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mhu.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mhu.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西 南 交 通 大 学博 士 研 究 生 选 题 报 告 姓 名 学 号 导师姓名 职 称 教授 专 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 中国经济实证分析 题 目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 年 月 日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1) 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2)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 研究。(4) 课题的创新性。 (5)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注:(1)开题报告由各院(系、所、中心)组织实施,专家组成员由3-5位相关学科专家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的比例不低于50。应同时邀请导师和督导组相关专家参加,导师担任组长
2、。 (2)博士生应就所选课题进行详细报告。专家组的作用是帮助导师和研究生执行选题论证,尤其是对开题报告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重点论证。论证意见按“优”、“通过”、“不通过”三级评定。 (3)对开题报告成绩评定为“优”者(比例不超过10),可申请校博士创新基金,请专家组按有关文件要求推荐;通过者按计划开展论文工作;不通过者,在半年内需重新开题,仍未通过者取消博士生资格。 选 题 报 告 主 要 内 容一、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 (一)研究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逐步获得了发展地区经济的自主权,而地方财政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优质资源,日益成为地方政府优化资源配置,弥补市场失灵的有力手
3、段。但在1994年我国实行了以增值税为主体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通过这一体制将财权上收,从而提高了宏观经济调控能力,而地方政府则面临着财政收入的预算硬约束和上级政府将事权下放等问题。在这一制度变革的背景之下,地方政府必然对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做出调整,最大限度的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以实现其辖区居民效用的最大化。而这就要求我们搞清楚:在分税制条件下,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相关性的经验证据。这是我研究课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具体来讲,对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主要有: 1、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制。 在本课题中,我们将基
4、于巴罗(Barro,1990)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将地方财政生产性支出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同时,构建一个家庭、企业和地方政府三部门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家庭的效用函数为目标函数,以企业的资本增长为约束条件,地方政府通过税收与支出结构来影响家庭的效用函数和企业的生产函数。在这一框架下,通过对约束条件下的目标函数最优化的求解,以得到稳态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率与生产性财政支出的函数关系,并通过这一关系得到其他类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率的函数关系。 在上述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把中国的家庭和地方政府的偏好引入理论框架之中,加上我国现有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制度安排,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约束条
5、件,本课题的理论推导必然会得出与我国实际相符合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函数关系。而这一函数关系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制 2、本课题的研究对,在我国税收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后,地方政府对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以生产型增值税为主体的分税制,而世界上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实行的都是消费型增值税。这也就是说我国现有的税收制度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其必然要转向以消费型增值税为主体的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在制度变革后,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有哪些变化?现有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是否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这
6、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对,在现有税收制度下,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只有理解了这一规律,我们才能通过理论推导,来推测税收制度变化对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及其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影响,地方政府也才能够从实际出发,微调其财政支出结构,以实现地方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3、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我国地方政府利用其财政资源来调整地区经济的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地区经济增长不仅仅是一个总量的扩张过程,而且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和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对其演变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总配置包括市场资
