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的精神》读后感范文推荐]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法的精神》读后感范文推荐]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法的精神读后感范文推荐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读后感网权威发布论法的精神读后感范文举荐,更多论法的精神读后感范文举荐相关信息请访问读后感网。读书不但可以滋润读者的心灵,充溢读者的精神世界,还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读者面对生活的状态,多读一些好的书籍吧,它会让你受益终身。信任不久的以后你也会爱上读书!大范文网为您供应相关精彩!欢迎您的关注及阅读!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篇一:从学哲学起先,就知道物质确定意识,经济基础确定上层建筑,一个时代所产生的意识性的东西确定有这个时代的深深的烙印,现在21世纪如此,同样把目光转到18世纪上半叶也是如此。法律,其本质是什么,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说明,马克思主义把法律总结为两
2、个方面: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的内容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确定。马克思主义的说明是经过多少代人总结、补充、完善所得到的,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作总结的。那么在没有前人明确的概括与总结的条件下,我们该如何一步一步的去摸索法律的本质,为后来者指明方向呢,让我们跟着孟德斯鸠的思路来一点理清。18世纪上半叶,正值启蒙运动发展的时期,在这之前已经有了“文艺复兴”运动,而在文艺复兴之前是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封建主义与宗教相结合的势力统治者这片大陆,人们的思想比较僵化,欲望与人性被压制。不行否认,在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条件下,这是起到了肯定的主动作用。但是社会是发展的,在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人们的就要求更
3、多的享受,包括物质与精神的,这时原来的社会制度与思想就不在适合。“文艺复兴”只是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反对禁欲,要求自由,对宗教腐败现象的不满,这是最基本的。就像我国在与封建主义斗争时,也是先从最基本的起先,要求官吏清廉,赋税减轻等等,而后才发展到制度的,思想层面的批判,这也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这里不再赘言。那么到了启蒙运动就面临着“推翻一个世界”与“重建一个世界”的任务。孟德斯鸠选择了法律的这条路,因为他从古希腊、罗马法中得到启示,这如他自己说的“只有法律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他认为的法律不应是统治者一个人或一群人随意制定出来,法律应当同政体、自然地理环境、宗教、
4、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有关系,法律之间也有关系,总而言之就是即法律符合人类理性的必定性和规律性,就是“法的的精神”。作者探求“法的精神”并没有用理论去探讨理论,他的全部理论都建立在对历史事实和世界各国古今政治、社会与法律制度实践分析基础之上,从社会历史文化以及人们生存环境中的各个因素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动态关系中把握一国政制与法律发展改变的规律。运用的历史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探讨方法使政治学和法学的探讨向科学前进了一大步。这是对传统政治学、法学探讨方法的超越,在社会理论前科学时期,也正也因为这样的创举使得他的理论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那些思想,创建了一个时代,为资产阶级革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论法的精神全书分
5、为三卷。第一卷主要是关于法的概述以及法与政体之间的关系;其次卷探讨的是法与政治权力的关系;第三卷论述了法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该书中提出的追求自由、主见法治、实行分权的理论对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被载入法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读孟德斯鸠的这本书,我最干脆的感受是他反复强调的“道德”两个字,贵族的道德,平民的道德,君主的道德,这两个字最干脆的反映出他对人性的探讨,就是启蒙运动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明法律的存在及作用。他说“君主政体具有法律的力气,专制政体有君王恒久高悬的手臂”(其实也就是君主个人的道德)两者治理或支撑着一切。但是在平民政治的国家里,却须要一种更为强悍的原动力,这就
