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地壳物质的组成和循环44.docx

上传人:wj151****6093 文档编号:62172860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地壳物质的组成和循环4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一地理地壳物质的组成和循环4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地壳物质的组成和循环4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地壳物质的组成和循环44.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一地理地壳物质的组成和循环44地壳物质的组成和循环 第三章陆地和海洋3.1地壳物质的组成和循环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及其简洁成因,并通过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从而明确地壳物质循环关系。通过学习岩石、矿物和矿产等概念,使学生了解岩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通过阅读地层和化石等资料,使学生相识岩石在科学探讨上的意义,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化和科学观念教化。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整个单元的学问基础,关于这一点教材在引言部分叙述的较清晰,引言部分说明岩石是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环境和整个地理环境重要的组成要素,是陆地上生命及人类生存的基地

2、。岩石是构成地貌的物质基础,这在其次节教材中可以看到二者的亲密关系,岩石是土壤的发育及其物质组成的基础,这可从第四节教材中得知,另外引言中特殊提到岩石与人类关系最为亲密,对人类也最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供应各种矿产资源。引言部分叙述较为概括、简练,并且与后面章节的联系较为紧密,也为后面章节的学习进行了较好的铺垫。除引言外,本节教材还包括三部分内容:岩石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及其简洁的成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关系及地壳物质循环。这三部分学问环环相扣,由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矿物矿物组成岩石三大类岩石及其简洁成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换关系地壳物质循环,教材以递进的方式呈现,利于学生的学习。在“组成

3、岩石的矿物”这部分内容中,教材首先介绍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的含量,并以圆内扇形百分比图的形式呈现,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了解了地壳中化学元素的组成,教材进而说明矿物和矿产的概念,这部分内容突出的特点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联系亲密,特殊是所举实例都是与学生生活联系最亲密的,学生最为熟识的,拉近了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同时所列举的矿物实例又兼顾了学生对于岩石概念的理解,并突出了矿物与岩石的关系,而且配以图片增加对矿物的感性相识。在学生对矿物已理解,初步了解矿物与岩石关系的基础上,教材支配了“岩石及其成因”的内容,这部分教材首先以花岗岩为例介绍岩石的概念,其次介绍了三大类岩石分类依据、简洁的成因以及岩浆

4、岩、沉积岩、变质岩中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其特点以及岩石与矿产、矿石的关系,介绍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实质上是阐明三大类岩石之间相互转化关系,这部分教材是为后面了解地壳物质循环作学问上的铺垫。强调岩石与矿产、矿石的关系,是为了强化与生产生活的亲密联系,使学生能够明确学有所用。关于地层和化石,教材通过正文、阅读材料和示意图三种方式呈现,既不加深学习的难度,又使学生能够相识岩石在科学探讨上的意义,了解一些关于地学探讨的思路和方法。教材在最终支配了“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的学问,这部分内容可以是前面学问的小结,同时又是后面学问的引言,三大类岩石转化的学问在前面已经涉及,通过学问的迁移,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地

5、壳物质循环的原理,地壳物质之所以能够循环是由于外力和内力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学问,在后面一节教材中可以了解到,因此在本节教材中不须要过多的说明内、外力作用的概念,只要与实际相联系,使学生理解其如何起作用即可,这段教材最终是使学生能够明确地壳中的物质通过相互的转化不断进行循环。本节教材中配备了多幅图片和示意图,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图片和示意图从中获得有用信息,并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完成学习过程,从而培育学生认定、提取、加工处理信息的实力。假如有条件还可以为学生供应实物标本进行视察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还应特殊留意培育学生的视察力。教法建议建议采纳老师引导,留意联系实际,学生视察、

6、探讨,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的形式完成教学过程,考虑实行上述教学形式的缘由是:本节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但学生平常对存在于四周的这些熟识事物留意不够,可能更多地是忽视这些事物的存在,因此学习时,应当给学生创设条件,使其感到所学的学问就存在于四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留意引导学生通过旧学问的迁移学习新学问。关于“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及其在肯定地质条件下组成的“单质”或“自然化合物”等概念,学生在化学课中已具备这些学问,地理课上侧重强调“矿物”这个概念即可,教学中可以展示一些矿物标本引导学生视察,增加学生的感性相识,并由矿物标本引出“矿产”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只有有用的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

