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论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切不可把提问当作课堂教学的点缀,只求表面上轰轰烈烈,而不讲求实效。课堂提问,大有讲究,怎样才能问得精巧得当、切中要害呢?本人就自己多年的求学心得,浅谈几条不成熟的看法。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
2、,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待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就不难发现有不少教师把“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合、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启发式教育的基本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的适时启发,才能打开思维的门扉。 作为教师,每一节课都应该考虑: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提问需进一步改进?我认为,提问
3、题,首先要讲究实效。有的问题,要“穷追不舍”,像前面提到的诸如“你读懂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如果学生的交流十分粗浅,教师决不能“鸣锣收兵”,而是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或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另外,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扣住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一石”能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要有趣味性,设法让学生“欲罢不能”。 针对性与科学性的原则 所谓“针对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提问中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内在意图,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搞形式主义,提的问题是为了指导学生观察、成为了帮助理解概念和定义,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或是
4、认识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或是巩固旧知识等。每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漫无目的地提问。其次,所提问题,一定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的,提问要难易、深浅适中。 而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所提问题立意鲜明、准确、具体,没有“偏”、“泛”的倾向,没有含混不清、模凌两可的情况。再者是所提问题之间及所提问题与已学过的问题之间,在逻辑关系上要保持一致,层层深入、环环紧扣,能较为充分地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能灵活变通,在较大程度上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针对这一原则要注意的问题: 提问要注意对象的广泛性,做到面向全体兼顾两头,吃透学生、难易适中。
5、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载体是教材。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了解、熟悉、掌握教材,又要了解熟悉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设置难易不一的问题,提问时既不能重优生,总是叫优生回答问题,也不能为了追求表面的人人参与这种热烈的气氛而老是提些简单的问题。提问既要注意全面,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尽可能提一些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回答出来的难易适中的问题,也要兼顾两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程度低的学生的提问重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应多提一些易答的问题。使它们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快乐感和胜利感,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诉信心。而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则要认真斟酌要提的问题,应设计一些在课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而又与课文、与以前学过
6、的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样就可以避免因问题太简单而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而挫伤其思考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在“山重水复”的探索中产生一种非掌握知识不可的心理要求,在“柳暗花明”的喜悦中产生一种“主宰”知识的权力感和自豪感。总之,要通过提问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思维都积极活跃起来,并向纵深发展。 提问还要注意时机,做到问得及时,恰到好处。 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捕捉适当的时机进行提问相当关键。要使提问达到较好的效果,必须善于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去打开他们的思维大门。一个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使学生充分调动想象进行思维,从而使知识融合贯通,产生顿司,使学生的疑难问题迎刃而解,并产生良好的教学运行效果。前段时间我回
7、高中时的母校听了一节课故乡,觉得授课老师的提问确是恰到好处。她先布置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闰土肖像的句子,然后要求说明肖像描写的作用。看到学生求通而不能通,口欲答又说不出,这位老师又设置了这样三个问题: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相比,外貌有何变化?从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闰土家境有何变化?闰土的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由于提问相机,适时,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这是生活的重负留下的印记,是闰土家境日渐艰难的形象反映,这种家境变化,正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农民生活困苦的现实。 提问要注意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谋
8、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问题分解成难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出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样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基的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得快“变得快”、“反常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
9、是没有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的?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情感与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是指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这一思维的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而是几个,它要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来观察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多角度的心理兴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前几天我在母校听课(作文课)由“滴水石穿”想到的,授课老师先是这样启发学生的:“滴
10、水穿石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答:“有专心、耐心-”师又问:“那这个题目可以写那方面的事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写学习,写做事。”在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师又问:“我们的生活中能否有这种石穿的现象存在?”学生一时语塞,师放浅难度说:“假如这幢教学楼,今天拆一块砖,明天拆一片瓦;假如今天拿了同学一支笔,明天拿了商店的一本-学生的思维充分地调动起来,作文立意广、立意新,有的同学把惩治贪官的腐败与江山永不变色都联系在一起,效果颇佳。 另一类是解答问题作用的理论是综合性的。它要求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纵向、横向或纵横交错地联系起来,进行一番加工创造,灵活地运用,这也能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如在阅读教学中教
11、师常常会这样提问:这段文字有什么优点?这是一个非常灵活的综合问题,它要求学生从用词、辞的效果、文章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来解答。 情感原则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教师提问要注意态度,要做到亲切和蔼启人心智。 课堂提问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提问时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态,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过分呆板严肃的提问,往往会使学生如临大敌,心情紧张;而老师亲切的微笑,和蔼的提问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顺利达到了教学目的。例如,同样是检查复习情况,教师如板着脸说:“现在我要检查你们复习怎样了,点到名字的同学站起来回答我的问题,没答对的不准坐下。”这时学生就会摒息声气静候,
12、一旦没被提问到,则暗自庆幸自己“幸运”,而对答案的具体内容却听得甚少,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如果教师微笑着亲切地说:“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前面学习过的内容,看谁掌握得好。”待学生准备好后提出问题,提醒没被提问好的同学注意听别人回答得是否正确、完整,并明确“等下大家一起讨论”。这样,学生就会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兴味盎然地学习,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提问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做到“文道统一” 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既要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重视思想教化,审视薰陶。提问时要注意抓住课文中的内容设置悬念,展现意境,激发感情,强烈地吸引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教学孔乙己这课时,教师总结孔
13、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殡葬品,他一生悲惨,却至死也不醒悟;在小说中,他是在笑声中登场,在笑声中离去的。 后深入地问:“作者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遭遇是持什么态度的呢?”以激发学生探究。通过活跃的课堂讨论,得出作者对孔乙己既是同情又是批判这一结论,使学生既弄明白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又把握了它的艺术特色。一句话的提问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变直为曲原则 课堂提问的形式很多,不同类型的授课应采用不同形式的提问。新授课应采用引发性,回忆性、疏导性的提问。这样的提问能较好地使学生由已知向新知迁移。总结复习课宜采用总结性、比较性、创造性的提问来引发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且通过总结、比较、创造想
14、象,系统完整地掌握知识,对知识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就被提问的对象而言,又有个别提问和集体提问;就提问者来说,也不单是老师问学生答这一形式,可采用师生互问答的双向回环式,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总结学生的问而复问之,可以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知多与知少,集中解决学生须知而仍未知的内容,还可以提出学生未提而又富有研讨价值的问题,于无疑处激疑,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未知的领域,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也可以有各种不同角度的提问。善于曲问,故设迁回,旁敲侧击,往往能激发兴趣,开拓思路,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如小橘灯一文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
15、生分析小姑娘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未说完就停止了,是不是她不知道她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由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只有善问才能真正把问题转化成知识与能力的组带,把学生带入思潮如海的灵活思维的新境界,才能取得事半工倍的效果。 4