7、源配置和政府资源配置两个部分。政府配置最佳、市场配置最佳和两大配置之间比例最佳,方能达到社会资源总配置的最佳(何振一,1996)。因此,地方政府通过调节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来达到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的。本课题的最终成果将揭示地方财政支出结果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地方政府可以在有限的预算约束内,通过调节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来促进其辖区内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二)国内外现状分析 本课题主要是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将地方财政生产性支出变量引入内生经济增长生产函数,因此,我们首先从国内外经济增长理论文献开始分析,然后再对财政支出理
8、论文献进行分析,最后分别对财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文献和实证文献进行综述。 1、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可分为三个部分: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现代外生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1)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富论中,就提出了有关经济增长的问题。在书中,他认为,一国的财富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增加,社会财富的增加意味着以人均国内产值的提高表现出来的个人财富的增加。人均国内产值又由两个因素来决定,这两个因素是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工人与其他人口的比率,它们与工人就业总量一起构成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部分。国民财富的另一个决定因素是用于增加资本存量的储蓄。土
9、地和劳动带来的较高收入只能随着可利用劳动的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而后者一般又离不开资本。另外,斯密还认为劳动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并通过一个著名的制造针的例子加以说明。根据斯密的理论,一个国家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资本通过投资流向农业部门,因为农业构成城市发展的基础,并为城市人口提供食品。因此,城市及全国的发展直接取决于农业产量的增加。在下一阶段,资本存量的增加和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引起工业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并表现为该国人均收入的明显提高。而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反过来又要求增加工人,进而导致工资水平提高,因为工人的供给满足不了对工人的需求。因此,工资达到生存线以
10、上,使消费和投资增加,从而又刺激经济增长。工人的报酬超过生存现实国民财富增加的结果和标志。国民财富增加的另一结果是幼儿死亡率的下降,从而导致人口的增加。人口的增加是满足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对工人需求不断增加的必要条件,因而斯密也把人口的增加视为经济增长过程的特征。然而,这一过程并不是无止境的。当农业部门不能够生产出为新增人口提供的额外给养时,这一过程就会结束,从而结束增长过程。最后,一国的土地质量和气候也决定了国民财富。亚当斯密的这一经济增长理论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包含了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如关于储蓄和投资的论述。但该理论存在着局限,一些观点后来被实践证明是错误
11、的,如关于土地和人口增长的观点。李嘉图的经济增长思想认为社会由三部分构成,他们分别是地主、资本家和工人,其收入的总和便构成了国民收入。地主收取地租,资本家获得利润,工人取得工资。地主的收入用于非生产性消费,意味着他们不去投资形成资本。资本家把利润的很大比例用于投资。工人则只能得到足够保证生存的工资。李嘉图的经济增长理论有两个假定:一是劳动总是得到充分使用,二是土地具有边际产量下降的特征。同时,李嘉图还认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而技术进步又是由投资引起的。这也就是说,在其经济增长理论中,资本存量的不断增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李嘉图理论中的增长过程是从人口的增长和食品高价格开始的。在
12、这一过程中,资本家仍然能获得高额利润,在资本贪婪本性的驱动下,资本家必然会加大投资,以搜取更多的利润。为保证新增人口的食品供给,必须开垦新的土地。由于新开垦的土地质量很差,实现特定产量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对劳动需求的增加提高了工资率。相比之下,由于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使生产工业品劳动收入减少,从而导致工业品与食品比价的下降。与此同时,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因为除劳动外,资本也变得更加昂贵。这必然导致利润下降,并促使投资减少。倘若投资减少到零,经济就不可能增长,增长过程就停止了。李嘉图的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投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一点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具有共同点,但其理论与亚当斯密的一样认为土地