7、能被人类所用,才称其为矿产,而一块矿物标本是不能称其为矿产的。假如没有实物标本,则要充分利用教材供应的三幅图片,使学生对这几种常见的造岩矿物有肯定的相识。关于“岩石”的概念,可以沿用“矿物”概念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视察教材中供应的图片或花岗岩标本,找出其中的矿物,由此引出“岩石”的概念。关于“三大类岩石及其简洁成因”的学习应充分利用教材中供应的图片,引导学生视察,探讨各类岩石的形成缘由是什么?描述各类岩石的形成过程。说明每类岩石的代表性岩石有哪几种?老师假如有实物标本供应给学生引导其视察各类岩石的特点,教学效果会更好,假如没有实物标本,则利用教材供应的图片进行教学也可以。在说明“沉积岩”的特性

8、时,留意引导学生视察其分层的特点,并由此引出“地层和化石”的概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供应的相关资料及示意图,使学生理解地层和化石对地学探讨的价值,另外本段教材中出现了两个新概念“矿石”“品位”,老师留意引导学生理解“矿石”与“矿产”“岩石”之间的关系及区分。在学生对三大类岩石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索“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怎样进行转化”?引导学生分组探讨并将转化的过程各组设计出示意图,利用学生绘制的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是不断转化和循环的,学生对此理解会比较深刻。 教学设计方案化学元素矿物岩石之间的关系;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地壳物质循环矿物标本,各类岩石

9、标本(引课)引导学生从四周环境入手思索:陆地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特殊是岩石与其它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出示花岗岩标本)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的,石英的成分是什么?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矿物是由化学元素组成。(板书)一、组成岩石的矿物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阅读教材中扇形图)地壳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化学元素在肯定地质条件下构成矿物,举生活中实例或依据化学课所学学问说明有哪些物质是矿物,这些矿物是由哪些化学元素组成的?明确有些矿物是单质,有些矿物是化合物。(出示矿物标本)矿物对人类最重要的是什么?标本是否可以称为矿产?(板书)2地壳中的矿物(1)矿物的概念(出示

10、花岗岩、石灰岩等标本或视察教材中的图片)说明几种熟识岩石的组成明确岩石的概念(板书)二、岩石及其成因1岩石的概念2按成因分类(出示三大类岩石的代表性岩石标本并结合教材中岩石成因的相关图片)视察玄武岩、页岩、板岩等,从外观上对三大类岩石进行区分结合实物标本视察教材中的图片明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特点。(出示有化石的岩石标本)视察化石多存在于哪类岩石中?化石能够起什么作用?(阅读教材中补充资料和示意图)通过阅读了解有关地层和化石的学问完成示意图中的问题。(提出问题引导思索)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矿石与岩石及前面提到的矿产有什么区分?如何评价矿石的优劣?(提出问题学生分组探讨)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

11、化,如何转化?请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板书)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对本节教材的处理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动身,岩石、矿物、矿产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忽视这些地理事物的存在,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使学生感到所学学问与实际联系亲密,特殊是在教学中假如所用的岩石或矿物标本是学生或老师亲自由野外采集的,其效果更好。另外培育学生从图像中获得信息、认定加工信息的实力,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留意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图像资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索得出结论,同时留意培育学生运用图示的形式总结概括学问结构。 第一节地壳物质的组成和循

12、环一、组成岩石的矿物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2地壳中的矿物(1)矿物的概念二、岩石及其成因1岩石的概念2按成因分类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探究活动某地区不同地层依次发觉有三叶虫,恐龙,剑齿虎化石,说明该地区缺少鱼类化石的缘由?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实力。4学会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方法并对常见岩石进行分类。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常见矿物(如石英、方解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

13、高学生的视察实力、实践实力。2通过去野外收集各种不同的岩石,了解岩石的成因及类型,提高学生的思维实力,对比实力。3通过绘制简洁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实力,想象实力。4在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状况。通过了解地壳的物质循环的漫长周期(有的要经过几亿年),从而知晓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岩石和矿产是不行再生的,所以人类要大力提倡爱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藏。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爱好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看法,提高地理审美情趣。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育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改变的

