这一部门远承古代的宰相(丞相)制度,近袭元朝中书省“录军国重事”的旧制。省内设左、右相国(后改为丞相)为长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仅是中书省下属的机构,六部的领导人尚书、侍郎等不过是丞相的属员。当时的中书省不但有“综理机务”的职权,而且全国各级各部门给皇帝上的奏报,也规定要“先白中书省”,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诏令谕旨,也经中书省再下达,俨然是设置在皇帝和国家机关中间的一级权力部门,是必要的中转站。任丞相的人更是仅处在皇帝一人之下,高踞于

35、百官之上的权要,明初最早任李善长,徐达二人为左右相国(丞相),李是文臣之首,徐是军队之帅,其余担当过丞相职务的李文忠、汪广洋、胡惟庸等人,也全是勋贵之臣,这更说明中书省的位尊权重。应当说,设置中书省这样的部门并授予如此重权,不仅是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近2000年来不断压抑相权以尊君权,不断防范和限制臣权有任何侵扰君权的发展趋势相抵牾的,而且也不符合封建社会晚期高度君主专制统治的须要,更是为全力独揽大权的明太祖朱元璋所不能接受的。据历史记载,胡惟庸任丞相时,“专生杀黜陟,以恣威福。内外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取视之,有病己者辄匿不闻。由是奔竞之徒,趋其门下”。洪武十二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

36、“谋反”的罪名杀了胡惟庸,并宣布对中心朝廷的官制作大幅度的变更。其实,胡惟庸案不过是一个偶发的事务,说胡惟庸通谋日本和蒙古进行叛变是缺乏可信证据的。问题的实质在于,朱元璋对于中书省在自己执行皇权时造成掣时和潜在的威逼,早就高度不满和戒备。再加上,胡惟庸恃功骄纵,跋扈揽权,更促使冲突激化,朱元璋最终作了断然处置。在此之前,朱元璋就曾几度要削减中书省的权力,取消胡惟庸等以丞相身份通过中书省对各级国家机关的限制,如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三月下旨,“令奏事毋关白中书省”,明显的意图是要限制中书省的职权,但这还不能从制度上根本解决问题,冲突仍旧相继出现,最终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制遂难以避开。师:

37、朱元璋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其一,集中地方权力于中心。详细表现为废除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设“三司”,即布政司:洪武九年(1376年)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宣德后因军事须要,增设总督、巡抚等官,权位比布政使高。其后,布政使的职权渐小,至清代仅为督抚的僚属,专管一省的财赋和民政。康熙六年(1667年)后,每省仅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为从二品官。布政司俗称藩司,布政使俗称藩台;都指挥司:五代宋元时期即有都指挥使,均为统兵将领。明朝设都指挥使司,掌一省的军政;按察司:唐景隆二年(708年)置十道按察使,分察各地。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改称采访处置使,后又改为视

38、察处置使。宋以诸路转运使兼按察,专主巡察,别有提点刑狱官。元置提刑按察使,后改为肃政廉访司。明朝仍建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为一省司法长官。清朝沿用。又名臬司。俗名臬台、廉访。清末改为提法使。三司分别掌管军政、行政和财政,并分别隶属于中心有关部门。其二,集中心权力于皇帝。详细表现为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心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逼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冲突。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当然可解决君相冲突,但必定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明太祖实行的补救措施即设立内阁。师:朱元璋加强中

39、心集权的影响:朱元璋废除宰相制,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冲突,达到了大权独揽的目的,可以说,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出现了肯定君主独裁的政治体制。(展示板书:2、内阁的创立缘由内阁制的确立与演化内阁制的本质特点)师:朱元璋借胡惟庸一案废除了丞相制度,最终实现了自己“政皆独断”的目的。可是,新问题产生了: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行无人”。(展示这段材料)于是,朱元璋又实行了什么措施?师: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1、朱元璋为

40、什么要设置殿阁高校士?2、是谁创立了内阁制度?什么叫内阁?3、明朝内阁的职权范围和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改变?4、明朝内阁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它和以前的宰相制是一回事吗?5、明朝的内阁与西方近代内阁是一回事吗?生:(略,老师指导下一一做答)师:1、内阁创立的缘由:明太祖废除丞相,实现了“躬览庶政”的目的,“事皆朝廷总之”,皇权极度膨胀。但庶务丛集,使他忙得不行开交,遇到重大问题又无人商议,他深感“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行无辅臣”。师:2、内阁制的确立与演化:内阁制的确立: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设置四辅官,以“佐理赞化”。这些四辅官都是征自民间的老儒,明太祖认为他们忠厚醇厚,没有政治

41、背景,既可帮助自己治理天下,又不会对皇权构成威逼。但这些老儒,当然忠厚醇厚,但却“淳朴无他长”,根本没有政治阅历,起不到佐理赞化的作用。到洪武十五年(1382年)七月,不得不下令废除四辅官的建制。当年十一月,又仿照宋制设置殿阁高校士以备顾问,任命礼部尚书刘仲质为华盖殿高校士,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阁高校士,检讨吴伯宗为武英殿高校士,典籍吴沉为东阁高校士,又征调老儒鲍恂、余诠等人为文华殿高校士,以辅导太子。不过,为防止他们对皇权构成威逼,明太祖将其品秩仅定为正五品。而且殿阁高校士的详细职责是帮助皇帝阅看各机关送来的章奏和执行封驳的工作,依据皇帝的意图草拟处理看法等等。这些人并不能参加重大政务的探讨,

