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表态发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移民表态发言.docx(4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生态移民表态发言第1篇:自发移民表态发言 隆湖自发移民表态发言 生态移民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 赵志福 2009年8月 非常高兴今天在这里作发言,首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我叫赵志福,老家在隆德县杨河乡,我是1985年自发搬迁至隆湖开发区的。老家隆德县地处六盘山下,而我所在的杨河乡更是山大沟深,缺水少雨,靠天吃饭。自治区按照“有水走水路,没水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的扶贫方针,把宁南山区穷山沟里的贫困农民搬迁到川区建成一个个扶贫吊庄。198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隆德县在平罗潮湖地区建吊庄移民点,1992年设立隆湖扶贫经济开发区。从此,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隆德县分批把最贫困村的农民逐批搬迁到了距
2、离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仅5公里远的隆湖。当时主要搬迁的是隆德县比较偏远的杨沟、奠安等地方,哪些地方的人还不想往来搬迁,他们认为潮湖是一片盐碱滩,还不如隆德。确实,隆湖吊庄处在宁夏银北地区重盐碱地带,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却只有600亩,眼前只是漫漫黄沙地,茫茫盐碱滩。 我记得刚开始的移民搬迁,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搬来后,我发现确实条件不好,一下子很难适应,首先是气候环境等不适应。夏天天气极热,蚊子多,沙尘暴特别大。其次是村庄道路等设施不好,初出深山的移民虽然来到有水有土的地方,但吊庄的荒凉沉寂委实让人难以忍受。还有思想观念、风俗习惯、语言等都跟当地人不一样,在周围平罗、大武口等还不能完全接受
3、我们这些移民,在务工时有时还会被蒙骗。想起那段岁月,总有种揪心的感觉。很多农民因为水土和气候不适应,开始严重腹泻,更让移民难以接受的是,第一年种下去的小麦,正是禾苗绿茵如毯的时候,一场大风将麦苗连根卷走。 太多的艰难,太多的困苦,让一些人无法再坚持下去,卷着铺盖走了。我当时也动摇过,但是转眼又一想,当时家里人都反对我上来,我不顾一切的来了,现在有一些困难就动摇,肯定会半途而废的,既然移民出来了,就要安安心心地在这里生活,这里即使庄稼不好种,但至少资源丰富,工厂多,打工方便,距离城市也近,我始终觉得肯定发展前途要比老家隆德好,只有积极抓住这次移民机遇,未来的生活才能更美好。也正是因为抱有这样的想
4、法,在搬迁到隆湖后,我紧紧抓住移民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一面种地,一面做小生意。后来,随着开发区的建设发展,临街的房子逐步都建成了小二层的商业楼房,我当时贷款在六站临街买了一套营业房,现在营业房不但房子升值了,而且房租也涨价了,大大改善了我的生活,为其他村民树立了榜样。 我简单说说隆湖搬迁农民的生活生存情况。刚搬上来时主要是开荒种地,开发区管委会领导干部带领广大移民深挖排沟,扩整斗渠,打机井,修扬水站,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造盐碱地,发展工农业生产,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上世纪 2 90年代,在开发区扶贫优惠政策下,很多外地老板来开发区投资建厂,工厂增加了很多,给老百姓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5、虽然都是跟煤打交道的职业,但毕竟能拿上稳定的工资,已经很不错了,当时有一半以上的人在家门口的厂子里面打工。后来隆湖移交到大武口,因为环境污染治理,大量的工厂关停并转,很多农民又没有了饭碗,但这几年随着大武口城市化的发展和隆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我们抓住离城市近的优势,在政府的引导下,大力发展温棚种植,我们的温棚现在有2000座,已经成为大武口的蔬菜供应中心,还有一部分人投身到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等行业中,另外好多人搞起了运输,也挺赚钱的。现在根据市上的统一规划,我们的村子逐步都要拆迁,将统一住到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农民新居中,过上跟城市人一样的生活,能有今天这样的生活,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借此机
6、会,我代表隆湖的移民对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的各级党委、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但是现在,隆湖的农民,尤其是自发搬迁来的移民,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户口的问题,还有就是工厂倒闭、城市建设失地后的生活问题。 隆湖的自发移民主要是投亲靠友上来的,除了隆德县的,主要有隆德县周边西吉县、甘肃静宁县、甘肃庄浪县山区的,还有河南、陕西、山东等省的,大概有5000多人,这些“自流移民”在未办理正常移民手续的情况下,以投亲靠友、外出务工、经商运输、承包耕地等方式私自搬迁到开发区,为此,开发区曾制定过严格的管理规定,如,在严格禁止买卖土地的基 3 本政策前提下,不为“自流移民”提供宅基地,不发包承包土地,不开具入户
7、证明等,但这部分“自流移民”大多采用了“地下”的隐蔽方式,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耕地、住宅,并相继在各村定居下来。目前这些群众虽未办理正常户籍迁移,有些群众也没有耕地,全部靠打工和做生意为生,但他们已在隆湖定居多年,且有固定的居住住所和生存条件,确已形成长期居住事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隆湖开发区农民。这些人因不是整体搬迁,没有政府的手续,所以到现在无法办理本地户口,一直是原户籍地的户口,这些人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在这里住了10至20多年,因来时把老家的房都卖了,地也转出去了,现在他们是进退两难,长期无户导致我们无法享受粮食一卡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劳动就业培训,农业产业化补助等一系列优惠政