13、获取与利用制约了经济增长,这一点同样反映了李嘉图经济增长理论的局限性。(2)现代外生经济增长理论在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哈罗德多马模型和新古典外生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的理论以凯恩斯(Keynes,1936)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基础。凯恩斯的理论主要是针对萨伊定律提出的,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一观点是基于市场,特别是要素市场有效运作的假定,价格迅速调整到供给与需求相等的均衡水平。凯恩斯否定了这一过程的顺畅运转,并指出在经济中要素失业比充分就业更容易出现。但他强调的仅仅是理论的短期意义,例如,他强调了增加投资产生的收入效应,而忽视了资本存量增加产生的能力效应。而哈罗德和多马正是
14、把这种能力效应纳入他们的研究之中,从而形成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模型把经济视为没有政府的封闭经济,生产一种同质产品Y。这种产品不是作为投资I,就是作为消费品C。如何使用,取决于经济主体的不同:家庭用于消费和储蓄,而企业进行生产和投资。所有变量都是实际变量,而且没有货币市场。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可以得出的结果表明,存在着这样一种增长路径,在该路径上国民收入、消费、资本存量和投资以相同的比率增长,这种比率称为有保证的增长率。上述结果表明,在凯恩斯主义经济中,存在一个又保证的增长率。但经过研究表明,这种增长路径只有当经济在这种路径上开始运行时才能实现,其他的任何情况都会偏离这种路径。因
15、此,经济学家们称之为“刀刃”上的增长过程。新古典外生经济增长模型的代表是索洛斯旺模型,该模型旨在证明经济中可能存在一种平衡增长路径,这种增长路径具有内在稳定性。该模型的特征是:假定价格具有充分弹性,保证需求与供给进行调整,使市场是出清的;与哈罗德多马中期增长率特征的模型相比,假定该模型能够解释相当长时期的增长趋势。与哈罗德和多马相似,索洛和斯旺也假定没有政府的封闭经济,生产同质产品Y(t),由此产生了国内生产总值。但与认为生产技术具有固定系数的哈罗德和多马不同,索洛和斯旺认为技术与其他要素具有可替代性。通过该模型,可以证明,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一个稳定的平衡增长路径,同时还可推断出,政府干预经济
16、不能影响其长期增长率。无论怎样,只要储蓄率上升,经济就会显示出短暂的较高增长速度,直至达到新的平衡增长路径。在这种路径上,人均增长再次为零。结果经济只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均资本及其他所有人均变量的水平比较高,而增长率并不受影响。因此,财政政策对增长率只具有水平效应和暂时效应,而不影响平衡增长路径的长期增长率。索洛和斯旺建立的模型虽然克服了哈罗德多马增长理论稳定性差的缺陷,但把一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归因于外生给定的人口增长率。同时,索洛和斯旺最早将外生的技术进步作为第三种生产要素。他们假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进步改变了生产函数,因此,能够对总产出的增长高于劳动和资本增加的比例进行解释。新古典经
17、济增长模型得出的结论与经验性观察存在着冲突,因此,尽管一些国家的确实现了赶超,但赶超过程一般都看不到,借助外生的技术进步来解释持续的人均正增长也不能令人非常满意。(3)现代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在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线性生产技术、边干边学与外溢效应、生产性公共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与新产品,其中生产性公共资本理论是本课题的理论基础。()线性生产技术 线性生产技术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克服可积累的生产要素收益递减性质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它假定宏观经济生产函数与人均资本是线性关系。并求出增长率g的决定方程式是,技术系数a决定了增长率,公共支出可以影响技术系数而影响经济增长率。Rebelo (1991)就使用这种方
18、法来分析经济增长问题,指出能够影响该系数的任何财政政策都会影响增长率。()外溢效应 解决资本收益递减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是假定物质资本投资对人力资本存量或知识具有外溢效应。这种方法同样也能有效的分析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给出财政政策的含义。这种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Arrow (1962),他认为获取知识与经验有很大关系。Levhari (1966)推广了Arrow模型,而且证明Arrow的大部分结果都可以扩展到没有固定系数限制的任何一阶齐次生产函数。Romer (1986)再次采用了这种方法,但,Romer模型并没有考虑物质资本,而是把知识作为资本的基本形式。他们的模型表明财政政策有作用,财政支出能有
19、效的影响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投资 这一理论的第一个模型是由Lucas (1988)提出来的,他断言典型个人可以通过投入时间增加其人力资本或提高其技能。Sorensen (1993)利用并扩展了Lucas模型,明确地分析了财政政策含义。在社会最优状态下,对资本所得征收的最优税收不等于零,因为政府通过扶持人力资本的形成而提供生产性服务。因此,对资本课征的最优税收不等于零,这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所持的观点完全不同。此外,Sorensen还阐明,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大小决定了对劳动所得的课税是正的还是负的,这也同样适用于教育学费或补贴。如果这种外部效应非常大,且教育过程的效率很高,那么,政府就
20、应当给予教育补贴;如果这种外部效应非常小,且教育过程的效率很低,那么,政府就应当对家庭收取学费。Miles- Ferretti和Roubini (1994)区分了只需要人力资本进行的人力资本生产及通过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共同进行的人力资本生产对Lucas模型进行了财政政策研究,并证明对物质资本征收的长期最优税收总等于零。 ()研究与开发投资 Romer (1990)建立的模型包含了三个生产部门,即家庭可以用来消费或投资的最终产品的生产部门、研究与开发部门和中间资本品的生产部门。Grossman & Helpman (1991)建立的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依据Romer模型证实,由于研
