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娘舞台形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丽娘舞台形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杜丽娘舞台形象 目 录 摘要 1 关键词 2 一、汤显祖与牡丹亭 2 (一)汤显祖简介 2 (二)牡丹亭杜丽娘形象塑造缘由 3 1、社会缘由 3 2、作者经验 3 (三)杜丽娘形象介绍 .4 二、青春版牡丹亭汤显祖牡丹亭比较 4 (一)青春版牡丹亭介绍 4 (二)两部作品的相同点 4 1、以情为主旨绽开 4 2、以梦为线索贯穿 4 (二)两部作品的不同点 5 1、定位不同 5 2、人物塑造侧重点不同 5 3、情感表达方式不同 6 4、主题思想不同 .7 三、青春版牡丹亭与汤显祖牡丹亭杜丽娘形象的比较 (一)相同点 7 1、内心蜕变相同-听从到叛逆 7 2、冲突的聚焦相同-“情感”与“理性” 9
2、 3、 形象相同-至情的化身 .10 4、 塑造人物的手法相同.10 (二)不同点.11 1、性格表现不同 11 2、舞台形象不同 12 参考文献 13 杜丽娘的戏曲舞台形象 摘要:作为优秀戏曲作品,牡丹亭不仅为我们呈现出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也将杜丽娘漂亮。娇美的形象植入我们发心中。事实上,随着时代发展,对于戏曲舞台上杜丽娘的解读也具有肯定差异,为了更好让人们了解杜丽娘这个充溢漂亮的女性形象,本人据此对杜丽娘的戏曲舞台形象进行论文的论述。本文汤显祖与牡丹亭进行简介,其次对青春版牡丹亭汤显祖牡丹亭比较进行分析,然后青春版牡丹亭与汤显祖牡丹亭 杜丽娘形象的比较进行分析,最终进行论文总结。 关键词:
3、杜丽娘 戏曲 舞台形象 一、汤显祖与牡丹亭 (一)汤显祖简介 中国闻名戏曲作家汤显祖,为明朝人(1550年至1616年)。他字义仍,号清远道人、若士、海若。诞生于江西临川,是汉族人。他的家乡在临川云山,之后又搬至现在称为抚州的汤家山。汤显祖从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加上天资过人,很早就有了名气,他精通诗词歌赋而且在天文、地理、医学等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在34岁时考中进士,之后被派往南京任职,曾担当太常寺博士等职务。在中国戏曲史上,汤显祖是一位最富有哲学气质的作家,他曾师从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汝芳,同时对这一学派的的另两位启蒙思想家李卓吾与释达观也非常敬佩。泰州学派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
4、口号,主见人性自由,主见人应当有情感的欲望,这对当时儒家封建思想是一个不小的碰撞,而且在明朝后期掀起了一种新的思想,这种思想具有先进性和启发性。在他的主见里,否定了理性对人情欲的扼杀,相识到了两者的冲突和对立。汤显祖以戏曲创作家的身份最为出名,他的代表作有四部,它们被共同称为“临川四梦”,在这四部作品当中,牡丹亭是最为精彩的,他所创作的戏剧作品不仅在中国文明,而且还受到外国观众的宠爱。他所创作的另一部作品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一部很闻名的作品,是导演学发展的启蒙,对其具有指导意义。不仅如此,汤显祖在诗词创作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闻名的代表作品有红泉逸草等。(二)牡丹亭杜丽娘形象塑造缘由 与紫钗
5、记、南柯记、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的牡丹亭,是结合了当时落后的封建儒家思想体制,而在剧情里创作的花神又是以道家的思想为原型构造的,杜丽娘能够死而复生则是以佛教的三生说思想绽开的。作者将三种不同宗教思想穿插在同一部作品里,将自己全部情感都表现在这部剧中,使他的至情学说更淋漓的表达出来。他在牡丹亭题辞中旗帜显明地提出情感至上主义的观点:“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能与死,死而不行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完备的诠释了他的“至情说”。这种至情说,明显带有人本主义和特性解放的启蒙色调,代表着晚明的时代精神,对当时和后来的文学家与戏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剧结合了当时明朝社会的时
