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第一册平面镜成像 目标: 1学问和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视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视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看法、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会物理现象的奇妙与和谐,获得“发觉”胜利的喜悦。 (2)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相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验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实力,领会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试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视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试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育其发散思维实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觉问题),平面镜成
3、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教学 2、提出猜想: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老师不做任何示意,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探讨、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3、制定安排与设计试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索空间,学生:思索、分析、探讨、归纳 我们采纳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4、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短暂不取出 用两支相同的笔。
4、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同学们胜利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望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索、探讨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 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
5、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 怎样才能同时望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索、分析、探讨、归纳 要同时视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需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老师在此可作适当说明“光的反射”,详细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我们望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望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需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特别好!激疑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拦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那么怎么办?
6、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方法? 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试验。学生选择器材试验 同学们试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笔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晰,你有方法让物体所成的像光明起来? 增加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一)试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二)蜡烛不简单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试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简单放竖直。 蜡烛简单倒下。 想什么方法改进试验呢?看看里面桌
7、还有什么器材。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晰,动一动脑筋,有没有方法使手电筒成的像光明起来? 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加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主动探究试验,几经挫折,试验胜利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胜利后的成就感。 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大。 试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
8、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试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变更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试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试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试验记录: 量出每次试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每次试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视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试验结论 5、沟通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打算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变更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变更?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9、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视学生的详细状况,可明确):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安排与设计试验 (4)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认证(6)评估(7)沟通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状况下写出简洁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自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教学说明: 本课体现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从问题-试验-问题-试验-结论的过程。所以,一方面要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老师要引导;另一方面要避开老师干脆告知学生“要怎么样”、“应当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可在
10、思索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最终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思索、自己去解决。 初二物理第八章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导学案 第八章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习目标:1、知道平面镜能够成像;2、在试验的基础上,能够相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够口述;3、了解球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难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课前检测: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是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中传播速度最大是m/s=km/s2、应用:举例说明哪些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二、光的反射1、反射定律内容:2、光的反射实例:3、光的反射分为反射和反射两类,都遵守反射定律4、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25度时,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
11、_度。5、假如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60,则反射角是_。6、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在物体表面发生了反射的原因(填“漫”或“镜面”)7、图1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新课自学: 平面镜成像试验:(提示:探讨平面镜成像时与的关系)(1)试验器材:(2)试验步骤:1、2、3、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1、2、3、4、课堂练习:1.小丽站在平面镜前0.5m处,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_m。2.小丽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她的像距她本人_m。3.物体在距平面镜3m处保持不动,若要使物体与镜中的像相距10m,则平面镜应向后移m。4.小明站在平面镜前0.3m处,
12、当他渐渐远离平面镜时,他在平面镜中的像的高度将A变大B变小C不变D先变大后变小5图3(甲)是我们学习的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册的扉页。假如把它放在平面镜前,它在平面镜中的像应当是图3(乙)中的 6.“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橡皮泥等器材进行试验,如图16所示。(1)试验中调整好A和B的位置后,运用刻度尺分别测量A和B到平面镜的距离,可得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填“”、“=”或“”);(2)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白纸上接收不到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像。(填“虚”或“实”)。7.如图23所示,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3、时,常选用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的缘由,将其直立在铺有白纸的桌面上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镜前,另选一只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镜后进行视察选用两只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图中S/是蜡烛S在平面镜中的像,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8.如图16所示是视察平面镜成像的装置。在直立的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另外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此时可以视察比较蜡烛和它成的像的,同时还可以确定。发觉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用白纸放在像位置时,在白纸上没有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像.反思: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敬重的各位领导、
14、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市xx中学。今日,我说课题目是平面镜成像。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四大方面来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相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本节课既是对光的反射规律的一个持续,又为以下的学问埋下了伏笔,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二)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5、1、学问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经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视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会物理现象的奇妙与和谐,获得发觉胜利的喜悦。(2)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3)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相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水平的影响。(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以及成虚像的初步概念。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
16、探究实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验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实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学问。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因此物理探究爱好比较高。三、教法学法分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须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觉者、探讨者、探究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意学问技能的同时更应留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学问更重要。依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纳“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试验探究分析论证
17、沟通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学问和技能。详细的方法:老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探讨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四、教学程序设计:教学程序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及依据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观看录像:为什么杯中的蜡烛可以在水中燃烧?将学生带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二、平面镜成像试验探究 1.提出问题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平面镜自我视察,视察后提出与平面镜有关的问题。可能的问题:平面镜成的像和物有什么关系?教学理论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人们只有发觉和提出问题,才能主动思索和寻求解决方法。同时符合把学生的个人学问和干脆阅历作为课程资源
18、的理念。2猜想假设激励学生依据生活中的切身实际大胆进行猜想,说出猜想的依据。可能的猜想:1像与物的大小相等。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设计试验并进行试验1老师引导学生设计试验:(1)如何选用器材?(2)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3)如何确定像的位置?(4)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2老师巡察指导,学生试验探究,强调分工合作,相互沟通。重点指导实力较弱的小组,体现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本节课我着力为学生供应动手、动脑、相互沟通的平台,把课堂交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启发、挖掘学生的潜力。所以应引导学生主要用试验探究法和探讨法来完成本节内容,激励学生自己感知学问发生、发展过程,并提示学生学会沟通与
19、合作共同体验胜利的愉悦。4分析论证小组展示试验并在课堂上沟通探究结果。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老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1)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像和物的大小相同。让学生自己总牢固验结论,一方面学生总结可以不受限制,可能会提出与结论不一样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相互质疑中能引起学生的爱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培育学生归纳问题的实力。5.沟通评估1各组之间沟通在试验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供应自己的胜利阅历,找出试验的不足等。2安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等反射光线时都可以看成平面镜。小组沟通并拓宽学问面,加深对学问的理解应用。 三虚像1老师用白纸承接多媒体投影的像,问学生能不
20、能用白纸承接平面镜所成的像。2利用多媒体从理论上分析平面镜成虚像。通过让学生感受虚像,然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理论上分析,突破教学难点,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相识规律。四应用拓展1学生依据生活阅历列举平面镜的应用,多媒体播放平面镜应用例子,说明平面镜可以成像和变更光路。2、活动:视察潜望镜。使物理与社会充分联系,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五课堂小结1老师出示课堂练习题目。2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3组织学生在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小结。4老师对本节学习状况进行总结、评价。1学生依据要求完成课堂练习。2学生按要求回顾本节学习内容。3学生在沟通的基础上作好小结。 第14页 共14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