21、究与开发部门具有外溢效应,竞争性均衡增长率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这是因为企业在其决策过程中没有考虑外溢效应的存在,所以其研究与开发水平太低,政府就必须通过补贴研究与开发活动来提高增长率。这种外溢效应或者说技术外部性的存在说明政府政策要发挥作用。()生产性公共资本 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兴起之前,经济学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看法,即政府支出是非生产性的,而内生增长理论则改变这种看法,特别是认为公共投资具有很强的生产性。 生产性公共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rrow &Kurz以及Barro,其中Arrow &Kurz(1970)最早将公共资本存量纳入宏观生产函数,其生产函数的形式如下: 表示私人资本存量,表示纯
22、公共品性质的公共资本存量,是外生给定的增加劳动力的技术进步率。公共资本存量也可以纳入家庭的效用函数,因为该变量具有双重作用。如教育,即对生产率产生积极作用,又能直接增加效用;又如公路既能用于企业的生产活动,又能被个人使用。在假定典型家庭在无限期限内实现效用贴现流最大化的条件下,阿罗与库兹对他们的模型进行了分析。第一种情况,他们假定了一种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减的生产函数。结果发现,增长率是由外生给定的技术进步率决定的。第二种情况,他们假定规模收益递增,并指出即使在没有外生技术进步条件下,实现人均增长也是可能的。但这纯粹是跨时优化过程的结果,而且企业竞争条件下的市场均衡状态不可能维持下去,因为在市场均
23、衡状态下,投入要素按其边际产量得到补偿。 与阿罗和库兹不同,Barro(1990)假定,公共投资流量可以直接纳入宏观生产函数,而资本存量则不能,其生产函数形式如下: 其中,表示公共投资流量,是公共投资的产出弹性。为了给公共投资融资,政府对家庭所得税按税率征税。假定预算平衡,公共投资流量由下式决定: 该模型在考虑了典型家庭后就完整了,而典型家庭解决的问题是: 满足条件 这意味着,家庭在确定其最优消费水平时,将公共支出看作是既定的。现值哈密顿函数可表示为: 通过求解最优化的一阶条件,我们可以计算出增长率为: 利用政府的预算约束,可以把上式改写为:应当指出的是,在有家庭生产的情况下,这种最优化问题的
24、解与家庭取得工资和储蓄收入的分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解是相同的,即工资率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利率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这表明,这种方法能够在竞争企业市场均衡的条件下实现内生增长。为找到实现最高经济增长的所得税率,我们求关于的导数,并使其结果等于零,得到结论:当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值。 在上述三方面的理论中,我将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生产性公共资本理论作为本课题的理论基础和框架,以分析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2、财政支出理论 财政支出理论包括马克思、古典学派、庸俗学派、社会政策学派、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等诸多财政支出理论,下面我们将对各种财政支出理论加以简要的叙述。 (1)马克思的财
25、政支出理论 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再生产理论,阐明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形式,也为财政支出分配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应该指出的事,马克思在阐述社会再生产原理时,虽未专门讨论过财政问题,但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中,可以引申出一个重要的财政支出理论,这就是适应社会再生产运动过程的客观规律,作为内在于分配环节重要组成部分的财政支出分配必须在整个经济、社会范围内进行统筹规划,讲求合理的比例关系,按照合理的客观比例的要求分配资金,这也是财政支出分配的一个重要规律。 马克思提出了“社会扣除理论”,为财政支出分配作了原则规定。他提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社会总产品分配所应遵循的顺序及其分配
26、原则,即社会总产品对社会成员进行分配时,必须根据社会再生产和社会公共消费的需要,依次进行一系列扣除。社会扣除包括:“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用来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剩下总产品中的其他部分是用来作为消费资料的。在把这部分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第一,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和现代社会比起来,这一部分将会立即极为显著的缩减,并将随着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减少。第二,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和现代社会比起来,这一部分将会立即显著增加,并将随着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增加。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
27、设立的基金。总之,就是现在属于官办济贫事业的部分”(马恩选集,1975)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分配的“六项扣除”理论,指明了社会总产品分配顺序和原则,阐述了社会总产品分配的内部结构,要求在社会总产品分配时,既要满足社会再生产的需要,又要保证社会共同消费的需要,这是整个社会经济进步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上述六项扣除的每一项都与财政分配直接相联系,而且其中用于扩大再生产追加、智力开发、后备、社会保障和行政管理部分产品分配共同规律性的体现,同时也是财政支出分配的一项重要原则。 (2)古典学派的财政支出理论 在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28、这句有名的格言是威廉配第提出的,他在其名著赋税论中,根据政府职能的需要,提出了财政支出的一般范围,主要包括六项“公共经费”,即军事费用,行政官吏的俸禄,“拯救人的灵魂,启导他们的良知所需的费用”(宗教费用),各种学校的经费,对孤儿和各种失去工作能力的人的赡养费,以及修筑公路、疏浚河道等公共福利事业的经费。另外,他还强调,财政支出应以提高国家的生产力、振兴产业为目标,因此主张压缩诸如行政、军事、教育、宗教等非生产性支出,相应增加有关生产性支出以及社会救济方面的支出,主张通过实行行政、法院、教会等制度的改革以缩减支出。 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富论中,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斯密认为,