6、代背景,通过带有神话色调的故事将其进行呈现,使整部作品具有传奇的浪漫色调。该作品共有五十五回,情节环环相扣,每一节都为后面的故事做了铺垫,里面运用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部作品花费了他更多的心血。牡丹亭这部剧的思想不但是为了赞美人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戏曲的形式对当时盛行的程朱理学进行批判,对泯灭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进行犀利的否定。 1、社会缘由 汤显祖所生活的时代明王朝正走向衰落。两千年来作为社会思想基础的儒学,已经日益迂腐固执,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发展,扼杀人性,女性受到礼教的束缚就更为残酷。16世纪,新的商业城市在兴起,市民阶层渐渐形成。这样,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比如反
7、对超经济的搾取方式,主见个人主义的国民之富;反对君主专制的政体,主见没有皇帝的民主政治;反对迷信和正统思想的束缚,要求特性解放等等。在文学上,出现了以市井人物为主角的文艺作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汤显祖通过塑造杜丽娘这一形象,表现对当时封建礼教的不满和抗拒,提倡人性的自由,这在当时使思想的一大进步。 2、作者经验 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汤显祖在为官期间,看到了朝廷官风不正、腐败不堪的景象,向皇帝建言惹得圣上大怒,随之被贬,在浙江遂昌县担当知县,在任职的五年间,为官清廉,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因损害了当地权贵的利益而受到排挤和陷害,在不行忍受的条件下离职回乡。赋闲期间,对当时的朝廷还抱有一丝
8、希望,渴望能够重新被重用,但同时又想朝廷能够有可重用的大臣,官风廉政,百姓淳朴,安家立业,自己能做做诗就可以了,最终慢慢打消了重新为官的想法,用心于诗词及戏曲的探讨和创作。在这部剧中,汤显祖将自己笔下的杜丽娘给予了很强的自我意识及灵性,他在剧中无处不流露出对这种生命意识赞许,因为这种意识是一个人应有的天性。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杜丽娘这种思想是违反了封建礼数的,当两者发生冲突和碰撞时,她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爱情,她英勇的追求自己的华蜜和志向,用自己的生命与封建礼教做抗争,使这部戏曲的情感主旨得到了升华,对当时封建落后思想进行了冲击。在捍卫爱情的道路上,杜丽娘遇到了重重阻碍和困难,但她依旧没有选择
9、放弃,最终谱写了一段超越生死的爱恋。(三)杜丽娘形象介绍 杜丽娘是作者倾尽全力塑造的戏剧主子公,其他人物都是她的陪衬或背景,在情节上也不构成戏剧冲突的对立方。这个人物体现着作者的生命哲学观念,通过她不只是要歌颂少男少女的爱情,更主要是在于对封建礼教下人的生命状态进行反思,对传统的道德理念进行指控。 杜丽娘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冷漠但实际内心热忱似火,她的人格特点比较困难冲突。作为名门闺秀的杜太守之女,她不能逃脱封建礼教的幽闭式教化,当她经验过梦幻界、幽冥界的生死之爱,复归人间界之后,柳梦梅对她的求婚,竟被她以“以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由拒绝,可见她受礼教毒害之深。但是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禁锢使她的情感
