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厚感情,领悟诗歌主旨。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3、通过探讨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索。【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爱好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
2、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日,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二、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家乡之情)。三、整体感知1。朗读(1)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缺点。(2)老师范读。(3)学生集体朗读,留意音调。语速。感情。2。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索: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四、赏析诗歌
3、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起先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宏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一般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化之姿。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板书)3。(探讨)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宏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
4、,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宏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震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白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毅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另外,从昭君墓碑上的字也可见她的形象: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4。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说
5、说这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吗?)“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芜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好像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覆盖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每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伤!就
6、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板书)5。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特别思念家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家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根据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终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无望对她的打击有
7、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苦痛,也足以摧折人心!板书:民族偏见思乡-怨恨胡俗6。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原委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注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实力。)7。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莫非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选择之劳都
8、不愿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清。刘献廷咏昭君词曾闻汉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由此可知当时皇帝的昏庸糊涂,昭君一样的宫女的不幸。8。“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化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剧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难过?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小结】自不待言,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连接。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
9、”,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板书)9。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看法?【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似乎茅塞顿开: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恒久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家乡的怨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深厚、幽怨的琵琶声?(放琵琶曲,渲染悲剧氛围,感染学生。)【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起先并未干脆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
10、”做铺垫,最终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板书:首联引出歌咏对象入题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铺垫颈联揭示昭君悲剧根源铺垫尾联点明昭君之怨高潮五、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六、归纳寓意【点拨启发】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1、简介写作背景(为下文归纳寓意做打算。略)2、探讨、归纳。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明显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
11、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厚怨恨。板书昭君-画图省识-汉元帝诗人-漂泊西南-唐皇帝-身死异国-有志难展-借古伤今七、拓展到此咱们对昭君和诗人杜甫应当有了更深化的了解,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你心目中的昭君或杜甫是个怎样的形象?附:(1)诗的大意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对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2)诗中重点词语理解。、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
12、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今不再回来,恒久和朔漠连在一起了。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漂亮容颜。、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应上向黄昏。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哀痛,胡人乃于立刻弹琵琶以娱之。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
13、昭君怨。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尝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尝语言,领悟情境教学难点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诵读、联想释疑、品读鉴赏教具器材多媒体教学过程补充课前抽学生背诵秋兴八首,检查学习及复习状况。一、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
14、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日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找寻答案。(板书)二、题解及背景介绍看到标题我们应当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昨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旧动荡担心,诗人照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三、听示范朗诵,学生正音并仔细品尝诗歌情感