8、策,还面临着征地拆迁后无法安置的问题,使这些“自流移民”没有归属感,对他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尽管在移民群体中有一批头脑灵活、勤劳致富的典型,他们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号召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生活。但一部分“自流移民”思想观念落后,集体意识淡薄,不投工投劳,不愿参加村上的公益事业,如挖渠、修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给村组管理造成很大影响。还有,给当地的宅基地管理造成很大压力,特别是新区规划建设以来,开发区因管理体制不顺,这些人员乱搭、乱建现象较为突出,造成宅基用地紧张,村庄建设混乱,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很多不便。 4 因此,我建议对隆湖开发区长期居住的无
9、户人口,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生活能力的,各级政府应尽快将其户口转迁入开发区所在村组。再就是要积极鼓励个人、集体到隆湖投资置业,对于自愿到隆湖开发区一站小城镇投资置业的无户人员解决村户口问题,对不具备永久居住条件的,纳入暂住人口管理。 近年来农民在城市化建设中失地后虽然有一部分在政府的帮助下也找到了工作,但是一些年龄大的没办法找工作,低保也被养老保险代替,很多老百姓对此有意见,土地始终是农民的命根子,所以如何加大失地农民的就业,是保持隆湖农村稳定的重中之重,希望各级党委、政府给予高度关注,积极寻求解决之策。 应该说,通过20多年多时间的努力,我们的思想观念变了,生产方式变了,赚钱的路子多了,已经适应
10、了这里的生活,这其中有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对我们极大关心,也离不开移民的积极配合。借此机会,我个人也表个态,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执行政府各项政策和工作安排,积极带头致富,为吊庄开发区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希望政府部门今后能继续站在移民的立场,切切实实解决移民存在的问题,为移民谋利益,为移民求发展。 谢谢大家! 5 第2篇:自发移民表态发言 隆湖自发移民表态发言 生态移民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 赵志福 2009年8月 非常高兴今天在这里作发言,首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我叫赵志福,老家在隆德县杨河乡,我是1985年自发搬迁至隆湖开发区的。老家隆德县地处六盘山下,而我所在的杨河乡更是山大沟
11、深,缺水少雨,靠天吃饭。自治区按照“有水走水路,没水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的扶贫方针,把宁南山区穷山沟里的贫困农民搬迁到川区建成一个个扶贫吊庄。198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隆德县在平罗潮湖地区建吊庄移民点,1992年设立隆湖扶贫经济开发区。从此,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隆德县分批把最贫困村的农民逐批搬迁到了距离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仅5公里远的隆湖。当时主要搬迁的是隆德县比较偏远的杨沟、奠安等地方,哪些地方的人还不想往来搬迁,他们认为潮湖是一片盐碱滩,还不如隆德。确实,隆湖吊庄处在宁夏银北地区重盐碱地带,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却只有600亩,眼前只是漫漫黄沙地,茫茫盐碱滩。 我记得刚开始的移
12、民搬迁,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搬来后,我发现确实条件不好,一下子很难适应,首先是气候环境等不适应。夏天天气极热,蚊子多,沙尘暴特别大。其次是村 庄道路等设施不好,初出深山的移民虽然来到有水有土的地方,但吊庄的荒凉沉寂委实让人难以忍受。还有思想观念、风俗习惯、语言等都跟当地人不一样,在周围平罗、大武口等还不能完全接受我们这些移民,在务工时有时还会被蒙骗。想起那段岁月,总有种揪心的感觉。很多农民因为水土和气候不适应,开始严重腹泻,更让移民难以接受的是,第一年种下去的小麦,正是禾苗绿茵如毯的时候,一场大风将麦苗连根卷走。 太多的艰难,太多的困苦,让一些人无法再坚持下去,卷着铺盖走了。我当时也动摇过,
13、但是转眼又一想,当时家里人都反对我上来,我不顾一切的来了,现在有一些困难就动摇,肯定会半途而废的,既然移民出来了,就要安安心心地在这里生活,这里即使庄稼不好种,但至少资源丰富,工厂多,打工方便,距离城市也近,我始终觉得肯定发展前途要比老家隆德好,只有积极抓住这次移民机遇,未来的生活才能更美好。也正是因为抱有这样的想法,在搬迁到隆湖后,我紧紧抓住移民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一面种地,一面做小生意。后来,随着开发区的建设发展,临街的房子逐步都建成了小二层的商业楼房,我当时贷款在六站临街买了一套营业房,现在营业房不但房子升值了,而且房租也涨价了,大大改善了我的生活,为其他村民树立了榜样。 我简单说说隆湖
14、搬迁农民的生活生存情况。刚搬上来时主要是开荒种地,开发区管委会领导干部带领广大移民深挖排沟,扩整斗渠,打机井,修扬水站,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造盐碱地,发展工农业生产,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上世纪 90年代,在开发区扶贫优惠政策下,很多外地老板来开发区投资建厂,工厂增加了很多,给老百姓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虽然都是跟煤打交道的职业,但毕竟能拿上稳定的工资,已经很不错了,当时有一半以上的人在家门口的厂子里面打工。后来隆湖移交到大武口,因为环境污染治理,大量的工厂关停并转,很多农民又没有了饭碗,但这几年随着大武口城市化的发展和隆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我们抓住离城市近的优势,在政府的引导下,大力发