10、和直觉麻木僵直,乃至短暂休克窒息,却恒久无法熄灭人的内在自然情欲的火焰。惊梦与寻梦两出是牡丹亭的戏胆,极其真实地描绘了主子公内在生命之火由渐渐喷发到焚毁一切束缚的壮美景象。 二、青春版牡丹亭与汤显祖牡丹亭比较 (一)青春版牡丹亭介绍 青春版的牡丹亭是在知名戏曲创作家白先勇先生笔下完成的,它集合了众多戏曲创作家的才智和结晶。这部作品在原著的基础上重新加入了时代的新元素和艺术的新思想,并且也保留了昆曲古典韵律的美感和特点。白先勇的牡丹亭是以当代人们的观赏标准为基础构思的,呈现出与原著不一样的魅力。它通过戏曲舞台的形式来表达,对原著进行了精简,只保留了原著的核心内容,让整个故事更加紧凑,思想表现更加
11、明白,线索更加清楚,曲折的故事情节让整体更具吸引力,所以它能够淋漓尽致的将古老的昆剧以现代的戏剧形式呈现出来。 (二)两部作品的相同点 1、以情为主旨绽开 牡丹亭创作的主旨始终围绕一个情字绽开,汤显祖版的牡丹亭将“情”分为了三部曲,从感情的萌生到感情加深最终至刻骨铭心,整部剧也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汤显祖塑造的杜丽娘是一个至情的女子,她在梦中萌生真情,从今便不能限制、无法自拔,即使付诞生命也要追求真爱,最终和柳梦梅终成眷属。从这部剧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追求真情的赞美之意,因为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它比生命更加重要,为了它即便要违反封建礼教也在所不惜,这场爱情撼天
12、动地,最终也有了好的结局。牡丹亭是文学艺术珍宝也是一部具有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品,它是西厢记的发展,更是红楼梦的启蒙。青春版的牡丹亭同样以情为主旨,并删除了原作中大量与情无关的内容,尤其是杜丽娘与柳梦梅刻骨铭心的感情是整部剧的核心,同时也包括了其他人物的感情,例如:杜丽娘双亲对女儿的爱惜之情、女主子公和春香的友情、男主子公和仆人之间的感情还有地狱胡审判对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维护、石道姑对他们的关切和照看等。戏曲里的情感线索相互交织,使内容更加饱满。 2、以梦为线索贯穿 李渔曾在闲情偶寄中提到,对于戏曲作品的创作,最重要的是戏曲的结构,一部作品是否能够成为一部具有魅力和感染力艺术品,它的结构起到了很重要
13、的作用。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结构奇妙,以梦为线索贯穿整部戏,整部戏曲总共有五十五回,虽然故事情节困难但却不混乱,结构紧凑而有序。其次回通过一场梦柳梦梅出现了,开启了这段爱情的萌芽,这场梦奠定了两人前世之缘,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在结构上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白先勇在制作新牡丹亭的过程中,尽量将它的表现更贴近于现代人的审美特点,同时又不失昆剧的美感,将原著内容核心保留,使剧情的完整性未因为精简而遭到破坏。对于述梦部分,是贯穿整篇文章的线索,保留了其精华,同样采纳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情节支配更加合理奇妙,节奏紧凑,使整个故事跌宕起伏,通过现代舞台的形式将这种古典美表现出来,更加精彩。 (三) 两
14、部作品的不同点 1、定位不同 在汤显祖版的牡丹亭中,是结合了当时落后的封建儒家思想体制,而在剧情里创作的花神又是以道家的思想为原型构造的,杜丽娘能够死而复生则是以佛教的三生说思想绽开的。作者将三种不同宗教思想穿插在同一部作品里,将自己全部情感都表现在这部剧中,使他的至情学说更淋漓的表达出来。故事以明朝社会为背景并加入了带有神话色调的内容,使故事更加神奇富有传奇。也对当时盛行的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对泯灭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进行犀利的否定。 青春版牡丹亭保留和传承了古老昆曲的古典韵律,使其更加高雅,让观众在当今这种喧嚣的时代中感受到一丝安静。于丹曾经说过:“昆曲是一种奢侈品,它让我们有了更
