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的诗性言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心雕龙》的诗性言说.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心雕龙的诗性言说演讲人:吴中胜演讲地点:赣南师范大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讲坛”演讲时间:二。二一年十一月吴中胜 文学博士,赣南师范大学教授、全国优秀教师,江西省百千万工程人选、江西省“双千计划”人选、赣江英才、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发表论文140多篇。流所以寸折”以讽“将相以位隆特达,文土以位卑多消”的不公 平社会(程器篇);以“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以喻文学 “与世推移”的关系(时序篇)等。其中又有许多文论范畴、概念如“源” “流” “清” “深” “浅”“渊”“浮”“滥”“润”“溢”“游”等,都是把文学 艺术拟水化的暗喻,毫不夸张地说,关于水的基本术语,大
2、多可 以在文心雕龙中找到。假如孤立地看,这些片言只语似乎随 意性很强,缺乏挂齿;然而我们一旦把它们集中起来,就不难发 现这并非随意巧合,而是反映了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思维路向和 文学观念,即把水的存在状态,作为文学艺术结构形式的象征, 即“以水喻文”。文心雕龙从艺术构思、文学风格到审美批评等系列流程 都有“以水喻文”的表达。艺术构思上,文学家们要得“江山之 助”(物色篇),投身于大千世界千山万水的怀抱之中,从 中获得山水灵气和创作的冲动。“登山那么情满于山,观海那么意溢 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神思篇)水给 人们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思想启迪。文心雕龙以水喻文,反映 了刘勰对自然美的追
3、求,对行云流水、天地运化之妙境的向往, 反映了刘勰把自己的生命活动与山川自然、天地万物之运行相呼 应相沟通的思想。水德与文道相近相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在刘勰看来,有某种奇妙的“神似”。文心通水机,文与水,形 虽异而心机同。金玉之喻金,从大自然矿物中提炼出来的一种金属;玉,只是自然界 中一种漂亮的石头而已。用许慎说文解字的话来说,“玉, 石之美。”但在古代中国文化语境中,金玉却被赋予特有的文化 品格,成为珍贵永恒价值、至尊至上人格的象征。基于古人漫长久远的金玉崇拜文化语境,文心雕龙也喜 好以金玉喻文学,许多地方直接用金玉或相关字眼。文学的雕刻 琢磨、至尊地位、永恒价值、伦理法度、人格精神等
4、,都可以金 玉的特质来作比,从而形成以金玉喻文的独特言说方式。文心 雕龙原道篇谈到人文之初时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 之华。”近乎神话的人文诞生故事,竟然与金玉有不解之缘。这 样说来,金和玉是中国最古老的书写材质,参与了古代中国最初 的文化建构。在古代中国文化语境中,金玉是可以沟通神灵的; 而在古代中国文论的语境中,金玉那么是至尊至贵品格的象征。古 代中国文化的言说方式中,有一种普遍现象,这就是,但凡世间 珍贵之物,都用“金” “玉”喻之。如“泉石激韵,和假设球锂。” (原道篇)球,指玉磬。又:“铭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 “雕琢情性,组织辞令。”(原道篇)刘勰常用镂金雕玉的 生产经验来比
5、喻文章写作,具体表达在生产用词的直接移用和相 同的精神追求两大方面。生产用词的移用,显而易见的是“雕” 一词。“雕”字本字为“调”,尔雅释器:“玉谓之雕。” 又说文解字:“调,治玉也。”可见,文心雕龙书名用“雕”字,有玉生产的文化烙印。文心雕龙大量用“雕” 一 词比较写作。“雕琢”本是打磨玉器的生产用词,却与文学写作 相联系。文学写作,遣词造句,一如一块原生态粗糙石料,经过 精雕细刻,却成为人们赏玩珍藏的玉器。文心雕龙以玉喻文, 更重要的当然不是前述词语的使用,而是相同的精神价值追求, 主要表达在两个方面:(一)永恒价值的追求。因其自然品格的 不易变质性,金玉成为后世价值永恒的象征物。人生的永