15、展温棚种植,我们的温棚现在有2000座,已经成为大武口的蔬菜供应中心,还有一部分人投身到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等行业中,另外好多人搞起了运输,也挺赚钱的。现在根据市上的统一规划,我们的村子逐步都要拆迁,将统一住到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农民新居中,过上跟城市人一样的生活,能有今天这样的生活,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借此机会,我代表隆湖的移民对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的各级党委、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但是现在,隆湖的农民,尤其是自发搬迁来的移民,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户口的问题,还有就是工厂倒闭、城市建设失地后的生活问题。 隆湖的自发移民主要是投亲靠友上来的,除了隆德县的,主要有隆德县周边西吉县、甘肃静宁县、
16、甘肃庄浪县山区的,还有河南、陕西、山东等省的,大概有5000多人,这些“自流移民”在未办理正常移民手续的情况下,以投亲靠友、外出务工、经商运输、承包耕地等方式私自搬迁到开发区,为此,开发区曾制定过严格的管理规定,如,在严格禁止买卖土地的基 本政策前提下,不为“自流移民”提供宅基地,不发包承包土地,不开具入户证明等,但这部分“自流移民”大多采用了“地下”的隐蔽方式,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耕地、住宅,并相继在各村定居下来。目前这些群众虽未办理正常户籍迁移,有些群众也没有耕地,全部靠打工和做生意为生,但他们已在隆湖定居多年,且有固定的居住住所和生存条件,确已形成长期居住事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隆湖开发区农
17、民。这些人因不是整体搬迁,没有政府的手续,所以到现在无法办理本地户口,一直是原户籍地的户口,这些人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在这里住了10至20多年,因来时把老家的房都卖了,地也转出去了,现在他们是进退两难,长期无户导致我们无法享受粮食一卡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劳动就业培训,农业产业化补助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还面临着征地拆迁后无法安置的问题,使这些“自流移民”没有归属感,对他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尽管在移民群体中有一批头脑灵活、勤劳致富的典型,他们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号召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生活。但一部分“自流移民”思想观念落后,集体意识淡薄,不投
18、工投劳,不愿参加村上的公益事业,如挖渠、修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给村组管理造成很大影响。还有,给当地的宅基地管理造成很大压力,特别是新区规划建设以来,开发区因管理体制不顺,这些人员乱搭、乱建现象较为突出,造成宅基用地紧张,村庄建设混乱,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很多不便。 因此,我建议对隆湖开发区长期居住的无户人口,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生活能力的,各级政府应尽快将其户口转迁入开发区所在村组。再就是要积极鼓励个人、集体到隆湖投资置业,对于自愿到隆湖开发区一站小城镇投资置业的无户人员解决村户口问题,对不具备永久居住条件的,纳入暂住人口管理。 近年来农民在城市化建设中失地后虽然有一部分在政府的帮助下也找到了工
19、作,但是一些年龄大的没办法找工作,低保也被养老保险代替,很多老百姓对此有意见,土地始终是农民的命根子,所以如何加大失地农民的就业,是保持隆湖农村稳定的重中之重,希望各级党委、政府给予高度关注,积极寻求解决之策。 应该说,通过20多年多时间的努力,我们的思想观念变了,生产方式变了,赚钱的路子多了,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这其中有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对我们极大关心,也离不开移民的积极配合。借此机会,我个人也表个态,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执行政府各项政策和工作安排,积极带头致富,为吊庄开发区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希望政府部门今后能继续站在移民的立场,切切实实解决移民存在的问题,为移民谋利益
20、,为移民求发展。 谢谢大家! 第3篇:生态建设表态发言 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精致渭塘 相城区渭塘镇人民政府 2022年3月19日 创建国家生态区是加快推进“四城”建设的一件大事。渭塘作为相城区的中心镇之一,将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为全区的创建争作贡献。下一步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巩固创建成果,推进生态建设。我镇于2007年获得江苏省环境优美乡镇的称号,2008年通过国家环保部抽查。今年我们将围绕“提升环境品质、建设精致渭塘”的目标,加大生态创建力度,在建成4个省级生态村,2个省、市级绿色社区,2个省、市级绿色学校的基础上,提升生态建设水平。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和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一批企业