15、多的闲暇的时间,让我们能够心游万初,在审美中完成一个从容而优游的穿越,然后找到自己的人生真谛。”1 以这个角度讲,青春版的牡丹亭可以为人们消退杂念,摆脱喧嚣。它发扬了昆曲的柔情、梦幻、曼妙与细腻,他向身处在物欲横流时代的我们勾画了一幅至纯至情的世界,让我们在这个以消遣为主、消费快餐文化的年头还能够吸取精神的养料,感受到不一样的视觉体验。2、人物塑造侧重点不同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主要批判封建礼教对女性思想的禁锢,侧重表现杜丽娘在封建礼教和追求真爱的冲突中蜕变,而白先勇则重点强调了人性对封建制度的抗拒。刻画了杜丽娘情感的深化和递进,在两部作品中塑造的杜丽娘都是多情的性格,如牡丹亭起先提到:“情不知所
16、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就表达了杜丽娘对待感情的看法超越了生死,仿佛她就是为爱而生。这种感情给她志气、让她不顾一切冲破重重阻碍,她是当时先进思想的代表。在青春版的牡丹亭中侧重于描绘主子公的心理与情感的改变,所塑造的形象柔情却不做作,痴情却不傻、哀情却不伤感。3、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 闻名学者兼作家章诒和曾经说过:“传统的戏曲舞台,除剧本之外,表演技术确定一切。”2不论是将剧本以舞台的形式呈现、还是将文字转换成画面,“青春版”的牡丹亭都是以传承昆曲的艺术美感为标准以表演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故事情节的刻画、情感的描绘、人物形象特点都须要演员来进行表达,所以演员对于昆曲能呈现出的艺术
17、效果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青春版”的牡丹亭剔除了大量曲牌与唱词,削减了许多唱的部分,宾白的部分相对增加。观众在观看青春版的牡丹亭会明显感受到听曲的部分变少了,表演的部分增多了。要想吸引观众,就须要增加现代的元素,使其表演更贴近于现代人的口味。青春版的牡丹亭正是通过这部分的改进,才使得这部古老的戏剧重新在舞台上呈现出不一样的活力与魅力,不仅赢得了现代观众的心理同时也是经典之作接着得到传承与发扬。4、主题思想不同 白先勇制作的牡丹亭以青春和爱情为主旨思想,对原著的删减、重塑全部以该中心思想为原则进行创作。而新牡丹亭剔除了原作中抨击程朱理学的内容,将整部剧的表达都以情字绽开,可以说更加注意对情感的描
18、绘。因为在现今时代,早已不存在当时腐朽的封建制度体系,也就不须要对其进行批判和否定,昆剧的美感会被传达太多刻板、枯燥乏味的内容所冲淡,失去了其本身的吸引力。同样这种表达效果也不能给人们带来观赏的乐趣,使重制失去了意义。不管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还是感情的升华表达,都是为了引起观众的共鸣,是人们对活着的渴望,和至真情感的追求,这些都是每个人所憧憬和期盼的。当刻骨铭心的恋爱感动了人们时,它的魅力就呈现了出来。站在不同的视角,新牡丹亭又呈现出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优秀青年表演家通过现代舞台剧的形式将原著的内容重新表达,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使观众产生对年轻活力、单纯爱情的追求,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青春
19、版牡丹亭与汤显祖牡丹亭 杜丽娘形象的比较 (一)相同点 1.心理的改变相同听从到叛逆 杜丽娘作为南安太守杜宝与夫人唯一的掌上明珠,从小深受受封建礼仪教化的禁锢和影响,父母的话她从来都言听计从,从小便聪慧伶俐,擅长女工,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的父母为了使她能够找到一个德才兼备的女婿,弥补没有儿子的缺憾,极力的让她变得贤良淑德。由于从小受这种环境的熏陶,杜丽娘并没有抗拒。传统的封建礼教思想在她的心里已经生了根,让他没有意识去进行对抗。她对男尊女卑的思想欣然的接受着,即使在她身边侍候她的丫鬟春香并不赞成先生的礼教说法,丽娘也没有因此去质疑先生,反而对先生的学识充溢了仰慕,此时丽娘是特别听从的,不过虽然