6、是品德”。品德是什么?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肯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四周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个人的心理倾向是要满意自身生理与心理须要。那么确定要与启蒙思想家始终宣称的自由,同等的思想相一样的。也就是人性的标准,总而言之,你不管什么样的法律是要符合人性的。这让我想起一个法律案例:南京一男子彭宇称因搀扶摔倒老太太,反而被告上法庭。南京市鼓楼区法院对彭宇案做出了一审判决,称“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裁定彭宇补偿原告40%的损失,即45876元,10日内给付。判决书中还称假如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
7、用送她去医院,而可以“自行离去”,“但彭宇未作此等选择,他的行为明显与情理相悖。”我们不管事实怎么样,就法院所作出的判决而言就是违反人性的,人性是向善的,而此中案例并没有做到真正符合法的精神的判决,当然这是在我国法律体系尚未完全成熟的条件下的特别状况,但我信任到了最终我国的法律肯定能做到符合人性的程度。其次,他将政体分为三种类型: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并且给出了三个定义,“或者更准确地将它们称之为三个事实:共和体制就是全体人民或部分人民拥有最高权力的体制;君主政体意味着只有一个人统治国家,只不过遵循业已建立和确定的法律;至于专制政体非但毫无法律与规章,而且由独自一人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及改
8、变无常的心情领导国家的一切。”看一看现在西方的主要政体。美国政体从大的方面说,没有君主,是实行共和制的国家。美国共和制的特点是实行三权分立,但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机构中,又以驾驭行政和军事大权的总统为核心。因此美国政体是“总统制共和制”英国政体为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元首、最高司法长官、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圣公会的“最高领袖”,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军官、各属地的总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国圣公会的高级神职人员等,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宣战媾和等权力,但实权在内阁。议会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机构,由国王、上院和下院组成。上院(贵族院)包括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
9、法院法官和教会大主教及主教组成。下院也叫平民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实行最多票当选的小选区选举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确定提前大选。英美的政体形式体现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思想对西方的影响。他主见把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议会有立法权、国王有行政权和法院有司法权,用这种方法来限制王权,防止国王暴政。,“三权”相互分开、相互制衡,并保持平衡。我很佩服他的这种开放性思想,他没有去舍命找某条“完备”的标准去对政体作某种规范,而是选择制衡的方法,相互约束达到平衡。孟德斯鸠在本书中还强调了一个观点:地理环境确定论。论法的精神第三卷第14章的内容,集中体现了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确定论”的思想。辞海在关于“地理环境
10、确定论”的条目中写到:孟德斯鸠同英国的巴克尔、德国的拉国尔一样,是“地理环境确定论”的代表人物。其基本观点是以自然条件作为社会发展的确定因素。孟德斯鸠引用大量的事例对于这一观点进行阐述。从气候因素到土壤因素,从南方到北方,从西方到东方。他指出,不同的气候因素和不同的土壤因素产生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又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制度。而土壤和气候因素同居民的性格塑造也非常亲密,就土壤因素而言,“土地贫瘠使人勤奋、简朴、勤劳和相宜于斗争,土地肥沃则会使人因生活富有而柔弱、懒散和贪生怕死”。因此,土地肥沃的国家经常是单人统治下的政体,而土地贫瘠的国家则往往是数人统治下的政体。就气候因素而言,“寒
11、带国家的人民,像青年人一样英勇,燥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软弱”。因此,在海边平原的国家应当实行民主政治,而在山地的国家就只能实行君主专制。不行否认,他的这些相识是有一些弊端的,中国的社会政体就经验了部落首长制、奴隶贵族制、封建君主制、民众共和制以及现在所实行的人民民主专制。虽然,中国的地理环境的诸多因素,在长达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肯定的变更,但是应当说整体上改变不大。而再看华夏民族的上层建筑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以维护少数人利益的法律体系和社会政体宣告破产,而以维护最广阔人民利益的法律体系和社会政体已经建立。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并不是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确定论”所能够说明的通的。