15、。(幻灯链接) 明确诗歌风格:沉郁怨愤的感情。四、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依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明确: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靠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相识昭君漂亮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五、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诗歌。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读出主子公了么?(王昭君) 2、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漂亮,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一个词。(怨恨)3、昭
16、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国母,对于我们今日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当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驹上最华蜜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她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 明确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家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4、香溪水畔聪颖异样的那个女子,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
17、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怜悯。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那深厚、幽怨的琵琶声!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起先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化之姿。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的确须要巨大的志气和毅力,而这宏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毅的性格
18、的象征。 6、佳句鉴赏(这首诗歌当中,我认为有两句诗写得特别美,我自己很喜爱,不知道有没有同道中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明确: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环佩空归月夜魂 明确: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化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家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剧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7、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明确: 唐玄宗天宝五
19、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厚怨恨)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厚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六、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起先并未干脆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终才明确
20、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诗人漂泊异地,远离家乡,境况和昭君相像,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请我们轻轻地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想象长城外才盛开的那些芳香,想象风沙咆哮的沙漠下,骑马壮的英雄,还有那,夕阳下的青冢,望向家乡。(播放蔡琴的出塞曲)七、补充,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看法?(体悟感情)3、这种看法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学以致用: 西施滩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
21、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明确: 1、崔道融的诗怜悯西施,为西施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 2、崔诗“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借景抒情、比方)刘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对比、反问)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驾驭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探讨法、围绕中心分析
22、细微环节材料法3情感看法价值观如何正确对待挫折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2深化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教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赏析诗文:(诞生地:昭君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1释“壑”“赴”“荆门”“尚”“明妃”。“壑”:山谷,山沟。“赴”:奔向,投向。“荆门”:山名,位于湖北枝城市西北,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有“荆楚门户”之称。“尚”:还有。“明妃”:王昭君,西晋时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为明君、明妃。2赏析“赴”字之妙。诗人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美的图景,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3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
23、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大家认为如何?请依据下文并结合王昭君的生平,谈谈自己的看法。(放在赏析全诗后再解决)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震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震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宏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慎重。”亦与此意相接近。(昭君一生的悲剧)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1释“连”“向”“青冢”“紫台”“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24、”2比较杜诗对昭君一生悲剧的概括与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有什么不同?恨赋中的描写只侧重于明妃去时哀痛与会面无期、流落绝域的感慨。而杜甫的这两句诗,由“一去”(离别)到“独留”(死去),用时间的跨度来展示昭君一生的悲剧命运;由“紫台”(汉朝)到“朔漠”(胡地),用空间的跨度来表明昭君远离祖国家乡的苦痛。“连”和“向”将时间空间加以连接,强化了悲剧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再写不幸,兼写帝王昏庸)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1释“省识”“春风面”“环珮”。“省识”:注释纷纭,有读作shng
25、,作“减”“少”解;也有读者xng,作“辨识”解。作无论哪种读法和解法,这句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春风面”通感手法,写昭君颜容之漂亮。“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2这两句联写,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看法?正是因为元帝的昏庸,才造成了昭君魂魄空回的悲剧,表达了诗人对昭君悲剧命运的深深怜悯,也表达了对昏庸元帝的讽刺。3诗人本人的命运与之有何相同之处?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明显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予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家乡,境况和昭君相像。虽然他在夔州,距家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