21、通过环境质量体系认证。力争早日拿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牌子。 二、加大环保投入,提升防污水平。今年计划投入1千多万元完成镇综合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改造工程,实现日污水处理能力2万吨。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完成钻石路、珍珠湖东路等5公里污水管网建设。加快启动渭西村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在率先实现镇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基础上,扩展到渭西集居区域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三、推进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继续严格把好项目准入关,实施项目会审制,并对预审通过的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和跟踪服务。按照“关小、治大、扶优”原则,着手对小化工、家具、喷漆等企业加强监管,多措并举推动企业改造提升,实现转型升级,对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实
22、施淘汰关闭。推动汽车零部件、纺织印染企业整合重组,鼓励加大技改投入,实现清洁生产。加快推进渭西循环经济发展,启动规划建设200亩的工业园,推动印染企业的集约、 集群发展,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的存量。落实结构减排、工程减排、措施减排,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 四、加强环境整治,优化农村形象。今年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提升农村环境。深化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对拆迁区域的村庄加强长效管理,对未列入拆迁区域的村庄在“四条标准”的基础上向“八条标准”提升。二是整治河网水系。整治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内的河网水系,疏理沟通新镇区东扩区域河道,完成轮浚河道7条、6公里。启动规划永昌泾、元和塘渭塘段河道生态修复
23、工程。三是推进花城建设。实施通成路、翡翠路等道路沿线绿化建设,新建翡翠家园绿化景观,继续做好流转土地、待开发地块的苗圃、绿化种植。今年新增绿化面积1000亩、新种花卉300万株。加强绿化养护管理,提高花城建设成效。 五、广泛宣传发动,营造创建氛围。创建国家生态区是建设环境优美、人居舒适的宜居城镇的一个途径,是建设“精致渭塘,亲和邻里”的一项抓手,要把环境教育和生态区宣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宣传环保工作,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倡导每个居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都要从自我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自觉参加环保活动,自觉投身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创
24、建是一项只有开始的工程。我们将立足“精致渭塘”的发展目标,立足“城乡一体”的发展要求,着力在生态建设求优、环境管理求实、落实责任求效上下功夫,真抓实干,提升质量,做到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环境保护同步推进,不断巩固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成果,真正把渭塘打造成最佳生态休闲人居城镇。 第4篇:生态建设表态发言 优化生态环境建设 镇人民政府 创建国家生态区是加快推进“四城”建设的一件大事。渭塘作为的中心镇之一,将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为全区的创建争作贡献。下一步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巩固创建成果,推进生态建设。我镇于2007年获得江苏省环境优美乡镇的称号,2008年通过国家环保部抽查。今年我们将围
25、绕“提升环境品质、建设”的目标,加大生态创建力度,在建成4个省级生态村,2个省、市级绿色社区,2个省、市级绿色学校的基础上,提升生态建设水平。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和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一批企业通过环境质量体系认证。力争早日拿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牌子。 二、加大环保投入,提升防污水平。今年计划投入1千多万元完成镇综合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改造工程,实现日污水处理能力2万吨。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完成钻石路、珍珠湖东路等5公里污水管网建设。加快启动渭西村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在率先实现镇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基础上,扩展到渭西集居区域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三、推进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继续严格把好项目准入关,实施