20、她外表聪慧乖巧,但事实上她有着一颗天生热忱的心。 在闺塾一目中,杜丽娘在春香的影响下,天生活泼热忱的心性被激发出来,春香让她对这个世界有了不一样的相识,她渴望亲自去体验去了解她从未见到的花园春色,当她面对园中景色时,她的心也随着湖水掀起了波波涟漪,她发觉自己过去的时间都是没有颜色的,美景如此。欣赏赞美它的人却很少,虽然觉得韶华易逝,可她却只能空叹,什么都做不了,她活的没有自由,从前的生命在她眼里也更加没有了意义,哀痛叹息之后也再没有观赏美景的兴致。不仅仅是因为没有观赏够这美景,更重要的是这景色在她心里已经点起了一丝星星之火,她起先憧憬这样的生活,她对奇妙的自然充溢了酷爱,她对无拘的自由更加的渴
21、望,她不甘就这样活着,她起先对封建礼教产生了抗拒的心理,在两部牡丹亭中,都围绕“情”绽开杜丽娘的抗拒之路。杜丽娘生活在封建礼教严苛的家庭里,根本没有机会相识男子,甚至不能连家中的园色都不能为所欲为的去观赏,更不敢告知任何人,只能偷偷的去,在现实中,面对封建礼教的禁锢,她无处倾诉,心里的渴望更得不到满意,她只能在梦里和心仪的男子相见。两部作品都着重刻画了她与柳梦梅的生死之恋,用他们刻骨的真情,描述了他们抗拒封建礼教之路,同时也表现了杜丽娘从听从到对抗的蜕变历程。2.冲突的交点相同“情感”与“理性” 不论是哪部作品,杜丽娘这一形象都不是单一的、脸谱化的,她对礼教的抗拒也并不是从一而终、彻彻底底的。
22、她对待“情感”与“理性”明显是冲突的,有时候也会试图去劝服自己遵从于封建礼教。并试图在情与理之间形成某种平衡。在杜丽娘未死之前,这种冲突的心里便存在了,在她刚起先产生情感的时候,就在劝服自己遵从礼数,比如在闺塾一目中,杜丽娘并没有对先生迂腐的思想进行质疑和否认,反而去责怪丫鬟春香,要求春香接受先生的惩罚。其次,便情难自抑。等到杜丽娘还魂归来,她的行为就和一个传统女子没多少差别了。当她的情感爆发无法压抑自己的时候,她仍旧不愿违反封建礼数,在惊梦中,即使情到深处也不愿违反礼数。死去了的杜丽娘可以卸下世俗束缚在她身上的种种锁链,而还魂后的杜丽娘则希望以遵循社会各种的准则为代价得到世人的承认。试看杜丽
23、娘转生后的表现:她激励柳梦梅考取功名以符合门第观念;这时候的杜丽娘全然不像那个此时她也不再是那个为了追求真爱不惜以命抗拒的杜丽娘了,又起先听从与那个已经厌恶了的封建礼教了。从幻境到现实,杜丽娘表现迥异,呈现出这一形象性格中的冲突点。她想要抗拒却因时代、因性格而显得不彻底。惊梦中的杜丽娘可以和一个生疏男子作诗赏柳,“ 两情和合,真个是千般疼惜,万种温存”。在梦境中杜丽娘是大胆的,可以抛开一切束缚,呈现出内心深处最深切的愿望,人性中最美妙的一面。而魂游幽媾中的杜丽娘的反叛性表现得更加明显,为了追求真爱,她回到了人间,大胆的以游魂的身份来往于世人面前,只是为了找到心仪的人,此时此刻的杜丽娘已经不再是
24、那个被封建思想礼教束缚的大家闺秀了,她变得敢于追求心中所爱,但是我们要知道,她之所以能变得如此叛逆,是因为她现在是以鬼魂的身份存在。好像只有在梦境、鬼魂这种不现实的时刻,杜丽娘才是一个彻底的反叛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意味深长的讽刺。作为鬼魂的杜丽娘是自由的,死亡使她卸去了身上任何礼教规范的包袱。而获得自由之后的杜丽娘首先要抗拒、要冲击的便是封建礼教的束缚。这明显是丽娘心底最渴望的,埋藏在层层捆绑之下的真实心境。礼教对人性的戕害跃然纸上。3.形象相同“至情”的化身 “临川四梦”中汤显祖最得意牡丹亭。千千万万的青年们在杜丽娘生生死死的至情中得到共鸣,杜丽娘敢于追求真爱的行为给当时正受封建思想禁锢的人
25、们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同样也吸引着一大批人渴望向杜丽娘一样大胆的追求真爱,她成为人们冲破封建礼教思想的精神象征。杜丽娘,作为一个与封建礼教作生死斗争的叛逆女性。严父、慈母、迂腐的私塾先生和孤独的空闺,犹如一张大网将丽娘紧紧包围,约束越紧。丽娘活泼的天性、对美的追求、对美妙爱情的憧憬就犹如点点烛光,再浓重的黑暗也掩盖不住它们的光亮。 杜丽娘所表现的不仅是一种人性最本真的律动,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一种出自于人格本身的主动追求;牡丹亭借丽娘一梦,表现了女性抗拒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我的光辉色调。她性格中的一些妥协与懦弱并不能掩盖这种光辉。甚至正因为某些不彻底性,倒更能凸显礼教对人性的戕害。因为她从小所受的教