14、,运动改变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爱好,培育学生分析探讨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4通过野外实践活动,培育学生观赏美、鉴赏美的实力,从酷爱自然美,上升到探究科学的美。教学重点1岩石依据其成因的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教学难点1岩石成因及其相互转化;2地壳物质循环,包括“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教学媒体与教具实物教学,如供应矿物、岩石标本等;多媒体教学法,演示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利用阅读材料“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的矿物”及“化石”学问进行自主学习。课时支配1课时讲授过程前面我们通过学习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15、,初步了解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特征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从其次单元起先我们要学习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物质组成及其循环运动,进一步熟识我们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大家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但是由于技术条件限制等缘由,目前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主要局限于地壳,而地壳是自然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所以,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其次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都是由岩石组成的,合在一起形成了岩石圈。那么岩石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阅读课本P30,思索:什

16、么是矿物?什么是矿产?矿物的存在有哪三种基本形式?矿物可以分为哪两大类?常见的矿物有哪些?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1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2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3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气态、液态和固态。如自然气是气态矿物,石油和自然汞是液态矿物,绝大多数的矿物都以固态形式存在,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4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

17、、石膏和磷灰石等。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1)常见矿物的鉴别特征:结晶形态、透亮度、颜色、光泽、密度、硬度、条痕等。(2)利用肉眼和简洁的工具(如指甲、曲别针、玻璃、小刀),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试验一:用视察颜色和对磁铁的反应方法,区分磁铁矿与赤铁矿。视察颜色磁铁反应磁铁矿铁黑色有磁性,能吸小铁钉赤铁矿钢灰色或暗红色无磁性,但能被磁铁吸试验二:快速区分滑石、石膏、方解石、莹石、石英。先依据透亮度把五种常见矿物分为两类,一类是透亮或半透亮的:方解石、莹石、石英;另一类是不透亮的:滑石、石膏。然后用相互刻画的方法再进行区分:滑石刻不动石膏,而石膏能刻动滑石;莹石能刻动方解石,而刻不动石英。经过这两个步

18、骤能快速地区分开以上五种矿物。什么是岩石?根据成因,岩石可以分为哪三类?各种岩石分别是如何形成的?请列举代表性岩石。(二)岩石1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2分类:岩石根据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二种,一是侵入岩,如花岗石;一是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沉积岩:袒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作用而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改变,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改变而形成。

19、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岩石的成因、常见岩石及特点类型成因靠见岩石主要特征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冷凝花岗岩坚实、美观喷出岩喷出地表玄武岩有气孔沉积岩外力作用砾岩、页岩、石灰岩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变质岩变质作用大理岩搜集岩石标本,分析岩石成因、矿物成分、主要用途。二、地壳物质的循环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一)地质循环什么叫地质循环?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如何?地质循环产生了什么影响?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2地质循环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

20、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3地质循环产生的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渐渐消亡。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二)岩石的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改变之中。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绘制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说明岩石相互转化具备的条件。指导完成课本P34活动

21、题。 其次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1概念2矿产3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4矿物的分类(二)岩石1概念2分类二、地壳物质的循环(一)地质循环1概念2能量来源3产生的影响(二)岩石的转化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质循环 课题:其次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质循环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演示的关系。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相互转化过程。3、能运用地图简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提高学习实力。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

22、育关于物质是运动的,而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地球内部物质的循环教学难点: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及地球内部物质的循环课前预习: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及相互转化教学内容:本节教材是第一章第四节的延长,探讨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质循环。主要讲解并描述两部分内容:三大类岩石和地壳物质循环,重点是地壳物质循环。教学过程:自学导航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的分类:通常分为_、_2、岩石按成因可分类_、_、_。3、岩浆岩分类:a_岩如_;b_岩如_。4、沉积岩主要特征:a、_b、_。地壳的物质循环:岩石的转化(填右图) 文本精讲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一、