26、项目会审制,并对预审通过的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和跟踪服务。按照“关小、治大、扶优”原则,着手对小化工、家具、喷漆等企业加强监管,多措并举推动企业改造提升,实现转型升级,对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实施淘汰关闭。推动汽车零部件、纺织印染企业整合重组,鼓励加大技改投入,实现清洁生产。加快推进渭西循环经济发展,启动规划建设200亩的工业园,推动印染企业的集约、集群发展,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的存量。落实结构减排、工程减排、措施减排,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 四、加强环境整治,优化农村形象。今年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提升农村环境。深化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对拆迁区域的村庄加强长效管理,对未列入拆迁区域的村庄在
27、“四条标准”的基础上向“八条标准”提升。二是整治河网水系。整治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内的河网水系,疏理沟通新镇区东扩区域河道,完成轮浚河道7条、6公里。启动规划永昌泾、元和塘渭塘段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三是推进花城建设。实施通成路、翡翠路等道路沿线绿化建设,新建翡翠家园绿化景观,继续做好流转土地、待开发地块的苗圃、绿化种植。今年新增绿化面积1000亩、新种花卉300万株。加强绿化养护管理,提高花城建设成效。 五、广泛宣传发动,营造创建氛围。创建国家生态区是建设环境优美、人居舒适的宜居城镇的一个途径,是建设“亲和邻里”的一项抓手,要把环境教育和生态区宣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全方位、多
28、角度宣传环保工作,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倡导每个居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都要从自我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自觉参加环保活动,自觉投身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创建是一项只有开始的工程。我们将立足 “城乡一体”的发展要求,着力在生态建设求优、环境管理求实、落实责任求效上下功夫,真抓实干,提升质量,做到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环境保护同步推进,不断巩固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成果,真正把渭塘打造成最佳生态休闲人居城镇。 第5篇:大中专毕业生生态移民就业发言 玛沁县大中专毕业生、生态移民就业和再就业 政策落实情况工作汇报 (二一二年五月七日) 根据会议安排,现在我就玛沁县近年来大中专毕业生、生
29、态移民就业情况、就业和再就业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再就业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向参会各位领导作以汇报,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高校毕业生就业牵涉千家万户,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今年,我们结合本县的实际对历年来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待业、就业情况进行了一次详细全面的摸底调查。截至2022年4月30日,全县共登记高校大中专毕业生344人,其中2002年9名、2003年15名、2004年49名、2005年30名、2006年63名、2007年21名、2008年34名、2009年44名、2022年42名、2022年22名、2022年15名;登记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按学历层
30、次划分本科生13名、大专生331名;按毕业生所学专业划分计算机应用类35名、畜牧兽医类45名、公安专业类33名、师范类45名、医学专业类49名、交通建设类37名、旅游类23名、文秘类47名、会计类30名。 1、分专业就业情况 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的大多为公安类专业、医学类专业和师范类专业、畜牧兽医类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偏高,其它专业的就业率却相对偏低。 2、就业区域分布和就业单位性质 由于我县工矿企业均处在停产、半停产状况,登记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大多被本县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聘用,有部分高校毕业生通过自谋职业实现就业。登记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中安臵在我县临时性岗位的人员为16名,占总就业人数的5%、
31、安排在见习岗位的人员为151名,占总就业人数的44%、教育系统特岗教师30人,占总就业人数的9%、“村官、三支一扶”人员35人,占总就业人数的10%、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的13人,占总就业人数的4%、通过自谋职业实现就业的38人、占总就业人数的11%;近年来,通过州、县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总的来看我县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还是比较高的,全县已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就业的283人,就业率为83%。毕业生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险待遇 我县的大中专毕业生大致有五种身份(一种是长期临时工、一种是安臵生、一种是见习生、一种是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一种是县教育局自聘的特岗教师),工资和福