12、因为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确定论”是静态的甚至是一成不变的,而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动态的,处在恒久都在改变发展的过程中。但是,他把法律的精神中加入了一些“地方特色”。我觉得这其实也是人性的体现,说白了就是每个人生活和生存环境不一样,自己对道德的标准也不一样,比如“土地贫瘠使人勤奋、简朴、勤劳和相宜于斗争,土地肥沃则会使人因生活富有而柔弱、懒散和贪生怕死”,这就避开了他所说的“法的精神”空洞抽象的弊端,更符合人的发展,与人性是相符的。其次,他提出“地理环境确定论”,其动身点是为面临海边平原的法国能够实行民主政治供应理论上的依据,为其三权分立学说供应能够实现的现实上的可能。最终,论法的精神虽然理论阐
13、述并不是很完善,但是这是后来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源泉,孟德斯鸠是18世纪上半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与法理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奠基人,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挖掘许多东西,因而被称为“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的第一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的最进步的政治理论书”,我们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设也可以借鉴孟德斯鸠的思想,这就须要我们对他的思想不断探讨,以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适合我们我们社会发展的东西。论法的精神读后感篇二:论法的精神是法国闻名思想家孟德斯鸠的集大成作品。也是世界法学史具有重大影响的闻名法学著作。作为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我读了这部著作觉得受益匪浅。本著作共分为六卷三十一章,在第一卷中主要是在阐述
14、法律与政体的关系。著者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了法律的定义、法律和政体的关系、政体的种类以及它们各自的原则。在他看来主要存在三种政体: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紧接着他又在书中阐释了各个政体与法律的关系,例如他将民主政体分为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然后又分别将他们与法律的关系进行具体地阐释。在这当中他无情的鞭挞着封建专制并赞扬了民主的制度,可见这位闻名启蒙思想家是多么的憧憬民主。他在这一章节中说民主政治的国家一种强悍的原动力品德。并且称民主国家中的执法的人要遵从法律并且担当责任。这些都在证明着这位启蒙思想家的宏大之处,他能够精确的总结民主政治与法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且也引入了法所不能调整的范围比如
15、品德。在这一卷之后的几章孟德斯鸠又阐述了教化法律与政体的适应,立法与政体的适应,各种政体原则所产生的结果与民法、刑法的繁简,判决的形式,惩罚的方式等之间的关系,政体原则与限制奢侈的法律、奢华以及妇女身份的关系最终概括总结了三种政体的腐化。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政体原则与限制奢侈的法律、奢华以及妇女身份的关系。在这一章中作者阐释了奢侈和奢华的由来,即财宝安排不均贫富差距的存在,这一观点的提出让我不禁感叹这位思想家竟具有如此的前瞻性和令人惊羡的才智!而且在这之后这位大思想家还就中国限制奢华以及奢华之后的后果进行了阐释,他认为中国人口规模非常之大,所以奢华在中国非常可怕,中国的君王要求臣民们男耕
16、女织去做一些生存之必要之事而非去做一些供人享乐的工艺。他还在其中提到了中国历代君王灭佛之事。此外他还指出历代君王无不是从艰苦起家夺得江山而最终也都以骄奢淫逸收场。他广泛的学问让人不得不敬佩而且概括的也特别精确,即使是现代的史学家也是这样分析当时中国的状况的,而作为那个时代的孟德斯鸠就已经可以透彻的分析这一问题了,所以他的美名才可以流芳千古永垂不朽。在其次卷中著者首先论述了法律自由的相关问题,然后紧接着又引出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种权力的关系,并且还引入了英格兰和罗马法实行三权分立的教训具体阐述这三种权力之间应当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作者告知人们: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关乎国家政体的巩固
17、,以及民众、社会团体、政党等社会阶层政治自由是否得到保障的重大问题。在这一卷的章节中著者具体阐释了国家与防卫力气、进攻力气,其次他还阐释了自由和民主的含义。他说明说在有法律的国家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要求人们做应当做的事,不强迫人做自己不须要做的事。这一说明恰好契合了现代国家中立法时遵循的自由的理念,让我读了之后不禁要感叹伟人具有如此强大的才智,思索问题竟如此全面。在此卷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著者关于三权分立的阐释,孟德斯鸠也说自己总是离不开罗马,他在说三权分立的时候又一次的提到了罗马,不仅仅论述了罗马的三权分立的制度而且还说明白罗马国王被驱除后三权应如何划分,并说四种东西影响了罗马的自
