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docx(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闻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娴熟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根据“读品背”的依次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教学目标】、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培育学生读诗的趣味。、了解五首诗歌在体裁形式上的特点,积累诗中的名句,增加语言感悟力。【教
2、学重难点】、体会诗情,并积累名句。、背诵并默写五首诗。【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合作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疏解疑难字词。【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支配】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每一首诗,就是用语言构成的色调显明的画,一支奇妙好听的歌,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日,我们将观赏五首古诗,来体会诗歌美丽的意境,品尝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二、美读、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为例,指导学生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感情基调。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点评。老师总结诗歌朗读技巧。多媒体显示:节奏。划分节奏的方法有两种:
3、按音节划分和按意义划分。按音节划分,七言诗一般分四个音节,如“巴山/楚水/凄凉/地。”按意义划分,就要先弄懂诗句的意思,如“二十三年/弃置/身。”重音。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需依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和韵脚要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如诗中的“空”“翻”读成重音,强调诗歌的内在情感。“过”“春”也要重读,以体现古诗的音韵美。语调。依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留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病树前头万木春。读升语调时音量逐
4、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渐次减弱,语速平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织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学生自行朗读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潼关怀古,进行竞读。(涉及到的字音、节奏等赐予刚好点拨,竞读以激励、确定为主)三、畅谈、各小组派代表来汇报本组在课前合作探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诗人生平;诗、词、曲的特点)、老师补充、小结多媒体结合学生谈及内容出示相关资料:刘禹锡(),字梦得。他曾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
5、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遇贬谪表示怜悯。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孤独,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爽豪健,善用夸张比方,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
6、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作品有东坡乐府。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闻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年期间,“寄傲山林,尽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假如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学生自主谈对各诗词
7、曲大意的理解,老师引导订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音频播放轻音乐),争取当堂成诵。四、小结五、作业背诵默写五首古诗。其次课时一、检查背诵二、品析合作探究,赏析积累名句。多媒体显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学生探讨沟通,明确:、“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惋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此句蕴含生活哲理,喻新生事物不行抗拒。、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
8、才能而不得一展。它好像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信任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抒发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情感;表达对天下全部离人的美妙祝福。三、感悟、学生沟通:各首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小结、拓展延长: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体验反思:播放或学生唱王菲的但愿人许久,让学生品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四、小结五、作业、巩固古诗的背诵默写。、将体验反思的练习整理成文字。【板书设计】诗词曲五首酬乐天
9、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赠诗)坎坷遭受渲染辛酸归来感慨用典哀思事、情、景、理感叹身世写景愤激水乳交融席间赠言抒怀昂扬赤壁(永史诗)前两句兴感之由非凡的史识后两句借题发挥豪爽的胸襟过零丁洋(述怀诗)首联回顾一生丹心垂史颈联深挚沉痛追忆过去颔联国破家亡悲愤忧惧映照千古感叹眼前尾联以死名志激慷慨水调歌头把酒问天不知何年上阕由月感发求美妙生活情景交融欲归又恐起舞弄影月照无眠不应有恨下阕感月怅别表思念情怀情趣盎然人有离合千里婵娟潼关怀古(咏史诗)凭吊潼关估计峰峦、波涛、宫阙成土抒发深厚感慨兴、亡,百姓苦诗词曲五首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培育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爱好。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
10、想感情。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教学打算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留意读出节奏、感情。2作家作品简介。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
11、刘长期遭遇贬谪表示怜悯。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挚友。嵇康因不满当时驾驭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挚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望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
12、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孤独,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孤独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担当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惋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本诗是
13、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遇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4齐读这首诗。(二)赤壁。1指名朗读赤壁。2思索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争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好像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信任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3齐读背诵这首诗。(三)过零丁洋。1指名