6、恒价值, 是刘勰的不息追求。刘勰说:“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 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序志篇)人生有限,文章不 朽。生命脆同草木,声名超越金石。刘勰用金玉比文章声名,金 玉价值永恒,文章声名流传更久远。(二)完美境界的追求。古 代先民们对于玉的打磨、雕琢,表达的是对至美境界的不断追求。文心雕龙中的以金玉喻文,也表达了对至美境界的追求。刘 勰对于完美作品、美好事物,也常用金玉作比。如“含章之玉牒, 秉文之金科。”(征圣篇)“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辨 骚篇)等。文心雕龙表扬美好的事物用金玉,批评缺乏或 有欠缺的事物那么用“瑕”“玷”,原意指玉的斑点。一正一反, 呈现的都是玉器生产经验和审
7、美体验。正是基于浓郁的金玉崇拜 文化传统,刘勰喜好以金玉喻文,把文章写作比作镂金雕玉,以 金玉至尊至上品格比较文学创作的完美追求。文心雕龙独特 的以金玉喻文的言说方式,呈现出古代中国文论深厚的人文底蕴 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五官体验文心雕龙从范畴概念、话语方式到思维方式,都有很强 的感觉体验性。文心雕龙总术篇云:“视之那么锦绘,听之那么丝簧,味 之那么甘腴,佩之那么芬芳。”这里的“视”“听”“味”“芬芳” 等概念,原来是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的用语,今引之以 论文,似乎文学也视之有色,听之有声,品之有滋味,闻之有香 臭。这种五官感觉用语的化用及其思维的体验性最富于原始感 觉,也是最富于诗性特征
8、的。眼睛是人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眼睛虽小,却能看到整个世界。 外部大局部信息是通过视觉被人感知的,所以人对外界的视觉观 感类概念也比较多,比方形状、大小、颜色、高低、疏密、肥瘦、 远近、方圆等,都是视觉类概念。刘勰正是通过观察天文地理悟 出文学之道,原道篇就是通过“丽天之象”和“理地之形” 来体悟“道之文”,这也是刘勰所谓的“形文”(情采篇), 这是基于视觉体验的文象。天地万物千变万化,人的视觉体验也 丰富多彩。基于道通万物的诗性思维,古代先民们自然把对万物 的视觉感受转移用来比较文学,于是文学也有形有色、有疏有密、 有肥有瘦。人们的视觉审美往往比较注意醒目、突出者,所以出 类拔萃的作家、作品自
9、然引人注目,评论家们也往往褒奖有加。 例如,刘勰多处用“颖”一词称道作家。如“根盛而颖峻”(文 心雕龙隐秀篇)、“贾谊才颖”(文心雕龙才略篇) 等。颖,就是事物最突出的局部。多彩亮丽的颜色往往招人喜欢, 所谓“辩丽本于情性”(文心雕龙情采篇)。文心雕龙 频频出现“丽” 一词,并专门有丽辞篇。体性篇中所谓 “八体”之中就有“壮丽” 一体,其尚丽意识是显而易见的。刘 勰推崇“丽”是有原那么的,他提倡“雅丽”“清丽”“丽那么”, 反对过度的“丽”,即所谓“淫丽”“巧丽” “靡丽”“绮丽”“缗丽” “诡丽”等。与视觉体验相比,文心雕龙中的听觉体验也很丰富,我 们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尚“响”意识。
10、刘勰要求,文学 作品用字造句铿锵响亮,文心雕龙多处用“响” 一词,特别 提倡所谓“正响”:“淫辞在曲,正响焉生? ”(乐府篇)、 “黄钟之正响”(声律篇),即黄钟大吕之音。刘勰提倡大 雅之音,一种充满人间正气的声音,而不是靡靡之音、俚音俗曲。 其二,和韵意识。刘勰提倡“中和之响”(乐府篇)、“宫 商大和”“瑟柱之和”(声律篇)、“折之中和,庶保无咎” (章句篇)等,都是这一意识的具体表达。味觉方面,文心雕龙把人们日常生活的饮食体验与人们 品读诗文的精神体验相结合,使“味” 一词既有日常生活的生动 体验性又有精神体验的超越性。“味”范畴的主要内涵在文心 雕龙中都有表现,如宗经篇认为五经“余味日新
11、”。其他 如“信有遗味”(史传篇)、“吟咏滋味”(声律篇)、“精味兼载”(丽辞篇)等,总之,刘勰希望文学作品要含 义丰富、余味无穷,所谓“味飘飘而轻举”是也。(物色篇)除了以上视觉、听觉、味觉体验之外,文心雕龙中还有 其他感觉体验。如“佩之那么芬芳”(总术篇)、“情采芬芳” (颂赞篇)、“七略芬菲”(诸子篇)等,其中“芬 芳”“芬菲”就是嗅觉体验的用词。文论还经常用软、硬、细、 粗、轻、重、尖、锐、钝、平等词语,这是触觉体验用语的援用, 就不赘例了。总之,文心雕龙五官感觉词语的化用可以说是 感觉体验性和精微性的完美统一。小结研究文心雕龙的诗性智慧,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从理论意义上来说,回到古代文
