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科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6179667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科学科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自然科学科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科学科教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科学科教学案例.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自然科学科教学案例人民中路小学 陈东华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自然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必须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然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学生的精力更集中,兴趣更盎然,思维更活跃。使统一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积极主动学的过程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符合自然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主框架。一、观察课观察课的“观”是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对事物进行观看,增强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对事物的内容和本质

2、,经过思维、分析掌握事物自身的科学知识则是“察”,是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如果学生能够发现事物相互间的联系,提出各种积极建议表达自己认识则是对事物的“悟”,表明学生达到了运用和掌握科学知识的目的,这也才是观察课应达到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案例1青蛙一课教学开始时,教室里已经放映着有关青蛙在自然环境中生活的录像。学生列队进入课堂,声情并茂的画面立刻感染了学生的情绪,注意力瞬间集中。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认识了青蛙并伴随产生了“怎么回事”、“为什么”的疑问。就在学生心理开始发生变化时,教师设计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想了解和知道关于青蛙的一些什么问题?以引导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目标,当学生提出想知道“青蛙吃什么”

3、、“青蛙住在哪里”、“青蛙是怎样运动的”、“青蛙身上长有什么东西”等问题时,说明学生的情绪已经进入到学习状态,他们对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肯定兴趣高,集中注意力而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新知识的学习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课堂教学案例2青蛙一课在学习青蛙身体有哪几个部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作为问题向学生提出来,让学生把观察结果用铅笔在纸青蛙上把身体的几个部分划分出来。然后请几位同学拿着纸青蛙到讲台前,通过大屏幕投影展示给大家看,讲给大家听。纸青蛙的放大,不仅检验了学生的观察认识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这样的参与方式,使大家可以通过比较看得清,看得准,加深

4、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课堂教学案例3青蛙一课的青蛙运动部分内容的学习,充分利用动物小的特点,将活青蛙带进课堂,教室里取消了桌椅而摆放了有水和无水的两个大木槽,让学生把青蛙分别放在两个大木槽里,看一看青蛙怎样在陆地上和水中运动。小青蛙在木槽里有较大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多侧面多角度直接清楚地进行观察。这种加深感性认识的观察方法,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学生在做模仿青蛙运动的游戏时表演得惟妙惟肖,确有几分真像,学生能够有次序地运用身体表达青蛙运动方式,说明在课堂上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越充分,那么理解和表达也就越准确。二、实验课实验课是指通过实践去探讨验证一个或几个科学真理的课,也是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学习

5、和应用中去完成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过程的课。这种类型的自然课在教师正确把握的主导作用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更加充分发挥,各种能力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启迪和锻炼,素质教育也可以得到综合、健康、循序渐进的发展和提高。由于是在实践中去完成课堂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保持较长的稳定并逐步形成有目标的志趣,这对于培养他们积极求知探索,系统全面的认识和应用科学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自然实验课教学的初衷、目的课堂教学案例1燃烧和灭火一课的教学开始,教师设计了实物演示。在一个烧杯里放一根点燃的蜡烛,通过烧杯从敞开盖子到逐渐全部盖上盖子,烧杯里的蜡烛火焰也逐渐由大到小直到熄灭的演示过程。学生不仅

6、感到新鲜、有趣,而且面对火焰发生的变化他们对空气中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的概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个演示过程也使学生看到了空气中的氧气一旦没有了,火焰也就熄灭了。这样学生在思维中开始意识到空气中的氧气与物体的燃烧和灭火都有直接的关系。这种运用演示的直观性的特点直接明确了学习主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为后面教学中师、生的主、客位置相互转换和教学开展做好了准备。课堂教学案例2怎样加快溶解一课的教学中有三个对比实验是这样安排设计的:第一个实验,教师起主导作用。首先讲清实验目的,提出实验条件并帮助学生完成实验,让他们了解到物体的颗粒放入水中通过搅拌可以加快溶解,也让他们对对比实验全过程有了比较全面

7、的了解。第二个实验,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讨论去分析确定实验的条件,教师协助修正实验步骤并让学生去完成实验,使学生知道了物体的颗粒放到热水中可以加快溶解,同时对对比实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三个实验,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通过讨论确定实验的条件和实验的步骤,整个实验过程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得出正确结论:物体的颗粒研碎后再放入水中可以加快溶解。这表明学生基本掌握了对比实验的方法。经过“教、扶、放”的三个实验过程,学生的思维有了一个认识、实践、发展的过程,在动脑、动手的能力上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在从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此基础上学生又独立完成了一个实

8、验,并得出物体的颗粒研碎后放入热水中再搅拌可以更加快速溶解的正确结论,这充分说明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对比实验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有目标,实践有成果,因而在学习中增添了乐趣,培养了志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案例3水的浮力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加深水对物体有浮力的认识和理解,课堂上教师准备了很多小东西,如小木块、吹塑纸、塑料片、小铁钉及钩码、皮筋等,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把这些东西分别放入水中看一看有什么现象。同学们发现有些东西能浮在水面上,也有些东西不能浮在水面上,大家都认为能够浮在水面的东西说明水对它们有浮力作用,而对于沉下去的东西水对它们有没有浮力作用则议论纷纷。教师没有明确告诉

9、学生答案,而是指导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学生用手拿住皮筋的一头把钩码吊起来,看一看皮筋吊起钩码后在空气中和水中有什么变化。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在空气中吊起钩码的皮筋被拉长了,而在水中皮筋被钩码拉长的长度与在空气中被拉长的长度相比则缩短了。对于皮筋的变化,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在空气中如果用手托住钩码的下面皮筋可以变短,而水中吊钩码的皮筋也变短,说明水对钩码肯定有一个向上的浮力,这时学生才明白水对沉在水中的物体也有一个浮力作用。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到结论比教师的讲述更形象具体,能够理解深,记得牢,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认识、比较和分析能力。课堂教学案例4燃烧和灭火一课教学中,教师没有在讲授完“燃烧”和“灭火

10、”的知识之后进行复习总结,而是充分利用物体燃烧的三个要素和灭火的三个条件是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以学习灭火知识促进燃烧知识的巩固,以回顾燃烧知识促进灭火知识的运用。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些物体燃烧的现象,由学生讨论提出各种物体的灭火方法和道理。当学生提出水可以灭火是由于水可以降低物体的温度和水产生的水蒸汽可以隔绝空气中的氧气时,说明学生对物体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和空气中的氧气可以助燃的概念加深了理解。当学生提出炉火旁禁止放易燃物品时,表明学生对可燃物的理解和认识已经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了。当学生对电器着火时,提出了不能用水浇燃烧的电器,而要首先切断电源再用其它灭火剂去灭火,这说明同学们对水可以导电的

11、知识的理解和对不同物质采用适当灭火方法的知识的灵活应用。这种发动学生积极讨论灭火办法的方式,既让学生加深理解物体燃烧的三个要素,又让学生学会了面对火情去想办法消除一个或两个燃烧要素而灭火的方法。学生在讨论中兴趣盎然,精力集中,使教学和复习有机结合达到一个较好的课堂效果。自然课程虽多是观察课和实验课,但是自然教材就像是一部普及自然科学常识的百科全书,内容丰富多彩,各具特点,因此课堂教学模式也不会局限在某一种。为了搞好自然教学,教师必须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和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去探讨更新、更科学,更能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以保证教学工作及对学生的培养都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注:本教学案例已被收录入我校出版的小学“主体参与”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研究中期报告暨研究论文集中。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