26、化、成长的环境、门第观念、等级制度等礼教的戕害已经确定了她抗拒的不彻底性。 牡丹亭表现的情和理的冲突,也就是作为人的本性的爱情和封建礼教对人性捆绑间的冲突。“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疠不作,天下和平。岂非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也哉。”杜丽娘形象之所以得到剧烈的认同与共鸣,正是人们自我意识、自我思想的投影。因牡丹亭所反映的正是人性中最本真、最美妙的感情。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是一段奇幻奇丽的爱情传奇,也正是一出令人扼腕叹息的人生悲剧。杜丽娘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为爱所累、苦苦追求还遭受重重阻碍,对于人性最基本、最正值的要求得不到满意,正体现了对人心的
27、泯灭和思想的禁锢。在这一形象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特点,这种被封建礼教思想所禁锢的感觉让人觉得压抑,人们从杜丽娘的经验和性格中找寻自己,产生共鸣,仿佛从杜丽娘的身上看到了隐藏的自己,在封建思想的禁锢中得到短暂的解脱和一种深刻的精神力气,正是在这一点上,她打动了人心。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正是因为他给当时的人们带去了新的思想,激励人们敢于对抗腐朽的封建礼教,追求自己的华蜜与志向。4、塑造人物的手法相同 汤显祖的牡丹亭对人物形象的处理以虚实结合,以梦幻真的手法来创作。在惊梦一目中,柳梦梅只出现在了杜丽娘的梦中,是杜丽娘幻想出来的,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只是一种感情寄予的象征,表现了杜丽娘在内
28、心对情感的渴望。而到了言怀一目,他成了真实的存在,此时杜丽娘起先敢于大胆的追求真爱,表现出了她性格叛逆的一面。在处理虚实的过程中,虽然汤显祖和白先勇的手法不太一样,但都是以幻写真,给创作增加了浓郁的神话色调。在白先勇所做的牡丹亭中也采纳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以说“梦”也是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也是杜丽娘人物形象体现的重要场景,而且这些梦也为剧情发展具有肯定助推作用。无论是在惊梦还是寻梦 中杜丽娘都可以随意释放自己青春的特性,可以做自己平常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青春版牡丹亭在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以梦幻表深情,在整个戏曲人物形象塑造上主要是用虚幻的梦境描写真实的情感这种手法,通过勾画梦中遇见真情、人
29、与鬼之间的恋情这些带有梦幻和神话色调的情节,来呈现杜丽娘与柳梦梅超越生死的爱恋,使他们的感情冲破了现实的障碍,在梦境之中得到满意与升华。(二)不同点 1、性格表现不同 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特别的恭顺。作为一个从小在宦官家庭长大的女子,其自幼就受到父母、长辈们的“关爱”。古板的父母,迂腐的塾师的影响,使得杜丽娘养成例如谦卑恭顺的性格,这特别符合传统女子的修身要求,由于秉承了一些 “儒门旧家数”的思想,为此杜丽娘从小就性格谦卑,很恭顺自己的父母。例如在牡丹亭中,闺塾一目中,杜丽娘刚出场时,眉眼柔情、满含春光,就是一个生活优渥、心思单纯的大家闺秀,在面对私塾先生的教化下,并没有
30、对先生迂腐的思想进行质疑和否认,反而去责怪丫鬟春香对先生的不敬,要求春香接受先生的惩罚。从小就以一个出身名门大家的闺秀身份长大的杜丽娘在封建思想的教化下,可以说特别严格的克制着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且也常常教育春香知礼节。可以说起初的杜丽娘形象是在礼教束缚下的特别恭顺,柔软, 和传统女子没有太大的区分。青春版的牡丹亭对于杜丽娘的刻画上要开放的许多,“青春版”同时对原著杜丽娘一些低俗的形象进行了变更,重点突出了她和善纯情、敢于追求真爱、为爱执着不顾一切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高尚雅致。2、舞台形象不同 汤显祖版的牡丹亭是比较传统和保守的,而在青春版牡丹亭中,苏州昆剧院青年演员沈丰英柔中带刚,将杜丽娘传