42、更不能独自处理什么问题,仅是由于他们常常在宫廷殿阁之内工作,随时听候皇帝的传呼差使,渐渐才被称为内阁学士或高校上。彼调来的人有的便被称为“入阁”。殿阁高校士的设置,为后来的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内阁及其高校士的实际职权便已发生明显的实质性改变。朱棣实行一种渐进的过渡形式以修正其父手订的中心辅政体制。他在篡位成功之后,马上在全国范围内精选了解缙、胡广、杨荣、杨士奇、胡俨、金幼孜、黄淮等七位年轻有才能的士人进入内阁,并对他们放手重用,在诸如有关和战、立储、用人、征调或蠲免赋役等重大军国政务上,都征求他们的看法,有意识地汲取他们参加论议国家的核心机密。终朱棣当政的永乐时期22年,内

43、阁学士的品秩仍旧是不高的,始终都不过是正五品的官阶,但事实上,他们常常能参加对重大政务的研讨,甚至对于六部的要政,也可以在御前进行更高层次的审议,以供皇帝参考。尽管此时阁臣的品秩仍是正五品,而且“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但已基本具备了内阁的职能,明代的内阁制度至此正式确立。内阁制的演化:(可展示内阁小识有关票拟的文字,详见“教材注释”2)明中叶以后,职权渐重,兼领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决策机构。内阁政治地位的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掌有了“票拟”之权。所谓票拟,也叫做票旨、条旨,也就是说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贴在各

44、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这事实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接受。在君主专制体制下,驾驭代替皇帝起草批示的职权,其重要意义是可想而知的。六部必需根据内阁票拟的谕旨办事,也就不得不抑承内阁之鼻息了。到嘉靖以后,朝位班次,阁臣已列六部尚书之上。内阁首辅更是权势显赫,像夏言、严嵩由于受到皇帝的宠信,权压六卿,“赫然为真宰相”。师:3、内阁制的本质特点:后内阁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更是权倾朝野。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终归不同于宰相制。后者宰相被制度给予决策大权,其地位非常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询问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高校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

45、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权力与前代已不行相提并论,更谈不上制约皇权。因此,内阁制的本质特点在于:它是皇权专制的产物,维系了君主的肯定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的有效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不行能对皇权起到牵制作用。师:4、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分:(结合教材第18页“学习之窗”,或展示选自钱穆国史大纲:“(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由此可见,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给予决

46、策大权,其地位非常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询问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高校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行相提并论,更谈不上制约皇权。师:5、明朝内阁与西方近代内阁的区分: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而明朝内阁则是专制独裁的工具。(展示板书:二、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师:明朝统治的黑暗腐败,最终导致了明末农夫斗争的爆发。李自成领导的农夫军攻入了北京城,崇祯帝在煤山(今景山)自缢身亡。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关外

47、少数民族女真族(后改称满洲)入主中原,建立起全国的统治。作为少数民族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其原先的政权系统是否适用于新时期的统治呢?清朝历代皇帝又会针对实际状况做何调整?从汉至明不断强化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到了清朝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展示板书:1、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来职权与地位影响)师:清建立其全国统治后,除了沿用了前明的一些制度外,还保留了一些自己的特色。比如议政王大臣会议。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它是中原汉族文明的产物吗?2、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六部相比,地位是怎样的?3、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存在对于皇权而言是不是一个威逼?为什么生:(回答)师:1、议政王大臣会议

48、的由来:清代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国议”,它创建于皇太极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撤销于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共存在过155年。议政制的雏形,早在努尔哈赤创建后全国之时就出现了。伴随着满族历史的发展和军政力气的扩张,亟需研讨和处理日趋困难的事务,努尔哈赤乃在八大贝勒(旗主)会议的基础上,增设了若干名理政听讼大臣,或称议政大臣,责成他们与八旗旗主一同议政,并负责初步的鞫间工作,以供贝勒和汗参考。当时议政大臣的地位远在八旗主之下,汲取他们参与议政并处理一些事务,仅是作为一种襄助的力气。努尔哈赤死,皇太极嗣位,他有意识地抑裁大贝勒们的权力,并逐步提高议政大臣们的地位,“设八议政大臣总理一切事务,与诸贝勒偕坐共议”,“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当时奉谕参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人,当然还仅限于满洲贵族,但其爵秩资格已经降低为可以委派贝子级的贵族充任。这明显是为了汲取较低级的贵族参加军国大政以减弱八和硕贝勒的势力,并便于限制。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确定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中心辅政机关。满洲贵族入关,建立起统一的大清王朝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师: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与地位:清朝是一个以满洲贵族为主体而建立的封建朝代。满族原居东北白山黑水之间,在入关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