18、由与民主:一是贵族独占了宗教、政治、民间和军事上的一切职位;二是执政官拥有过大的权力;三是人民受到欺辱;四是人民在选举中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其后他又具体地论述了罗马的这三种权力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方面的详细制度。这些就是这位宏大的思想家留给我们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即三权分立制度,让后世的人受益匪浅。在第三卷中作者引入了一个非常新奇的关系即法律与地域和气候的关系。这在我们看来甚至是有点可笑的没有科学依据的观点。首先他说明白气候对人的影响例如对人的性格、人们的宗教信仰、立法者对于人民的信任等等。并在其中指责了印度人由于燥热而追求“不动”,认为这种懒散不利于国家的发展,而立法者也总是无法克服这种气
19、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这一观点我一时不置可否。但是在我看来气候当然是会有一些影响但不能断然的下结论认为气候会有如此之大的影响,这样的观点有些主观和片面。另外作者还提到了中国,他赐予了中国君主激励耕织的举措以高度的表扬,认为这种制度可以激励人们进行劳动从而避开了懒散这一问题。另外作者还认为气候会影响人的性格、饮酒习惯、疾病、两性关系甚至在立法方面都有影响。在这一卷中我觉得有一章让我觉得很惊奇但又忍不住细细读了,那就是第十八章土壤性质与法律的关系。法律是人文科学中的东西,而土壤则源于自然,是自然形成,二者原委有怎样的关系呢?让我非常费解。首先他订正了大家的传统观念即土地肥沃的地方应当有更多的人居
20、住,他认为越是肥沃的地方就越是会有人来侵略所以许多人会选择贫瘠的地方居住。另外作者还认为贫瘠的土地会让人更加灵活、更具有才智、更具有志气,会在斗争中表现得更加的威猛。他还说精于法律与各民族的谋生方式有着亲密的关系。一个从事商务和航海的民族比一个仅限于耕种土地的民族须要更广泛的法律学问。从事农业的民族比那些以放牧为生的民族须要更多的法律学问。从事放牧的民族要比以狩猎为生的民族须要的法律学问要多得多。我不得不说看过了这些记述之后我的确认同了孟德斯鸠的观点,这一次是伟人的独特的观点与思索问题的角度让我折服了。在此之后的四五六章我只是大致的阅读将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仅仅是只言片语间也让我见识了许多东西。
21、在第四五卷中作者论述了贸易、人口、货币、宗教与法律的关系。这些几乎涵盖了全部影响法律制度的因素并且还进行了具体地论证,举出了许多实例来证明他的观点。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宗教的论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孟德斯鸠并非一个真正的无神论者,他认为一些宗教的教义可以教化臣民,不应当完全放弃,应使其与政治相结合。例如他说基督教让人们相互尊敬。毫无疑问,这个宗教希望每个民族都享有最好的政治法规和最好的民事法律。因为,除基督教之外,这些最好的政治法规和最好的民事法规就是人们能够“赐予”和“收受”的最大的华蜜了。当然我们不能说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他只看到了宗教的表象而未能深刻相识到宗教的本质是唯心的,与法
22、律的本质是想背离的。这样的观点也使孟德斯鸠日后的探讨受到了局限。在第六卷中作者从欧洲的立法实际和法律发展等方面论述了正确的制定法律的方法。如他详尽的记述了罗马法中继承法的起源与变革、新西兰民法的起源与变革等等。最终也是在证明着自己的观点即三权分立制度和法律的相关制定方法。其实纵观全书我们不难看出来,孟德斯鸠未能完全摒弃封建制度,他的观点趋向于将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相结合,另外他也未能在立法方面脱离宗教。他认为宗教可以在法律中起到肯定主动的作用。这些都成了他日后探讨以及观点的局限。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位宏大的思想家的这部巨著给世人带来的影响之巨大。论法的精神在那个黑暗的年头给了多少人思想的启
23、迪,给欧洲的黑暗的封建统治社会带来无限的光明。更给后世留下一笔无可估量的财宝,让后世的人们不禁感叹伟人的才智与思想是如此之宏大。这位宏大的思想家和他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也将永垂不朽!论法的精神读后感篇三:佛教界禅师提出参禅有三种境界: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有所感悟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至参禅彻悟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就是参禅的最高境界。它的哲理意味在于,相识事物的表象是很简单的,但要真正把握其内在本质,也即精髓,不下一番苦功实难达到。然而,如能达到这种最高境界,便无往而不胜。孟德斯鸠就是这样一个努力探寻法律最高境界的人。翻开论法的精神,我们不难发觉孟德斯鸠一生中的所作所为
24、,所思所悟,并从中领悟到其理论真正的精华。孟德斯鸠(16891755)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期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又是法国资产阶级闻名的法学家。论法的精神是其一生重要的著作,当时的伏尔泰把此书推崇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论法的精神一书,虽囿于时代的限制,在思想上有其局限性,但在资产阶级的法学著作中,可称之为具有独特风格的百科全书,也是资产阶级法学最早的古典名著。这部著作,对于十八世纪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打算和实践,起着思想打算和理论指导作用,从而也为资产阶级建立法律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孟德斯鸠把自己的代表著作称之为论法的精神,其含义是什么呢?他回答说:“法律应当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