26、阳对他来说,仍旧是可望不行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家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予自己惦念家乡的心情。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争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争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千载遗怨)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释“作胡语”“论”“作胡语”: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有昭君怨一首、王明君一首,鲍照作王昭君二十九首,梁简文帝作明君词十三首,梁范静妇沈氏作昭君叹二首,均是后人怜悯怀念昭君的作品
27、。据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立刻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立刻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常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很多人怜悯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亲密难分了。“论”:诉说。二总评诗文:1破空而来,文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2咏明妃诗多矣,沈归愚独推此诗为绝唱,一能包举其生平,二以苍凉激楚出之也。首句咏荆门之地势,用一“赴”字,镇静有力 中学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 中学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问与实力: (1)精确
28、背诵课文; (2)归纳出“咏史怀古诗”的一般鉴赏方法和常见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思索等感悟诗歌内容; (2)通过引导探究练习,理解并驾驭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像命运; (2)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 2学情分析 此次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通过朗读也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具备了肯定的鉴赏古代诗词的实力,但多数学生的学问是零碎的,实力是不系统的,他们渴望逐步形成系统的诗歌鉴赏过程。因此,我在教授诗歌鉴赏部分时,就树立了教学上的专题意识,故本次教学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鉴赏咏怀
29、古迹(其三)的基础上归纳出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方法和常见艺术手法。 3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 了解历史人物命运,体会深厚的感情。 2、学习难点: 学习运用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4教学过程4.1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堂导入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不仅在诗人笔下见过铮铮傲骨,顶天立地的男儿,我们也曾 有过那奇丽绚烂、令人动容的女子,而杜甫笔下的王昭君便是其中之一。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感受这一形象的永恒魅力。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8页【板书】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一)解题 咏怀古迹,从诗歌题材来看,这是咏史怀古诗,所谓咏史怀古,就是借古人古迹或
30、历史事务抒发个人情怀的诗歌,常以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为题,常见手法为用典、对比、烘托、借古抒怀等。情感一般是以借古抒怀,借古喻今/讽今/伤今或感叹历史兴衰改变为主。本文便选自杜甫在夔州所做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我们今日这首咏叹的是王昭君。 (二)诗眼 1、连接:下面,先请同学齐读课文,大家留意读准字音。 评价:嗯,好。同学们的节奏把握不错,但是情感还不到位,那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留意语调和情感! 思索:同时思索该诗主要写了昭君的哪些事?【群】 明确:主要写了王昭君出塞和亲,最终死在他乡的故事。 2、思索:紧接着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留意读
31、出情感,并找出本诗的诗眼(也就是诗中能最充分、最真实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群】 明确:(连接:这一次读得比上一次更好了。)怨恨【板书】 活动3【活动】文本赏析 1、思索:昭君怨恨什么呢?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个】 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思索:这两句诗能够看出昭君怎样的怨恨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组相互探讨。【个】 明确: 颔联:该联对仗非常工整,“一去”对“独留”,“紫台”对“青冢”,当时独自离开富丽繁华的故都,最终又独自葬在那荒芜冷落的大漠之上,这一去一留,生前生后对比如此悬殊!把昭君寥落、孤寂,刻画的入骨三分! 就这么短短的两句,看出
32、昭君怨远嫁异邦,恨远葬他乡,这一生之悲,这对故土的思念,该与何人说? 颈联:在品析该联情感之前,该联上句写到了一个小故事,有没有同学可以简洁叙述一下【个】 (生)当时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愿向画工毛延寿行贿,因故被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因而诗句写到元帝“画图省识春风面”。后汉与匈奴和亲,令昭君远嫁,元帝才知其美貌天下无双,悔不当时,传闻元帝后来因此杀了许多画工。 (师)依据同学说的,我们回顾昭君一生,一个倾世佳人入宫却美不得宠,后来只能远离汉宫,最终身死异国,如何不叫人怨恨呢?【板书】 思索:那么昭君的不幸是真的是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表面上看,确是毛延寿导致其
33、不幸,但其实则是君王造成的。若不是君王广招秀女,数量众多只能按图召幸,昭君怎会远离故土?所以颔联上句不仅是在怨恨画师无耻的行径,更是在暗讽君王的昏庸糊涂。 思索:有人说,颈联中的“空”字用得极好,那么它好在哪里呢?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人已逝,即使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但转念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仍执意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养她的父母之邦,能说明什么? 说明她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剧烈啊! 2、连接:昭君之怨,昭君之恨,如此绵长,可它只能借由那深厚、幽怨的琵琶声穿越千载,萦绕在耳了。 思索:那么对于这首诗的诗句,同学们是否还有疑问?可老师仍有一个疑问,我们看下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
34、有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首联描绘了飞动变化的群山万壑奔赴荆门的景象,“赴”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川山谷,而那里是昭君生长的地方。 之前我们说全诗围绕诗眼“怨恨”倾述昭君之事,可首联好像与主题关系不大,那么为何要写?另外,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宏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说得好,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宏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震天动地。另外,说明在作者的心目中,昭君本身是一位具
35、有大山般坚毅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群山万壑之景用在此处是较为和谐的。 活动4【活动】主题探究 1、连接:现在请一位同学起来诵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再次感受昭君的千古之怨时思索 2、思索: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我们就请王家皓同学起来诵读) 明确:作者其实在这里运用了借古抒怀的手法,要想知道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我们就须要联系诗人生平经验,知人论世。 联系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才华横溢的杜甫西入长安却进取无门,困顿十年,有才不得重用。(这与貌美天下无双的昭君美不得宠有所相像。)安史之乱爆发,流亡颠沛又为敌所俘。后投奔唐肃宗