14、朗读过零丁洋。2四人一小组,思索探究:(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3齐读这首诗。三、布置作业1背诵今日所学的三首古诗。2品析下面的诗句。(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次课时一、检查作业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二、研读作品(一)水调歌头。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
15、读,留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宫阙(que4)绮户(qi3)婵娟(chan2)2解题。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知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知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聚。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忧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
16、承受,(借神话传闻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冲突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情愿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主动的人生看法。)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冲突心理。(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别时团聚呢?提问:什么语气?要点提示:反诘埋怨。怀念谁?要点提示:弟弟子由。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犹如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备无缺的。提问:用什么语气、看法?要点提示:对离人的怜悯抚慰,更是给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
17、和情怀。最终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全部离人的祝福: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妙的月光。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妙的祝愿。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二)山坡羊潼关怀古。1揭示课题:简洁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假如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
18、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3老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老师发觉问题进行订正。4老师简要讲解。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调。作者心情不开心(意踌躇)的缘由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5思索探究。(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诗词曲五首8 教学内容: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学问与实力: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学问。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
19、语言风格。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情感与价值: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扬,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美丽,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首联:巴山楚水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始终被朝廷抛弃在那里
20、。 领联:回到家乡老挚友都已去逝,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永贞革新中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直令人恍如隔世啊。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颈联:我犹如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疾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朝气盎然。 尾联:今日听到你为我歌颂的那一曲(指白居易写给刘禹锡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三、释题及作者简介: 1、释题:酬:酬答,答谢。这里指用诗答谢。乐天,指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 2、作者及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刘
21、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岁暮,从和州返回洛阳,途经扬州与白居易会面时所作。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遇贬谪表示怜悯。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附: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及赏析。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著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孤独,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名句赏析:举眼风光长孤独?满朝官职独蹉
22、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蹉跎:失意贬官。合被:犹言偏遭。才名:才气与名望。二十三年:刘禹锡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九月被贬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贬朗州司马。十年后,奉诏入京,又复贬任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刺史。直至唐文宗大和元年(公元827年),方得回京,先后达二十三年。 这四句诗,对刘禹锡二十三年的坎坷遭受,表示了无限感慨和不平你远在边远之地,过着孤独的生活,满朝那么多官员,唯独你多次被贬外任;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怨愤与对友人的怜悯溢于言表,见其直率与坦诚,亦见其与刘禹锡友情之深厚。 四、全诗赏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
23、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在当时这些地方都是很荒僻偏远的。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修辞手法:用典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挚友。嵇康因不满当时驾驭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挚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望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
24、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孤独,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孤独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担当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惋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两种观点各有依据,讲授时不必强求理解的一样性)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坚决的意志和乐观的