25、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和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当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宝、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最终,法律和法律之间也有关系,法律和它们的渊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应当从全部这些观点去考察法律。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孟德斯鸠认为,只有从上述法的精神中才能解决自然法与人为法之间的关系,才能进行各种法律分类。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列举了不同历史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政治制度的历史事实和法律文献,论证某一类型法律制度产生的共同缘由。同时,他不仅停留
26、在找寻某些共同缘由这一层次上,而且还试图建立某些原则。他说:“我建立了一些原则。我望见了:个别的状况是听从这些原则的,仿佛是由原则引伸而出的;全部各国的历史都不过是由这些原则而来的结果;每一个个别法律都和另一个法律联系着,或是依靠于一个更具有一般性的法律。”从找寻某些共同缘由到建立某些原则,在孟德斯鸠法律思想发展中是一个不同的阶段。从他的思想动机和目的来看,所谓建立的某些原则,就是指的一种理性的法则,这种法则能主宰一切,支配一切。凡是依据这些志向法律原则所建立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就是正义的;反之,就是不正义的。他强调“我并没有把政治的法律和民事的法律分开,因为我探讨的不是法律,而是法的精神,而且
27、这个精神是存在于法律和各种事物所可能有的种种关系之中”,并断言法律是代表整个人类的,是人类正义的表现,法律为整个社会利益服务,而不是为某一个阶级利益服务,不是为一部分居民的利益服务。由此可见,孟德斯鸠与其以前的法律学者主要满意于对法律条文的说明不一样,他力图从法律以外,从历史、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去探讨法的精神,从社会的进步去探求这种精神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一般规律,并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也即探求法律的最高境界。事实上,他所努力找寻的法的精神,首先从宏观上讲,应是一种存在于全部法律当中的价值观念,即人类正义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适用于一切法律当中。简言
28、之,在孟德斯鸠看来,法的主要精神就是正义,法律应是正义的化身。他的这种思想,对资本主义法律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公允、正义作为法律的价值是被普遍接受的。虽然人们对公正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作为价值,公正应在法律之上,而不是相反。公正也是司法追求的最终目标。英国闻名法学家丹宁勋爵说:他作为法官的“基本信念是,法官的作用就是在他面前的当事人之间实现公正。”司法公正为何如此重要?培根有句名言:“一次不公的(司法)推断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犹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推断则把水源败坏了。”美国大法官卡多佐以闻名的里格斯诉帕尔默案说明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29、这个案件是一个衡平法院确定不允许一个遗嘱财产受继人他谋杀了立遗嘱人享有遗嘱收益。虽然从法律表面上看,这位谋杀者享有继承权,“但是,在这些原则之上还有一个更为一般的原则,它深深扎根于普遍的正义情感中,这就是,无人应当从他自己的不公中获利或从他自己的错误中占便宜。”那么司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对法律表面的、肤浅的理解,并在司法实践中机械套用,这是“未参禅”或“参禅有所悟”时的一般境界;深刻理解法律精神,把握其内涵,并能娴熟运用法律于办案中,在当事人之间真正实现公正,这才是司法的最高境界。但凡高水平的法官,追求的就是这种境界。裁判结果是不行能做到让双方当事人都满足的,因为总会有败诉的一方(即使胜诉的一
30、方也会有不满足的地方)。然而,努力做到裁判公正,不使当事人有不公正的感觉(即输得服气),却是法官可以做到的事情。在司法实践中,当法律的规定很明确时,简洁地套用法律进行裁判,一般水平的法官都能做到,这时法官只需将案件事实输入法律这部机器里,就可以输出判决书来。瞧!多么省心。这是一般法官所想追求的结果,但这种结果绝不是一个高素养的法官所要追求的司法境界,因为这样做体现不出其应有的司法水平,也不等于就做到了裁判公正。尤其当法律规定不明确甚至存在漏洞时,如何在当事人面前实现司法公正,对法官来讲既是一个难题,也是体现其超群办案水平的时候。凡是一流的法官,这时就像禅师一样,在努力追求一种境界,他要精确把握