32、利待遇也是各不相同,全县的长期临时工月工资为920元,没有“四金”;安臵生月工资为1200元,缴纳“四金”;见习生月工资为1000元,缴纳“四金”;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月工资1250元(省厅875元、县财政375元)缴纳“四金”、特岗教师月工资1000元,没有“四金”。2022年按照州委、州政府、州劳动局的文件精神为全县临时工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1500元,为其它四类人员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1200元。均未享受交通费、通讯费补贴。 二、生态移民和牧区富余劳动力就业情况 玛沁县辖乡镇35个行政村96个牧业合作社,共有7665户29914人,全县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和生态移民人口,有劳动能力的人数过145
33、30人,他们当中普遍存在年龄偏大、观念陈旧、文化程度偏低、没有技能的问题。这些是实实在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我们从2008年就开始在牧民群众当中开展了汽车驾驶、拖拉机驾驶、摩托车修理、掐丝唐卡、钢丝绢花制度、蔬菜种植等各种技能培训,从而使他们能有一技之长,通过几年的培训,他们的观念有了转变、技能有了提高、生活有了改善、现在有54名牧民从事农村客运、出租、运输业;23名牧民从事洗车业、127名牧民从事城市、厂区环保工作、603名牧民从事草原生态管护工作、40余名牧民从事个体经营、200余名牧民从事建筑工地小工等。2022年全县农牧民实现转移就业3000人次,实现转移收入105
34、0万元。 三、有序推进就业失业登记证换发工作 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完善就业和失业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青海省就业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要求,从2022年1月1日起,全省停止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和失业证,劳动者凭全国通用的就业失业登记证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和公共就业服务。为了使此项工作在我地尽快铺开,我们重点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去年专门安排一名专职人员前往省厅参加了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发放培训学习。回局后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建立和完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使用统一样式就业失业登记证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广泛宣传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发放
35、程序和凭证享受就业政策等内容,营造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使用的良好氛围。二是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基础信息均需通过网络填报,对网络的速度要求比较高,我局原有的网络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就业失业登记证录入信息的上传标准,为此,积极同州电信公司协商提高了网络速率,截止日前,我局共受理申办就业失业登记证的资料48份。三是对申请更换就业失业登记证的人员,严格按发证对象和发证条件审核把关,对资料不全坚决杜绝换证,四是作好持有再就业优惠证和失业证与就业失业登记证衔接工作,将原有证件上的个人基本信息、就业与失业状况信息和享受政策情况信息转记在就业失业登记证上。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还将其所持再就业优惠证的证件编号标注在就业
36、失业登记证“其他记载事项”中。 四、再就业扶持政策的实施和落实情况 1、强化监督检查,加快落实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做好政策落实和兑现工作,是全面贯彻中央、省、州文件精神的具体表现,我县涉及到税费减免部门的各单位都能积极主动配合,认真执行国家的再就业优惠政策,县纪检监察、劳动保障、财政、工会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先后多次对全县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通过监督检查,促进了我县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从2004年至今年3月我县已有下岗失业人员603人次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减免各项税费10.06万元,其中:96人享受地税减免,减免金额5.2万元;42人享受市场管理费、登记费减免,减免金额1
37、.66万元;卫生部门减免费465人次,减免金额3.2万元。整个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良好。 2、切实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根据中央、省、州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规定,一是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印发小额担保贷款宣传资料,下发小额担保贷款有关事项通知,发至各乡(镇)、各社区进行宣传张贴,有效地推动了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全面开展;二是确定办事人员,做到了组织健全,人员到位;三是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做好贷款发放工作。为把工作做好做实,我们在办理小额担保贷款资质审核时坚持实行“四级审核制”,也就是本人申请,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服务站审查推荐,县就业服务局审核,州劳动和社会保