23、组成岩石的矿物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肯定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自然化合物或单质。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教材图3.2)。二、岩石及其成因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根据肯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一)岩浆岩1、岩浆:地下深处一种黏(nian)稠的高温熔融物质,并含有大量挥发性气体。2、岩浆岩的形成:在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如:玄武岩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侵入型岩浆岩如:花岗岩(二)沉积岩1、形成过程: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地表岩石碎屑物质(砾石、沙子、

24、泥土)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颗粒由达到小分有: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积累而成的是石灰岩。3、沉积岩的特征岩层和化石: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教材60页阅读材料)例:含珊瑚化石的石灰岩,表示暖和广袤的浅海环境。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表示当时是森林茂密的湿热环境。(三)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得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变更,由此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例如:石灰岩大理岩(教材图3.8)页岩板岩(四)岩石与矿产矿产存在于岩石之中,含有矿产的岩石就是矿石。矿石的优劣常用品位来表示。还有一些岩石本身就是矿产,如:石灰岩

25、、煤、花岗岩、大理岩都是矿产。思索:这些岩石(矿产)各有什么用途?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从前面知道,三大类岩石可相互转化(如右图所示)从岩浆到形成各类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改变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左图中红箭头表示内力作用蓝箭头表示外力作用地壳物质循环运动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特殊是大气、水、生物界干脆参加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课堂精练1、读古诗并回答: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1)诗中所描述的岩石是,按成因属于岩。(2)这种岩石是否可能找到生物化石。(3)这种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

26、岩石叫。(4)以该岩石为主的山区常形成地貌。 2、读“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依据图中箭头的方向,将各数字所代表的地质作用填入空格内:属于冷却凝固作用的是;属于高温熔化的是;属于变质作用的是,表示外力作用的是。(2)A所属的岩石类型是,B所属的岩石类型是。 延长探究(一)为什么说沉积岩是地球历史的记录,而岩层和化石则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二)为什么玄武岩形成很多气孔? 高一地理水圈和水循环55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案例 课标解读: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要留意把握如下几点:

27、1、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相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留意形成一些基本的相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驾驭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驾驭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驾驭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育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实力。通过学习使学生

28、相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教学设计方案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1多媒体教学法;2读图分析探讨法;3案例分析法;导入新课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也讲过: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因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就是水圈。一、水圈的组成(板书)1.水圈的组成(板书)1、从宇宙看地球为蓝色的水球2、地球表面浩瀚连续的海洋水和南北两极雪白连绵的冰川。地球表面仅29是陆地,7

29、1是海洋。读课本图2-3-2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例,说出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有哪些?它们所占的比例各是多少?(略)由比例图可看出,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极其有限,那么淡水的主体是什么?南北两极的冰川。在这些淡水资源中我们目前可利用的是哪些?为什么只能用这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其他水体人类目前还不能有效利用。:爱护有限的水资源、平日节约运用每一滴水是每一个地球人的责任和义务。看书探讨一下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有哪些特点,使其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主要淡水资源?2可利用的水资源(板书)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可复原。因此,它们可以循环利用,与人类关

30、系也最为亲密,成为人类目前开发利用的主要水体。不知同学们留意到了没有,在很多地方有河流、湖泊等其实并不缺少淡水,但当地为什么还是缺水?当地水被污染,不能用了。下面我们探讨一下,哪些不良行为能污染水源?有哪些解决措施?不良行为:工厂不经过处理的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过量农药等.解决措施:严格执法,工厂污水达标排放、处理生活污水,回收垃圾、运用低毒高效农药等.在这些有限的淡水资源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时间、空间分布的不匀称。下面请同学们思索:我国很多地方修建水库,以及“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解决什么问题,有何作用?3.淡水资源分布不匀称及解决措施(板书)修水库,主要是解决水资源年内安排不均(季

31、节改变大)的问题。水库的作用是在河流的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从而调整河流水量的季节改变。“南水北调”工程,以及前些年搞的城市引水工程,如“引黄济青”、“引滦入津”、“引黄入晋”等,均属跨流域调水工程,主要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各种水体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在不断的更新。有的更新速度快,平均每16天多就可更换一次,如河流水;有的则更新很慢,如冰川、深层地下水,须要“千年等一回”。那么水体是如何更新的呢? 二、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板书) 老师放动画,看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1.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板书)何谓.水循环?有哪几种类型?(略)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因为发生的领域广、范围