31、法律的精神实质,给当事人一个公正的裁判。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实属不易,须要长期的磨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须要法官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须要法官拥有除法律之外的渊博学问,成为学问上的“贵族”;须要法官为追求公正的崇高志向,必需长期坚守自己的信仰,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猛不能屈,成为道德上的“贵族”。在现代民主制度下,司法公正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与严格依法办案的观念的联系非常亲密,司法公正就要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做到严格依法办案,就必需正确处理好法与情的冲突。在孟德斯鸠法律思想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法律总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见的。有时候法律走过了头,而只染上了感情和成
32、见的色调;有时候就停下来,和感情、成见混合在一起。”可见,孟德斯鸠相识到法律常常会和感情发生联系,有时会产生冲突。遇到这种状况怎么办?他认为,法律不能走过了头,只从感情动身。司法实践中,当法律与情理相冲突的时候,执法者往往感到困惑和麻烦,也最简单使其对详细而明确的法律规定视而不见,“制定”一个例外,以情代法做出裁判。这种自由裁量权的随意行使,事实上否定了法律的肃穆性和权威性,根本就不是一种“衡平”或“正值背离法律”的方法。孟德斯鸠认为,假如对法律制定例外的规定,事实上就破坏了法律的原则的规定,其结果后患无穷。他举例说明:“查理七世说,他获悉在以习惯为准则的地区,诉讼当事人违反王国的习惯,在一个
33、案子判决三、四、六个月之后才提起上诉;所以他规定,除非检察官有舞弊或欺诈情事,或是有阻碍当事人起诉的重大明显的缘由,当事人应马上起诉。”因为有例外的规定,结果当事人在30年后还在上诉。情理因素要不要考虑?法官在裁判时确定要考虑,但是坚持严格依法办案是首要前提,不能为了个别案件裁判合乎情理而损害整个法治的尊严。法官在遇到法与情冲突的时候,并非毫无良策,只有舍弃法律规定的唯一方法,在坚持严格依法办案的前提下,是可以找到妥当解决此类问题方法的。孟德斯鸠还把法律区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部分,人为法又分为国际法、政治法和民法。他认为,人为法富于普遍性;政治法使人类获得自由,民法使人类获得财产,国际法则是自
34、然地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这几种法律的渊源、目的和性质是不同的。正如他在前面论述法的精神时所指出的那样:“法律和它们的渊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可见,孟德斯鸠又在微观上找寻法的精神,他认为,每一类型的法律,其立法的目的又是各不相同的。“不应当把法律和它所制定的目的分开来谈”,“不应当把法律和它制定时的状况分开来谈”。尽管他对法律的分类是不科学的,但其观点对当代司法仍具有肯定的启示意义,就是要求执法者在适用法律时,既要从宏观上体现公允、正义的要求,又要从微观上探寻某个部门法律的立法目的和原意,使司法更合乎立法目的和原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面、精确理解
35、法律,正确适用法律。在司法过程中,法官遇到法律规定不明确时,就要思索立法者设立该法律或法条的目的和原意是什么,努力探寻法律深层次的含义,从立法目的的角度来正确说明法律,以正确适用法律做出公正裁判。尤其“当采纳文义说明或其他说明方法,得出两个不同的说明看法而难以推断哪一个说明看法正确时,应当接受其中最符合立法目的的说明看法。”“法律的目的,不仅是法院说明法律的标准,也是评价和推断法院判决是否妥当的标准。”如何找寻立法的目的和原意?一般来说,每一个部门法律都会开宗明义,说明制定本法的目的。如我国民法通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
36、展的须要,依据宪法和我国实际状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阅历,制定本法。”但这样的规定,使人尚觉得太原则、太抽象,不能准确把握立法者的目的。因此,有学者提出三种找寻法律目的和原意的详细方法:一是语义原意说,认为说明者应从法律所运用的词语本身去找寻立法原意。二是历史原意说,认为找寻立法原意不能局限于法律词语本身,而必需借助对各种立法史材料的探讨,说明者能够了解法律得以通过的一般社会状况,以及立法者欲通过法律予以救济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把握存在于法律背后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目的。三是理性原意说,认为应诉诸于立法者假设的方法来找寻立法原意,即说明者基于立法者是以合理手段追求合理目的理性立法者的假设,
37、想立法者之所想,以重构立法者意图的方式来说明法律,弥补法律所可能存在的漏洞。笔者认为,从历史原意和理性原意方面更能找寻到立法者的原意和目的。试对消费者权益爱护法第49条的立法目的进行分析。该条规定:“经营者供应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立法者制定该条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分析一下该法制定的时代背景。在20世纪90年头,制假卖假的行为非常普遍,发生了很多危害消费者生命和财产的案件,严峻损害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成为困扰政府的严峻社会问题,而地方行政部门由于地方爱护等缘由存在打击不力的状况。因此,为爱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立法者制定了该法。该法第49条双倍索赔的规定,为消费者供应了有力的自力救助手段,在肯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政府力气的不足。可见,立法者的目的应包括支持消费者“知假买假索赔”行为。论法的精神就像贮存百年的老酒,醇厚甜蜜,值得细细品尝。或许笔者的解读仍是片面、不精确的,但不阻碍对经典的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