38、障局审批,农业银行审定。截止目前,全县有115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小额担保贷款462万元。及时解决了部分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3、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提供高效、便捷的再就业服务。县就业服务局公开办事程序,公示办理结果,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档案管理等“一站式”就业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加快工作进度。先后为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生态移民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达360人次,为5028名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生态移民提供了免费的职业介绍,托管失业人员档案450份,解除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的作
39、用,上下配合,为下岗失业人员申领就业失业登记证、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深受下岗失业人员的欢迎。 五、再就业资金的运作、管理情况 1、资金筹集情况。2022年,我县通过多种渠道向州、县争取再就业资金,其中州劳动社会保障局下拨资金286万元。县财政预算安排205万元。 2、资金管理使用情况。2022年再就业资金支出714万元,其中:用于再就业支出714万元(社会保险补贴83万元,岗位补贴190万元,再就业培训补贴52万元,职业介绍补贴35万元,草原生态管护人员生活费353万元,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服务站工作经费数1万元)。 3、资金结余情况。2022年年初资金结余450万元。
40、其中:再就业结余450万元(社会保险补贴114万元,岗位补贴114万元,再就业培训补贴112万元,职业介绍补贴28.4万元,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服务站工作经费22.5万元,三江源农牧民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补偿136万元)。 4、资金的管理。我县再就业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严格按照财政部 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执行,年初将再就业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保财政专户”管理,按照资金的使用范围、标准和基层申报、劳动部门审核、财政部门核准的申报程序进行分账核算,实行“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及时拨付。使再就业资金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六
41、、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就业观念滞后,择业期望值过高。毕业生思想上严重存在“自主创业不算就业,政府分配才算就业”的观念,靠政府、挤财政,依赖性强,缺乏自主创业意识,不愿到企业和艰苦一线去干事业,大部分毕业生常因不愿选择个体、私营等这类单位而丧失就业机会。尤其是近几年推行“凡进必考”制度以来,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受年龄、心理、学历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很难再通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来实现就业,为此,建议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给我县增加就业见习岗位。 2、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转变择业观念是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前提,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影响,一些下岗失业人员择业观念落后,眼高手低,还存在“等、
42、靠、要”的依赖思想。应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的促进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把党和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及时送到下岗失业人员心中。 3、今年参加“村官、三支一扶”的14名高校毕业生服务期限已满,这一部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工作得到了牧民群众和乡干部的好评,建议能否在公务员考录时增加报考职数或在事业单位有空编的情况下,通过考核给予直接转聘等优惠政策。 、继续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转移就业竞争力。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要想使农牧民群众富裕起来,就必须转移农牧民;转移农牧民,就必须加大对牧民群众的培训力度。通过对农牧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尽可能向青海威斯特铜业有限责
