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目标的解读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目标的解读2.doc(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施1在教案(或学案)设计中突显“过程与方法”。在教案中都有“教学目标”这一栏,我认为在“教学目标”这一栏中应该突显“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教案的设计与书写,是课前的准备,如果课前的准备就只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而没有“过程与方法”目标,那它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难得到有效落实。因此,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学生在对历史(知识、思维、情感)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什么样的历史学习方法,掌握到什么程度,都应该是很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叙写最忌含糊其词,难以评价。如秦朝统一一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1)教师呈现秦朝统一图,引导学生猜想秦统一的策
2、略,启发学生讨论秦统一的原因、意义。学生初步学习读图识史与历史猜想的方法,进一步学习分析、概括等方法。(2)引导学生概括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这是让学生学习辩证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3)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焚书坑儒,体验文化专制的残酷与危害。(4)引导学生评价秦始皇的功过,进一步理解秦朝的特殊历史地位,再次学习辩证评价的方法。2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方法”目标。“方法”怎么教?布朗(Brown,1986)等认为策略训练应包括三种因素:一是教学策略及巩固练习;二是自我执行与监控策略的使用;三是了解策略的价值及其使用的范围。由此可见,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
3、中进行“方法”指导时,应该做到:(1)应该讲清楚某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使用范围及意义。(2)要及时给学生提供练习。“方法”是习得的,学生根据某方法的操作步骤去实践、去尝试,直至达到熟练的程度。(3)教师要为学生的方法练习提供反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练习过程进行监控、反思,如方法使用过程的外显(说出或写出),包括:怎么学的、有何体会、为什么选用这种方法等。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有声语言”是外部物质活动向内部心理活动转化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他说,教师在讲解学习策略后,应立即抽不同程度的学生复述教师所讲的策略,促使学生所学策略的内化。如历史课文的阅读方法之一:问题阅读法,即让学生带着问题
4、阅读课文。其操作步骤是:第一步把课文章、节、目的标题转变为问题,并告诉学生提问的基本方法(一问原因、二问过程或内容、三问结果及影响);第二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并作上记号;第三步思考章、节、目标题之间的联系。学生在按步骤尝试时,教师巡视指导;到学生基本完成阅读以后,我又请同学说说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如何操作。经过几次操练,学生就能自觉地、有意识地使用这种方法,并在新情境中去运用。又如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比较,在引导学生把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作比较时,我先介绍比较方法的操作步骤:先确定比较点,即从基本历史要素入手进行比较,如原因、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或内容、结果及影响;然后思考两个历史事
5、件产生异同的原因。历史学习中的可比事件或人物很多,经过几次练习,学生自然就掌握了比较方法。如果让学生不断地反思并复述这种方法,会增强学生运用这种方法的意识水平,也会丰富这一方法的内容。总之,正如施良方在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中指出:“我们平常所说的学习方法,实际上主要指认知策略;我们通常说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实质上主要就是使学生掌握有效的认知策略。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策略是能够学会的,而且当学会这些策略后,它们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他还认为: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会学习。学校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大量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认知策略,使他们能够走出学校
6、之后,不断地、有效地学习。3在作业设计中体现“方法”目标。作业是历史学习的环节之一,因此,与新课程相匹配的作业设计应该大量增加探究学习、动手操作、体验学习的内容。从目标的角度看,应该全面体现“三维目标”的内容,当然也包括“过程与方法”。我的做法有:(1)渗透在历史习题之中。如下题:有的学者曾经把隋炀帝与秦始皇、唐太宗相比较,认为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也做过;他做过的事,后来的唐太宗多半也做过。但秦始皇和唐太宗却获得了“千古一帝”的称号,而他却被万世唾骂。请回答:隋炀帝做过哪些秦始皇也做过的事情?隋炀帝做过的哪些事情,后来的唐太宗也做过?你认为后人对隋炀帝的评价公正吗?为什么?这道题既包含历史比
7、较的方法,又渗透了历史评价的方法。再如:“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你推测这首诗反映了什么季节的农作物生长情况?农民的心情如何?此题涵盖了历史信息的获取、体验学习等方法。而过去的历史习题常以“复现式”为主,体现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2)直接设计“方法”的内容。如下题: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民生产、生活的描述:西汉时期黄河流域的农民已经使用曲辕犁进行耕田,用翻车进行灌溉;居住在唐都长安的居民已经能够吃上占城稻米,北宋都城东京的居民已经能够吃上玉米;半坡氏族人们已经培植出粟,河姆渡的人们已经会种植水稻;南宋时期的农民已经用农政全书指导农业生产。请问:上述哪几项描
8、述是错误的?请说明理由。你是怎样来解答这类题目的?又如下题:“历史意义”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一段文字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进一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的又一次伟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请问:对于“历史意义”这类历史知识,你是怎样学习的?请你写出你学习的过程、步骤及效果。这道题是我校2003学年第一学期的初三年级的期中考试题。有人主张考“方法”应该渗透在习题之中,但我们认为直接考方法也未尝不可,至少可以突显“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增强对“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的有意关注。综上所述,“过程与方法”目标要在新课程中得以真正的落实,必须注意几点:(1)它是指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教师教的“过程与方法”应该与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相一致,在目标的表述与叙写时,其行为主体是学生。(2)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与历史知识的形成过程、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是融为一体的。(3)新课程的历史作业,应该体现“过程与方法”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