32、大,所以称为海陆间大循环。而在陆地上和海洋上,也存在着水循环运动,称为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因为它们发生的领域较小,称为小循环。视察图上闪动的箭头回答:三类水循环分别由哪些主要环节组成?(略)那么,三类水循环水循环有什么地理意义呢?请同学们依据图示、课文来分析归纳、总结。2.水循环的意义?(板书))第一,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其次,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第三,影响着全球气候,塑造着地表形态。 大家看屏幕材料:我国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比较缺水的华北地区虽有大河黄河流经,但仍是全国最缺水的地区。不少城市引河流水缓解城市用水危机。如“引滦

33、入津”、“引黄济青”等工程。但是北方河流径流量不稳定,有明显的季节改变,甚至出现断流现象。19721998的27年间,黄河有21次断流,进入90年头后几乎年年断流,黄河断流不仅导致黄河沿岸用水惊慌,而且黄河三角洲湿地几乎萎缩一半,鱼类削减40%,鸟类削减30%,海水步步回逼,1997年断流,仅山东一省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现在同学们思索两个问题:1.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人类可干脆施加影响的是哪一个环节?举例说明。人类可干脆施加影响的是地表径流。如南水北调工程2.既然通过水循环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更新,能否说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在空间上、时间上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水体还存在

34、更新周期的限制,所以我们不能说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只有爱护好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陆地水体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既有运动转化,也存在着水源补给关系。三、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板书)学生读图分析,老师提出问题:河流径流与降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河流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两者基本上是一样的。降雨多的时候,河流的径流量就会增加;否则,便削减。1大气降水补给水量改变与降水改变相关(板书)这样的河流属于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一地区呢?这种河流属于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承转)但状况也不都是这样,再看下面这幅图:这幅图上只

35、画出了气温曲线,而没有降雨量的改变。气温与河流流量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图中1、2、11、12月份为何空缺?(略)这幅图反映的是处于干旱地区的河流(大多为内流河)的水源补给状况。处于干旱地区的河流,由于降水较少,水源主要靠高山、高原上的冰雪、冰川融水来补给。而冰川融水量的多少,与气温的凹凸有干脆关系。气温上升,山上的冰川溶化,河流的流量就会增加。2冰川补给水量改变与气温改变相关(板书)(播放多媒体课件:河水与地下水互补示意图思索)结合示意图说明河流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特点是什么?依据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分析说明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有什么特点?在丰水期时,河流的水位可以高出湖面或两岸的潜水面,

36、这样,河水就可以补给湖泊水或地下潜水;图的右半部分刚好相反,当河流处于枯水期时,河流的水位低于湖面或潜水面,这样,湖泊水或潜水就会补给河流。不仅如此,湖泊水或潜水就会补给河流。不仅如此,湖泊对河流还具有调蓄作用,在河流涨水时可以蓄存一部分洪水,从而延缓、削减河川洪峰。3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板书)4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板书)以上3、4类型的补给关系其实挺简洁:谁的水位高,谁就是补给源;谁的水位低,谁就是被补给者。好了这节课讲完了,感谢大家!板书设计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一、水圈的组成1水圈的组成2可利用的水资源3.淡水资源的分布不匀称及解决措施二、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1.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2

37、.水循环的意义三、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1大气降水补给水量改变与降水改变相关2冰川补给水量改变与气温改变相关3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4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 本节教材无论是讲解并描述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还是陆地水的更新,始终围围着水资源以及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这一主线绽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也应对此有足够的体现,通过对三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水资源的危机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对于本节教材中原理性内容或学问间相互关联性的内容,教学中力图通过动画、课件、示意图等形式使学生易于理解。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注意了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认定、提取、加工分析实力的培育。 该教案紧扣人类与

38、水资源的关系这一中心环节,由浅入深的讲解并描述了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陆地水的更新等学问内容,其间配以动画、课件、示意图等形式进行教学,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效果好;老师层层设疑尤其设计了一些拓展性材料和题目,不但利于加深学生对学问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学问的爱好,也体现了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理念。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情分析,精讲精练,更突出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高效”,切忌盲目走形式,不求实效。 第21页 共21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