29、政府的活动并不创造财富,属于非生产性劳动。从而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而必须消耗的那部分物质产品,是社会财富的一种虚费,它严重的妨碍了资本积累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因此,政府应当尽量缩小自己的职能,实行廉价政府,扮演“守夜人”的角色。斯密将国家的义务或只能具体界定为:“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廉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其建设与维持绝不是为着人和人或任何少数人的利益”。斯密的财政支出理论认为,即使是上述国家的财政支出也要压缩到最低限度,主要用于与上述国家只能相应所需的经费,即国防义务国防费,
30、司法行政义务司法费,公共设施及土木工程义务建设费。 大卫李嘉图的财政支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之中。和斯密一样,李嘉图以极力鼓吹经济自由放任,同时,他把国家经费全部或几乎全部看作是非生产性消费,因而主张尽量压缩国家财政支出。他认为,“资本可以由增加生产或减少非生产性消费而增加”。而且,“一国的生产量必然是随着资本的减少而成比例地减少:所以,如果人民方面和政府方面的非生产性开支继续不变,而年再生产量又不断减少时,人民和国家的资源就会日益迅速的枯竭,穷困和灾殃就会随之而来”。在李嘉图看来,狭义的理解国家的活动范围,减轻赋税负担,压缩国家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是必要和有益的。(3
31、)庸俗学派?的财政支出理论 在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法国的萨伊和英国的马尔萨斯。 萨伊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抛弃了斯密劳动可以创造价值的观点,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的效用即使用价值决定的,所以劳动、资本和土地都可以创造商品的价值。他提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动均衡论,认为供给能够创造相应的需求,所以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在财政支出理论方面,他提出“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的观点。今儿他又把效用说成是“服务”,而一切提供服务的活动都是生产。萨伊还把社会产品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认为只有有形产品才能增加财富,而无形产品的创造者如律师、医生、官吏、军人、划价、音乐家等,尽管为人们
32、提供了各种服务、享受、教育等,但不仅不能增加社会财富,而相反还要消费一部分社会财富,所以政府应将无形产品的生产压到最低限度。 马尔萨斯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抛弃了古典经济学派的劳动价值论,代之以生产费用论,认为商品价值的尺度并不是劳动,而是生产费用,把利润说成是生产给用的一部分。在其著作中,他指出,“资本家的利润,是由于资本家向地主、僧侣、国家官吏缴付地组合税金的结果。这些人就是利用这些收入向资本家购买商品,这是利润的来源”。这样,在马尔萨斯的经济理论中,国家的财政支出已成为商品销售和实现利润的重要条件。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古典学派关于国家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消费,尽力限制其规模的观点。(4)
33、社会政策学派的财政支出理论 在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瓦格纳。 瓦格纳一方面反对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承认国家对经济活动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另一方面又谋求改正所得分配的不公现象以解决社会问题。为此,他积极主张实行“国家社会主义”政策。瓦格纳进一步阐述了对国家职能的看法,认为国家的目的不仅限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法制及权利的目的,还应加上文化与福利目的。国家不仅维持国内法律秩序和防御外敌的任务,同时还必须使愈益增多的人口部分有享受文化财富的机会。而且国家目的高居于私人经济目的之上,在这个关系上要限制私人经济活动,必须强制对国家尽责。 瓦格纳论述了公共活动特别是国家支出的膨胀问题,这就是“瓦格纳法则”。瓦
34、格纳认为:“财政经济就是为筹集完成国家总体经济机能的任务所必须的物质辅助手段,而不能不进行的活动。由此可见,财政经济范围必须随各时期的国家任务、国家活动的范围以及种类而决定”。“从不同国家及时代比较,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活动呈现有规律的扩大趋势。这种扩大既是外延的又系内涵的。即在中央及地方政府不断提出新任务的同时,有的职能也在进一步扩大。于是国民经济的要求,乃更广泛更充裕,为满足这些涌现的需要,可由中央及地方政府经费增加的统计上,雄辩地说明这一点”。这说明财政是为国家服务的,而且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财政活动范围也必然随之扩大。(5)凯恩斯学派的财政支出理论 在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由凯恩斯和萨缪尔逊
35、。 凯恩斯在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认为,经济危机和事业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又是由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引起的,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及其流动性偏好。因此,就不可能像传统经济学家所主张的那样排斥国家干预,而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来解决。相反,他认为必须依靠政府干预来提高社会的消费倾向和投资隐忧,以扩大社会有效需求,否则就无法摆脱经济危机和失业的困境。 凯恩斯认为,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形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财政政策,而是运用货币金融政策。但他更注重财政政策的作用,认为货币政策只起辅助作用。在凯恩斯看来,货币政策是通过利息率而间接起作用,不如财政政