12、论的诗性语境,理清文心 雕龙的民族根性、流变脉络及文化品质,探究其民族特色生成 的诗性源流,在中西文论平等对话的前提下坚持本土文论的精神 实质和诗性所在;从现实价值来说,现代社会中富有民族特色的 文化也一定程度上面临挑战。我们于文学上留恋诗性,时代召唤 民族特色,这恐怕也是关注文心雕龙诗性智慧的人文情怀和 现实立足点。(2022 年)文心雕龙书影。资料图片一文 7 a 龙上叫一kuWYib 口 rld.1 届17逋市|留心纣以才一 加也乙型此用之之心仰制44仰淞”亲工色捌心怛元代至正刻本玉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图为北京故宫“何以中国”展上,展出 的玉龙。新华社发文心雕龙。资料图片良渚文化遗址出土
13、的(上排左起)黑陶器、玉琮、木屐、(下排左起)漆器、陶片和玉璧。新华社发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的曾侯乙编钟。新华社发诗性智慧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的经典著作,其思维结构和话语方 式最富于民族特色一一理性与诗性相结合。文心雕龙的诗性 智慧是由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所决定的。英国学者爱德 华泰勒用“文化遗存”的观念来解释这种文化的延续性和稳定 性:“它可能长期地影响到这些习俗或者技艺如涓涓细流,绵延 不绝,从这一代继续传到下一代。它们像巨流一样,一旦为自己 冲开一道河床,就成世纪地连续不断流下去。这就是文化的稳定 性。”(原始文化)中国文化具有超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几千年来从未发生文化的断层,因而用“文
14、化遗存”的观念来解 释中国文化也最恰当。中国文化极富诗性特质,文心雕龙承载着中国文化的诗 性基因,无论在文化资源、思维方式等深层次上,还是在言说方 式、话语范畴等外表层次上,都弥漫着浓厚的诗性智慧,主要体 现在诗性之源、诗性文体和诗性言说这几个方面。所谓“诗性之源”,文心雕龙的开篇原道篇,面对 “河图”“洛书”这些“玉版金镂”“丹文绿牒”,刘勰自问自 答地说:“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己。”对于“人文之元”进行了 玄理与诗意的拷问,认为极妙的“神理”主宰着天地之心、万物 之文。他的回答空灵活泛,给我们无限遐想的空间。对于文心 雕龙的诗性智慧,我们也要问一句:“诗性文心,你从哪里来? ” 文心雕龙的诗
15、性智慧当然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它是千百年 来中国古代先民们生产、生活经验的积淀,是中华文化自古就有 的诗性禀赋的浸染,诸如阴阳五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这些诗 性文化因子继继绳绳、代代相传,被刘勰吸纳而化成文心文理。所谓“诗性文体”,文心雕龙探讨的文体涉及范围很广, 大至军国大事,如祝盟篇封禅篇檄移篇所涉及的文 体,小至平常日用,如书记篇提到谱、籍、簿、录、方、术、 占、式、律、令、法、制、符、契、券、疏、关、刺、解、牒、 状、歹I、辞、谚等。可见,在刘勰心中,文学与生生不息的天地 同在,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同在,与日新日日新的人文世界同在, 天文、地文、人文抑或声文、形文、情文,归根结底都是“道
16、之 文”。在刘勰看来,文体无论所涉范围大小、地位轻重,每一种 都根源于久远深广的文化积淀,都附着有生动鲜活的诗性文化气 息。文体即文化,透过文体的生成、运用和文体特征分析,我们 可以管窥其中蕴含的久远的诗性文化气息,可以领略到历代文人 传承和开展诗性文化的生动景象。这里有诗、乐、舞不分的原生 语境,有祭祀等原始宗教文化的印迹,有兵戎、铭刻记事、官府 行政的早期形态,总之,透过刘勰“体大思精”的文体逻辑体系, 我们可看到文心雕龙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诗性光环。所谓“诗性言说”,刘勰用生动的言辞曰:“丽句与深采并 流,偶意共逸韵俱发。”(文心雕龙丽辞篇)生动的言说 不仅言辞要漂亮,而且生发出“意”和“韵
17、”来。限于篇幅,本 次讲座主要围绕文心雕龙的诗性言说展开。我们主要从文论 的生命化、以水喻文、金玉之喻、五官体验性等几个方面来谈文 心雕龙的诗性言说。生命化对天地万物生机勃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赞赏和向往,是 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而贵生乐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牟宗 三认为,中国哲学是“生命的学问”。(中国哲学十九讲) 这种贵生乐生的文化精神,来源于中国文化久远深厚的“万物有 灵”观念,这一观念在中国文论中广泛存在。作为六世纪以前中国文论的集大成之作,刘勰的文心雕龙 更是大量存留着这种文化观念。文心雕龙原道篇开篇就说 “文之为德”“与天地并生”。把文学与生生不息的天地万物联 系在一起,就是这一