36、任右拾遗。他又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无辜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而昭君也是君王不辨美丑令其远离故土)。晚年杜甫漂泊在西南一带,远离家乡直至逝世不得归(昭君的结局不也正是如此吗)。 昭君诗人 美不得宠才不得用 远离汉宫无辜遭贬/远离朝廷 身死异国漂泊在外【板书】 通过比照,我们发觉杜甫写昭君其实是写自己,因而有人说:“悲昭君以自悲也【板书】”。作者悲叹感慨自己怀经天纬地之才,有匡扶社稷之心却不受大唐君主重用,想怨而不敢怨,同时又身处乱世飘泊他乡,思归而不得的深切怀乡之感。 活动5【练习】方法指导 1、最终,再次齐读课文,边读边回顾品读诗歌的过程,待会我们一同总结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37、步骤一:弄清史实(我们首先链接昭君出塞的故事) 了解所描写的古人、往事的内容意义 步骤二:联系背景 明确诗人为何要写这段往事或这个古人(以昭君自比) 步骤三:体悟情感(感慨自己明珠暗投,家乡难归) 作者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样的看法,借古人、往事表达了什么主旨 关键:找准连接点 2、学以致用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主旨: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贾谊自况。选取了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微环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诗的矛头直指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的封建统治者,讽文帝实刺唐帝,有讽有慨,寓慨于讽,并发出明珠暗投
38、的共鸣感叹。 活动6【测试】牛刀小试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1、本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二两句描绘了越王及其战士成功归来的画面,充溢了成功者的喜悦和傲慢。2、这是李白的一首最有代表性的怀古诗之一,它主要传达怎样的主旨?(连接点今昔对比)诗人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显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主旨。 活动7【作业】总结及作业 请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300左右的抒情小散文。 咏怀古迹(其三)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咏怀古迹(其三) 1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堂导入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不
39、仅在诗人笔下见过铮铮傲骨,顶天立地的男儿,我们也曾 有过那奇丽绚烂、令人动容的女子,而杜甫笔下的王昭君便是其中之一。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感受这一形象的永恒魅力。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8页【板书】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一)解题 咏怀古迹,从诗歌题材来看,这是咏史怀古诗,所谓咏史怀古,就是借古人古迹或历史事务抒发个人情怀的诗歌,常以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为题,常见手法为用典、对比、烘托、借古抒怀等。情感一般是以借古抒怀,借古喻今/讽今/伤今或感叹历史兴衰改变为主。本文便选自杜甫在夔州所做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我们今日这首
40、咏叹的是王昭君。 (二)诗眼 1、连接:下面,先请同学齐读课文,大家留意读准字音。 评价:嗯,好。同学们的节奏把握不错,但是情感还不到位,那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留意语调和情感! 思索:同时思索该诗主要写了昭君的哪些事?【群】 明确:主要写了王昭君出塞和亲,最终死在他乡的故事。 2、思索:紧接着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留意读出情感,并找出本诗的诗眼(也就是诗中能最充分、最真实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群】 明确:(连接:这一次读得比上一次更好了。)怨恨【板书】 活动3【活动】文本赏析 1、思索:昭君怨恨什么呢?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个】 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
41、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思索:这两句诗能够看出昭君怎样的怨恨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组相互探讨。【个】 明确: 颔联:该联对仗非常工整,“一去”对“独留”,“紫台”对“青冢”,当时独自离开富丽繁华的故都,最终又独自葬在那荒芜冷落的大漠之上,这一去一留,生前生后对比如此悬殊!把昭君寥落、孤寂,刻画的入骨三分! 就这么短短的两句,看出昭君怨远嫁异邦,恨远葬他乡,这一生之悲,这对故土的思念,该与何人说? 颈联:在品析该联情感之前,该联上句写到了一个小故事,有没有同学可以简洁叙述一下【个】 (生)当时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愿向画工毛延寿行贿,因故被丑化,不得皇帝召见
42、,因而诗句写到元帝“画图省识春风面”。后汉与匈奴和亲,令昭君远嫁,元帝才知其美貌天下无双,悔不当时,传闻元帝后来因此杀了许多画工。 (师)依据同学说的,我们回顾昭君一生,一个倾世佳人入宫却美不得宠,后来只能远离汉宫,最终身死异国,如何不叫人怨恨呢?【板书】 思索:那么昭君的不幸是真的是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表面上看,确是毛延寿导致其不幸,但其实则是君王造成的。若不是君王广招秀女,数量众多只能按图召幸,昭君怎会远离故土?所以颔联上句不仅是在怨恨画师无耻的行径,更是在暗讽君王的昏庸糊涂。 思索:有人说,颈联中的“空”字用得极好,那么它好在哪里呢?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人已逝,即使魂灵归来也
43、是徒然的。但转念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仍执意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养她的父母之邦,能说明什么? 说明她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剧烈啊! 2、连接:昭君之怨,昭君之恨,如此绵长,可它只能借由那深厚、幽怨的琵琶声穿越千载,萦绕在耳了。 思索:那么对于这首诗的诗句,同学们是否还有疑问?可老师仍有一个疑问,我们看下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首联描绘了飞动变化的群山万壑奔赴荆门的景象,“赴”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川山谷,而那里是昭君生长的地方。 之前我们说全诗围绕诗眼“怨恨”倾述昭君之事,可首联好像与主题关系不大,那么为何要写?另外,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
44、宏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说得好,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宏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震天动地。另外,说明在作者的心目中,昭君本身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毅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群山万壑之景用在此处是较为和谐的。 活动4【活动】主题探究 1、连接:现在请一位同学起来诵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再次感受昭君的千古之怨时思索 2、思索: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
45、题“咏怀”二字不符?(我们就请王家皓同学起来诵读) 明确:作者其实在这里运用了借古抒怀的手法,要想知道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我们就须要联系诗人生平经验,知人论世。 联系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才华横溢的杜甫西入长安却进取无门,困顿十年,有才不得重用。(这与貌美天下无双的昭君美不得宠有所相像。)安史之乱爆发,流亡颠沛又为敌所俘。后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他又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无辜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而昭君也是君王不辨美丑令其远离故土)。晚年杜甫漂泊在西南一带,远离家乡直至逝世不得归(昭君的结局不也正是如此吗)。 昭君诗人 美不得宠才不得用 远离汉宫无辜遭贬/远离朝廷 身死异国漂泊在外【
46、板书】 通过比照,我们发觉杜甫写昭君其实是写自己,因而有人说:“悲昭君以自悲也【板书】”。作者悲叹感慨自己怀经天纬地之才,有匡扶社稷之心却不受大唐君主重用,想怨而不敢怨,同时又身处乱世飘泊他乡,思归而不得的深切怀乡之感。 活动5【练习】方法指导 1、最终,再次齐读课文,边读边回顾品读诗歌的过程,待会我们一同总结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步骤一:弄清史实(我们首先链接昭君出塞的故事) 了解所描写的古人、往事的内容意义 步骤二:联系背景 明确诗人为何要写这段往事或这个古人(以昭君自比) 步骤三:体悟情感(感慨自己明珠暗投,家乡难归) 作者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样的看法,借古人、往事表达了什么主旨 关键:找准连接点 2、学以致用这首诗的主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