31、统的形象进行了一次升华。为观众表演的杜丽娘气质优雅、体态优美、绰约多姿,眉目之间充溢深情,风韵姿态动人娴雅加上真情的表达带给观众美的感受,加上融入的现代元素又给观众一丝青春的气息。这种体态风韵的表现不是阅历丰富拥有过硬唱功本事的资深演员所能呈现的。在这部戏曲中,演员大多年轻富有朝气,长相甜蜜或俊朗,最大程度上满意观众对视觉美的追求,博得年轻观众的观赏和宠爱,让他们感受到当代昆曲的魅力。青春版牡丹亭,杜丽娘形象特别具有一种现代感,为了区分传统戏曲中杜丽娘保守的舞台形象,作为戏剧的舞蹈编排老师吴素君为该戏剧量身设计了一套水袖舞蹈,加上王童老师设计的素白蝴蝶服,加强了舞台的表演效果,使整部剧的舞台效
32、果更加唯美动人。使得杜丽娘整个舞台形象更为的唯美,优美,让人惊为天人,叹为观止。参考文献 1 于丹.游园惊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 章诒和.中国戏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3王舵. 欧阳林天青春版牡丹亭的审美意蕴探讨D.浙江理工高校,2017. 4赵哲群.青春版牡丹亭“传奇”新媒体热捧出的媒介奇观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6,14(04):51-56. 5李琦. 王晓燕中国传统戏曲海外传播策略初探D.北京外国语高校,2016. 6刘丹. 新时期以来中国戏曲美学探讨的回顾与反思D.山东师范高校,2016. 7陈均.青春版牡丹亭如何走出国门以青春版牡丹亭美西巡回演出20
33、06剪报册为例J.戏曲艺术,2015,36(04):111-117. 8孟聪. 梅兰芳访美与青春版牡丹亭访美的比较探讨D.中国戏曲学院,2015. 9傅谨.青春版牡丹亭的胜利之道在“白先勇的文学创作与文化实践”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文艺争鸣,2013(07):110-113. 10陆涓. 对昆剧牡丹亭多元发呈现象的思索D.天津音乐学院,2013. 11陈宁. 传播学视野下的牡丹亭D.陕西理工学院,2012. 12曾创创. 牡丹亭原著与“青春版”比较探讨D.湖南高校,2012. 13杨樨. 牡丹亭的现代跨文化制作D.苏州高校,2012. 14黎小燕.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D.暨南高校,2011.
34、15王省民.民族艺术走向文化市场对青春版牡丹亭演出胜利的另类解读J.文艺争鸣,2010(10):59-62. 16胡丽娜.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跨文化传播的意义J.武汉高校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62(01):67-71. 17邹红.曲高未必和寡 源远还须流长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高校巡演之意义J.北京师范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53-59. 18胡友笋.传播学视角下的“青春版牡丹亭现象”解读J.民族艺术探讨,2008(05):42-50. 19朱栋霖.论青春版牡丹亭现象J.文学评论,2006(06):96-101. 20陆士清.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现象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94-99. 21何西来.论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胜利及其意义J.华文文学,2005(06):14-19 22邹红.在古典与现代之间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诠释J.文艺探讨,2005(11):104-10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