18、文化观念的具体表达。在刘勰心目中,天地 万物都是生命的存在,与人类文化学所谓的“万物有灵观”有妙 合之处。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相生相续,宇宙万物都是活泼泼的 生命体。所谓“生生之谓易”(易系辞上)、“天地之大 德日生”(易系辞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宇宙天地间, 花草树木、云海河山、飞鸟爬虫、一片叶子、一滴水,甚至一粒 沙石,都生机妙流,有情有义,有生命的精灵存在。它们一如人 类一样,有生命有情感,这是富于诗性智慧的生动表达。在刘勰 心中,天地有“辉光”“神理”在。(文心雕龙原道篇) “鉴周日月,妙极几神”(文心雕龙征圣篇)。文心雕 龙序志篇:“肖貌天地”“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 把日月
19、比作上天的耳目,把风雷比作上天的声气,这正是维柯所 说的“把自己当作衡量宇宙的标准”的诗性思维。(新科学) 在这里,上天像人一样,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体。刘勰认为,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情感互赠、心灵互通的过程,所谓“情往似赠, 兴来如答”。(文心雕龙物色篇)既然万物都有生命的精 灵,那么作为万物之中最富灵性的文学,继而到最富文学意味的 中国文论,其生命化就在情理之中了。钱锤书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一文中指出,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把文章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 “把文章看成 我们自己同类的活人”。文心雕龙的生命化,突出表现在概 念术语及思维方式等方面。从概念术语来说,关于人体的基本术 语,身外细
20、到毛发,体内深及骨髓,所谓“轻采毛发,深极骨髓”,(文心雕龙序志篇)大致都可以在文心雕龙中找到。 比方“脉”这一概念,文心雕龙就有两处用到:“内义脉注。”(文心雕龙章句篇)“义脉不流,那么偏枯文体。”(文 心雕龙-附会篇)血脉是人的生命线,也是文章的生命线,所 以要求文章血脉贯通,不能堵塞,否那么,不通那么痛,把文学当作 一个义脉贯通、血液畅流的生命体。建立在基本概念和术语人化 基础之上的文心雕龙,其思维方式更能反映其生命化的倾向。 我们这里主要就整体思维略做介绍。以整体思维观照文学,也是 文心雕龙的一贯理路。刘勰视文学为生命有机整体,所谓“跑 萼相衔,首尾一体”。(文心雕龙章句篇)在文学与天
21、地 万物的关系上,刘勰认为,“文之为德”“与天地并生”。(文 心雕龙原道篇)这样看待文学,才真正把握了文学作为人学 的精神实质,才真正把握了文学与天地万物血肉相连的精神纽带,也才真正秉承了人类自从原始社会就有的物我不分的诗性智 慧。以水喻文春秋时期老子谈“道”,玄妙之极、无形无名也无法言说。 有意思的是,老子还是想方设法用人们最常见的“水”作比,让 人们去体道悟道:“上善假设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 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这样,本来无法把握的 “道”虽不可言传也大体不难意会了。中国文化根植于深厚的农 耕文化沃土,古代中国人对水有更深切的理解和体悟。文心雕 龙以水喻文,就是这种
22、理解和体悟的反映。文学艺术和山水之间本无瓜葛,但在刘勰看来,文学艺术和 山水虽异质而同妙,所以文心雕龙中有许多以山水喻文的言 说。如以“山川焕绮” “泉石激韵”原文章的自然之道(原道 篇);以“太山遍雨,河润千里”比经典的广泛影响(宗经 篇);以“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说明文学想象跨越 时空的特点(神思篇);以“水性虚而沦漪结”来说明“文 附质”的道理(情采篇);以“皓如江海”比典籍事类丰赡 (事类篇);以“川渎之镉珠玉” “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 比“隐之为体”(隐秀篇);以“酌沧波以喻吠泠”喻“圆 照之象,务先博观”的文学鉴赏道理,以“沿波讨源”以比“披 文以入情”的欣赏过程(知音篇);以“江河所以腾涌,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