25、精神。 五、主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受和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看法和进取精神。 六、总结: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遇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题目及作者简介: 1、“赤壁”的来历:孙、刘联合火攻曹操战船,火光映得江岸崖壁一片彤红,后故名赤壁。赤壁在今日湖北蒲圻西北。(湖北被称为赤壁的地方还有另外六处,最闻名的叫黄州赤壁,今湖北省黄冈市,因苏东坡写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得名,事
26、实上,当年苏东坡把当年赤壁之战的战场与他被贬黄黄州时写下的赤壁视为了同一个地方。) 2、杜枚(803-852):晚唐最闻名的诗人,与李商隐齐名,后称“小李杜”。李杜指李白和杜甫。我们学过他的泊秦淮,回忆一下: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吸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二、背景介绍: 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巡游黄州赤壁矶。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想起三国鼎立局面
27、的“赤壁之战”。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闻名的咏史诗。 三、理解诗句大意: 这是一支深埋在泥沙中的折断的戟,还没有被时间完全锈蚀掉; 我捡起来磨洗干净,认出它是(六百多年前)三国赤壁之战时留下的遗物。 当年若不是东风相助周瑜火烧赤壁(还有刘备相助),东吴必定失败; 漂亮的大乔(孙权兄孙策的夫人)小乔(周瑜的夫人)早就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曹操晚年的行乐之处)。 四、赏析 诗前两句叙事,由一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东汉末年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曹操和周瑜。 诗后两句争论。作者从反面落笔(不从正面写怎样火烧曹军),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28、认为周瑜成功纯属侥幸。同时讲解并描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建立一番事业,须要肯定的条件,倘如没有这些条件,就是英雄也是无能为力。 五、主题和写作方法: 作者在感于晚唐统治者荒淫无度、不思进取,因此借古讽今,告诫晚唐的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写法:以小见大(表面写两个人的命运,大乔小乔的命运,实际写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吸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出自本课的成语:折戟沉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其次课时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裂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29、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年,被害时年仅47岁),南宋,政治家、文学家,闻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二十岁考取进士第一名(即状元),后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1276年,元军迫近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他被派往元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群众的救援,由海路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击元军。曾一度收复了一些失地,后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转战海丰、潮阳一带。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后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迭经威逼利诱,受尽百般熬煎
30、,始终不屈。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在柴市从容就义,表现出坚贞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的后期作品亲密反映现实,艺术地反映了作者的斗争生活和爱国思想,呈现了南宋军民抗击元军的情景,写得沉郁悲壮,感人至深。今存文山先生全集。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名篇为世所传颂。 二、诗歌背景: 1279年正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终据点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船过零丁洋(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中山市南,靠海有个零丁山,山下海面叫零丁洋),元军都元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厓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此诗以死言志,严正拒绝。 三、诗句大意及赏析: 首联:辛苦
31、,指辛苦熟读经书。遭逢,遭受,指遭遇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宋代科举制度,考经义,五经(易、诗、书、礼、春秋)中可选一经。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后官至丞相。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借指士兵,指斗争。寥落:冷落,指兵力单薄。四周星:四周年(1275-1279)。 译:我熟读经书而考取功名,(从今一生坎坷)我兵力单薄,在常见的抗元斗争中度过了四年(1275正月变卖全部家产组织起义军抗元至1279年被捕)。 赏: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总写几十年来的风雨历程。 颔联:山河破裂:指南宋国土被元军侵占。 译:大好河山被敌人侵占,国家的命
32、运犹如风吹的柳絮一样飘舞,我一生也命运坎坷,像被风雨吹打的水中浮萍。 赏:这两句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接着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厚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方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受。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验,万般苦痛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怀之情。 颈联: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水流湍急,为赣江十八滩之一,最险的一滩。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
33、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 译:在惶恐滩头诉说自己心中的惶恐,在零丁洋上慨叹自己的孤苦零丁。 赏:这两句回顾一生中很难忘的两件事,一是兵退从惶恐滩经过(所以说内心惶恐),一是被捕囚禁在零丁洋上敌人的战船中(所以说孤苦零丁)。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自己遭危难而颤栗的苦痛心灵。这两句修辞手法:双关。 尾联:丹心,红心,比方忠心。汗青:史册。纸张独创之前,用竹简记事。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称汗青。 译:古往今来,人生谁无一死?应当留下一颗赤诚的忠心光照史册。 赏: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白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34、四、全诗赏析: 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相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行避开,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缺憾两年前未能在军事上取得成功、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特别痛心。从全诗的构思上看,前面这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心情由悲愤转为激扬,由压抑转为高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挽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