36、策作用来的直接和有利。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在经济衰退时,应扩大政府开支和实行减税。他特别强调举债支出的作用,他主张实行举债以弥补赤字的财政政策。他说:“举债支出虽然是消费,但结果倒可以使社会致富”。这样凯恩斯便突破了从亚当斯密以来传统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观点。 萨缪尔逊的经济理论体现在1948年出版的经济学中,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混合经济理论”,成为他对自由放任、主张干预经济的重要理论基础。萨缪尔逊认为,当今的资本主义经济既不是纯粹的私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公有经济,而是一种私人经济活动与政府经济活动同时并存的混合经济。他指出,自由放任的经济制度不能保证投资的数量处于恰好维持充分就业的水平,因为
37、它不能自动调节。如果投资过多会导致通货膨胀;投资国邵友会导致通货紧缩,造成失业率上升。只有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维持充分就业下的国民收入水平。根据这一理论基础,萨缪尔逊的财政支出理论认为:一方面,政府应扩大有益于社会的耐久性的公共工程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而言,这种支出比政府的一般开支具有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应该增加福利开支。福利开支既是内在稳定因素,可自动调节,又可利用它作为稳定经济的手段。;同时,还应该重视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的研究和开发,扩大这方面的直接投资或给予补助金,并加大旨在教育和培训劳动力的公共支出力度。 3、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相关文献综述 (1)理论研究 从上述分析中,
38、我们可以看到,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型首次考虑到政府财政支出对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影响,凯恩斯将政府财政支出纳入宏观经济模型,作为国民收入构成的一个重要外生变量,分析指出财政支出对国民收入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即使是政府实行平衡预算,仍然对国民收入有一倍于财政支出额的推动作用。 郭庆旺、吕兵洋和张德勇(2003)以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型为基础探讨了财政支出总额和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他们认为,在经济充分就业情况下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反而对经济增长有负作用,在政府财政支出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政府生产性投资有利于经济增长(特别是投资于潜在弹性大的领域,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增加消费性支出则有碍经济增长。
39、正如在经济增长理论文献部分中所述,现代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对政府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大量深入地研究。Arrow和Kurz(1970)运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理论研究,他们将公共资本存量纳入生产和消费函数,这是因为政府财政支出最终会有双重作用既对生产具有促进作用(政府购买支出形成有效需求,政府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形成生产资源,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等等),同时公共服务又给消费者带来效用,结论显示政府财政支出影响经济向稳定状态增长的速度,但不影响稳定状态中的增长率。 Barro(1990)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之上,将政府财政支出的资本存量改为流量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财政支出占GDP的
40、比例会影响经济增长。在Barro & Sala-I-Martin(1991)的研究中,他们将财政支出进行了分类,着重研究了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指出生产型与非生产性的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很显然,政府的生产性支出会“挤出”私人投资,而且政府的生产性投资的效率与私人投资相比较低。 Devarajan、Swaroop & Zou(1996)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指出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最优的财政支出结构即为各种财政支出产出弹性之比。这个结论进一步解释了Barro & Sala-I-Martin(1991)的结论
41、,也就是说,在假定财政支出总额与经济增长无相关性的条件下,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当政府的某类支出比例过高,则其对经济增长有阻碍作用。该结论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各种实证分析结果总是模棱两可,为财政支出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经济增长产生截然不同的效应,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大量的生产性支出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的经济增长目的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政府生产性支出过多反而可能会阻碍经济增长。 邹恒甫、龚六堂(2001)研究了财政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到的结论是当消费的跨市时替代弹性越大,政府财政支出的波动就越大,经济增长率就越低,反之,消费的跨时替代弹性越小,政府财政