43、任公司、玛尔挡水电站、格曲河水电站输运一批农牧民技术工人。 、增加临时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社会保险待遇。临时工在各部门担负的都是比较繁重繁杂的工作,正式人员不愿意干,可以说是干的多拿的少,加之近年来物价上涨,他们也要生活,建议将临时工工资给予适当提高,为他们办理各类社会保险参保手续。 、再就业专项资金筹集比较困难。由于我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财政困难,为了正常工作的开展,我局已垫付再就业资金83万元,用于支付草原生态管护队员的生活费,为此请求上级部门打足、打满再就业资金。 第6篇:生态移民 一、总结经验,认清形势,正确估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 2007年,全州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在
44、州委、州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保护和恢复三江源地区生态功能这条主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克服困难,狠抓落实,基本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组织工作到位,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根据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总体规划,组织实施了生态移民、减畜禁牧、小城镇建设、封山育林、森林草原防火工程、“黑土滩”综合治理、建设养畜、鼠害防治、人畜饮水、水土保持、湿地保护、沙漠化防治、能源建设、科技培训等16个项目,完成投资30510万元,占2006年-2007年总投资的70%,结转项目大幅度减少,欠账过多的问题开始得到解决;二是责任落实
45、到位,各项工作件件有人抓。各级政府及发改委、三江源办、业务主管部门明确目标,强化管理,健全“五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积极推行“双轨运行”的管理机制,严格兑现工程项目管理州县长和部门岗位目标责任书,取得良好成效;三是工作协调到位,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各级三江源办公室和发改委、农(畜)牧局通力合作,讲大局、讲操守、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确保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各项重点工程的顺利进行。特别是生态移民和减畜禁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如清水河等地已向东部输出劳务,全年预计可收入数十万元,曲麻莱县积极想办法、找出路,在移民中开展掐丝唐卡等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等,增加了移民的收入。州政府及时
46、召开了减畜禁牧工作会议,严把牧户和减畜认定关,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畜禁牧措施得到较好的落实;四是管理措施到位,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安全得到保障。严格按照省政府制定的八个管理办法和玉树州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实施细则、退牧还草工程禁牧草场管护办法和玉树州三江源项目招投标管理程序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严格招投标管理,注重项目建设质量,项目操作程序更加明晰,工程建设质量不断提高。严格实行“拨款管理责任制”和建设资金报账制,依法合理使用建设资金,确保了三江源工程建设资金安全合理使用。同时对审计出了违规违纪问题进行了严肃整改,违纪资金已全部收回;五是积极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蒙的视察
47、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先后认真接待了国家发改委转向稽查组和中期评估组,完成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中期评估。积极配合开展了中央对青海藏区的调研。 总体来看,我州三江源项目工程建设进展平稳,项目资金的管理逐步规范,项目的建设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实施较为顺利,各地和有关部门在工作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成绩值得肯定。但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认识仍然不够到位。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特别是极少数领导干部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充分,有松劲和懈怠倾向,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工作处在一般化水平;二是个别项目落实不够有力,尤其是移民的后续产业
48、培育和减畜禁牧工作处在较低水平;三是随着生态移民规模的逐年增加,东三县县城国有存量土地极为缺乏,移民安置较为困难;四是工作作风不够扎实。突出反映在编制和申报项目不能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不够,不能严格按政策把关,尤其在牧户的核定、已搬迁户和新搬迁户的区别、自主安置户的认定等方面存在不严、不清、不实的问题。个别项目县和单位随意调整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工程的质量、特别是进度还存在问题;五是业务部门与乡政府的工作协调不够有力,工作缺乏主动性,存在推诿扯皮现象。乡级政府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缺位、断层问题较为突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正确面对,认真研究,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突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