35、两句诗,表明白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五、主题:全诗表现了文天祥大义凛然的高尚气节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他为祖国为民族而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一、序言:叙述作词缘由、时间。 译: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八月十五,欢畅饮酒直至天亮,醉醺醺的,写下这首词,同时表达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思念。 二、理解课文内容: 1、上片: 几时,何时。把:端。阙:指宫门楼,这里指宫殿。夕:傍晚。 欲:想。乘:凭借。琼楼玉宇:美玉做的楼宇,指月宫。胜:承受。 弄:观赏。何似:如何,比得上。 译:明月是什么时候有的呢
36、?(我)端着酒杯问上天。不知天上的神仙世界里,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借着风到天上去,又担忧空中的楼宇太高,受不了那里的清寒。跳起舞来观赏自己的影子,(天上)哪里比得上人间好。 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象。刻画出空灵清澈的境界,表达了词人对美妙生活的追求。 2、下片: 朱,红色。阁:楼阁。低:形容词作动词,低低地挂在。无眠:有心事而不能入睡的人儿。何:什么。长通常,经常,总是。古:从古到今。 婵娟:即嫦娥,这里借指光明的月光。 译:(月光)转过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眠的人,(月儿)对人不应当有怨恨,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别时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时候,月有阴晴圆缺的改变,这种事自古就难圆满。
37、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能共同享受光明的月光。 下片前三小句写实,写月光朗照。写月照人无眠,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全为内心独白,层层推动,最终释却离怨,从结句的美妙想象中得到人生的安慰。 3、总结:全词上阕问天,下阕问月,归根究竟是在问人生。通过想象和探究独自自议,最终得到人生哲理的启迪那就是绝不是月与人过意不去(偏在亲人不能相见的中秋之意月偏要更圆更明),而是自古月就有阴晴圆缺的改变,人有悲欢离合的时候。 写人生离合的哲理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表达良好祝福的名句: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 三、赏析全词: 这首喜闻乐见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
38、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字:子由)之作。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载,而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又长达七年未能晤面。政治上不能施展理想,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这首词就是他为赏月思念亲人而作。 词的上片把酒问青天而产生的奇思遐想。句句不离赏月,而又没有一句正面描写月色,只从作者对月亮的奇思遐想下笔。这就不落窠臼,写出了簇新的意境,表现了作者特有的艺术才能。词的正文开头两句劈空而来,先写饮酒赏月,还通过对
39、青天的询问,把思路引向了对宇宙奇妙的探究:明月从何时就有了?不知天上的神仙世界,根据他们的历法,今晚属于哪一年的中秋?原来,他的询问,事出有因。他由赏月而幻想离开尘世,飞到月宫的琼楼玉宇中去。又因不堪月宫的孤寂清寒而依恋人间,于是在月光下翩然起舞,这时他陶然自乐,因而想到,飞上冷清的天宫,哪里有人间这样的乐趣呢。他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人间,自我战胜了出世之念。 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和胞弟的离愁别绪。词人由赏月而怨月:月亮,你对我们不该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之时圆呢?这岂不是加深了人们的离愁吗?最终从月有阴晴圆缺种种改变联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人生在世,悲欢离合总是难免的,月亮运行,
40、阴晴圆缺乃自然规律。这样,作者以旷达的看法否定了离愁别绪。“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这千古名句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妙祝福。 前人盛赞“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样说的缘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这首词从总体看,作者在和明月对话中既呈现了奇思遐想,同时又透露出哲理的光辉,这样,它和一般中秋词孤立地吟风弄月迥然而异。(二)这首词以月起,以月终,结构自然,无雕刻斧凿之痕迹。(三)这首词,就句式看,上下片中字数相等的句子多至五对(五言的三对,六言的两对)。另外,措词也很讲究,使读者读起来节奏铿锵,音律和谐。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导入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文学常识及作者
41、介绍: 元曲包括:戏曲和散曲。散曲又分为套用曲和小令。这是一首小令。提示古代劳动人民深重苦难的警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元代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三、译文留意以下实词: 山:华山。河,黄河。表里,外和内,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西都:长安。 踌躇:想得许多,心担心,不开心。宫阙:宫殿。 群峰众峦似乎在这里聚集,(黄河)波涛巨浪似乎发泄着生气。依山华山傍河黄河的是地势险要的潼关道路。西望长安古都,心绪起伏不起。令人难过的是经过秦汉王朝的旧址,那千万间宫殿都变成了泥土。王朝兴起
42、,百姓受苦,王朝覆灭,百姓还是受苦。 第一层前三小句,写潼关雄险的地势。从其旁边有山有水来写地势险要。写潼关地势险要的目的是:说明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因它引出历代战祸。 其次层中间四小句,写怀古伤今,由眼“望”而心“伤”。 第三层最终四小句,抒发深厚的感慨。从古至今,兴也好,亡也罢,揭示主题都是百姓受苦。 四、赏析: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假如两三支合为
43、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调。作者心情不开心(意踌躇)的缘由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切和怜悯。这支流传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斗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相识到象徵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多数老百
44、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多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便是它所闪烁的思想光辉。至于铸辞精当,造型生动,有剧烈的抒情色调乃其余事。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奇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难过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宏伟险要的形势。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非常险要。潼关:
45、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其次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给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概宏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示意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其次层(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踌蹰。难过秦汉经行处,宫阙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