42、支出波动越大则经济增长率就越高。龚六堂(2000)分析了政府财政支出的变化对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影响,财政支出的改变能提高经济均衡点的资本存量,提高均衡点的劳动力供给水平和财富的边际效应,也就是说,财政支出的改变对经济长期均衡没有影响,但会改变初期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2)实证研究 在实证研究方面,主要存在三方面的结论:一种观点认为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性。例如:Landau(1983)对104个国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与GDP的增长率存在负相关关系;Kormendi & Meguire(1985)对二战后的47个国家的政府消费支出与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发现
43、实际GDP增长率与政府消费性支出占GDP的比例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Barth & Bradley(1987)对26个OECD国家19711983年的数据进行检验,发现政府消费与GDP的增长之间的关系是负值,政府投资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为正,但统计不显著;Grier & Tullock(1987)把研究范围扩大到115个国家,以5年平均值进行了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混合分析,发现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与GDP的增长率存在负相关关系;Engen & Skinner(1992)对107个国家从19791895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发现二者关系为负;邹恒甫、龚六堂(2001)对19701990年的90个
44、国家进行了检验,发现二者关系不显著;Alesina et al(2002)通过对一组“经合组织”国家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公共支出,特别是用于工资支付的公共支出对企业利润和商业投资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因而对经济增长也具有显著的负效应。Ardagna(2004)通过对大部分“经合组织”国家1990年至2002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政府消费性支出,特别是用于支付工资的消费性支出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另一种观点认为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性。例如:Ram(1986)发现财政支出对总产出具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Aschauer(1989)区分了政府消费与政府的资本积累,发现政府的资本
45、积累对GDP的增长率贡献为正,而政府消费对GDP的增长率贡献要小得多;Barro(1990,1991)在Aschauer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财政支出对GDP的贡献为正;Devarajan、Swaroop & Zou(1996)在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也作了实证分析,发现生产性的政府财政支出对产出的增长具有正效应,但支出总量对产出效应要看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产出弹性与分配比例。Gupta et al.(2005)通过对39个低收入国家的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那些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人员工资支付的国家具有较低的经济增长率, 而那些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资本品和非工资性质的商品与服务的国家
46、享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Bassanini et al(2001)通过对21个“经合组织”国家在1971年至1998年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政府投资对私人资本积累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政府能够通过投资性支出来改善投资环境,从而促进经济增长。Berta Rivera & Luis Currais(2003)对西班牙的各地区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用于卫生保健的财政支出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确定。例如:Hulten & Schwab(1991)的研究显示,没有证据表明公共基础设施对生产率的替代效应为正;Munnell(1992)和Gramli
47、ch(1994)的研究认为公共投资中的基础设施的生产性效应并不确定。 近年来, 国内学者也在这方面对我国的数据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郭庆旺、吕兵洋和张德勇(2003)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19782001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国家的财政支出总量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而生产性支出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原因是政府的消费性支出过多,挤占了生产性支出从而导致总支出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财政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产出效应比实物资本高;财政对科学研究投资的产出效应最大。但是该文所用的数据仅为预算内的支出数据,不能显示我国所有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尤其是预算外资金支出中的行政管理支出和经济建设支出比例相当高。 庄子银、邹薇(2003)研究了我国的政府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的政府财政支出对GDP的贡献是很弱的正相关,但是对于各个省的横截面数据研究显示发现两者的关系为显著的正相关。他们的研究主要是想验证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的“调节成本”,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